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01|回复: 0

[[资源推荐]] 魅力求职信函写作(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3 03: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色之四:即见树木、又见森林
  借助于“八大要素”的概括,我们针对网上收集的50篇求职信函,采用“要点投射”方法(projecting approach),进行了文本分析,总结出求职信函写作中常见的八类问题:
  1) 没有说明求职意向,直接介绍个人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
  2) 没有建立个人资历与职位要求之间的紧密联系,申请取向盲目性;
  3) 没有提供充分材料证实自己能力,缺乏说服力;
  4) 没有处理好简要介绍与详细描述之间的矛盾,重点不明;
  5) 过多主观自我评价,缺乏客观说明,失之偏颇;
  6) 过于平铺直叙、就事论事,缺乏热情饱满、积极向上的基调;
  7) 文本格式与布局随意,不符合求职信函的要求与规范;
  8) 语言方面,问题多多,涉及语法、拼写、用词等多个层面,影响可读性。
  常见问题的总结概括、分析提炼,有助于学习者在求职信函的写作过程中,应用“预防写作”(preventive writing)的法则,避免不必要的低水平错误,通过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的方法,注重文体问题,提升文本的可读性。
  
  特色之五:既要理论、又要实践
  在介绍了基本要素、分析了常见问题、提供了范例演示之后,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具体的写作“任务要求”,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勇于实践,学写一封英文“求职信函”。“任务要求”部分,有四项具体内容:
  1) 首先,选定一个目标公司(choose a potential company);
  2) 其次,确定一个具体工作岗位(find a job position);
  3) 再次,框定个人突出才干(highlight your unique performance);
  4) 最后,完成一封英文求职信函写作(write a substantial job application)。
  经过启发引导、镜像学习(mirror?image learning)、总结铺垫之后,同学们开始撰写自己的第一封英文求职信函。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裁写作,更是如此。求职信函写作,虽然是应用文,篇幅不长,格式较为固定,但要写出一篇好的求职信文本也绝非易事。英语求职信函的写作,更是如此,——缺乏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一蹴而就”的想法,“临时抱佛脚”的做法,都是一些常见的弊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各位同学,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结合毕业后计划从事的职业,期望公职的目标公司等内容,进行一些针对性、计划性、周期性的写作实践。这样才能在毕业之日,求职之时,递出一封魅力四射的求职信函,为自己人生的发展,赢得一个好的开始,走好步入社会的第一步。
  
  特色之六:三级评议,注重反馈
  文本评议随意化(individualism in reviewing)、修改信息匮乏化(poverty in information for revising),是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所面临的两个问题。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求职信函”写作训练,首先,我们组成了由教授和研究生助教组成的评议小组。其次,采用“字里行间的修改”(local corrections)、“文中夹注评议”(inter?text comments)、“文后评议建议”(post?text comments & suggestions)这样一种“三级评议模式”(王娜、杨永林,2006),对全班同学的求职信函作业进行“团队评议”(team evaluation)。再次,根据评阅结果,准备了一个“评价报告”(general evaluation report)。
  最后,把修改后的文本逐一打印出来,发给每位同学,要求大家在课堂上进行“同学互读、互评”(peer exchange reading & evaluating)。通过这些多彩的评议活动,同学们获得了“海量”的修改评议反馈信息,通过“镜像学习”的方法,感受到了反馈信息的重要性;通过“自然学习”的方法,了解到了“以文成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English)的真谛;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writing through reading & reading through writing)的方法,使得过程化写作成为可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通过“教授当堂评改”(in?classroom correcting & reviewing)的教学模式,选定几篇有特色的学生作业,结合“求职信函”写作的具体要求,分别从社会文化、信函写作、语言表述、文体变化等层面,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当堂修改评议,使同学们同“学术写作”,有了直接的体验与感受,体现了一种“技艺传授”(apprenticeship)的理念(Wenger,1998)。
  基于“体验英语写作”训练系统,在“求职信函”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一种国际化的视野,结合中国语境中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资料收集、语料分析,总结出求职信函写作中需要遵循的八个要素,需要避免的八个问题,需要遵循的“四项任务要求”,使大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有同学说:“通过第一阶段的训练,我们不仅学到了求职信函写作,而且接触了一种学术研究的模式,走出了学术写作的第一步。这门课程是我们所上过的信息最前沿、教法最人性、交流最畅通、收获最丰富的一堂英语写作课。”本篇论文选题、撰写、修改、发表的过程本身,就是参加“论文发表与学术写作”课程同学们研究兴趣与学术自信的直接表现。是为文,愿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 Bhatia, V. K. Analys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 London: Longman, 1993.?
  [2] Lave, J. & E. Wenger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1991.?
  [3] McKay, S.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The Chilean context[J]. ELT Journal, 2003(57):139?148.?
  [4] Swales, J. Genre Analysis[M].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 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
  [6] 王娜,杨永林. “三级评议模式”在创新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来自“体验英语写作”团队的报告[J].外语教学, 2006(6):36?40.?
  [7] 杨永林. 写作之痛,何以疏缓?中国英语教育(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在线期刊). 2004a (3),http://www.sinoss.com/portal/webgate/_CmdArticleList(2005?04?28).?
  [8] 杨永林. Experience English Writing(体验英语写作)(第一册,学生用书、教师用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b.?
  [9] 杨永林. Research Development Made Easy-A Computer?based Design System for Academic Writing(易得——论文设计与学术写作专家系统)[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a.?
  [10] 杨永林. Experience English Writing(体验英语写作)(第二册,学生用书、教师用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b.?
  [11] 杨永林. Experience English Writing(体验英语写作)(第三册,学生用书、教师用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c. ?
  [12] 杨永林. 英语写作研究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d(1): 15?20.?
  [13] 杨永林,黄仁峰. 英语写作研究:挑战与创新[A]. 高校基础英语教学[C].胡文仲,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14] 中华英才网. http://content.chinahr.com/jobs/jobs_resume/resume_cover/Article (43391)ArticleInfo.view, 2006(2006?10?16).??
  
  作者简介:杨永林,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点文科基地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技术。
  杨慧,清华大学外语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胡来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导航制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2 06:45 , Processed in 0.14621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