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22|回复: 3

[【小说】] “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活着》(印记-影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0 13: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记

     我从上大学时期就订了《收获》,一直到现在,仍然能在第一时间阅读那些记录人们生活与心灵事件的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文学作品。1992年余华《活着》刊出后,那种撞击力、震撼感至今留存,老谋子1993年将它搬上荧幕,再一次从视觉思想上感受到另一样的沉重(因为它与以语言艺术、形象思维为主的小说比,还是有明显的差别的)。这次“老鹰杯艺术节”盛大开幕,其中“印记影评大赛”《活着》豁然在目,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我想写一篇影评。

《活着》剧情

     徐福贵生性好赌,每次在赌场总是赌到天亮才回家,不怀好意的皮影班班主龙二设计福贵,一点一点的累积福贵在赌场签下的赌债,直到福贵欠下的赌债够了徐家祖传唯一的一间大院为止。当福贵得知他将自家宅院输给了龙二的同时,妻子家珍不满福贵整日豪赌,怀着身孕带着女儿回娘家,福贵大错已铸,后悔莫及。数日后龙二连同公证人前来接收徐家大宅,福贵的父亲在清还完债务后活活气死,于是福贵只得带着母亲搬进了租来的破烂房子。数月后家珍得知消息,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回到家里,一家团聚。福贵前往自家旧宅,想向龙二借钱做生意,不料龙二却借给他从前讨生活的工具—皮影,所以福贵也就提着个大木箱四处演出赚钱。后来内战时期,福贵出门帮母亲抓药,却被国民党抓去当炮兵,与家中失去联络,一直到国民党节节败退,辗转进了解放军后,才逮到了机会回到家里,其时母亲早已过世多年。于是福贵与家人一起经历了土地改革、大炼钢、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女儿凤霞因为发烧变得又聋又哑;儿子有庆因为事故意外惨死,而肇事者竟然就是与自己一同逃难的春生。一家只剩下三口的情况下,好不容易帮凤霞找了个好归宿,却又因为难产失血过多而死。末了福贵与家珍带着女婿和孙子到有庆坟前上香,愕然发现活着的意义……

《活着》获奖

1、《活着》1993,导演:第47 届法国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最佳男主角、人道精神奖(1994)。
2、第13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1994)。
3、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大奖(1994)。
4、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esAward)最佳外语片大奖(1994)。
5、美国电影金球奖(Golden Globe Awards)最佳外语片提名(1994)。
6、英国全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4)。


“ 第五代”导演拍摄“先锋派”代表作家的小说

    张艺谋何以成为中国导演(不止是“第五代”)的典范,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老谋子擅长将简单的故事或戏剧情节赋予高深的意象,使其兼具艺术性与娱乐价值,但是在创作时,剧中人物的命运或行为动机,甚至是心理因素都将因为电影的表现形式而列居其次。这或许是为人诟病之处,但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其出色的形象演绎正是他成功地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在于他的取材,张艺谋所选择的小说作品,全都是文学界最新的小说作品。而与之合作的作家也都是在文学新潮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莫言、刘桓、陈源斌、余华, 无一不是在1986∼1987 以后才走向成熟,写出代表作的作家。因此张艺谋却能独领风骚,扬名海外。

    余华是中国“后先锋文学”的杰出代表,先锋文学的特色最大的表现是在小说语言上的突破,先锋文学的叙事将小说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突出了形式的重要,小说的叙事也从故事转向话语(discourse),脱离了通俗、完整结构的内容,因此让叙事成为一种语言的问题。先锋的叙事语境更是徘徊在叙事的时间游戏,它破坏了传统的线性时间,让时间、空间失序。此外,它也造就小说人物的符号化,将传统小说人物肖像刻划泯灭,让人物成为一种符号,不再是以主角的姿态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小说中的事件和话语为中心的论述。

    在余华的小说文本中,充斥着暴力、血腥、死亡等主题。对于余华而言,他认为这些都是每个人心中最深层的欲望和罪恶,他只是藉由文字的书写,释放出每个人内心的欲望和罪恶。阅读余华的文本,有时会像雾里看花,摸不着头绪,有时又有强烈的意念,让人全身为之颤抖。当你在若有所思之时,或是在为其寻找合理解释之际,其实在文本的诠释上,你都已经通往了余华所预设的径路,参与其中而不自知。

