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22|回复: 1

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稳降的背后:被指借新还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6 21: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良贷款稳降,借新还旧日增,哪个是真相?

  一直谋求再融资的华夏银行,近年来资本充足率波动频频:2004年为8.61%,2005年与2006年徘徊在8.27%到8.28%之间,至2007年半年报,达到了9.09%的历史高点。

  相反,该银行的逾期贷款由2004年的60.31亿元一路上升,到今年半年报,达到了82亿元。

  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却从2004年的3.96%下降到目前的2.5%。

  从华夏银行2006年损失类贷款余额6.33亿元下降到今年半年报的5.65亿元看,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正呈下降趋势。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无疑将提升资本充足率。

  但这一系列变化,到底是真相还是幻影?

  《证券市场周刊》获得的华夏银行上海分行2007年7月31日的不良贷款明细显示,其有11.86亿元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达7.6%,占整个华夏银行当期不良贷款的16%。

  华夏银行2007年中报显示:上海分行250.5亿元资产,在华夏银行各分行中排第三,其156亿元贷款余额,占华夏银行贷款余额的5.38%。上海分行的贷款明细,为我们观察整个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性指标的窗口。

  而细数这家分行不良贷款产生的背后因由,我们看到了华夏银行不良贷款形成中的些许制度性缺陷。

  华夏银行上海分行的不良贷款包括至今以借新还旧、展期等方式留存账面的德隆系、飞天系、农凯系等的不良贷款。而另一份借新还旧贷款明细还显示,截至7月31日上海分行多轮借新还旧的贷款余额高达22亿元,其中8.4亿元已显示无法收回,但这8.4亿元并没有记入不良贷款明细。

  如果记入这些贷款,上海分行的不良贷款在华夏银行中占比应该更高。

  《证券市场周刊》获得的华夏银行上海分行截至2007年7月31日的内部资料显示,实际上,华夏银行上海分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超过20亿元。单这家分行账面上的德隆等庄系以及房地产商恶意逃废等造成的损失类贷款,就已经超过华夏银行今年半年报披露的上半年总体的5.65亿元。

  在德隆系、飞天系、鸿仪系、农凯系等已经崩盘的股市庄家的旗下企业甚至已人去楼空的状况下,它们的贷款在华夏银行的贷款明细表中还显示为正常的借新还旧。据华夏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其实质并非是企业的借新还旧,而是贷款银行自我导演的“循环贷”。

  坏账源头

  实际上,在华夏银行粉饰的报表背后是:在掉入股市庄家和房地产商精心布下的骗贷陷阱之后,信贷部门通过借新还旧或第三方贷款代为偿还这种滚雪球的方式,来掩盖自己此前的错误。从2000年到现在,其掩盖的不良贷款的相关利息数额已越来越大。

  庄家套取

  前几年,华夏银行连续遭遇了德隆系、鸿仪系、飞天系、农凯系等股市庄家,而这些庄家在华夏银行贷出的目前已经不可能收回的款项,至今仍然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体现在华夏银行正常的贷款科目中。

  德隆系2004年4月18日开始全线崩盘,当时,其灵魂人物唐万新在京沪等地不断地辗转,一方面企图将德隆整体打包转让给国际巨头,一方面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德隆系老三股全线下跌,打碎了唐万新的美梦。国际巨头走了,国内的债权人甚至绝食逼债。

  而这个时候,华夏银行做了什么呢?

  上海万浦精细设备经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万浦”)是德隆系当年专门用于融资的壳公司。2004年3月22日在华夏银行有一笔1250万元的贷款到期,此时国内银行基本已停止了对德隆系的贷款。

  记者了解到,当时华夏银行内部会议也不断透露出德隆系的资金链问题,但奇怪的是,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徐汇支行不仅没有及时收回贷款,相反马上对这笔贷款进行了借新还旧。条件仅仅是由德隆国际进行保证,以及以北京杰圣科技持有的合金投资股权、上海华岳持有的重庆实业股权进行抵押,而实际上这些股权早已进行过抵押。

