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92|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韩琦中秋咏月诗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9 17: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若冠举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累官至右仆射侍中,历仪、卫、魏三国公,谥曰“忠献”。军事才能卓绝,出守边境,屡建功勋,与范仲淹齐名,史称“韩范”。号称贤相,与富弻并称“富韩”。文学造诣颇高,有《安阳集》五十卷存世。其“诗率臆得之,而意思深长,有锻炼所不及,理趣流露,皆贤相识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韩琦从三十八岁至六十七岁去世间的三十年中,有十二个年份的中秋日有中秋咏月诗,数量达二十首之多。(见下表)这些中秋咏月诗有的流露出对农民生活疾苦的深层关怀,有的表达了胜景难继,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有的则充满了水满则溢,月圆必亏的忧患意识。数量如此之多,时间跨度如此之久,内涵如此丰富的中秋咏月诗,有必要对其作初步地探讨。
时间  年龄  篇名  事件
庆历五年(1045年)  38岁  《中秋月二首》  知扬州。
庆历七年(1047年)中秋  40岁  《中秋不见月》  知郓州。
皇佑元年(1049年)中秋  42岁  《中秋月》  知定州。
至和元年(1054年)中秋  47岁  《甲午中秋不见月》  知并州。
至和二年(1055年)中秋  48岁  《中秋对月送姚辟敎授》南归》  知相州。
嘉佑六年(1061年)中秋  54岁  《辛丑中秋不见月》  授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仪国公。
熙宁元年(1068年)中秋  61岁  《戊申西洛中秋对月》  知相州,除判大名府,充河北四路安抚使。
熙宁二年(1069年)中秋  62岁  《中秋席上》  判大名府。
熙宁三年(1070年)中秋  63岁  《中秋遇雨》、《次韵和通判钱昌武郎中中秋遇雨》、《中秋筵散雨余见月色》  判大名府。
熙宁四年(1071年)中秋  64岁  《中秋饮散始微见月》  改永兴军节度使、判大名府。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十六日  64岁  《辛亥八月十六日社始月望》、《辛亥八月十六日夜复值阴晦》  改永兴军节度使、判大名府。
熙宁五年(1072年)中秋  65岁  《壬子中秋对月》  判大名府任满,有三次乞郡表。
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十四日  66岁  《八月十四日留监牧张竚职方赏月》  判相州。
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  66岁  《中秋阴未见月》  判相州。
熙宁七年(1074年)中秋  67岁  《甲寅中秋对月二首》  判相州。

一、“不恨髙楼空宴月,却欣丰泽入民天”————中秋咏月诗的悯农情结:
韩琦作为北宋一代贤相,从入仕之初就怀有经济天下、富国强民的政治理想。多年任职地方的仕宦经历,使他目睹了下层农民的生活疾苦,因此在他的头脑中常常有一种强烈的悯农情结。这种悯农情结既体现在他具体的为官经历中,也充斥在他的诗文里。
曾巩《韩献公挽词二首》云:“万里耕桑无一事,三朝功德在生民”。 这两句诗可以说是韩琦心系农人的高度概括。对于韩琦济世安民的政绩,史书也有明确地记载。《宋史》卷三百十二曰:“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这是宋仁宗宝元二年的事,韩琦时年三十二岁。这种悯农情结在他的诗作中也有反映,如《悯农》:
仍岁农畴失夏秋,方春尤窘奈饥流。
人无粒食何堪命,天作阴寒亦似愁。
煮叶不遑为木酪,翳桑惟日徯囊糇。
几时膏泽充民望,待看来年十倍收。
