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69|回复: 14

[【辩证轩】] 【原创】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之异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4 18: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摘要: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研究性学习在逻辑上属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参与性、过程性、情境性和主体性是二者的共同特征,能力与过程、综合与探究以及运用范围可作为区分二者三个纬度。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共性,差异

  一、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有这样的表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可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重要内容,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范畴。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语文学科内部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课程标准》 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表述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靳健教授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实践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也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内部的具体实现,“研究性学习”这一用语实际上有着相互联系而又明显不同的含义 :或指一种学习方式,或指一种学习活动,或指一种课程类型,这三种理解,实质上对应着三种存在形态,一种研究方法的学习模型、一种学习活动过程、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我们倾向于将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位于学习活动过程,因为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方式,而独立的课程形态又超越了语文学科的范围。我们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探究学习为基础,从自然、社会和语文学习领域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语文素养,最终达到人格的健全发展的学习过程。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之共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他们都体现出参与性、过程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性质特征。
  1、参与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核心理念提出来。这也借鉴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主张,杜威指出 :“学校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全靠它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学生思维的情境。它们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义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他们自然地学到了东西。”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都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精神,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过程,同时也是为终身学习做准备的过程。
  2、过程性:言语实践能力形成的建构主义倾向。
  学习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学生只要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思维上的启迪,方法上的创新,情感上的陶冶,语文学习就是成功的。“加州大学的威特罗克提出的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generative learning),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时间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都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注重在听、读、说、写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以记忆静态的、固定的知识表征为语文学习任务。随着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的性质日益被学术界所认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势必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
  3、情境性:创造一种与生活相等的语文学习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创造一种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学习情境,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扩展。学生在非常具体的学习问题情境中,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像教师或专家一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学习活动本身就反映学习效果的教学范式。
  4、主体性: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要。
  靳健教授认为:“发展主体性素质的一种学习过程。涵养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自强之精神、自律之行为、合作之意识、宽容之胸襟的主体性素质人才……” ,可见主体性人格主要体现为独立、自强、自律、合作、宽容的特征。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旨在与超越伦理性、功利性人才培养模式,将“人的存在”作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进行有差异教育,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合格公民的形成做准备。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之差异
  虽然语文研究性学习属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范畴,但由于语文研究性学习自身反应出的巨大的教育就价值和特性,我们习惯上把二者区别看来对待。
  1、能力与过程:学习实践上的差异。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能力要求,是与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相对应的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下在生活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指一种学习过程,主要与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相对应,学生可以独立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像教师或专家一样进行深入探究、意义拓展,达到认知的分析、综合、运用与评价。
  2、综合与探究:特性的内在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性是综合性,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
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能力要求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教科书上有具体的体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3年版)在每一单元后面都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些题目有:“脚踏一方土、走进小说天地、关注我们的社区、乘着音乐的翅膀……”; 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性是探究性,学习者以一种“研究”的姿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以延伸和拓展的方式研究主题,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它重在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是学习者从自然、社会和语文学习领域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语文素养,最终达到人格的健全发展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可以对某一主题进行拓展、延伸,也可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以一种“研究”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材没有单独设章,需要教师或学生按照课程内容、学生兴趣以及课内外课程资源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语文研究性题目可以是这样的 :“汉语外来词举例研究;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比较研究;鲁迅作品经典人物举例:祥林嫂、闰土等;作品研究:成长于背叛----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水浒》人物绰号谈……”
  3、运用范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外在规定。
  由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初级教育阶段应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主,《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教学的课程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在第三学段(5-6年级)中这样表述:“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些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心理年龄的成长,高中阶段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增强,对待问题的视角也开始多元化,此时应以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主。学生在强调独立、独创的教学要求下,学生通过自身的“从做中学”,经验研究的思维历程和技术历练,逐步获得虽居不同水平层次但却最适合自我“这一个”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素养。
  总之,教师能够认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教无定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适用于大多数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识字写字教学中应用,还可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用。教师不应局限于固定教学模式的框架之中,而应创造性地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注释:[/b]
①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⑥靳健.后现代文化视野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231-232,61.
③高吉魁.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4
④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1.
⑤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8.
⑦郑桂花.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09: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1、“抽出而析之”是理论界、实践界的通病,既说明不了问题,又解决不了问题,费劲费神,好处也许只在于可以练练脑。


