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19|回复: 12

[【图书推荐】] 哲学基本理论及中外哲学·文科学生、哲学爱好者·《无根基时代的精神状况--罗蒂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1 14: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名:无根基时代的精神状况--罗蒂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 张国清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9-12-1
推荐理由:值得关注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家与哲学发展方向
书评: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一个打折的书店里,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出版社的名称。翻开看看,里面有几个自己知道的名字:杜威、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自己不是专研哲学的,但颇有好奇心,尤其是喜欢看一些自己看不太懂的东西,因为前些日子买了一本跟伽达默尔有关的书,因此所以以半价购得。慢慢地翻看,渐渐地对罗蒂的思想有了一些了解,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虽然自己无力阅读罗蒂的英文原著,读这本书也是在吃别人嚼过的馍,故难逃误读与无味的下场,但坚信自己有且仅有发言的权利,因此,写下一些文字,作为阅读的见证。

罗蒂是一个叛逆者。他的叛逆在于他从分析哲学中走出来,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指出分析哲学的末路,他从杜威的思想中看到了,哲学的地位可以被其他内容取代,他对戴维斯、德里达等人理论的解读与阐释总是能发现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些内容证明了罗蒂是一个感觉敏锐的解读者。他具有与其他人颇为不同的视角,在他的视角中,他对以往哲学理论的审视,与其说是“误读”不如说是在“提醒人们注意那些曾经被忽略的价值”。

罗蒂是一个独语者。他的孤独来自于站在他对面那个敌对阵营的庞大。在与不同的哲学家的对话中,他建立了自己的风格,积极而尖锐,准确而顽强,以开放的态度把传统的“哲学至上”这一坚果层层剥开,试图把哲学从云端拉到地面上来。举例来说,当人们日益习惯了用“大厦”来称呼高层建筑的时候,罗蒂提醒人们:“大厦”的特点虽然突出,但只不过是一种房屋。

罗蒂更像是一个破坏者。罗蒂的哲学发展的关键词不是建立而是消解。每一种哲学思想都试图揭示世界的规律,但其实越是精细的研究,越是远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因此罗蒂更像是一个具有好奇心的坏孩子,他拿过各种名称的哲学玩具一一拆开并从不打算使之复原。他要把哲学专制的神像放到,他不会在一片空旷的广场上驻足,而是试图置身奥林匹斯山上使众神欢愉的盛宴现场,在那里哲学,艺术,文学有着相同的地位,彼此也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虽然各司其职,但谁也无法越俎代庖。

罗蒂是一个开放主义者。他坚持大陆哲学的传统,他欣赏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的努力,他反对人们用固定的语汇评价其他的事物,而人们当认识到多元、平等和开放的价值时,才会知道艺术与文学的价值。(个人觉得罗蒂以艺术与文学代替哲学的思想仍然有着理想的成分。他没有认识到人的精神状况并不取决于人所创造出来的成品,而取决于人内心的冲动与欲望。但这不会有损于他对哲学的思考和贡献。)

罗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叛逆、独语、破坏、开放是我能够接受罗蒂的地方,因为在他让我想起了庄子——虽然这种比较可能并不准确。

最后,说一说本书的行文,张国清先生的研究无疑是十分细致有序的,在表述上清晰而又有条理,语言平实准确,易于阅读。如果说我上面的那些感受,有一些还算是正确的话,那无疑得益于张先生的工作;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那要归罪于我个人的误读与曲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2: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书也值得推荐啊?
我一般不看二手书。
还是看rorty的原著吧,不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17: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alex1990于2007-09-22 12:18发表的 :
这种书也值得推荐啊?
我一般不看二手书。
还是看rorty的原著吧,不难。