诗歌描绘了农人旱灾之年的贫苦生活场景,没有粮食的农民只能煮叶、食桑充饥。篇末点明了自己美好的愿望,祈望四时风调雨顺,来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韩琦的中秋咏月诗也不时流露出这种悯农情结,如《次韵和通判钱昌武郎中中秋遇雨》:
灵祠躬祷极伸䖍,唯恐愆阳病晩田。
不恨髙楼空宴月,却欣豊泽入民天。
且歌多稼将栖亩,莫赋嘉期动来年。
媿误宾轩侵夜散,阻看银界烂三千。
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三年,韩琦时年六十三岁,判大名府。中秋之夜本当明月高悬,清辉遍地,但是无奈天却下起了雨,使得诗人无法赏月。这本来是大煞风景的事情,但是对于有着强烈悯农意识的韩琦来说则不然。他拒绝了习见的对月哀伤,笔锋一转,欣然曰:“不恨髙楼空宴月,却欣豊泽入民天。且歌多稼将栖亩,莫赋嘉期动来年”。没有月亮自然就没有了赏月对酒的兴致,但是这与农人的生活相比较又算得了什么呢。不必为中秋之夜的雨阻碍了明月而悲伤、叹息,而是应该为这及时雨而感到喜悦,因为有那么多的田地等待着雨水的灌溉
韩琦的中秋咏月诗还有很多表现这种悯农情怀的诗句如《辛亥八月十六日夜复值阴晦》:“且共良农歌稔岁,何须明月照髙楼”。 《 甲午中秋夜不见月》:“吾问云兮尔无心,胡为动与人相贼。岁旱不能含雨来,翻于此夜浓如墨”。 《中秋阴未见月》:“好射重阴开六幕,任均余照及千门”。
这种对明月的吟咏所抒发出的悯农情结,在古典诗词中比较少见。中国诗词中的明月一般都是和思乡、恋情等个体化的情感相联系,感情一般比较单一和稳定,然而心系天下的韩琦却将对农人的关怀打并入诗歌,这种作诗方方式在古典文学中非常罕见。韩琦的中秋咏月诗突破了传统赋予明月意象的固定指向,丰富了明月意象的思想内涵,开拓了这一意象的情感边界,因此韩琦的中秋咏月诗才显得弥足珍贵。
二、“银蟾影里金樽倒,乐过陶琴不上弦”————中秋咏月诗的旷达情怀:
韩琦一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能够忘怀得失,常有一种超拔流俗的旷达情怀。《韩忠献公年谱》云:“公早有盛名,适量英伟,临事喜愠不形于色,论者以为厚重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称为‘韩公’。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公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公曰:‘是何言也,岂可预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韩琦能置安危于度外,犯颜直谏,政声流布天下。其忘怀得失的旷达情怀在中秋咏月诗中也有体现,如:《八月十四日留监牧张竚职方赏月》
待月清商欲半前,欣留嘉客启踈\筵。
采萧方释三秋咏,应历从亏一荚圆。
密讶云藏台面柳,静看珠出水中天。
银蟾影里金樽倒,乐过陶琴不上弦。
  此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韩琦六十六岁,诗中充满了旷达情怀和隐逸思想。诗歌境界清幽,“密讶云藏台面柳,静看珠出水中天”一联尤为精妙,月夜下的柳树宛如被微云藏起,晶莹的水珠里也闪耀着明月的光辉,以清新细腻之笔画出了云水的多情神态。尾联“银蟾影里金樽倒,乐过陶琴不上弦”点明了诗歌的主旨。韩琦的这句诗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也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放。“乐过陶琴不上弦”用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典故,用陶渊明的隐者之乐和旷达之情来寄托自己的情致,使得诗歌含蓄而多姿。这种感情也体现在《初会醉白堂》诗中:
因建新堂慕昔贤,本期归老此安然。
轻阴竹满窗间月,倒影莲开水下天。
自向酒中知有德,更于琴外晓无弦。
霓裳百指非吾事,只学醺酣石上眠。
