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22|回复: 0

[【学科前沿】] 影响因子达3.4 探秘《细胞研究》的成功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4 18: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磨一剑\",真正做好一件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细胞研究》这样一份由中国人创办、发表基础科学研究论文的全英文国际性学术期刊,更不可能在短短一年内取得神奇的进步。按科学规律办事,靠一批人的艰辛劳动,其创刊的这些发展历程令人回味。

  7月中旬,多位新闻记者收到了一封来自自然出版集团的电子邮件,这封题为\"《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显著提高\"的新闻速递称:\"中国优秀的生命科学期刊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2006年度影响因子达到3.426,比去年上升了50%之多。\"

  科学引文索引(SCI)所谓的影响因子,即进入该索引的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被索引入选杂志作者引用次数的总和除以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这个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质量。迄今为止,我国进入SCI的科技期刊约75种左右,影响因子超过1的仅10种。

  《细胞研究》的创刊时间并不长,编辑部阵营也不大,难道仅仅和国外顶尖的出版集团合作一年,就可以如此迅速地迈向成功?《科学时报》带着这个疑问,分别采访了这本期刊的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裴钢院士和编辑部主任张爱兰编审。

  十年磨一剑

  \"所谓‘十年磨一剑’,要真正做好一件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在一年中就有神奇般的进步,何况《细胞研究》这样一份由中国人创办、发表基础科学研究论文的全英文国际性学术期刊?按科学规律办事,靠一代人、一批人的艰苦奋斗,是必定的。\"

  张爱兰在发给《科学时报》的资料中,首先写了上面这段话。

  《细胞研究》1990年正式创刊时,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国货\"。在姚錱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议下,经科技部批准,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了这本学术期刊,也是我国首份以全英文发表细胞生物学领域基础研究成果的国际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很明确:建立一个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细胞生物学交流的桥梁和平台。

  \"创刊初期,即建立了国际性的编委会,联络和依靠国内外的诸多专家。当时也困难重重,但编辑部还是坚持组织国际稿源,以提高论文引用。\"张爱兰介绍。

  1990年~1997年,这本期刊还是半年刊;1998年~2005年,编辑部仅用8年将刊期从半年刊缩短为月刊。2001年~2006年,《细胞研究》连续6年保持中国生命科学期刊第一,进入世界核心期刊行列前20%,成为迄今SCI细胞生物学领域收录的唯一中国期刊,排名还在逐年提高。

  裴钢分析:\"虽然离国际水平还有一大步,但《细胞研究》在国内生命学领域表现的确不俗。这也是大环境促成的,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生命科学快速发展,上海生命科学院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锐意改革,给这本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

  意在国际舞台

   \"编辑部就这几个人,如果维持那种把杂志在国内卖一卖、往国外送一送的状况,过得也蛮舒适,一样吃香喝辣,但我们从没有这种小富即安的观念。\"裴钢说。

  国际舞台几乎是《细胞研究》一创刊就设立的目标。长期邀请国际编委和地区编辑参与办刊,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之一。石运伯、时玉舫博士等一大批海外华人科学家在邀约审理大量国际来稿、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发表热点专题论文专刊等方面的长期协助,对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功不可没。

  《细胞研究》还建立了一条优秀论文快速审理、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不断改进和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

  \"战略眼光!\"裴钢一再强调这个词。他认为,办好期刊必须按国际期刊规律办事,该刊以前办刊的一些做法,虽然在国内意识超前,但还没有达到国际理念,只有引进这些理念并将其融入中国国情才能使期刊获得成功。正因如此,《细胞研究》一贯的办刊原则就是坚持论文质量重于论文数量。

  自2003年起,编辑部先后与Elservie、Oxford、Blackwell等国际出版商进行合作谈判。2004年与自然出版集团(NPG)接触谈判, 2006年1月两家正式合作。

  自然出版集团年报对《细胞研究》成长的评价,也表达了对这一理念的认同:\"它成功的秘密在于宁愿牺牲数量,也决不降低品质。\"

