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16|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校园流行语的文化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8 10: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校园流行语的文化思考


综述:
文化究竟是什么?被誉为文化奠基人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 ①《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2007最新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的:The integrated pattern of human knowledge, belief, and behavior that depends upon the capacity for learning and transmitting knowledge to succeeding generations.翻译过来就是:人类学识、信仰和社会活动的总和,依赖于向后代传播学问的才能②。文化的多义性(或者说是不确定性)导致了对于某一特殊文化现象分析的多义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也正是因为它的多义性,才使文化现象的研究丰富多彩。因此,对于校园流行语的研究也是一种比较自我的研究,这样,总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某种主观性与片面性。当然,虽然角度与方法多样纷呈,但并不意味着研究的随意性,相反,这种方法是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后的想法与感悟。对于校园流行语的分析,本文主要基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方法,限于水平,本文只作简要探讨。

研究对象:大学校园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性质,脏话与粗话,文化审美取向,校园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

校园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校园内部(这里以高校为研究对象)产生发展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流行用语。说它特殊,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1、  在一群相对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之间产生。
2、  使用频率高,属于一种无意识(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口头用语。
3、  在校园里使用范围较广,使用人数较多。
文革结束后,大学作为一个培育社会精英的特殊场所逐渐开始重新兴旺成长,无论是数量的增多还是质量的改进,都比往日有了巨大的飞跃。随着大学招生对象的多元化和地域的广泛化,各片热土、各个民族(甚至国家)的莘莘学子汇聚在一起,于是,大学校园就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多彩斑斓的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路。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生来讲,身在这样的一个大熔炉里,能亲身感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着实是一件受益终身的美事。在各种特色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后总会产生一些比较“典型”的带有特色的口语,逐渐流行发展并最终为许多人接受,于是校园流行语就产生了。校园流行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流行文化对流行语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校园流行语都是某种流行文化的具化。
大学是一个海纳百川的特殊场所,大学生更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日常用语直接体现了其文化素养水平,而一个大学里大学生的流行用语则可以看作是该大学水平高低的反映,当然,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可以从它的大学身上窥视一斑。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加剧了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改革开放后的中西文化的直接碰撞,以及现今大行其道的互联网,无不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而作为与文化接触交流最广泛的大学生,更是“首当其冲”。一个校园流行用语的出现总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而在大学校园里,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流行用语占主导呢?
总所周知,流行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好的。校园流行语也一样,然而,既然不好的话,又怎么会流行呢?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流行语的发展也是“如虎添翼”:借助互联网,影音作品,电视等各式各样的多媒体工具及技术,某个特殊的流行语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谁能想象黄建翔的几声怒号式的足球解说一夜之间就红遍全国(尤其是高校),并很快有了诸如黄建翔解说之xxx终极版等下游产品;谁又能想象就因一部电影全中国的蟑螂都被强制改名为小强。大学作为文化接受更新程度最快的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审美取向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在中国,似乎情况不容乐观。
据浅显观察研究,我认为目前校园流行语主要集中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文化:其一就是脏话文化,二就是粗话文化。

脏话流行语:

我想今天要是走进一个大学校园,听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恐怕就是:操。或许是真的非常可悲,作为一个大学生(男生居多),口头挂的竟然是这样的一个词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来看看这么一段话:“回溯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整个大众文化的接受史其实就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大众化的过程,为了满足大众欲求,大众文化在内容上消解崇高,躲避崇高,迎合世俗,实行通俗的策略;在形式上也放弃技巧,以通常的方式迎合大众口味,消解艺术形式的创新性,同样通俗化。一般来说,这种通俗化主要表现为‘艺术走向生活’,最终使艺术成为生活,文化艺术放弃文化品味和审美格调的坚守,投入大众的怀抱,成为大众娱乐欲求的自慰工具。”③或许真的只是一种自慰工具,可以理解为了生活保暖而放弃艺术的人的苦衷,但是大学生呢?脏话在大学校园大行其道,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文化审美意识的集体性沉沦缺失,或许这个解释是最好不过的。一直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审美水平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总体学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具体到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文化审美水平跟其自身知识素养水准息息相关。在中国,大学生算得上是一个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然而其言行举止道德水平却令人堪忧,甚至让人怀疑,这应该是大学生所该具备的水平吗?诸如操,我操,Fuck You等与性有关的脏话已经是风靡校园并如瘟疫一般蔓延,甚至不少女生也是闭口开口就崩出此类词语。试问,如今还有几个大学生能够做到谈吐文雅,再放低要求,能做到不说脏话的有几个呢?我们引以为傲的五千年的传统礼仪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化,一种封建说教呢,还是真真实实存在过并作用规范了人们的文化用语?不可思议,一个礼仪之邦今天沦落如此,作为未来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自身尚且如此,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们还将与社会的兴衰发展荣辱相关,上不行,下怎么效?