     长篇小说《活着》可谓是余华对死亡的终极表现,更是一幅活人观看死亡的全景图。全文由福贵和第三者的引述,道出福贵身旁亲人的一一离去,余华用残酷的写作方式引导读者无情的观赏福贵一生窘困、艰难的命运。《活着》叙述着福贵一生的颠沛流离,从福贵至亲的家人──父亲、母亲、有庆、凤喜、家珍、二喜、苦根,到身旁的人──龙二、佃户王喜、战场士兵老全战死沙场、春生之死,各各相异,福贵周遭的人似乎都参加了死亡的竞技赛,相继的死亡,如儿子有庆因为抽血过多致死,女儿凤霞生下孩子大出血断了气,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吃豆子撑死等等,只留下福贵一人记录、目击死亡的遗迹并为其作见证。《活着》让人感到无限地悲戚却又涌起莫名的生机,是应该对活着心存寄望,还是淹没于死亡的洪流中消失殆尽?余华让所有的读者细细玩味、品尝个中滋味。因此可以说余华在文本均大量的运用了死亡事件构成小说故事元,然后扩散成为整篇小说的形貌来加以论述。

     电影对小说的再创造最主要的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小说中以第一人称的倒述方式,到了电影成了第三人称的观点。而原本破产后务农的徐福贵,电影也改成了颇具声光效果的皮影戏艺人。除此之外,片中也减少了死亡的人数与死亡的方式。先是儿子有庆从抽血过多改成了车祸;后来则是女儿凤霞产后大量失血的背景;以及让妻子家珍、女婿二喜以及孙子苦根活着。除了这些,张艺谋更加强了许多富争议性的背景事件:40 年代解放战争时期富贵被拉去当炮兵;50 年代大跃进与有庆之死的关系;60 年代文革与凤霞之死的关系;充满了对社会与时代的控诉。保留的最精髓的即为福贵在面对这一接踵而来的事件时的态度。

     据张久英《翻拍张艺谋》(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 年版),张艺谋本人曾于访谈中对自己的作品作了以下的分类:
   《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是上品;
   《菊豆》是中品;
   《代号“ 美洲豹”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下品;
   拍《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时, 根本没心情, 根本没指望它是一部好片子。

     因为拍摄《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时,《活着》的审查未能通过,于是留下了一个谜团:在老谋子心目中(而非观众),《活着》究竟属于上品?中品?抑或是下品?老谋子不说出来,外人说得再多,也只是猜谜。


《活着》代表了老谋子已过不惑之年心境

      评论家王一川将张艺谋的影片分成四类:
      1、原始崇尚型:《红高粱》
      2、原始厌恶型:《菊豆》、《大红灯龙高高挂》
      3、原始困惑型:《秋菊打官司》
      4、原始平和型:《活着》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艺谋影片主题的表现受到了创作者年纪与心境的直接影响。他先是以《红高粱》几乎无条件的崇尚原始生命力; 但接着在《菊豆》和《大红灯龙高高挂》里急转直下的否定原始生活;当全盘肯定或否定都显示出偏执时,他拍出了《秋菊打官司》,使人们获得他正在竭力调和或折中的印象;而到了《活着》,他的心态终于走向平和。

     徐福贵在面对接踵而来的厄难领悟出只有活着才是最真实的。这一历程包含了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政策改革与运动,诸如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炼钢、文化大革命,基于时代因素以及主人公的态度,使得此一严肃的议题呈现了不同的观点。片中所有的意外死亡都被刻意的冲淡,以一种达观幽默的态度平静的看待。而这些人的死亡也在福贵的坚持之下愈加显出活着的真谛。所以这一看似对时代的控诉以及对生命反复的表面诉求并不是张艺谋所要表达的主题,透过福贵这一近乎是旁观的观点表达的是一个简单的意念,正如片名。