谢谢兄台的关注。
看过了,有了感受记一下而已。是不是值得推荐,只是个人的因素了。

很羡慕不看二手书的人。希望兄台能多谈一谈对罗蒂哲学的认识,在下会搬个凳子来学习的。

如果您能提供rorty的原著,那当然就更好了,虽然在下英文不佳,但有了第一手的资料,我想对园地里的其他书友也许会有很大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8: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Richard Rorty - Habermas and Lyotard on Post-Modernity (pdf).rar
Richard Rorty - 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pdf
Rorty - Analytic Philosophy And Narrative.pdf
Rorty - Is Truth A Goal Of Enquiry Davidson Vs Wright.pdf
Rorty 1999 Philosophy and Social Hope.pdf
Rorty Richard - Contingency Irony And Solidarity.pdf
Rorty Richard. Habermas and Lyotard on Post-Modernity.pdf
Rorty, A O - The Place Of Contemplation In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pdf
Rorty, Richard - Consequences of Pragmatism.pdf
Rorty, Richard - Empiricism, Extensionalism and Reductionism.pdf
Rorty, Richard - Habermas and Lyotard on Post-Modernity.pdf
Rorty, Richard - Philosophy and social hope.pdf
Rorty, Richard -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pdf
Rorty, Richard - The Brain as Hardware, Culture as Software.pdf
Rorty, Richard - Verificationism and Transcendental Arguments.pdf
Rorty, Richard - What do you do when they call you relativist.pdf
Rorty, Richard (1991). Essays on Heidegger and others.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 2.pdf
Rorty, Richard (ed) - The linguistic turn.pdf

附一些eMule上的链接吧。罗蒂,Dasha只读过汉译本《哲学和自然之镜》。一直以为说的是“哲学的镜子和自然的镜子”,可惜,英文原题是“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实际是“自然之镜与哲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8: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的书不能说是二手书吧
要是都推荐原著,参考区可以关门了,哈

俺也曾认为中文译本的书名有些歧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8: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fenglong兄最后一句有点像傅鹰先生关于编教材的一句话:
《化学热力学导论》的序中说:“编写课本既非创作,自不得不借助于前人,编者只在安排取舍之间略抒己见而已。编此书时曾参考诸家著作。移植仿效在在皆是。但编书如造园,一池一阁在拙政园恰到好处,移至狮子林可能只堪刺目;一节一例在甲书可引人入胜,移至乙书可能即味同嚼蜡。若此书中偶有可取,主要应归功于上列诸家;若有错误,点金成铁之咎责在编者。”

胸襟广阔、虚怀若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18: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劳D兄相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18: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醉乡常客于2007-09-22 18:35发表的 :
fenglong兄最后一句有点像傅鹰先生关于编教材的一句话:



胸襟广阔、虚怀若谷!



醉版说笑了。哪里有那样胸襟与气度,只是担心自己所学不精,怕没来由污了作者的名声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8: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fenglong88于2007-09-22 18:38发表的 :
有劳D兄相助。
正想叨扰风龙呢。
Hieronymus Bosch,兄可有超大图,Dasha想看细节。在驴上下载了一个PDF,40多页。
德国的那套光盘里有一些,细节亦无法看清。
BBC 地狱狂欢:绘画大师波Bosch(Hieronymus Bosch. The Delights of Hell),Dasha也下载啦,没有字幕,目前看完三分之一。
Bosch的译名千奇百怪。唉。不过,看过他的作品,达利的就可以放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8: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BBC的一系列纪录片不少精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19: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Gossudar于2007-09-22 18:46发表的 :

正想叨扰风龙呢。
Hieronymus Bosch,兄可有超大图,Dasha想看细节。在驴上下载了一个PDF,40多页。
德国的那套光盘里有一些,细节亦无法看清。
BBC 地狱狂欢:绘画大师波Bosch(Hieronymus Bosch. The Delights of Hell),Dasha也下载啦,没有字幕,目前看完三分之一。
.......


有日子没有碰这方面的内容了,以前的图也不好翻找。只有拿网上的东西救救急。

下面这兄是知道的
Hieronymus Bosch in the Art Renewal Center

http://www.artrenewal.org/asp/database/art.asp?aid=344


这个可以看一看

http://www.ibiblio.org/wm/paint/auth/bosch/



想看清一些细节的话,到下面用他的名字搜一下可以有不错的收获。160张。
http://www.wga.hu/index1.html

其他的,回头我再找一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9: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那个hu的没见过,不错啊。

Dasha主要想看:“De tuin der lusten”(Der Garten der Lüste,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欲望乐园)和“De verzoeking van de Heilige Antonius”(Die Versuchungen des heiligen Antonius, Temptation of St. Anthony, 对圣安东尼的试探)。关于“对圣安东尼的诱惑”,再啰嗦两句:

大陆多译“圣安东尼的诱惑”,“圣安东尼的诱惑”、“基督的最后诱惑”,“诱惑”与“试探”,施格与受格,基督教外行往往弄得不明不白。


到此,Dasha才明白,怪不得Dasha找不到大图,Dasha一直用荷兰语搜索来着,谢谢兄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3 19: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Gossudar于2007-09-22 19:16发表的 :
最后那个hu的没见过,不错啊。

Dasha主要想看:“De tuin der lusten”(Der Garten der Lüste,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欲望乐园)和“De verzoeking van de Heilige Antonius”(Die Versuchungen des heiligen Antonius, Temptation of St. Anthony, 对圣安东尼的试探)。关于“对圣安东尼的诱惑”,再啰嗦两句:

大陆多译“圣安东尼的诱惑”,“圣安东尼的诱惑”、“基督的最后诱惑”,“诱惑”与“试探”,施格与受格,基督教外行往往弄得不明不白。
.......