  通过借新还旧,上海万浦的这笔贷款如此一处理,本属于德隆系的一笔烂账,立即转化为新的贷款。

  根据会计计提准则,贷款者发生重大变故,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应列入可疑甚至是损失类贷款。而当年华夏银行并未进行强制性计提,通过借新还旧,在当年的会计科目中呈现的不是呆坏账,而是正常的贷款。

  2005年12月26日,德隆系主角唐万新已经关押在武汉看守所期间,德隆系主要的壳公司之一——中企东方这一天仍得到了华夏银行上海分行陆家嘴支行对其4999万元贷款的展期。

  这笔展期贷款没有根据监管部门的规定进行抵押担保,相反只是通过一个不复存在的“德隆国际”进行了毫无约束力的保证担保。

  “怎么可能的事情,那个时候华融已经全面托管德隆,这个时候即使华融出面,银行也不可能为中企东方进行展期贷款的。”当记者就此事询问德隆的一位前高层人士时,他感到非常惊讶。

  记者得到的资料显示,在德隆系出事前后,华夏银行广州分行、上海分行、沈阳分行等分行还在陆续通过新增贷款、展期以及借新还旧等方式,继续为德隆系贷款或者暂缓催收贷款。华夏银行内部人士表示,同期民生银行以及招商银行都按照可疑类贷款计提的标准进行充分计提。

  华夏银行一位高层透露,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都提前强制要求德隆还贷,借新还旧以及展期根本就不可能,而仅华夏银行上海分行浮出水面的德隆系贷款就高达2.5亿元。 据该行内部人士保守估计,华夏银行整体流入德隆系的贷款在5亿元以上,至今仍有借新还旧的款项没有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在这些隐藏着的坏账背后,还有着更多信贷资金通过一些贸易公司直接流入庄家手中并在二级市场坐庄的情况。手段及过程亦相当的简单。

  在湖北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回复的一份人大代表情况报告显示,德恒证券与湖北新业物业发生了国债委托理财纠纷,当时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冻结了德恒证券在华夏银行上海大柏树支行的1亿元银行存款。

  这份报告透露出了华夏银行资金流入股市庄家的清晰脉络。

  记者得到的一份资料显示,由上海工业经济担保公司统一出面保证,表面上毫无关系的上海晟平物资、瀛舜贸易、岭禾贸易、新为工贸、宝翔物资等公司,从华夏银行大柏树支行获得了流动资金贷款,基本每家都在1000万元以上,最少的为600万元,总额达7300万元。

  华夏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份贷款明细显示,上海晟平物资等公司的上述贷款用途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但在同一个支行,数家公司的数额巨大的贷款,仅仅通过上海工业经济担保公司一家公司进行毫无约束力的保证担保,本身是一件十分可疑的事情。

  而上海晟平贸易等公司在获得华夏银行的贷款之后,转手就以高达15%到20%的收益率跟德恒证券签订了委托理财协议。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报告勾勒出德恒证券、华夏银行以及上海晟平物资公司的三角关系。德恒证券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先将自己的资金存放在华夏银行,然后用高额的收益率诱惑上海晟平物资将银行资金转手倒给自己。

  “实际上华夏银行知道上海晟平贷款资金的真实去向,非常担心这些资金出现问题。但德恒证券将资金存入华夏银行,根据华夏银行自己的逻辑,一旦上海晟平等公司的贷款出现问题,华夏银行可以第一时间划拨德恒证券的存款用于归还贷款,这也是华夏银行为自己上的一道保险。”一位华夏银行的高管表示,这是种饮鸩止渴的手段。

  记者从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得到的资料显示,德隆系另外两家券商恒信证券、健桥证券通过类似的手法,让上海晟平等公司从华夏银行套取上亿元的资金用于炒作股票。银行资金通过委托理财方式进入股市,这一直是证监会以及银监会严厉打击的重点。

  记者还了解到,华夏银行卷入的股市庄家不仅有德隆,农凯系的农凯发展、金凯物资、华信投资等公司2007年4月还在华夏银行进行借新还旧(见表),鸿仪系、飞天系也曾用类似德隆系的手段从华夏银行套取资金。