醉白堂是韩琦晚年修建的静养之所,此诗写了醉白堂落成后作者第一次登临的感受,首联叙述了醉白堂的建造缘起,颔联刻画了醉白堂外面的清新景色。面对如此美景,人世的一切名利都弃置不顾了,只有美酒和古琴是知己,颈联用了“竹林七贤”之刘伶的《酒德颂》的典故和陶渊明的典故,更彰显了诗歌的隐逸情趣,尾联用杨贵妃《霓裳羽衣曲》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功名的厌倦。愿意效仿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旷达。
韩琦的中秋咏月诗如《中秋对月送姚辟敎授南归》:“相逢对月复开怀,诗笔斗豪杯斗量。不然千里起相思,百尺楼髙同一望”。 《戊申西洛中秋对月》:“当此客涂衰病者,敢于诗酒擅风流”。 《中秋遇雨》:“何须寒影揺杯面,且命髙歌醉目前”。 也都洋溢着诗酒风流的旷达情怀。
三、“悲欢徒自感,圆缺本无情”————中秋咏月诗的忧患意识;
  韩琦历仕三朝,位级人臣,在党争激烈的北宋年间难免会遭到敌对派的弹劾,他又参与了英宗、神宗的继位等敏感的政治问题,担心卷入皇室的政治斗争,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困扰着韩琦,使他常常有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如关于英宗的继位问题,“琦既辅立英宗,门人亲客,或从容语及定䇿事,琦必正色曰:‘此仁宗圣徳神断,为天下计,皇太后内助之力,臣子何与焉’。” 为避嫌疑,决口不提自己曾参与仁宗立英宗事。《渔隐丛话》亦载:“《迃叟诗话》云:‘韩魏公罢相守北京,新进多陵慢之。魏公郁郁不得志,尝为诗云:风定晓枝蝴蝶闹,雨匀春圃桔槔闲。时人称其微婉’”。
这种忧患意识随着年岁的增加和官位的提高也逐渐增强,晚年的韩琦反复提出辞官的请求,文集中收录了许多《乞致仕表》,在这些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其中的忧患之感。如熙宁七年的《甲寅秋乞致仕第一表》云:“臣某言:知足所以不辱,道家之至言;谢病岂必待年,先儒之高论。顾宿疴之寖剧,嗟悴质以难支,欲逃瞰室之灾,敢露乞骸之请。”
韩琦的忧患意识在中秋咏月诗中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如作于庆历五年知扬州的《中秋月二首》之第二首:
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悲欢徒自感,圆缺本无情。
天外有相忆,世间多不平。
嫦娥难借问,寂寞趂西倾。
  中秋之夜,人人都盼望着月亮能够圆满,然而天意不为人移,悲伤总是难免。圆缺无常的月亮恰如无法把握的人生,谁也不能永葆圆满,缺憾是无法回避的苦痛。仕宦更是如此,在韩琦的笔下,月亮已经不简单是自然界中的物象,而是经过作者加工过的心中意象,这个意象承载着作者的忧伤之情和忧患之感。
  韩琦熙宁二年中秋日作的《中秋席上》也蕴涵着这种忧患意识,
去年西洛过中秋,正怯清光刺病眸。
此夜北都逄好月,喜延嘉客上髙楼。
真居自与风尘绝,雅句须穷造化搜。
但引流霞歌白雪,岂殊身在广寒游。
  此诗表面上看和普通的诗歌没有什么不同,前三联着重叙述了中秋之夜和友朋诗酒唱和的场景,初看并没有什么深意,艺术上也没有多少突出特异之处。但是如果我们细致地读完全诗就会发现,篇末“岂殊身在广寒游”一句十分微妙,是这首诗的关键所在,隐寓着“高处不胜寒”的微意,是忧患意识的委婉表达。
韩琦的中秋咏月诗既有悯农情结的诗话表达,也有旷达情怀的再现,同时也蕴涵着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韩琦的二十首中秋咏月诗,开拓了咏月诗的境界,丰富了咏月诗的内涵,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9 18: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果然是个有心人

今天是重阳节,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古人,写过许多首关于 重阳的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8:01 , Processed in 0.2584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