2、注解⑦应是郑桂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09: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要中的的:“.......区分二者三个纬度。” “纬度”应该为“维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10: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课程标准的制定本身就是一批留洋专家在借鉴国外课改经验后的仓促产物,因此课标里很多核心概念的表述存在含混不清的致命弱点。而现在一大批研究课程标准的人大都没有反思意识,拿来就用。

    看楼主文中所提到的:靳健教授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实践活动”。我不知道楼主在引用的时候是否出现漏字?这后半句话明显出现语病“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实践活动”,渗透“知识”和“能力实践活动”?如果漏字的话,应该加上在实践活动前加一个“的”字,成为“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这样的话,我们再来看整句话:“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学习方式”还是“实践活动”?这个概念的解释实在有点让人费解。

    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对于理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来说,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因此中国借鉴国外的经验无可厚非,但是语文作为一国母语教育,则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民族性,东西方民族背景、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简单的“拿来主义”在语文课程上就会显得很无力!我以为,完整的语文学习本身就是“听、读、说、写”四个结合的,根本就不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之说。


江南一孔之见,对事不对人,错漏之出,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13: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江南生于2007-09-29 10:15发表的 :
    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对于理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来说,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因此中国借鉴国外的经验无可厚非,但是语文作为一国母语教育,则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民族性,东西方民族背景、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简单的“拿来主义”在语文课程上就会显得很无力!我以为,完整的语文学习本身就是“听、读、说、写”四个结合的,根本就不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之说。
.......
    江南兄才思敏捷,在下佩服。拙文存在的语言问题,一定在江南兄的指正下改正。但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否有必要存在一说,在下不敢苟同。完整的语文学习确实是“听、读、说、写”四个结合起来的,在语文课堂如何落实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显得犹为重要,在语文四项基本能力之外设立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能力而与“听、读、说、写”并列起来使用,提倡综合性学习,为的是更好的落实“听、读、说、写”的整合。
  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工具,数理化各门功课的学习都要借助与语文这个工具,这就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以言语学习为主,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注重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有所提高,成为语文综合性存在的必然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14: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知道,楼主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而提出这两者比较的,经过这番比较后解决了什么问题。


■与其谈性,何如说人;与其谈语文什么什么性,何如说说语文对于生命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15: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1.对于gao2811000 兄的“ 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工具”一说,江南实在不敢苟同。
语文是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识字教学仅仅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我们可以说,语文教育有一定的工具价值,但它本身绝对不是工具。如果语文的存在价值降格到仅仅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工具”的时候,语文的没落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是青柯兄说的好“其谈性,何如说人;与其谈语文什么什么性,何如说说语文对于生命的价值。”一语道破了语文在工具之外的更大意义.......

2.还是那句话,真正的语文学习本身就是综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质上是一个伪概念。现在热火朝天的所谓“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际上早已经没有了“语文”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15: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语文的问题,不才有过一些浅见。

还望各位关心语文发展的仁兄多提宝贵意见。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htm-tid-24305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15: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之异同,楼主做了比较精到的分析,我也深知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肯定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我更确信园地里的许多语文老师是向着这两个方向努力的,我角学生时说实话都是尽量帮助他们提高应试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上实践不多.收获不多.有这方面经验的我很期待大家讨论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15: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fenglong88 版主的《语文杂谈》帖子非常精彩!

期望版主任职后,还是要继续保持原有的激情状态啊...........等待你的不定期更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20: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青柯于2007-09-29 14:14发表的 :
■很想知道,楼主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而提出这两者比较的,经过这番比较后解决了什么问题。


■与其谈性,何如说人;与其谈语文什么什么性,何如说说语文对于生命的价值。
  

对于青柯君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这样回答:“目前很多语文教师面对众多的新概念普遍感到手足无措。理论界今天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明天提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后天又是合作学习或者参与式学习,而真正能帮助教师去做的理论又少之又少。尤其是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时,由于理论上的模糊,导致教学实践上的落空,故拙作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第二条说法,我深表同意,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韩军老师提倡的“新语文教育”就是要落实语文的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其基本精神就是让语文回归学生生活,回归人的本性,回归五四精神,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应该也实现人文教育为己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20: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江南生于2007-09-29 15:01发表的 :
1.对于gao2811000 兄的“ 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工具”一说,江南实在不敢苟同。
语文是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识字教学仅仅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我们可以说,语文教育有一定的工具价值,但它本身绝对不是工具。如果语文的存在价值降格到仅仅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工具”的时候,语文的没落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是青柯兄说的好“其谈性,何如说人;与其谈语文什么什么性,何如说说语文对于生命的价值。”一语道破了语文在工具之外的更大意义.......

