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959|回复: 20

[【文史类原创】] [首发]文人落笔宜厚道——闲谈司马迁、班固及范晔之报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3 23: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窃以为,文人落笔宜厚道。闲谈且勿论,如著书立说,于先贤当笔下留情,否则报应不爽。若未之信,且看司马迁、班固及范晔。

  司马迁讥孙膑筹策庞涓明,而不能早救患于被刑(膑脚);班固讥司马迁博物洽闻,而不能以智自全,终陷极刑(宫刑);范晔以班固之评司马迁为目睫之论,讥固亦身陷大戮(死于狱)。然范晔以谋逆被极刑,终亦为沈约讥其利令智昏。

  落笔不厚道,报应不爽。千古名史家尚如此,我等后生小辈当如何?

附:

1.《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太史公曰: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膑)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2.《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赞曰: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3.《后汉书》卷七十下《班固列传第三十下》论曰:(班)固伤(司马)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4.《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
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狱吏因戏之曰:“外传詹事或当长系。”晔闻之惊喜。(谢)综、(孔)熙先笑之曰:“詹事当前共畴事时,无不攘袂瞋目;及在西池射堂上,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而今扰攘纷纭,畏死乃尔。设令今时赐以性命,人臣图主,何颜可以生存?”晔谓卫狱将曰:“惜哉,薶如此人。”将曰:“不忠之人,亦何足惜。”晔曰:“大将言是也。”
将出市,晔最在前,于狱门顾谓综曰:“今日次第,当以位邪?”综曰:“贼帅为先。”在道语笑,初无暂止。至市,问综曰:“时欲至未?”综曰:“势不复久。”晔既食,又苦劝综。综曰:“此异病笃,何事强饭。”晔家人悉至市,监刑职司问:“须相见不?”晔问综曰:“家人以来,幸得相见,将不暂别。”综曰:“别与不别,亦何所存。来必当号泣,正足乱人意。”晔曰:“号泣何关人?向见道边亲故相瞻望,亦殊胜不见。吾意故欲相见。”于是呼前。晔妻先下,抚其子,回骂晔曰:“君不为百岁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杀子孙。”晔干笑云:“罪至而已。”晔所生母泣曰:“主上念汝无极,汝曾不能感恩,又不念我老,今日奈何?”仍以手击晔颈及颊,晔颜色不怍。妻云:“罪人,阿家莫念。”妹及妓妾来别,晔悲涕流涟。综曰:“舅殊不同夏侯色。”晔收泪而止。综母以子弟自蹈逆乱,独不出视。……收晔家乐器服玩,并皆珍丽,妓妾亦盛饰;母住止单陋,唯有一厨盛樵薪;弟子冬无被,叔父单布衣。……伏诛,晔时年四十八。……晔少时,兄晏常云:“此儿进利,终破门戸。”终如晏言。
史臣曰:古之人云“利令智昏“,甚矣,利害之相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5 20: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司马迁受极刑在先,而写《史记》在后,何来报应之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1: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mark_han于2007-11-15 20:34发表的 :
楼主:

司马迁受极刑在先,而写《史记》在后,何来报应之说

据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作史始于受刑之前,成书在受刑之后。作史与成书的时间应加区分。

mark_han兄当真了?这不是什么学术文章,不过是借此发发感慨的臭狗屎,且原本也不是发在这一版块的。
mark_han兄如以学术论之,莫不还要讨论一下是否真有报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5 22: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厚道还是需要的,想想人家,扪心自问,即便是从功利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无非是一时的快感罢了.而有时会害得人家痛苦一阵子,甚至一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6 09: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迁是否落笔欠厚道姑且见仁见智,作为史学家尤其是第一个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家,确实在取舍史料的方法,人物评论上有不少值得以后专注史学的人思考的,其所处环境中的推崇公羊、儒家风范对他整理古史确实影响太大,史学是现实的,但史学又是客观的,尊重史实和分辨史实上史迁不能说没缺陷,在他对先秦史料的取舍上有时真难说他是一个很好的史学家。清•赵翼《陔馀丛考》甚至评价“《史记》追叙战国以前之事,多不可信”。虽说言之偏急,但也道出了史迁之史学上让人叹息的缺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6 09: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真论报应,当论三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6 17: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应莫论有无
忠厚当存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esertbo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1-16 18: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文为人,以己之目视过往之故事,情乃心之发,何来遮遮掩掩?!自古文人相轻,你说罢别人,别人也来道你。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无人说。不过说话之时还是积点德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9 16: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文人无论有德无德,说厚道薄,命运总不得自专。如司马迁评孙膑那几句,简直象是自嘲,与楼主所谓报应有什么相干?!
楼主不过是有点感慨罢了,并不当真。但还是缺一点“理解之同情”,我觉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9 22: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看来看去,觉得楼主所举几个例子似乎将因果报应关系过于简单化了点?楼主立论甚佳,而所举之例略有失。著书立说时,对历史事件应该有个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此三人所言也非恶意相讥之言。他们后来的际遇,时夫,命夫,非关文也。
忽然想到,曾有记载云《水浒传》为罗贯中所作,并云罗贯中子孙三代皆哑:“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西湖游览志余》,《续文献通考》等皆有载)此虽为脱空之言,读来却觉与楼主之言有相似之处。
楼主所言文人落笔自应厚道,乃为人生至言、真言,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方式的反应。特别是在写商榷、反驳之文时,我个人非常不赞同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就事论事即可,勿需延及太多。而常常会看到有人为文,得理不饶人,务求酣畅淋漓,全然不顾及对方的颜面,这点似不可取。
所言也是就文而言,还望长剑兄勿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0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雨荷梦晓于2007-11-19 22:57发表的 :
怎么看来看去,觉得楼主所举几个例子似乎将因果报应关系过于简单化了点?楼主立论甚佳,而所举之例略有失。著书立说时,对历史事件应该有个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此三人所言也非恶意相讥之言。他们后来的际遇,时夫,命夫,非关文也。
忽然想到,曾有记载云《水浒传》为罗贯中所作,并云罗贯中子孙三代皆哑:“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西湖游览志余》,《续文献通考》等皆有载)此虽为脱空之言,读来却觉与楼主之言有相似之处。
楼主所言文人落笔自应厚道,乃为人生至言、真言,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方式的反应。特别是在写商榷、反驳之文时,我个人非常不赞同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就事论事即可,勿需延及太多。而常常会看到有人为文,得理不饶人,务求酣畅淋漓,全然不顾及对方的颜面,这点似不可取。
所言也是就文而言,还望长剑兄勿怪。


