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844|回复: 25

[【文史类】] 《教你看懂〈世说新语〉》注译指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5 18: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贴按,学习一点中古汉语词汇~~

张万起

http://www.guji.cn/opengjjb.php?id=226

??最近看到一本书,是关于《世说新语》的,书名叫《教你看懂〈世说新语〉》,2007年1月出版。出版序言中说:“教你看懂中国古典名著系列,希望能为读者开启一条通往中国文学的捷径。”这个“捷径”是什么呢?就是“以浅显的文字、活泼的导引、有趣的注释与生动的补充说明,跳脱枯燥乏味的学究式说理,重新编撰成可以轻松阅读的作品。”编者从《世说新语》全书1100余则故事中选出238则,保留原书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类,又重新编排顺序,把36门类按照内容分为6篇。每一门类都有导读式的文字介绍,原文后有译文和注解。为了使形式活泼,还把可放在注释中的部分内容抽出来,设立知识窗、世说小辞典等。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世说新语》选本。但通读之后,觉得此书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教你看懂”的任务。它在词语注释、古文翻译、文化知识介绍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出现了不少错误。突出的感觉是作者忽视对古代语言的研究。《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名著,它比较多地使用了魏晋时期的口语词汇,反应了中古汉语的语言面貌。忽视对它的语言的研究,要读懂《世说新语》,恐怕会遇到很多困难,译文、注释也会出现问题。下面让我们举例说明:?

??1.“邓攸避难”条?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该书10—11页)文中“攸素有德业”两句,“德业”怎么理解?该书并没有对这个词语进行解释,但在译文中却显示了作者的理解。“攸素有德业”这两句的译文是:“邓攸在德行功业上一向有好名声,言行并没有任何污点。”(11页)可见作者认为,“德业”即德行功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呢?我认为值得商榷。“德业”是偏正结构复词,指的是道德操守方面的事,不是德行和功业两方面的事。“业”指事而言,“德业”即道德方面的事。就从上下文看,“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也只谈的是道德操守,并未涉及功业方面。再看《晋书•邓攸传》,记载这件事情:“攸素有德行,闻之感恨,遂不复畜妾。”(卷九十,2340页)行文径直用“德行”代替“德业”,更可以证明,“德业”即德行,而非德行功业。“德业”是魏晋南北朝时的词语,《世说新语》用“德业”,正反映了中古汉语的时代特点。今天我们读《世说新语》,就要特别注意这些有时代特点的词语,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误解它们。?

??2.“贫者士之常”条?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食以啖之。(该书13页)这里标点有误。编者误解了“五碗盘”,故而句子断错。关于“五碗盘”,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有研究者不断发表文章进行讨论,学者们的认识是:五碗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成套食器,每套由一个圆形托盘和盛放在其中的五个小碗组成,史书上也叫五碗盏。这种食器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今有江西、福建等地出土的实物可证。《世说新语•德行》这一条中的“五碗盘”,正是这种成套食器。因此,“碗”后逗号应移到“盘”后,标成“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

??3.“谢太傅盘桓东山”条?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曰:“如此,将无归。”(该书32页)这段文字,该书只注了“说”,告诉我们“说”通悦,其他词语均未注。大概认为文字好懂,没什么好注的。但看看作者的译文,就可知道,作者并没有准确理解原文。“既风转急,浪猛”,作者译文是“待到风势转急、浪头更猛之后”,大致意思虽然没有错,但不够准确,“既”“转”两个词的意思并没有译出来。我们知道,“既”是表已然之词,犹既而、不久。“转”是表程度变化的词,有渐、更、愈的意思。“既风转急,浪猛”,是“不久,风更急,浪更猛”。“转急”是更急的意思。“转”表程度的副词用法,是中古汉语里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值得特别关注,不要把它误解为是转而、转换的意思。在《世说新语》中,“转”的这种用法例子很多。例如雅量29:“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赏誉93:“殷中军与人书,道谢万文理转遒,成殊不易。”容止2:“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黜免7:“宣武又重表,辞转苦切。”这些用例中的“转”,都不是转而、转换的意思,而是表程度的副词。尤其是雅量29例,“转”“愈”互文,义理更加明显。?

??4.“许允妇教子免祸”条?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该书38页)译文:后来迁移到许允的墓地居住,晋景王派钟会去察看许允的儿子,如果才智横溢,赶得上他们父亲的话,便要逮捕。孩子们向母亲求教,母亲说:“你们几个虽然都很好,但是才能并不高,只要敞开心胸与他谈话,就不会有什么可忧虑的事;也不要十分哀痛,该停便停;而且要少问朝中的事情。”(同上,38页)此段译文有三处值得讨论。第一,把“若才流及父”译成“如果才智横溢,赶得上他们父亲的话”,不妥当。“才流”是名词,意思是才智品位。如果把“才流”拆开讲,“才”是才智,“流”是品位、等级,而不是流动、横溢。译成“才智横溢”,于文意不合。第二,把“不须极哀,会止便止”译为“也不要十分哀痛,该停便停”,是误解了文中的“会”字。会是人名,指钟会。全句意思是:钟会哭吊,你们无须十分悲哀,钟会不哭了你们也停止哭。译成“该停便停”,于文无据。第三,“又可少问朝事”,这里“少”不是多少的“少”,而是稍、稍微的意思。因此,全句的意思不是要孩子们少去问朝中的事情,而是要他们稍微问一些朝廷中的事情。这是让孩子们装傻,装作不知危险。余嘉锡云:“又令儿少问及朝廷之事者,阳为愚不晓事,不知会之侦己,无所疑惧也。”(《世说新语笺疏》677页)