粗话流行语:

脏话文化在中国可谓“博大精深”,李逵的经典——“鸟人”更是代表。无论是泼妇骂街式的粗话,还是文人雅士唇枪舌剑的相互攻击,或者日常生活间的口头禅,无不泛滥着粗话。
粗话的泛滥在大学校园里似乎显得更为严重,不同地域、方言带来了不同的粗话,不同的粗话进一步糅合形成了新的粗话。甚至可以说大学校园文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粗话文化的大熔炉,只要是流行的,不管好坏,不管雅俗(不过好像雅的东西从不会流行),来者不拒。个体思想在集体无意识的淫威下缴械投降,于是一传二,二传三,三传万人,粗话得以泛滥。比如经典的“妈的”即使追加为国粹也不为过,无论是其实效性还是广泛性都无词可匹敌。影视作品的日益粗俗化更是带动了粗话的“蓬勃发展”,比如“你奶奶的”、“扒*的皮,抽*的筋••••”、很鸟(音diao)、Shit等等,大学生是最直接的受众,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当然,很多人本身并不会认为学粗话是受害。
粗话这种俗文化(如果可以称为文化的话)在大学校园的出现并被广泛接受,接受者究竟是什么文化心理呢?当然,这可能更多的涉及到社会伦理学的范围,不过也不难究其原委。或许中国目前的社会状态对于80后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环境,压抑的、严肃的、循规蹈矩的社会伦理规则制度束缚下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转型期,而在转型期,一切事情的发生似乎都显得那么不可预测,文化的转型变革总是“润物细无声”,在历史长河中不知不觉完成转型。这样,一个人的文化心理的改变也是渐进的,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展,还是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可以说,粗话的接受并最终被广泛使用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过话说回来,没人能否认学坏的东西总是比学好要来得快、来得容易。粗话文化的接受我想也是缘于个体的文化无意识,并不是接受者没有分辨好坏的能力,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一种近乎盲目的接受。当然,可能每个粗话接受者都有其不同的的文化心理,可能有的想以粗话瓦解严肃文化用语,抑或是一种独立特行的标榜,当然,更多的却是一种个体无意识的盲目。

校园流行语体现了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同时反作用于流行语,什么样的流行语反映什么样的流行文化,校园流行语对于大学生本身、大学校园甚至整个民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么,一个脏话粗话流行成灾的大学校园将对大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脏话粗话流行的大学校园势必严重扭曲个体正常的文化审美情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或许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不是最主要的,但谁也不能忽视其作用。很难想象类似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文化审美趣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犹如狂犬病,虽然可能在短期内相安无事,但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发作。不过,这问题似乎是互为因果的,也可以这么认为:首先是因为大学生个体文化审美趣味的低俗化造成了整个校园流行语的低俗,不过在主观上,我宁愿相信前者。
其次,对文明交际的破坏。习惯的养成并不容易在短期内彻底改变,而习惯说脏话粗话的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头换面。所以,当某个时候跟不太熟悉的人交际时,就可能因为“惯性”而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杜绝不文明用语。
此外,类似的脏话粗话等低俗文化对于大学生个体品性的最终完善也是贻害无穷,当然,时间自会验证这一切。

对于目前大多数大学校园内的流行文化已经丝毫没有一点兴趣,对于校园流行语更是不敢恭维,或许思想里的主悲观论和偏激情绪从一开始就导致探索的片面化,然而,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我,如果该有所责备的话只是因为没有提出全面的看法,不过作为皇帝游行“衣会”上的小孩子,我道出了问题:皇帝根本就没穿衣服,不是因为我笨!同样,对于一个在我看来已经病入膏肓的大学校园流行文化,我能做的也只是这些,发发牢骚足矣。或许该学克雷诺夫《夜莺和驴子》里的夜莺,远离粗俗流行,高雅文化建造的心灵乐园虽然无人问津,但其乐无穷。

参照书目:
①《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 泰勒,
②《Britannica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 2007》- Culture,
③《大众文化批评》 许文郁 朱忠元 许苗苗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创:原发表于我的BLOG:http://mlove4u.blogbus.com/logs/4158249.html

昨天刚注册,今天发的第一篇正式的帖子,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8 17: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怕是要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泰勒的文化定义是从人类学角度,而《现代汉语词典》等的文化定义是小头戴大帽,你再查查其他官方定义,文化和文明这两个概念都分不清,我看是瞎掰,起码是不严谨。关于文化的定义起码有270种以上。所以,谈文化,怕是不能笼统的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5 15:47 , Processed in 0.10855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