  房产商腾挪

  和在股市的遭遇一样,华夏银行的一些支行近年来还遭遇了房地产商低劣的资金套取。同样的是,在贷款者甚至出现恶意逃债的情况下,华夏银行依然在为其进行财务掩盖。

  舒友金,曾被誉为宁波新生代商人,是拥有房地产开发、钢铁贸易等业务的上海中普企业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旗下上海中普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5000万元,中普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000万元,上海恒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此外,还拥有宁波金隆置地、华隆产业、中普钢铁有限公司等众多公司。

  一份华夏银行的贷款明细表显示,上海中普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关联企业上海华隆产业公司、宁波金隆置地以及申请人中普实业法人代表舒友金个人的共同担保下,通过华夏银行大柏树支行贷款5900万元。而中普实业是舒友金1996年成立的一个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的小型五金贸易公司。

  “这么一个小公司,能贷出相当于注册资本金近120倍规模的贷款,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奇怪的是舒友金发达了,这笔贷款依然不还。”华夏银行一位高层表示,目前头痛的是,中普实业早已将信贷资金转移,而现在中普实业根本就不在中普企业集团的母体之内,当初的担保也只是保证而已。

  在法律约束力上,一旦发生贷款逾期不还的情况,银行有权对抵押物进行处置,而保证担保实际上是一种信誉担保,根本无法追回贷款。

  从2004年开始,银监会就要求贷款企业必须提供抵押担保,遗憾的是,中普实业这笔贷款到2004年借新还旧的时候,依然还是保证担保。

  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今年7月31日的问题贷款明细原因显示,中普实业治理结构非常混乱,这5900万元贷款已经被挪用到异地房地产项目之上。

  “现在的中普实业随时都能破产,但并不妨碍舒友金的中普企业集团,因为这笔贷款时间很长,投入到房地产项目之后都翻几番的盈利。”这位华夏银行的内部人士还透露,当初银行对中普实业根本就没有进行严格的调查,让舒友金玩了一手很低级的套路,用一家非常小的壳公司贷出巨额资金后,将资金捣腾到房地产项目中去。虽然银行不断催收,但是壳公司一方面赖着不还,一方面由于注册资本小,随时可以通过破产逃债。

  华夏银行问题贷款明细表显示,虽然中普实业有逃废银行债权的嫌疑,但该行只进行了2%的计提。7月31日,一份划归华夏银行总行问题贷款的明细显示,此笔贷款已多次借新还旧,至今没有按照会计准则进行坏账计提。

  比舒友金更令人头痛的是长航系的贷款。

  截至2007年7月31日,长航企业发展总公司旗下的中高实业、全华物流、永益实业、全华商品等公司,在华夏银行的贷款余额还有1.55亿元。华夏银行内部人士怀疑,这部分资金已被挪用到长航系旗下长茂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在借新还旧的过程之中,长茂置业将旗下的房地产进行了抵押。

  华夏银行的调查显示,长航系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目前根本无力偿还华夏银行的贷款。到目前为止,华夏银行对这些贷款至少已进行了三轮借新还旧,而只进行了1%的计提。

  长茂置业将位于上海新华路539号以及519号的住宅被抵押给华夏银行,每平方米的最低价为21430元,最高达24003元,合共抵押金额为6365万元。而根据上海专业房产网估家网提供的2007年8月新华路板块的最高房价为19149元每平方米。

  即便经过如此高估,长航系的抵押品价值都没有到总贷款额的一半。

  “无论是舒友金还是长航系,通过贸易公司这一类壳公司进行贷款,最后捣腾到房地产项目中去的情况,华夏银行在全国各地的分行均有涉及。现在这些都是实在收不回来,才上报总行的。”华夏银行内部人士透露。

  该人士还表示,很多房地产商为了能从华夏银行套出资金,摸准了该行的审批制度,利用壳公司在支行一级贷款从来不会超过1亿元(一般都会控制在5000万元以下),这样一来就不那么引人注意,也容易获批。资金到手后,壳公司以债务等方式将信贷资金捣腾走,银行发现问题也根本不可能追回资金。