??5.“陶公母湛氏”条?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该书40页)《世说新语》中陶侃母截发待宾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文字较长,这里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这段文字关键词是“愧”,对它的理解关系到整段文义。但该书对这个词并没有注解,只提供了译文。“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译文是:“范逵既赞叹陶侃的才干口才,又对他深厚的情意感到过意不去。”用“感到过意不去”来译“愧”,恐不妥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译注者误解了“愧”在这里的含义。考察一下历史可知,“愧”作惭愧、羞愧讲,产生的很早。例如《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但在这里,“愧”不是惭愧、羞愧的意思,而是感谢的意思。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早已指出,在敦煌变文和唐宋诗文中,“惭”和“愧”都有感谢义。不过我们觉得,其时代还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愧”有感谢义,是中古汉语新产生的意义,常常容易被人忽略或误解。当前《世说新语》的译注本很多,对“愧”误解的不少。有的译成“又对他深厚的情意感到愧疚不安”,有的译成“又深感有愧于他的深情厚意”等等,都是在“惭愧”的意义上兜圈子。其实“又深愧其厚意”,是范逵深深感谢陶侃的情意,并不是范逵“深感有愧”,或“愧疚不安”。“过意不去”也和“深感有愧”一样,误解了《世说》文意。?

??6.“覆巢无完卵”条?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该书49页)译文:孔融被拘捕时,全家里里外外的人都很恐慌……(同上,49页)按“中外”即内外,指朝廷内外,不是指家庭内外。据《史书》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以“讪谤朝廷”、“大逆不道”等罪名,逮捕孔融,下狱弃市。孔融是大名士,又在朝中为官,因狂放直言获罪。所以他的被捕,在朝廷内外震动很大,引起恐慌。?

??7.“七步作诗”条?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在急!(该书97页)译文为:……豆萁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本来就是同根生长,为何这般急着相互煎熬!(同上,97页)按“相煎何太急”译为“为何这般急着相互煎熬”是不对的,“相煎”不是相互煎熬。“相”在这里不是“相互”或“互相”的意思,而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也就是说,“相煎”即煎我。全句的意思应该是:我们本来是同根所生,你煎熬我为何这样急迫!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曹植借豆子的哭诉,讽喻其兄曹丕对自己的无理迫害,绝不是相互煎熬的意思。?

??8.“翟不与周语”条?

??南阳翟道渊与汝南周子南少相友,共隐于寻阳。庾太尉说周以当世之务,周遂仕,翟秉志弥固。(该书130页)译文:南阳翟道渊与汝南周子南年轻时很友好,共同隐居在寻阳。庾太尉用当世的政务劝说周子南,他便出来当了官……(同上,131页)按“当世之务”指从政之事,不是当世的政务。“当世”有当代、当今义,但这里“当世”是指从政,指做官。《世说新语•栖逸》“戴安道厉操东山”条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戴)逵不乐当世,以琴书自娱,隐会稽剡山。”《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当世”均从政做官义。《世说》之“当世之务”正是指从政的事,故下文有“周遂仕”。若指当代的政务,那就太宽泛了,于文意不合。?

??9.“才情过于所闻”条?

??许玄度送母,始出都,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刘曰:“才情过于所闻。”(该书154页)译文为:“许玄度刚刚送母亲出了京都,便有人问刘尹……”(同上,155页)作者对“出都”理解错了,所以译文也就不对了,与原文的意思正好相反。“出都”不是离开京都,而是到了京都。“出”有至、到义,魏晋文献常见。该书另一处“潘岳出洛阳道”一条(171页),把“出洛阳道”翻译成“出入在洛阳的街头”,对“出”的理解也是不对的。《世说新语》中“出”的这种用法不少,例如言语85:“桓征西治江陵城甚丽,会宾僚出江津望之。”栖逸10:“少孤未尝出京邑,人士思欲见之,乃遣信报少孤云兄病笃,狼狈至都。”排调54:“后王光录作会稽,谢车骑出曲阿祖之。”各例中的“出”,都是“至、到”的意思。?

??10.“唯丘壑独存”条?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佐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该书174页)译文:庾太尉在武昌时,秋天里天气美好,景色清新,僚属殷浩、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楼清谈吟咏,正当调子转向强劲时,听到……(同上,174页)按“理咏”未注,但译为“清谈吟咏”,恐不妥当。理,治也。理咏即吟咏,跟清谈没有关系。下文“音调始遒”,指吟咏声调高亢起来。?