受教,衷心感谢了。
这几天还写了几篇商榷、反驳的短文,但犹豫再三,最终决定不再公开出来。
此前在本论坛发的几篇短文均注明未曾发表、且也不会投稿,其实就是表示现实中不会如此。
经雨荷兄提醒,明白了虚拟世界与现实无别。联系自己所谓的厚道之说,甚为汗颜。
再一次感谢雨荷兄让我回归到现实中的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07: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小文的立意及例证落脚点,似有必要说明一下。因所举数人皆曾受刑之故,读者皆理解为报应是受刑。如mark_han兄及雨荷兄即将本文的“报应”理解为身体之受刑,大概是误解了。

小文标题是“文人落笔宜厚道”,而立意是“落笔如不厚道,则报应不爽”。

小文例证的两个句子共四个分句,句子主体的动词皆是“讥”,而非受刑,亦是证明本文之立意,即你落笔不厚道而讥前贤,则他人或后人亦对你不厚道而讥你。

即使按佛家因果报应之说来理解,亦应是种了此因而得其“相应”之果,即你于前贤落笔不厚道而种此因在先,则他人或后人落笔亦对你不厚道,而得“相应”之果在后,果与因“相应”。

一言以蔽之,小文所谓报应,不是受刑,而是落笔不厚道而遭落笔不厚道之报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09: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传统的报应观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以血缘为立足点的先人、本身、后人而论报应。佛教主要以个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论报应,相互补充,而成中国因果报应之说。

且史迁落笔未必不厚道,个人以为乃有感身世而发的牢骚之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0 23: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三位史学家不敢遑论.
想说一下吴晗.吴晗这位马克思主义史家写了《朱元璋传》,因为朱是出身农民,是农民起义领袖。因此他也深得毛泽东的赏识。自然吴晗也做了大官。但是,毛泽东却从朱元璋那里学到了专制,消灭功臣,还有深挖洞等等,不一而足。文革时吴晗首当其冲,家破人亡。
虽然,吴晗的悲惨遭遇最能反映政治黑暗,令人悲愤。但是,由楼主的题目,不由地让人想到他也是现世现报啊。
他的政治倾向,很难说当初他下笔是厚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3 12: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知识渊博,思维敏捷!但看来总感觉不够痛快,似乎挖掘太少。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4 18: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史为鉴,不要随便扁人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9 02: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若心声,这才有掩饰的必要,想来含义深刻的文章都反应出作者的心思是何等的狠毒,比直接说明和骂街还要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9 03: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整理完一部《宋太宗实录》,对这部实录的感受,正应合了楼主“文人落笔要厚道”一说的立论。宋以前(包括有宋一朝)的官修史,实录体裁的,只有两部,一部是本实录,一部是唐顺宗实录残本五卷,是附录在韩愈文集才得以流传下来的。《宋太宗实录》原本八十卷,流传至今的,也仅八卷。其历史史料价值当然不言而喻。而既称实录,自然基本的要求,就是忠实地“直笔”记载。但是,为史官者,真正做到忠实记载,彻底摒除个人好恶,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既以本实录而言,一方面是它的史料价值极高,一方面是后人对它的“曲笔”的诟病。兹举一例。胡玉缙在《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卷二史部中评论:
晁氏以亿娶张洎女不终,《洎传》多丑辞,讥其不能免于流议。今案传中如曰“性便佞,能伺候人主意”,又曰“尤险陂,好攻人之短”,又曰“善事黄门宦官”,又曰“性鄙吝”,又曰“在江表日,多谗毁良善”,此即晁氏所谓丑辞。
“晁氏”乃晁逈,于真宗朝奉命重修太宗实录。“亿”为杨亿,是原修实录的主要参与者,全部八十卷中,杨亿主修五十六卷。晁逈在重修时就发现,杨亿在写大臣的传记时,评论有“丑辞”,即如对张洎便是如此,而原因乃在于“亿娶张洎女不终”,求婚未成而生怨怼。——这当然就是严重地违反了修史当公允的信条。
  “信乎执史笔者之难也”。 “落笔不厚道”,不一定祸及自身,或殃及子孙,但难免后世讥诮,可不慎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7 10: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愤以抒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造的共同规律,文人如何能厚道!如果大家都是温良恭俭让,写出的文章如同60度的温水,何来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记》,何来字字是血、声声如雷的《离骚》。
误读文字身空老,前程却在听猿时,由于时代、社会的变化,使文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不能实现,由于品格高洁,他们又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向恶势力低头,只好上演一幕幕“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悲剧。不要把指责更多加于文人,我们应该更多反思这个社会:整体浮躁与不厚道。作为心灵敏感的文人自然有着最先的感受与最急切的呼喊,让我们把匕首和投枪如雨一般投向不合理的制度和社会,希望暴风雨过后有个新的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7 14: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忠厚不是沦为苟且,就是变作棍棒,楼主亦一棍棒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7:20 , Processed in 0.1424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