  陷身贷款局

  记者得到的华夏银行核心财务数据显示,在这一笔笔掩饰的背后,是华夏银行深陷的一个个被精心设计好的贷款局。

  2003年12月31日,是上海鑫风能实业有限公司归还华夏银行3000万元贷款的日子,这一天也是一年一度最为敏感的会计结算终止日。但是,某种意义上说,鑫风能公司并没有在这一天向华夏银行归还一分贷款,而是办理了借新还旧。

  办理这笔借新还旧贷款之前,鑫风能连利息都没有归还,华夏银行本该立即终止对其贷款才是,而华夏银行在当年的12月29日就为其发放了150万元贷款。有内部人士透露,这150万元就是为了鑫风能公司归还3000万元贷款利息而贷出的。

  “对鑫风能这样的贷款就是一种自杀,最高峰的时候,华夏银行外高桥支行给鑫风能的贷款2.7亿元,而这个支行一年的一般性存款只有4亿元。”华夏银行的内部人士称,外高桥支行简直就成了鑫风能的金库。

  记者得到的不良贷款明细显示:在2003年11月17日,外高桥支行为鑫风能新增贷款850万元,仅仅过了一周时间,又为鑫风能新增贷款1000万元。而早在2003年7月18日这一天时间,还分别利用两笔1000万元的商票垫款的方式为其贷款。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明细显示,这两笔共计2000万元商票垫款贷款至今还款仅50万元。

  华夏银行外高桥支行为何能如此“放心”地为鑫风能这个没什么名气的公司发贷呢?

  “华夏银行上市前后,对分行以及支行的贷款额度进行了限制,分行在单笔两亿元以内的贷款有权发放,超过了就要上报总行,鑫风能明显是钻了审批额度的空子,将2.7亿元的贷款化整为零。”华夏银行内部人士指出,这种化整为零逃避上报总行的行为自身或许就说明贷款有问题。没有内鬼勾结,鑫风能这样的企业很难连贷三次从支行获取超过该支行一般性存款一半以上的高额贷款。

  “鑫风能的贷款就如同肿瘤一样,要停止贷款,这个企业就彻底完蛋,华夏银行连利息都收不回来,只有不断贷款让它维持生产。”华夏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外高桥支行甚至到了谁要重组鑫风能,就给重组方发放贷款的境地。比如,上海外经贸发展公司。

  在上海外经贸发展公司的网站首页上,其介绍只有一句话:“上海外经贸发展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机电、五金、汽车、电子产品进出口企业。”应该说,这是一个有钱的主儿,华夏银行也对鑫风能这个重组买家充满信心。从2003年鑫风能重组开始,为上海外经贸发展公司提供了累计几千万元的贷款,到目前仍有1440万元的贷款余额。

  记者得到的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上报总行的问题贷款明细表显示,在上海外经贸发展公司进行了三轮借新还旧之后,华夏银行才进行了2%的损失准备计提。而该报表在问题贷款形成原因一项中显示:上海外经贸发展公司为了重组鑫风能,已经多次借新还旧,借款人上海外经贸发展公司本身规模很小,盈利差,抗风险能力弱,无法足额还贷。

  一个贷款人不良贷款的雪球越滚越大,华夏银行外高桥支行不仅不能追回鑫风能的问题贷款,相反,还引入了一个看上去规模大,实际又形成一堆烂账的重组方。

  “这是信贷人员以及支行管理者的致命错误,可以说他们没去调查重组方的实力,而是陷入了鑫风能布下的贷款局之中。”华夏银行内部人士指出,这不单是借贷企业本身的原因,也是银行当事人为了逃避责任一手导演的结局,只是这个局现在不断恶化。

  在华夏银行陆家嘴支行、大柏树支行、外滩支行等,均有类似鑫风能贷款局中的企业,在打着重组幌子套取贷款后再无还款意愿。其中甚至还有被华夏银行调级为A的东方国贸这类企业。

  化解呆坏账

  华夏银行今年中报显示:到6月30日之前,涉及10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的案件69起,涉案金额24.3亿元。华夏银行今年上半年计提减值准备18.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91%,准备金是68.06亿元。

  从财务报表看,华夏银行今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率已降至2.5%以下,成为上市以来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时期。情况是否真如财报所示呢?

