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26|回复: 17

[【行政法学】] 被遗忘30年的法律精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4 15: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遗忘30年的法律精英
            南方周末   2003-01-09 15:42:01
一群老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足以让我们警惕:有些忽略,会让整个社会付出代 价            本报记者万静波吴晨光谢春雷
               一本词典引出一群老人
  这是一本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英汉英美法词典,460多万字,所收词条已达到4.5万多个,是日本出版的《英美法词典》的3倍。
  词典的最后校样已经完成。在没有政府支持,没有经济资助,没有鲜花和掌声,甚至连正规办公室都没有的情况下,两代学人在默默无闻中历经九载寒暑的呕心沥血之作,终于接近了尾声。
  国家司法部一位司长评价说:“这是个很奇怪的事,一部具有国家权威的词典,却由一群无职无权无钱的学人和老人编撰,他们做了我们整个司法行政教育系统想做而做不了的事。”
  这本书后面,有一群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老人。
  这是一些响亮的名字,一些在1949年以前就已成为法学权威的前辈名宿———
  盛振为,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东吴大学前校长兼法学院院长;
周木丹,比利时鲁汶大学1934年法学博士;
卢峻,美国哈佛大学1933年法学博士;
王名扬,法国巴黎大学1953年法学博士;
蔡晋,东吴大学1933年法学士;
许之森,东吴大学1934年法学士;
卢绳祖,东吴大学1934年法学士;
徐开墅,东吴大学1940年法学士;
王毓骅,美国印地安那大学1949年法学博士;
俞伟奕,东吴大学1944年法学士;
郭念祖,东吴大学1946年法学士;
陈忠诚,东吴大学1947年法学士;
周承文,东吴大学1944年法学士;
高文彬,东吴大学1945年法学士;
……这行名单还可以开列很长,他们几乎全是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生。
  东吴大学法学院,1915年成立于上海,是中国在教授中国法之外惟一系统地讲授英美法的学院,解放前中国最著名的法学院之一。
  从1930年代到1990年代,国际法院一共有过6位中国籍法官,从顾维钧开始,一直到1997年的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法官李浩培,都是东吴法学院的教授或毕业生。
  该校校史上最值得夸耀的一段是在1946年:东京审判采用的是英美法程序,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急了,最后,蒋介石点名从东吴大学要人,其结果是———中国赴远东军事法庭的法官、检察官、顾问等人,几乎全部来自该校。
  然而,这些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学界所能奉献出来的最优秀人物,“1949年后,他们中留在大陆的,却几乎都做着与法律无关的事:英语教师,或者劳改犯———对师生而言,与东吴法学院的关系成了一种罪过。在1957年‘反右运动’,以及‘文革’期间,很多校友遭到迫害。”(引自《培养中国的近代法律家———东吴法学院》,第293页,康雅信著)
  这些卓有学识的才智之士,他们后半生是怎样的?他们以及家人怎么度过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他们的晚年
  由于编撰词典的缘故,中国政法大学的薛波曾30多次到上海造访这些老人。
  周木丹,年过九旬,被当今法学界喻为“罗马法活词典”。1929年受胡适推荐,留学比利时,成为1949年前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学位的5个中国人之一。不久前,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百年文库”丛书,作者都是王国维、胡适、陈寅恪等百年中国学术史上的名家,而周木丹是丛书作者中在世的惟一一位。
  如此一位法学大家,薛波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上海南昌路282号,一栋破旧的两层小楼房。楼道阴暗,木质楼板年久失修,走上去吱吱作响,墙角到处是蜘蛛网。
  周木丹就住在二楼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内。一台黑白电视,一个单开门冰箱,就是周木丹的全部值钱家当。
  1950年代中期,正在最高法院西南分院工作的周木丹,突然被下放到青海师范学院图书馆。从此,在距离故乡上海数千里的地方,周木丹度过20多年近乎青灯黄卷的生活。直到1980年,周木丹进入安徽大学。在安大工作10年直到退休后,由于没有房子,周木丹只得回到上海。
  现在,周木丹先生又搬回了安徽女儿家,由于行动不便已坐上轮椅,而上海居所终年不见阳光,到女儿家也只是实现了在户内晒晒太阳的愿望。
  在哈佛大学博士卢峻先生家里,惟一的电器是部巴掌大的电扇,12元钱买的。90多岁的卢峻一目失明,戴着用旧信封糊住一边的眼镜,蜷缩在被子里。有病了,不敢去医院,也吃不起药。谁能想到,这位早已卧床不起的清瘦老人,居然是直到去世《哈佛法学评论》都每期给他寄样刊的大学者,中国仅有的几个哈佛法学博士之一,前中央大学法学院院长。
  面对另一位1944年获得东吴大学法学士的老人时,薛波发现:他上衣的五个扣子,竟然都不一样。
  也许,1930年代曾为浙江地方法院和上海特区法院法官,1957年后执教于上海向阳中学的蔡晋先生,是晚景最为凄凉的一个。他和小儿子一家住在一起,一个小房间,竹屏风后面,一张床板,很薄的被子,这就是他的卧室,里屋住孙子和孙媳妇。一个破旧奶粉罐,装着蔡晋的全部“贵重”物品。
  病重后的蔡晋住在上海南京西路的一家社区医院里。如果不是上海社科院某负责人为其疏通,是难以入住的。即便这样,他也只能被安置在一个封闭的阳台里。
  弥留之际,薛波去医院看他,目睹了难忘的一幕:蔡先生孤独地躺在阳台一角,而另一角,恰是护工的休息处。
  当《英美法词典》的编撰工作接近尾声时,蔡晋溘然长逝。陪伴蔡先生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除了他的1933年东吴大学法学士证书之外,还有他亲自审订的《英美法词典》稿件,49页,轻轻地放入他的灵柩内。
  被改变的命运
  在上海、南京、杭州,薛波走访了数十位东吴学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堪回望的过去。
  盛振为,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教务长及后来的法学院长,曾著有《证据法学》、《英美法的审判制》等。后被打成“反革命”,被判处在甘肃劳改10年,后因宋庆龄说情,6年后才被释放。到了1980年代,平反。
  高文彬,81岁,曾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翻译、中国检察官秘书,当年他从卷帙浩繁的资料中找出了证据,将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这两名原可能逃脱罪责的战犯送上绞架。1952年后高先生被打成“反革命”,在鄱阳湖修大堤,一修就是28年,每天挑土几十趟,累得连早晨上工的击锣声都听不见。1980年代初获得平反,有关方面要给他补偿损失,他说:“我人生中最好的时光,能用钱补回来吗?”最后他没要。
  俞伟奕,日寇侵占上海期间,他埋头治学,继续攻读获硕士学位,抗战胜利后从事律师和法律教育工作,1949年后,因有参加东京审判的同学留在日本美军基地工作,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斗,一度连生命都无法保全。
  周承文,1969年后回老家湖州乡下做村文书。1980年代末,被聘到当时的杭州大学教书,成为浙江省起草涉外法律文件的专家,“写的英文,就像报纸上印出来的一样。”曾长期住在团结户里,共用厨房卫生间,每间房只有七八平米。
  王毓骅,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法学博士,在街道副食门市部工作了许多年,直到1980年代才到南京大学任教。
  徐开墅,抗战后的东吴大学教授,1979年后,他以上海社科院无编制的特约研究人员身份,为上海的法制重建殚精竭虑。1999年去世时,一些人才知道———他当了30年的中学教师。
  “他们是无辜的。”2002年10月上旬的一天,在中国政法大学那间小小的词典编辑部里,《君主论》等名著的中译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潘汉典先生对记者说。他今年81岁了,也是东吴大学毕业生中不多的从事法律教育的幸运者,他因接触苏联法律较早,幸而躲过了那场灾难。
  潘先生谈到动情处,他甚至落泪了,为他那些受难的师长和系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清晰的记得上学那会,我们的民法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这则报道的情形。。除了感慨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木丹实际是周枏(nan第二声)老先生!枏见得比较少,电脑上也打不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21: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在南方周末上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野人禁不住眼眶湿了,政治原因就不说了,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些法学精英,永远是最杰出的法学学者~~~~默哀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爱恨交织的世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5 13: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原来讨论过很多。