对这个内容有过一点了解,是在做这下面这个帖时。



http://note.ssreader.com/show_topic.asp?Topicid=248357&forumid=12

美术欣赏:伊森海姆祭坛画


  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ünewald生在德国维尔茨堡,其生年在各种资料上众说纷纭,因而只能大致划定在1470~1475年间;而其卒年则较为一致,是1528年。格吕内瓦尔德(Grünewald)这个姓名,是17世纪一个传记作家根据错误的来源杜撰出来的。他的真正姓名,据画家自己作品上的签名M.G.n.以及16世纪遗留下的有关文件证实,应为马西斯·哥特哈德(Gothardt)。其次是他的生平资料很少,仅凭一些片断史料,得悉他先后在 阿萨凡堡、美因河的法兰克福、曼泽等地工作过。大约在1509年升任为宫廷画师,后又受聘为美因兹大主教亚尔伯特的宫廷画家。1526年,因他和农民起义有某种瓜葛,或者至少有同情革命的倾向,被解除职务。1528年8月死于哈雷。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路德教派的小册子和文件。虽然这位画家对社会与政治如此激进,可是在他的绘画里并未得到足够的反映。有些画面所出现的形象极富幻想性,有的甚至是一种病态的形象。伊森海姆三叶式祭坛画上的形象就有上述特点。在这幅祭坛画上,他一共完成了:《耶稣受难图》、《耶稣复活》、《受胎告知》等几个宗教性场面。
  伊森海姆祭坛画被认为是德国文艺复兴美术中独放异彩的一大杰作。它采取德国中世纪祭坛画常用的多层屏柜形式,第 1层(最外层)是一幅凸字形的:《耶稣受难图》
  耶稣遍体鲜血淋漓,手指与脚趾都似乎在抽搐,他的脸孔由于临死前的痛苦而变了形,这一幕惨不忍睹的耶稣受难景象,好象真实记录古罗马的大屠杀。可是右边的施洗约翰却一手拿着摊开的、上载着神的启示的书,另一手指着耶稣,在他的嘴边还写上一行文字,表示在说话:“他(指耶稣)要胀大,而我(指约翰自己)将缩小。”这使人十分费解。而且形象大小悬殊,又颇有图解味道。左边是马利亚与约瑟,地上跪着的是抹大拉,她们发狂似地在痛哭着,一种病态的冲动被画家刻画得神情毕现。这里充满着善良人物的悲痛欲绝与苦难遭遇者的死亡恐怖。如果把这些人物看作是格吕内瓦尔德对他所处的时代的悲剧的集中写照,那倒是不以为过的。总之,这里所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强烈的激情,是对残害生灵的愤怒控诉。 格吕内瓦尔德在色彩处理上也与德国其他画家不同,他喜欢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追求暗中的闪光,有点象中世纪色彩玻璃画。画上的鲜血,以及站着的约翰服装上的红颜色,在虚幻而神秘的光色对比中,显得十分触目,给人以一种惊恐感。从形象与色彩的夸张性处理上,我们感到画家似乎在力图以最有效的艺术感染力来加深观众的视觉印象,以激起观众对时局的联想。
  对于一个时代来说,人的感觉、人的观念具有深刻的差异,为了表现“这种差异”,色彩必须是悲痛的、线条必须是愤怒的。就像更晚的时候出现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的情况一样,格吕内瓦尔德承担了他的人民和他的时代的所有苦难、所有痛楚、所有反叛,同样还包括所有希望。这幅画在这儿是比日常生活的现实更浓缩的现实之核。它是生活的一个冷凝器。从其散发出来的力量,并非是像消遣或遁世那样脱离生活的一件“艺术品”的力量,而是这种现实和这种生活的力量,在这儿,一位伟大的诗人把这种现实和这种生活连在了一起,并把它们当成摆在我们眼前的一次挑战。
  风暴中的一声喊叫。在阴沉沉的天空下,一座坟墓像石头一样压在这世界末日的风景上,在这儿,房屋的黑色幻影似乎(尽管尚需一些时间)要从绿色的洪水中浮现出来,一条狭长的黑褐色土地似乎在地震中抽搐着进而裂开来,粗略加工的十字架立在有如腐烂和死亡的暗绿色为主的背景前。
  人物形象从这启示录的背景里显现出来;首先是带有幻影般起伏感的基督形象,他似乎是用与天空、流水、土地相同的材料及相同的色彩制成的,不过他更具凸起感,被清冷的光从黑暗中发掘出来了,这种光使由腐烂扯破、弄松、变肿的皮肤下面的受刑者骨架突出了——他的膝盖、躯干、手的骨架与肌肉像绳索般扯紧绞在一起,他的钉在十字架上的双臂支持着整个尸体的重量。
  肉体痛苦的造型表现从没有达到这种愤激的程度。腿的皮肤腐烂变绿,刺和脓疱使它裂开来,在破烂的围腰布下被钉子扯得脱臼了,脚被巨大的铁楔弄得极其肿大并变了形,它们具有恶梦中野兽的可怕外形,而手(或不如说它们无肉的骨头)也好像在死亡的最后挣扎中蜷曲的螃蟹爪。
