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57|回复: 1

[【诗歌】] 无差别祈祷——倘若《旧地重游》

[复制链接]
非记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1-19 08: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发地址:http://www.tanghistory.com/bbs/v ... ght=%2B%B7%C7%BC%C7

在看《旧地重游》之前,先查了关于这部小说的一些资料。它成书于1945年,刚好是二战结束的那一年——在那种特定的时候,书里充满着对往昔的留恋和对丰厚物质生活的追忆,符合当时人们对战前生活的向往,所以能够深深打动读者,仅出版一年,这本书就卖出了60万册。可以说,相当成功。

小说的名字直译的话,叫《重游布莱兹赫德》。开篇平平常常,由第一人称娓娓道来。二战中一名英国军官在某个新营地驻扎,从副连长处得知了此地的名字,顿时发现此处就是他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他爱情和友情的滋生之地。于是触景生情,追忆二十年前的往事。这情节让我想起很小时看《蝴蝶梦》感觉。同样是英国小说,同样是是第一人称,同样是由现在及过去的倒叙方式,通过回忆来叙述一个并不是很有趣但深刻且悬疑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不算复杂。就是通过主人翁查尔斯•赖德的视线讲述了一个天主教家庭的故事。在牛津这所大学里,查尔斯认识了一名贵族同学塞巴斯蒂安•弗莱特,后者身上的特殊气质吸引了查尔斯,让他们之间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在大一的暑假,两人在布莱兹赫德庄园一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日子。弗莱特一家简直是不幸家庭的最佳模版。塞巴斯蒂安的母亲是一个无比虔诚的天主教徒,对宗教的信仰到达了热烈的地步;他的父亲则干着于年龄不符的事情——离家出走,堂而皇之的跟情妇居住在一起;他的大哥布赖兹赫德犹豫沉默,像个饱经沧桑的老头;他的妹妹朱莉娅美丽,叛逆,像一个妖精。

非常古怪的一家人。塞巴斯蒂安从根本上讲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小说里对他的描写也是十分奇特的,在开始他这么写“由于他的引人注目的漂亮,怪僻的行为,在进校的第一周,他就是这一年新生中最惹人注目的人物了。我第一次见他是在杰默理发店里,那一次令我吃惊的不是因为他的外貌,而是因为他带了一只大的玩具熊。”

最初这话看的我一愣。顿时觉得这人就是一个纯正的英国人。很久以来就在文学作品里看到神经质或者有特殊嗜好的英国人了,特点很清楚,浑身带着浓郁的跟欧洲不合拍的怪异味道,正如塞巴斯蒂安这个忧郁难过的样子。不过也不难理解。英国由于地域的限制,跟欧洲大陆有距离有些疏离感。且不说电影和文学作品里的勾勒出的英国人和英国形象,想想,英国有多少摇滚乐队?似乎英国人总是徘徊在精神的悬崖,有走的远的,也有走的近的,这其中或多或少都很他们的信仰有关系。

这个世界上,有人传统,对宗教热情特别高,有人则彻底质疑整个宗教,不论那种,他们通常都说: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这里面也许也有战争的影响。从小说里看来,塞巴斯蒂安的母亲马奇梅因夫人其中是最有意思的一个人物,甚至可以说,是这个家庭悲剧的来源。她永远都是虔诚的,死了总会进天堂,最靠近上帝的人物。可是她从头到也没有得到一个亲人的爱。丈夫离开他,孩子们恨透她。

说起来,马奇梅因夫人身上有许多人母亲的影子。望子成龙,把所有的期望都压在孩子身上,也不论方法,生气失望时什么伤害的话都讲得出来,如同一把双刃剑,不仅仅伤害孩子,在自己身上也捅了血洞,心头永远烙下阴影,收获了满钵满钵的痛苦,在半夜时醒来后独自品尝。但除非死,她永远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