还是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同班同学愤慨之余,尽然将报纸拿到彩印社,原版放大,大约有2个平方,贴到了法学院教学大楼墙上。呵呵,为此还闹了一场风波。

法律这个专业目前比较惨淡。但愿各位学子在这个社会苦苦挣扎的同时,能学习先贤,保留法学者心中那一点善良和正义的火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5 13: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hw8210于2007-10-25 13:28发表的 :
这个帖子原来讨论过很多。

还是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同班同学愤慨之余,尽然将报纸拿到彩印社,原版放大,大约有2个平方,贴到了法学院教学大楼墙上。呵呵,为此还闹了一场风波。

法律这个专业目前比较惨淡。但愿各位学子在这个社会苦苦挣扎的同时,能学习先贤,保留法学者心中那一点善良和正义的火种。

师弟们现在还这么彪悍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3: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hw8210于2007-10-25 13:28发表的 :
这个帖子原来讨论过很多。

还是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同班同学愤慨之余,尽然将报纸拿到彩印社,原版放大,大约有2个平方,贴到了法学院教学大楼墙上。呵呵,为此还闹了一场风波。

法律这个专业目前比较惨淡。但愿各位学子在这个社会苦苦挣扎的同时,能学习先贤,保留法学者心中那一点善良和正义的火种。


呵呵,佩服。。。。
那时候我们才大2,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这些事的时候,还未能有较深的体会。前段时间找资料时发现了这篇文章,真真切切的思考了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5 14: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老前辈,向被遗忘30年的法律精英,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5 19: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看这篇报道的时候忍不住泪盈于眶,现在自己还在做着一个不入流的法律学人。四年过去,中国法律的现状依然不乐观。致敬,同时在想,中国什么时候才能不再遗忘真正的大师。或者,若干年后,在这个学界泛行政化的时代,我们已经没有大师可以遗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effervescent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0-25 21: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很多人感慨的文章!总是在想:我们的法学教育要怎样才能培养出那样的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oto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0-25 22: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事很多,各行各业都有,法学界也不是只此一家。
很多人国外很有名,国内却在扫厕所。(不包括影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22: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王名扬先生最近过世,名单中现在除了陈老先生坚持搞法律翻译研究外,其它的已经不在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4 16: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养天地正气一联右侧小字:介石吾弟后面是什么字?谁解答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7 18: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qishuian于2007-11-14 16:23发表的 :
养天地正气一联右侧小字:介石吾弟后面是什么字?谁解答下。

...‘介石吾弟撰句嘱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7 18: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yic365于2007-10-27 22:54发表的 :
好像王名扬先生最近过世,名单中现在除了陈老先生坚持搞法律翻译研究外,其它的已经不在了吧?
呵呵,哪来的谣传?!王老先生尚在,只是身体状况不佳,无法从事任何社会和学术活动了。近来去世的是前司法部官员杨校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8 16: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先生国学素养不错啊,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在台湾而非大陆也并不值得奇怪了。于此对大陆也并非坏事,可以少好多传统的负担,知识分子也不大敢再以气节为名,向当权者兴师问罪,代民立言,为民请命,只好做书奴笔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1 16: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悲的是法律精神的忘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3:17 , Processed in 0.23456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