2.还是那句话,真正的语文学习本身就是综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质上是一个伪概念。现在热火朝天的所谓“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际上早已经没有了“语文”的味道。

    读完fenglong88兄的大作,非常汗颜,深感路漫漫,其修远矣。其中关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第一个不同亦可以解释“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工具”这一论述。语文学科不光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对于这种看法,我深表赞同。
  现在已经不是争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时候了,王尚文先生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2期上就极力提倡如何落实语感教学,如何理解“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任务。江南兄坚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伪概念,我不想进行无谓的争执,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听读说写”的综合能力,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很好的一个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21: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助学生丰富和拓展思想感情,呵护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才是首要任务。

其次才是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方法与能力。一种新感觉、新思想降临私人心灵,那是一滴真正的语文甘露,精神生机勃勃,言语才有鲜活的光景。语言文字功夫是在借助语文学习发展私人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自然练就的,“抽出而析之”(叶老语),教学只能买椟还珠,适得其反。当然,目下语文教学系统主流是本末倒置的,这是“抽出而析之”后形成的跨世纪痼疾。

颠倒的需要再颠倒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30 19: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青柯于2007-09-29 21:52发表的 :
帮助学生丰富和拓展思想感情,呵护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才是首要任务。

其次才是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方法与能力。一种新感觉、新思想降临私人心灵,那是一滴真正的语文甘露,精神生机勃勃,言语才有鲜活的光景。语言文字功夫是在借助语文学习发展私人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自然练就的,“抽出而析之”(叶老语),教学只能买椟还珠,适得其反。当然,目下语文教学系统主流是本末倒置的,这是“抽出而析之”后形成的跨世纪痼疾。

颠倒的需要再颠倒一下。


    我本人非常赞同青柯君的说法,语文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应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样的排序。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深入中学语文课堂进行观察,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课堂教学依然在肢解课文,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分析句子,人生体验等情感目标依然落空。我曾尝试着进行行动研究,教学内容是《论语十则》(人教版7年级上册)的情感教学,我们联系课标,把握教材,分析了学生实际,将本文的情感目标定位与“对人生的理解上”。学习活动方式是参与式学习,每个小组要求讨论本文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明言,并说出理由,最好结合自己的实际说明。这一环节被教师安排在课的最后面,原因是害怕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十则论语。结果经过学生4分钟的讨论,只有一个小组有时间汇报,汇报的内容大意是:“我最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我们班张文合同学就是这样,他是生活委员,每次打扫卫生,都自己抢着干,从来不广派我们,自己看着……”教学的亮点刚闪动,可恶的下课铃音终止了一切,任课教师要是拖堂,那可是要扣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30 19: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青柯于2007-09-29 21:52发表的 :
帮助学生丰富和拓展思想感情,呵护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才是首要任务。

其次才是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方法与能力。一种新感觉、新思想降临私人心灵,那是一滴真正的语文甘露,精神生机勃勃,言语才有鲜活的光景。语言文字功夫是在借助语文学习发展私人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自然练就的,“抽出而析之”(叶老语),教学只能买椟还珠,适得其反。当然,目下语文教学系统主流是本末倒置的,这是“抽出而析之”后形成的跨世纪痼疾。

颠倒的需要再颠倒一下。


    我本人非常赞同青柯君的说法,语文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应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样的排序。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深入中学语文课堂进行观察,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课堂教学依然在肢解课文,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分析句子,人生体验等情感目标依然落空。我曾尝试着进行行动研究,教学内容是《论语十则》(人教版7年级上册)的情感教学,我们联系课标,把握教材,分析了学生实际,将本文的情感目标定位与“对人生的理解上”。学习活动方式是参与式学习,每个小组要求讨论本文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明言,并说出理由,最好结合自己的实际说明。这一环节被教师安排在课的最后面,原因是害怕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十则论语。结果经过学生4分钟的讨论,只有一个小组有时间汇报,汇报的内容大意是:“我最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我们班张文合同学就是这样,他是生活委员,每次打扫卫生,都自己抢着干,从来不广派我们,自己看着……”教学的亮点刚闪动,可恶的下课铃音终止了一切,任课教师要是拖堂,那可是要扣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9:24 , Processed in 0.1912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