  “华夏银行真实的不良贷款数额可以在公开财务报表的基础上乘以2。”华夏银行一名高层表示,不仅是上海地区的一些支行,现在华夏银行的很多分行都在想方设法掩盖不良贷款,这个烂账的雪球已越滚越大。

  9月10日,华夏银行的律师发表了一份追债声明。声明称,上海佳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汇隆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两企业拖欠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贷款本息未还,经屡次催收,债务人均拒不履行还款义务。限债务人自声明之日起一个月内向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履行还款义务或相应担保还款义务。否则,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将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要求相关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记者得到的一份关于佳联企业贷款清收压缩方案显示,佳联企业早期在华夏银行贷款5000万元,一直没有归还,华夏银行对这5000万元的贷款进行了压缩处理(也就是核销),剩余的2000万元经过两次借新还旧压缩到了1750万元。截至2007年6月30日,佳联企业停止经营无还款能力,只能由关联担保企业每次还款50万元到100万元,而目前,担保的关联企业都已经停止经营。

  跟佳联企业同为关联人的汇隆经济从2003年开始从华夏银行贷款2000万元,进过三次借新还旧,到现在仍拖欠贷款本金1655.03万元及相应利息。

  记者获得的一份作于2007年7月31日的华夏银行不良贷款明细表显示,汇隆经济的贷款坏账已经计提25.57%,而佳联企业同样已经停业的企业贷款坏账计提却只有2%。

  除了借新还旧、展期、少计提,华夏银行还有下面的呆坏账化解术。

  上海凯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原名上海望春花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凯康”)2001年8月28日开始到华夏银行贷款,名义是补充流动资金,之后不断借新还旧,到2004年10月,还款只有100.32万元。

  上海凯康无力还款,2004年12月27日眼见年底,华夏银行对逾期部分1899.68万元进行了借新还旧处理,2005年11月11日,再次借新还旧1769万元,到了2006年再次发放借新还旧贷款1700万元。

  上海凯康的贷款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通过委托理财的方式被健桥证券挪用,这笔贷款流入到股市,无法收回。2007年上半年,这笔贷款开始新的游戏。

  上海凯康提出了一个还款方案,由上海商御置业有限公司出面向华夏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7000万元,期限3年,商御置业替上海凯康归还1000万元华夏银行的贷款本息。

  这个有意重组不良贷款的商御置业2004年7月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营业务是房地产开发,2006年年末的财务报表显示其总资产为1.2亿元,全年利润总额仅15万元。

  其实,商御置业为上海凯康担保的原因很简单,商御置业在上海浦东新区重建了48000平方米的建筑拟租给联华超市,急需一笔贷款进行装修,否则与联华超市的合作将泡汤。

  华夏银行最终给予商御置业6500万元贷款,其中700万元作为上海凯康的一次性压缩本金,另外300万元作为上海凯康借新还旧的利息来源,其余的部分则等待健桥证券的破产清算回收。

  本来一笔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贷款,找来一家急需资金的企业转化债务。

  贷款方案显示,华夏银行将给予商御置业5年授信,每年压缩400万元贷款本息,逐步转移债权,逐年压缩。即上海凯康的债务转移了还款主体,但这个还款主体从华夏银行贷出的款项金额更大。

  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佳联企业、汇隆经济以及鑫风能等公司中都以失败告终,并形成了更大的窟窿。

  账本真相

  蔡羽,曾是上海泛华建设等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其公司在2005年左右陷入债务危机后,蔡羽勾结中信银行内部人员诈骗贷款。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发现问题后,向公安部门报案。2006年5月23日,上海警方将蔡羽抓捕归案,直到2007年5月在上海开审。