  现在,《细胞研究》不但是中国期刊的佼佼者,也是自然出版集团亚太地区合作伙伴中的一个典范。

  一样的合作模式,不一样的结果

  \"中国科技迅速提升,学术期刊的发展就成为一件大事。现在大家都在探索不同的模式和做法。\"裴钢说:\"我认为,不管玩哪一种游戏,只要和高手同台竞技,你的水平就会迅速提高。《细胞研究》以实践证明了这句话。\"

  现在,国内知名期刊基本上都有国际合作的经验,但真正成功的范例并不多,因为合作的成功取决于理念共通、互利双赢等复杂交错的因素。像大多数期刊的国际合作模式一样,《细胞研究》也将重点放在国际出版发行平台上。

  \"自然出版集团负责国际发行、校正和宣传推广,他们也会帮我们提高编辑质量、增加稿源,选择更好的专家参加编委会。\"裴钢和张爱兰都认为,自然出版集团的网络平台能更迅速地向全球广泛传播与发行,与此同时,与自然旗下享有盛名的其他生物学期刊和编辑间建立的交流与合作,例如互相交换、刊登、点评稿件等,也促进了《细胞研究》的提升。

  \"自然出版集团带来了非常有计划的编辑理念,出稿、截稿、出样、规划都很清晰,而且强调时间的有效性,时间节点非常精准,编辑部刚开始不太适应,但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的,我们都毫不犹豫地接受。\"裴钢说。

  自然出版集团是一个逐利的企业,而其利润增长的法宝就是保持科学质量。在这一点上,两家的理念没有距离。裴钢说:\"目前,Cell Research在国际的发行量甚至超出自然出版集团的预期,在经济上他们已经得到了回报。而对于一本中国期刊来讲,以前在国际上都是免费赠送,国际发行这一块非常薄弱,甚至是空白。现在,有这么多国际科学工作者订阅,对中国科学和中国科技期刊的促进,是一笔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财富。当然,在这无形财富之外,根据合约,我们也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回报,这就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

  大手笔和大气度

  合作是一种外在模式,内在革新才是突破关键。

  \"目前的国情是,我们有两种选择:行政化或者市场化,两者各有利弊。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这两者间总找不对位置,没有对准两者的优点,却恰恰存留了两者的缺点。如果市场化则金钱至上,如果行政化则难免官僚横生。大多数单位往往在两者间摇摆不定。\"裴钢说。

  无论一本期刊、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研究院所,都试图寻求一条变革下的绿色通途。

  \"我们选择走中间道路。比如合作之初,我们预期挣不到钱,甚至还要向对方支付发行费,也不知道最后有没有赢利的可能。如果完全按市场化的观念,赔钱的买卖是无论如何不能干的;如果完全按事业化的思维,这种赔钱的事也不会去做。我们最后做了,目的是摒弃两者缺点,既利用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又借鉴市场化的革新思维。\"

  裴钢分析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不可动摇的战略定位+灵活的战术抉择+优秀的执行人才。

  于是,《细胞研究》2005年在Nature杂志和网站发布广告,全球招聘,2006年3月引进国际同行顶尖期刊《细胞》的编辑李党生博士担任常务副主编。

  \"有了超前的定位,有了变革的土壤,关键还要有一个优秀的执行团队来操作。如果沿袭固有机制,我们是请不到像李党生这样的人才的,单从薪资来讲,固有机制就无法适应,他完全可以回来在国内做一名教授。正是上海生命科学院的改革,使编辑部的机制可以让高水平人才得到充分发挥。\"裴钢说。

  对《细胞研究》来讲,其发展还远未到高潮。裴钢说:\"我们会进行更多尝试。这个尝试,从小处讲是一个国际合作的模式尝试,探索怎样创造一本优秀的期刊;往大里看,它也在尝试一种机制的创新,是面对一个历史时期作出的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1 00:18 , Processed in 0.3199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