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10|回复: 0

中国制造打响信誉捍卫战 双管齐下规避质量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7 20: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14日,在约旦首都安曼国际汽车展览中心,约旦客商对展出的缝纫设备兴趣浓厚。当日,为期4天的第四届中国商品展暨伊拉克、黎巴嫩重建采购大会在约旦首都安曼国际汽车展览中心开幕,来自机电、建材、汽车、医药、纺织和通信等行业的53家中国企业参加了本届展会。 新华社记者胡浩摄

  “二甘醇”牙膏的阴影尚挥之不去,“含铅”玩具事件又将“中国制造”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么,“中国制造”真的像一些境外媒体所报道的那样“问题严重”吗?

  针对近阶段来“中国制造”所遭遇的一系列危机,商务部、国家质监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近日纷纷做出回应,用事实和数据为“中国制造”正名。




  还原真实的“中国制造”

  据统计,2004年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食品的合格率都在99%以上。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食品卫生标准最严格的国家,在日本厚生省公布的2006年日本进口食品合格率中,来自中国的食品合格率为99.42%,美国是98.69%,欧盟是99.38%。从数据来看,中国商品的质量不仅比多数国家的产品要高,在有些领域甚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毋庸讳言,“中国制造”中确实有个别害群之马。一些中国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假售假的现象。但是,绝大多数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绝不是国际贸易的“瓶子底”。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表示,“不能因为个别产品存在问题,就怀疑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质量。”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制造”的质量还在稳步提高。近年来,在有色金属、石化行业、消费类产品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高新技术产品的性能也明显提高。

  目前,“中国制造”的贸易方式有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的。从出口主体来说,有58%以上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指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很多因素都参与到了“中国制造”领域,如果“中国制造”受到了损害,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各国也受到了一定损害。

  不能忽视的深层原因

  “中国制造”之所以频频遭遇质疑,虽然缘自部分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但其中也隐含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就是贸易保护主义作祟。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曾表示,国外有些媒体对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恶意炒作。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企图通过构筑各种壁垒来阻止中国产品进口的做法,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各国在享受中国低价商品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抱怨中国商品冲击了本国产业。比如:在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下,一些因为中国出口而受到影响的美国利益集团,对贸易不平衡的现状产生了不满。于是,民间开始滋生出反华情绪,政府间的贸易也摩擦不断。专家指出,所谓“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迅速扩散为一场国际范围的信誉危机,其中掺杂的贸易冲突因素不可忽视。

  当然,“中国制造”面临的危机并非仅仅止于贸易层面。如果更进一步探究,“经济增长模式”这个关键词就会浮现出来。

  目前,“中国制造”的大部分仍然来自加工贸易,出口加工区在很多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之一。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业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人工成本低、环境成本低、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低等低成本优势,并由此形成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贸易顺差过大、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贸易,无疑已经使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有些失衡。于是,价格低廉———贸易摩擦———出口受限———产品过剩———结构失衡,成为“中国制造”始终绕不过去的怪圈。

  长远来看,只有转变“中国制造”的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持续不断的贸易纠纷,这同时也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双管齐下规避“质量门”

  当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针对目前“中国制造”频频遭遇的“质量门”,有关专家认为,只有“提高监管、加强沟通”双管齐下才能逐步规避危机。

  严把质量关,完善落实产品质量工作机制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步。高虎城表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将推动以提高检验检疫技术、完善出口产品质量立法以及提高执法水平等为目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但也有专家认为,相关政府机构在改善质量监管工作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据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国政府正酝酿对产品质量监管体制进行改革,一套健全的监管体系即将浮出水面。到今年年底之前,国内将建立覆盖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还要建立起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以及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

  除了严把产品的质量关,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同时加强与海外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建立政府间配合调查、共同澄清等方面的应急磋商机制,以及突发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中外贸易者和消费者等主体之间不仅在文化层面上存有差异,在具体的商品上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理解,误解常常难以避免。因此,中方相关机构和人士,包括出口商和政府,不能消极应对这类误解。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当利用包括外交途径在内的多种渠道,进行沟通和回应。

  在国内,按照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从8月下旬至12月底,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争通过整治,把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唐玮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 12:21 , Processed in 0.14163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