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书四法——读《校勘学释例》有感
校勘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有人或许会说:那不过是重复的机械的劳动而已,谈得上什么艺术?那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说这话的人,让他去校书,校出来的必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校勘经验,需亲自去实践,方能得出.没有亲自体会过,说出来也往往不能让人理解.尽管如此,一些基本的校勘方法还是可以一说的.
要搞校勘,不知版本目录之学,则不知某书有某本,以何本为善.然则以劣本为底本而不自知,则所校之书,废之可也.
校书四法中,最为简单,但也最需耐性者,便是对校之法.是法以数本互校,一一指明异文所在.
一书之中,往往事有重出者.如<史记>中,刘邦之事,既见于<高祖本纪>,亦见于<项羽本纪>,由此可知,本书中之某文,往往可与前后章节中之文对应,以此可校出错误所在,是为本校法.欲用本校之法,须相当精熟所校之书.然亦有例外,如一书,前章为原作者所写,后章为后人续补,则此法往往行不通.再者,前章为作者年轻时所为,后章为作者年老时所为,此现象于别集之中最为常见,不可不慎.再者,如类书,如总集,如全集,则此法之局限便更为明显,更要谨慎对待,不可据此法轻易妄改.要改,需要其他证据为证.
校书者,读书必要广.因古之书,古人往往引用.后世原书传抄翻刻,谬种流播,而他书所引,则往往存古书之真.以此参校原书,此法谓之他校法.欲用此法,读书少,则无从钩稽各类古书中之所引用.然则,此法亦有弊.由于古人引书,往往全凭记忆,并未核对原书,故以此法校勘者,须谨慎行事.
校书无小学工夫亦不可,否则,己亥鲁鱼之谬自不可免.推而广之,则古代一切之典章制度,礼仪风俗,方言名物,天文地理,无一不会出于所校之书中,若于此无所识,则难以辨别异文之是非也.前人总结有校勘四法,是为理校之法也.陈垣先生尝言,是法最为精妙,而是法亦最危险也.校者须有广博之学识.稍有差池,以不误为误,则诬古人也.
前人校书,多有经验可循.如明清两代校书,风格迥然不同.明人校书,好呈私意妄改古书,而本身学问又不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所校之错,往往如扫尘,扫罢又生,甚至连原来古书的致误之由也往往被掩盖,致使后人校书,困难倍增.清人有鉴于明人学风空疏虚妄之弊,而群起反拨之,以至往往\"不校校之\",代表者为顾千里.虽然如此,并非所有明人校书皆不可据,亦有例外,如毛氏汲古阁即为一例.其所校书,可贵处颇多.而清人所谓不校校之,则往往失之拘,令读者多费精力,亦有其弊,不可不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