  2005年6月,华夏银行上海分行闸北支行向泛华建设发放了2300万元借新还旧贷款。分行信审会同意增加关联方——上海山水置业有限公司所持有的上海泛洋度假村6500万元股权作为质押,而最终山水置业仅以泛洋度假村92.86%股权的残值部分(注:对应股权优先债权偿付后剩余的权益)做了质押。

  华夏银行内部人士透露,蔡羽为了利用泛洋度假村从别的银行套取资金,要求闸北支行不将泛洋度假村替泛华建设担保的信息登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系统,这说明泛洋度假村存在很多银行信贷问题,上海银监局在检查中,发现华夏银行接受了这个要求。

  到2006年6月,泛华建设的贷款,华夏银行一分都没有收回来。

  2006年6月,在蔡羽羁押期间,华夏银行对泛华建设在闸北支行逾期的2300万元贷款进行了展期。今年6月22日,华夏银行上海分行黄浦支行对上海申愚进出口有限公司的2050万元贷款进行借新还旧。有华夏银行内部人士指出,这笔贷款的实际控制人也是蔡羽。

  奇怪的是,展期以及借新还旧贷款均需贷款者提出申请,泛华建设的贷款必须蔡羽签字才能进行,如果申愚进出口的贷款也是蔡羽所为,那么华夏银行是如何展期以及借新还旧的呢?

  根据司法程序,犯罪嫌疑人在未审判以及宣判之前,除了代理律师以及检察机关的公诉人,连家属都不能会见。而记者了解到一个情况,蔡羽事发之前,将在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开立的30多个账户集体销户,没有继续跟华夏银行合作的打算,再加上后来被司法关押,泛华建设的展期是如何形成的呢?

  “拿着材料到看守所去让蔡羽签字,在司法程序上是不可能的。”一名律师告诉记者,像泛华建设这样的情况,展期不一定是蔡羽所为,不排除有神通广大之人。

  同样的是,在德隆系倒闭之后,2005年其中企东方借新还旧的贷款到底是谁签的呢?其时,中企东方的董事长、总经理均已经受到法律制裁,不可能在上面签字,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德隆系、飞天系、鸿仪系等庄家已经消失,根据财务计提的准则,它们形成的不良贷款均应该按照可疑类贷款甚至损失类贷款进行计提甚至核销。

  华夏银行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泛华建设这样的逾期贷款严格上应该进行大比例计提,但是银行相关责任人为了逃避责任,一经展期,不仅责任小,报表还好看。

  “借新还旧只是掩盖坏账浮出水面的一种手段。”这位内部人士还表示,企业还不出贷款可能是经营出现问题,而作为有权进行贷前审查的华夏银行的信贷员只为了眼前的业绩而弄虚作假,更让不少贷款者有机可乘。

  他说,华夏银行在综合考核中,没有将内控作为重点。记者得到的华夏银行历年销账记录表也显示,对于形成呆坏账的责任人只是扣发奖金、调离岗位、记过、除名、开除等处分,没有追究过法律责任。

  华夏银行总行规定,信用等级2B级以下法人客户的信贷业务一律上报总行审批。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看到,华夏银行个别支行为了满足审批要求,不输入担保企业的信用等级。

  2005年9月,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信审会同意对上海证大置业有限公司的3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展期一年,由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保证担保。有信息显示,证大投资的信用等级是BB级,需经总行批准,但是支行并未将担保人资料输入,而是直接给证大置业进行了展期贷款。

  据华夏银行内部人士透露,个别信贷员之所以胆大妄为,是因为他们都跟支行中层甚至高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支行高层甚至安排亲戚或亲信到信贷部门,出现问题后立即除名、开除,这样一来形成的不良贷款只能由下任接着处理。

  “这是很巧妙的安排。”他对记者表示,信贷部门的人不仅能通过拉贷款获取高额提成,胆大者还能从贷款者手上获得高额的返点,最高达到5%以上。而这些信贷员背后的利益者们不动声色就获取利益,还没有任何风险。

  所以,也才会有类似新高潮这样连续八年借新还旧,利息超过本金的事情。

  报表显示,新高潮集团的1.8亿元贷款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体现在报表之中,目前利息已经超过本金。最新一次借新还旧发生在今年3月30日及31日两天之内,到7月31日,华夏银行按照25.34%的比例进行了计提。可在报表之中依然显示为正常贷款。