     在《活着》中,张艺谋以平铺直叙的说书人身份,道出了福贵的一生。福贵的处事态度超越了他生命所能承受的悲伤,以豁达的态度存在着,正表现了这时张艺谋对电影的历史观。《活着》代表了“ 当代” 时期,而经由福贵的经历,代表了张艺谋以当代的立场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其心态是平和与达观的,一如片中的福贵。


《活着》的戏剧事件

     本片结构较为特殊, 情节发展大多非人力所能左右, 故难以厘清其中的戏剧事件。因为若是以福贵为主要人物来看,那从徐宅搬出之后,大部分发生的事件都是环境逼迫使然。由于外力复杂,又无明显戏剧事件,故以福贵身边“发生”事件为主,细分以下戏剧事件:
    1、家珍出走,福贵把家产败光,父亲过世,家珍回家。
    2、福贵被抓去充兵,同伴死亡,辗转逃回家。
    3、有庆在学校意外死亡。
    4、凤霞嫁出,生产时失血过多死亡。
     前半段福贵颠沛流离, 在第一戏剧事件中福贵由富到贫, 气死老父,但却因此戒赌,挽回家珍,一家五口团圆。第二阶段从福贵充军开始,与春生跟随国民党打解放军,眼看即将被解放军解放之际,同伴老全死亡,之后跟随解放军一直到回家。回到家后有庆因为春生的疏忽而死为第三戏剧事件。最后一个戏剧事件则为女儿凤霞之死。在这里以事件为主,几乎在每个时期都有死人,还不包括被枪毙的龙二,除了老全之外,死去的几乎都是福贵至亲之人。加上这些人的死亡除了父亲外,其它都是时代造成,非一己之力所能改变。故本片中的冲突依各个阶段分别来自各时期不同的背景。所引发的戏剧任务则简单一如片名。



史诗式的结构与时代悲剧的展现

    电影《活着》以十年为一单位表现福贵在面对大时代的变迁所怀抱之态度,同时也检验了时代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像这样以一主人公为为主干,纵贯了所有依附于上的枝节,而且其冲突以跨越了这样长时间的表现,在此应为史诗式结构。

     福贵在面临了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时,将其看待成生命的一部份;虽此一情节足以令人感动,但片中除了福贵父亲之外,所有角色的死亡皆是因为环境以及时代因素,都不是因为主角的意志所导致。观众会因为剧中情节感伤,同情其遭遇;主要乃是出自于主角福贵对于多变命运的抗争。此种抗争时而出自本欲,有时则否,而正是这种不自觉的抗争造就了《活着》成为一个具时代性的悲剧。


主人公福贵体现了典型中国人的性格

     福贵从败光家产开始便跟着时间走, 被动的解决眼前所遇到的问题。从为生病的母亲筹钱抓药向龙二借皮影;为了回家而加入解放军;到为了自保烧掉为生的皮影等等。再加上紧接而来的儿子有庆与女儿凤霞的丧生,使得福贵练就了一身逆来顺受的个性。也让他不得不的豁达了起来。原本只想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理和家人图个平安,但时代与环境总是不从人愿,于是他在这些经验上体会到了活着才是最真实的这个道理,同时也造就了这么一个安贫知命的典型中国人。

     余华曾对小说《活着》加以定义,他说:“就是忍耐:面对所有逆境困难,包括最残酷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高兴地、愉快地去尝试克服、度过它。”(余华《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

    《活着》里的福贵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市井小民,他的人格并不高尚,但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和能耐却让他发光发热,即使生活是悲惨的,也应该要鼓足勇气与力量熬过去,直到最后一刻,坚定不移。福贵身旁的亲人一一的逝世,都未曾击败他面对生活的勇气,继续的“活着”。老谋子的电影对于这个核心是完全坚守不动的,它继续着像小说那样,对人性的歌颂和赞扬。发现人性不易挫败的一面,并且本着发掘真实的态度将它书写,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


     不论是看小说还是电影《活着》,我们都能体会出活着的勇气和精神,生活中就是会有一连串的困难和挫折在等待着我们,拥有坚强的毅力和信心,面对生活的困境就能超然、坦率的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1 20: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看过
的确写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1 22: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华的代表作,写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08: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小说与电影都值得多次欣赏,多角度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6 21:35 , Processed in 0.27722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