  最后是面孔,它有肿胀的鼓嘴唇,有在荆冠和血之下的深陷眼眶中紧闭着的眼睛,有不洁的触手。在这个向地上下沉的身体中,痛苦和死亡的重量甚至使十字架横梁弯曲了。
  从这个基督形象中这么激发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悲惨和什么样的绝望呢?
  格吕内瓦尔德的世纪是一个充满风暴的世纪,他感受到这个世纪的痛苦和暴行并把它们喊了出来。这个世纪末,带来了德国农民的匮乏,他们被旋风般的饥饿驱赶着,被敌对的相互开战的德意志诸小国一伙又一伙雇佣兵攻击砍杀,被沿着多瑙河前进的土耳其人的威胁困扰,被流行病,尤其是被中世纪流行的一种“热病”(这是一种坏疽性麦角中毒,基督身上就带有这种病的瘢痕)大批消灭,他们往往成千上万地逃往各地。
  是的,这个格吕内瓦尔德的基督承担着他们所有的创伤、所有的忧虑、所有的死亡,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从这个无光环、无大地支持的基督身上了解到他达到极点的特有的痛苦。
  这个祭坛画实际上是为伊森海姆修道院医院绘制的,该医院是安东尼教派的医院骑士团创办的,用来接待在临终的中世纪世界的这场大灾难中穷困潦倒之人。对这群因饥饿、疾病、恐惧而惊慌不安的人来说,这位基督张开了他的双臂,同时面对着他们的痛苦和他们的希望,面对着终于补偿了这个世界所有不平和苦难的对一个“千年王国”的所有期待。
  不能以一位美术馆爱好者的眼光来看待这样一件作品,而应当用在肉体和灵魂上经受了一个世界最终激变的人们的眼光来看待它;在这个世界中,一千年以来死亡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行为,在这块土地上只有这种为来世做准备才是善事。
  正是在这时,罗马教会刚刚在一切的苦难上又增添了这种最大的不公——通过出售赦罪券,它甚至允许富人购买他们在天堂的位置。于是在1517年,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写道:我怕这块土地上正在诞生一场巨大的革命。路德反对赦罪券买卖的愤怒呼声掀起了风暴。在死亡和天国面前,首先需要正义。
  于是整个苦难转化为愤怒,整个绝望转化为反叛。
  在这儿,在十字架的基座上,他被撕裂了,他的狂乱地紧缩的双手,像尖利的爪子,像被粉碎的昆虫的足。
  前景上,身体曲线像张弓似的抹大拉的马利亚没合掌祈祷,她痉挛般的双手向受难的耶稣挥动。她蜷缩在痛苦的悲狂中,身体明显地缩小了,比例上与别人很不相称,依据传达神灵多寡的传统比例等级制,她既不能与圣母、也不能与圣约翰、更不能与基督相比,她只不过是一声呼喊,最微小者的呼喊,一声为耶稣受难发出的狂野呼喊。
  在她身体轨迹的延伸中,在她的反冲和回拒动作的延伸中,红色斗篷以及与它平行的悲痛欲绝的母亲的白色外衣,被绝望的抽搐完全弄皱裂了。
  在她对面,预言者圣约翰脚前有一只象征着牺牲的羔羊,使他带着这幅画仅有的慰藉调子;像他的手势和使他具有意义的题词表明的,他就是上帝对复活和基督成长发展的许诺。
  这幅画的绘画语言和造型符号的整体是根据它基本的意义安排的。马西斯·格吕内瓦尔德是卡尔帕乔、乔尔乔涅和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同时代人,然而他的作品却拒绝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美学观。他仍然忠实于民族的传统,忠实于哥特式绘画的传统——马丁·雄高尔(约1430一1491年)的坚硬线条和断续破裂的棱角,德国文艺复兴前期艺术家的悲剧性表现主义,绘画的伟大线条组织者的装饰风格。
  例如,左边一组形象是作为被狂风吹歪的一束巨大火焰来构成的。对称性地,三个人体倾斜的轴与羔羊背着的小小十字架形成反向运动,这十字架的运动伸展到圣约翰腰带皱褶中和那指明他面孔的颈部半圆形开口处。圣约翰右臂手指的姿势与基督右臂手指的姿势是相同的,而基督与圣母和圣徒身体的轴相平行。这幅画主要的构成性线条就是这样配合着画面本身的十分鲜明的单纯略图,它一点儿也没有得到伟大意大利人基于黄金律的数学精心推算和它的神秘和谐的启示,同样地,它的色彩和有褶裥的衣物也丝毫没有借鉴贝利尼和威尼斯人的优美样式。
  在美学领域内的这种抗拒外来影响的态度,表达了1525年帝国会议宣布德意志与罗马教会分离时在民族范围内形成的对罗马教会的抗拒精神。
  哥特式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的冲突传达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德国宗教改革的冲突。