塞巴斯蒂安就在母亲的压抑下变成酒鬼,惹下麻烦,终于离家;朱莉娅爱上一个已婚男人,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决定跟她结婚,不顾及母亲的坚决反对;马奇梅因夫人被这一连串的事情给深深打击,不久后病逝。大约那时她终于想通了,临终前恳求查尔斯的原谅并请他到非洲寻找塞巴斯蒂安。那时候我真为她高兴,她再也不用忍受信仰的折磨和亲人们接二连三的背叛。然而就算马奇梅因夫人从此死掉,事情也没有变的更好,故事里的那种浑厚的悲剧色彩日益在画布中显出颜色。

十年后。

查尔斯不再年轻。他成为名气的画家。他的婚姻并不成功。他在不断旅行船上重新邂逅朱莉娅。朱莉娅带着成熟女人的风韵重新出现,比以前变得更美。

我从来不认为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之间有高于友情的暧昧,但对查尔斯来说,塞巴斯蒂安代表的是他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最闪亮的标记。出于对那段岁月的缅怀,这样的两人相爱是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她还有着一张类似塞巴斯蒂安的脸。

弗莱特一家的问题层出不穷。布赖兹赫德莫名其妙的同一个过了海军上将的遗孀结婚,信守这他的天主教信念,对朱莉娅和查尔斯的行为深为不满。朱莉娅为此大受伤害。十年前说出“我做雷克斯的情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还要继续做下去,不管和他有没有结婚”这样的话的女孩子在十年幽灵的生活中,死去了。虽然说有些突然,但是我却能理解。正如我们做着错事,自己心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数,可许多时候依然需要别人的当头棒喝。大凡感到醍醐灌顶的人在此之前都在意识或者潜意识进行过痛苦绵长的思考。

朱莉娅积攒在血液里的天主教成分到底在那个时候发生了作用。呵,您瞧,就是那么一刻,她就站到上帝那一面了。这就是上帝的力量。

此时科迪莉娅告诉查尔斯关于塞巴斯蒂安的消息。看起来,他作为一个修道士,过着让人心酸的快活生活;马奇梅因勋爵终于叶落归根回到布莱兹赫德庄园。他的病情一天天恶化,然后要死掉了。宗教的问题又出现。他们为了这件事争吵不休,对于厌恶天主教一辈子的人,临死前请神父,这是非常难堪的。最后神父还是来了,而这个衰弱的老人竟艰难地在胸前划了十字。

真是震撼。全文中最戏剧性的场面莫过于此。

这一家人说来也怪,痛恨了天主教一辈子,最后却无一例外的皈依了他。伊夫林本人也是天主教徒,其本意是要宣扬宗教的作用,可小说本身带来的效果却反其道而行之。无怪乎有人一再强调说此小说的反宗教倾向。他们叛逃的结果,却将自己变成最彻底的天主教徒。正如同在泥潭里挣扎,动作越大,险的越深。

这些日子陆陆续续的也看了些别人的评论,说伊夫林小说的特点是老到的辛辣独特,惟妙惟肖的讽刺。这看的我有些诧异。在这部小说里,我没有看到那么明显的反讽风格,即便有,伊夫林也是收敛着笔下,蜻蜓点水的掠过水面,然后归于平淡——一切水静河飞。

说道这里,真是要感叹下伊夫林的语言功力。文字很有韵味,用词简练生动,比喻微妙,你总能看到让你眼前一亮的用词和句子,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不论是讲道理还是叙事。

和同学聊天时说道,英国人的小说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许久看不到情节发展,很注意风景环境的叙述,这大约和他们的哲学有关。细细想来,英国也没有发生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它是改良为主,一步步的走,正如英国的文学,始终维持着模糊的惯性,静水常流。

这是英国小说家伊夫林·沃的非常有名的长篇小说《旧地重游》的读后。他善用反讽,文章多妙语和辛辣讽刺,寓意深刻。但是这个有点例外,宽厚的怀旧色彩,暧昧情愫时隐时现,典型的英国田园式风光,字里行间都是弥漫着绝妙的浪漫气息。我真是有些爱不释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0 23: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在首发地注上"转发网上读书园地"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5 22:00 , Processed in 0.23958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