  有意思的是,类似新高潮集团这样的借新还旧基本都在财务报表截止日前一个星期之前,更多是在财报截止日前一两天内突击处理。

  记者得到的一份材料还显示,截至7月31日,美亚企业在华夏银行的2940万元贷款余额中,最多的已经进行了9轮借新还旧,其中一笔1960万元的贷款在5月23日最后一轮借新还旧到期后才进行了全额计提,还有一笔980万元只进行了25.3%的坏账计提。

  此外,借新换旧还发生在华夏银行股东的关联方身上。

  华夏银行的股东之一联大集团的关联企业——北京国利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为上海康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担保贷款了1900万元。华夏银行不良贷款明细显示,这笔贷款已借新还旧3次,借款人还款能力较弱,部分信贷资金已经被挪用。

  而华夏银行内部人士透露,这笔贷款已有10年左右,借新还旧远远不止3次。在资金贷出后,就再也没有收到过借款人的还款及还息,华夏银行只有不断通过借新还旧来掩盖烂账。

  据华夏银行2006年年报披露,截至期末,北京国利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该行的贷款余额仍有2.8亿元。

  通看华夏银行的财务报表,如果将多年多轮借新还旧而找不到借款人或者借款人已经停业的贷款也纳入不良贷款的范畴,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将上升。

  华夏银行内部人士透露,上海、广州、济南、沈阳等大城市的分行通过展期以及借新还旧等方式掩盖的不良贷款额,比已经披露的数额有过之而无不及。

  华夏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由于存款的大幅度下滑,上海分行掩盖的呆坏账已经很难再进行下去,欠息数额高达3亿元以上。此外,还有将近10亿元主要是个体钢贸企业的不良贷款没有浮出水面。这些企业多为江浙所谓的富商,信贷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流入房地产以及股市,并无还款意愿。

  该人士还透露,华夏银行已经有分行通过拆借的方式拆借了50多亿元以供正常的支付,目前的存贷比达到90%,已经基本不能进行新的贷款发放了。

  华夏银行的财务报表也显示,其拆入资金量已越来越大:拆入资金2004年为0.2%,2005年没有,但到了2006年末高达0.53%。从全年平均0.13%来看,拆入资金主要发生在下半年,尤其是年末。

  2007年半年报显示,华夏银行期末拆借比率为0.05%,但是上半年平均高达0.64%。很显然在1月到5月期间进行过高比例的拆借。那么在高比例拆借的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资本充足率这根绳

  自上市以来,资本充足率一直是悬在华夏银行头上的一根绳。若资本充足率低于8%,就不能进行再融资,而且很多业务也将受到限制,分行就不能开。对于一家面临激烈竞争,希望通过发展来解决历史问题的银行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2004年《证券市场周刊》曾连续报道华夏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当时华夏银行派出大批人马分赴各地清查烂账,希望通过压缩不良贷款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当年9月9日,在资本充足率逼近8%的时候,华夏银行向6家机构发行42.5亿元次级债,保住了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底线。但此后不到半个月即抛出的增发融资方案,至今未获证监会的批文。

  压缩不良贷款,确保资本充足率8%,此后一直是华夏银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了控制巨额的呆坏账出现,华夏银行出台了分行以及支行领导人贷款签字额度。但是,在一笔笔巨额贷款分拆之后,分支机构依然可以不用总行审批就发放,这带来了很大的呆坏账风险。而在压缩不良贷款的大方针下,分支机构分拆贷款形成的呆坏账,只有通过反复的借新还旧来掩盖。

  但这些借新还旧掩盖的不良贷款迟早要暴露。

  若是这样,那么即使华夏银行增发成功,其资本充足率也会因为这些掩盖的不良贷款暴露而不断下滑。其时,再融资募集到的资金不但不能用于扩张以及新业务的开展,而将疲于应付不良贷款的计提核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1: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银行还让它上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6:50 , Processed in 0.2288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