  沿《耶稣受难图》中轴打开,第 2层中央为《圣母子与天使》,它占据了原来的凸字形位置,在第1层的背面又画了《受胎告知》和《基督复活》两幅画,分列两边;

  当把第2层画从中轴打开时,它的背面又分别画有表现圣安东尼的两幅画《隐修士圣安东尼》与《圣保罗访问圣安东尼》;

  这两幅内容都是关于圣安东尼的故事:右边一块拼板是《隐修士圣安东尼》,描绘圣安东尼遭妖怪与蜂鸟袭击的怪诞景象,富有幻想成分。各种妖魔鬼怪被描摹得狰狞可怖,都向圣安东尼袭来。圣安东尼视若无睹,无动于衷。据基督教传说,这位古代隐修士在尼罗河附近德巴意旷野里遭到种种神的考验,以证明他对上帝的赤诚。背景上密密麻麻的植物,好象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林地。景物的描写令人产生深刻的印象;右左边一块拼板题为《圣保罗访问圣安东尼》,描绘两位圣者在一问一答。圣保罗向圣安东尼询问他在底比斯如何战胜恶魔的经过。两个老人形象具有一定的肖像性,两幅都作于1511~1515年间。两幅画现均藏于法国科尔马下林登美术馆。据有的史家考证,画上的安东尼是按照伊森海姆祭坛的供养人意大利安东尼泰隐修院院长格维多·圭尔西的肖像来描绘的。右边那个圣保罗形象,则是格吕内瓦尔德的自画像。这幅画的背景画得富有诗意。显示了画家对描绘自然的天赋才能。为了神化这一环境,使它更显壮美,画家在两个苦行僧的脚边添上了一头可爱的偏角鹿。第3层中央则为木刻群像,是他人所作。
  这祭坛画是为伊森海姆的圣安东尼修道院而作,它的3层6幅图画都充分体现了格吕内瓦尔德的艺术特色。例如《耶稣受难》,以全身青紫、伤痕累累的形象表现十字架上受尽残酷折磨的基督,既基于写实也不惜夸张,令人感到无比悲愤,两旁使徒们和圣母悲痛欲绝的神态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同类题材的画幅中罕有其匹。《耶稣受难》后面的《圣母子与天使》则充满欢悦情趣和绮丽风光,与前者的悲苦形成强烈对照。格吕内瓦尔德这些宗教题材的图画,反映了当时德国民间宗教思想的活跃,并接近于平民群众对基督教义的新理解,因此它们不仅以其艺术特色引人注目,而且忠实反映了促成宗教改革的那个动荡的时代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1:30 , Processed in 0.1142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