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引用第1楼玄鸟于2007-11-08 08:51发表的 : 不知为何,在楼上怎么编辑也不能把正文贴上,只好贴在回复, 斑竹勿怪。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曾说过:“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大家知道,自佛教东来,隐隐已与儒家并驾齐驱,魏晋而隋唐甚至凌驾而上,“三教合一”之说,似乎儒佛两家相颉颃,而道家不但退避三舍,又似乎隐于地下,鲁迅此语,究竟何解? 有人认为,此为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就文人而言,自唐韩愈排佛甚烈,已揭出释家在知识界之泛滥不堪。至宋则苏东坡已颇得意于与佛印交往,学者中谈公案,逞机锋者也比比皆是,夷夏之防,恐怕淡了吧。况南宗慧能以降,佛学日渐汉化,“朱子道,陆子禅”,宋明理学前门拒佛,后门偷运佛理,纵还是排佛,也和道家并列,恐也不以夷教说事了。自佛教东来,渐成中国文化固有分子,在发源地印度反渐衰落,这在学界恐已成定论,晚清时当更加异质之西方理念侵入,学者甚至有引释教为战友以抗西说之举,一时佛教竟有短暂的复兴。近读葛兆光先生《十讲》,虽普及之作,其新意在厘清古代两个思想世界概念:知识分子之佛学意在追求精神之超越与圆满,而民间之佛教则只重灵验,祈福避祸,超度亡灵,或竟拜观音而求送子,又中国人乃一注重实用之民族,求之而得则喜,求之不得,虽不敢言,或于心中“呵佛骂祖”矣。回到本题,或者须从佛道两教之精神气质而求之:盖道教之术,如内丹之气功,外丹之灵丹妙药,竟至传说之神通广大,俱是人生中之乐者,不似佛教之严肃刻板,僧人之四大皆空形象使人敬畏。对比《封神榜》中之哪吒及《西游记》中唐僧,试问任何中国人,也恐一喜一惧也,即或不惧,于唐僧也多敬而少亲近,而周星星之《大话西游》将唐僧一番作践,遂使人津津乐道矣。 然鲁迅此问,愚意却不是肯定道教,其实直刺民族劣根之痛处,言中国人惯于享受“当下”,不求精神之超越也。鲁迅曾激赏小乘佛教的苦修精神,也一证明。 愚陋浅见,敬请方家指正。
引用第5楼aquoibon于2007-11-09 22:22发表的 : 《封神榜》中之哪吒似乎應該與《西游记》中孫行者來做對比才合適吧,這樣也就不會有一喜一懼之感了。佛教之術,也有內丹之氣功,外丹之靈丹妙藥,以至於傳說之神通廣大,於道教不遑多讓呢。僧人也有火居的香花和尚,就如道教有全真與正一之分,不全然是四大皆空。 下面那篇文章好長,不知道誰寫的。如果說道教沒有宗教性的話,似乎也應該解釋一下什麼是宗教性,怎麼樣的宗教才能算是有宗教性。另外對魏晉玄學的理解似乎有偏。
引用第8楼jingzhi于2007-11-10 12:29发表的 : 我倒觉得没有什么好争得,一团和气多好,和尚道士都是修行之人,为得就是修心,修心者在有高下攀比之心,有何如说实在修行了? 中国人都是宗教信仰,但是能过的自然,修心得认真,必然万事和谐,明争暗斗必是两败俱伤,哈哈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4-5 01:43 , Processed in 0.06507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