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66|回复: 0

[艺术收藏♡] 收藏  组图:广州大塘街工地挖出宋代清水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8 22: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11月08日10:47


  
昨日大塘街西侧工地出土的文物形象生动。


  一千多年前,广州城曾经是“水乡”!近日在中山四路大塘街西侧一工地发现的古河堤遗址再一次向人们展露出古代作为“水乡”的广州古城风貌的一角。

  据考古专家考证,此次发现的古河堤遗址与5年前在大塘街东侧发掘的河堤分别为古代清水濠的东西堤。专家表示,该遗址的发现对于广州城区历史地理和古环境复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该遗址出土的一大批明清时期遗物也为研究当时广州城的社会经济和生活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昨日出土的日本钱币。


  发现古河堤遗址系古河道西堤

  古河堤遗址发掘现场位于中山四路大塘街西侧一建设工地南部。记者昨日在发掘现场看到,在距离地面约9米左右的位置,一段用石块垒砌而成的古河堤堤边裸露出来。据现场的考古工作人员测量,该古河堤边高0.9至1.4米左右,宽1.6米,结砌工整,向南北方向延伸。在堤边的东侧底部仍可见厚厚的一层深褐色的河道淤积层。在遗址周围的土层中,还隐约可见古贝壳和螺壳。

  经考证,此次发现的河堤应该为古河道西堤。据现场的考古专家介绍,2002年广州市文物考古所曾在大塘街东侧发掘出一段古河道东岸堤坝,与此次发掘的西堤年代相近,均属于宋代中晚期。此前专家就推测古河道西岸堤坝即在工地所在位置,此次该工地施工时,广州市文物考古所即对其进行勘查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现的古河道西堤与此前发掘的东堤之间则是一条南北向的古河道。





  
铜烟枪为首次在广州出土。


  宋代起曾呈现“小桥流水”

  据了解,此次在该工地北部还清理出两个桥墩遗址,两桥墩遗址均为方形,结砌讲究,先以十余根大圆木插入河道,上面铺木板,再以大红砂岩条石垒砌。每个桥墩边长均在1.2米左右,相距3.8米。两个桥墩大致呈东西向,横跨古河道。

  专家推断,在东西两侧还有桥墩。据专家初步分析,该桥规模较大,桥始建于宋代,其使用则延续较长时间。

  据专家介绍,该古河道至少从唐代已经存在,至明代逐渐废弃,以两宋时期规模最大,根据此次发现的西堤与5年前发现的东堤位置初步测量来看,宋代中晚期这一段河道宽度超过70米,在当时应该算是非常大的河流。而在遗址底部发现的贝壳和螺壳,表明当时该河道水质处于咸淡水交接的地方。

  专家推测,这条水道当时应是比较重要的运输渠道,但由于从出土文物来看并没有用于商业河堤的痕迹,所以当时河岸两边应以普通民居为主。

  从古河道所处位置及《广州城坊志》、《羊城古钞》等文献记载,专家推断,此河道即为宋时的清水濠,或称文溪,向南汇入珠江。这条溪濠源自白云山,经现在的小北路、仓边路、中山四路,穿城而过一直流进珠江。甘溪是其最早的名称,六朝时改为东溪或越溪,宋以后叫东濠,南宋后至明清时称为文溪,其南段又叫清水濠。该遗址附近现在还有的清水濠街以及清水濠第一小学、清水濠第二小学。

  到了宋代晚期,堤坝和河道都被废弃。遗址现场发掘表明,该河道在明代以后已经废弃,可能已经变为低洼鱼塘。专家表示,此次考古发现对研究广州城区历史地理和古环境复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千年前广州曾是“水乡”

  该古河堤遗址的发现以及由此确定的古河道向人们展露了一千多年前的广州城的“水乡”风貌。据了解,1997年,广州市文物考古所曾在吉祥路发现过另一古河道,系六脉渠的一支。而2002年在大塘街发现的古堤坝则与此次发现的堤坝形成又一古河道的两岸。

  而此次确定的古河道距离广州古代的城中心北京路仅300米,表明古代的广州城曾属于典型的“水乡”环境。

  据专家介绍,珠江三角洲最早形成于6000~7000年前。西汉南越国时期,珠江边的北岸就在西湖路一带,南岸则在海珠区更南的地方。珠江的入海口也比现在要往北很多。而宋代珠江边岸也比现在的珠江要宽很多。雷燕 摄影/杨勤

http://pic.people.com.cn/GB/73694/6501954.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6 03:10 , Processed in 0.18702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