??11.“桓石虔救桓冲”条?

??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庶也,小字镇恶,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隶已呼为镇恶郎。(该书183页)注解:举,推举,两汉魏晋期间,有在民间推荐的基础上选择下层官吏的制度。译文是:桓石虔,是司空桓豁的庶长子,小名镇恶。十七八岁时,尚未被举荐为吏,但是家中的奴仆已经呼他为“镇恶郎”。(同上,184页)注解错了,译文也错。关于“举”字,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一书早已指出:“魏晋南北朝文献中,举字又有承认其身份地位之意。”周先生解释《世说》这段文字时说:“郎犹后代所谓少爷,言虽未被其父承认身份,而家人已尊称之也。”(153页)因此“未被举”不是“尚未被举荐为吏”,而是庶出之子尚未被承认身份地位。周先生书1985年出版,至今已20多年,书中的观点早为《世说新语》研究者所接受,各种译注本也多采此说。遗憾的是该书作者对这一研究成果竟未予以关注。?

??12.“山简省王戎”条?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该书191页)注云:孩,指刚学会笑的小儿。“孩抱中物”译文是“只不过是抱在怀中的小东西”。按注、译不确。孩,指小儿刚会笑。例如《老子•二十章》:“如婴儿之未孩。”潘岳《寡妇赋》:“孤女藐焉始孩。”孩提、孩抱,指小儿刚会笑而处于提抱之中。例如《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三国志•魏书•杨阜传》:“何至孩抱之赤子而送葬也哉?”物,指人,不是指东西。因此“孩抱中物”应是怀抱中的幼儿,而不是“抱在怀中的东西”。[转贴案,钱锺书《吴宓日记·代序》:“俾见老物尚非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此“老物”似乎还是译作今语“老东西”、“老家伙”较好,以见钱先生自贬之意。犹今河南方言呼人为“货”,都是轻蔑之词。然则《世说》此“物”字译为“东西”,或亦可见山简轻忽之情?]?

??13.“钟士季寻嵇康”条?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该书204页)译文是:钟士季精明而有才思,起初不认识嵇康。他邀请了当时的名流人物一起去探访嵇康……(同上,204页)作者对“精”字并没有注解,但用“精明而有才思”对译“精有才理”是不正确的。“精”在这里并不是“精明”,而是“极、甚”的意思,是一个表程度的副词。所以“精有才理”应该是极有才理。又如文学31:“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往反精苦”即往反甚苦。?

??14.“王子敬游名园”条?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顾)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该书206页)译文:……王子敬独自在肩舆上转动,顾辟疆看到王子敬身边的人过了好一会儿还没有来,这才让人把他送到门外,王子敬的脸上依旧是一副不予理会的安适神态。(同上,206页)理解有误,断句错,译文也出了毛病。“顾望”是环顾张望,不是顾辟疆看到什么。因此“王独在”二句,标点当改为“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译文自然也应改为“王子敬独自在肩舆上,四面张望,等了好长时间随从们还不来身边……”

出版序说:“就像我们想读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可以借助翻译来读懂它的道理一样,中国许多优美的文学创作,也不应该受限于文言文的隔阂,而让现代的读者望之生畏。”这是该书选编者一个理念,认为中国古典名著“可以借助翻译读懂它”。正是因为有这种观念,编者完全忽视了对《世说新语》语言的关注。书中所加的注解,多数是有关人名、地名、事件、典章等方面的内容,词语方面的注释极少,魏晋时代的口语词几乎不涉及。结果是读者对名著原文囫囵吞枣,编者提供的译文也囫囵吞枣,试想用囫囵吞枣式的译文怎能帮助读懂古书?笔者认为,要想读懂中国古典名著,古代语言这一关是逃不掉、躲不开的,捷径是没有的,必须老老实实研究古代语言、学习古代语言。作为古典名著选本,对名著中重要的词语、难懂的词语应该加以解释,否则像该书的做法,很难达到“教你读懂”的目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00: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认为,要想读懂中国古典名著,古代语言这一关是逃不掉、躲不开的,捷径是没有的,必须老老实实研究古代语言、学习古代语言。作为古典名著选本,对名著中重要的词语、难懂的词语应该加以解释,否则像该书的做法,很难达到“教你读懂”的目的。
Dasha从张万起的词典里学过不少东西呢。张的这些话,Dasha心有戚戚。同样,想读懂外国著作,傻以为,外语“这一关是逃不掉、躲不开的,捷径是没有的”。

中古汉语,SWB兄是专家,鼓掌,有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08: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辜鸿铭曾经用中文写给毛姆两首诗。毛姆让他给翻译一下。辜说,我翻译它就是给它伤残。
其实,古文,又何尝不是译一次残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13: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Gossudar于2007-09-16 00:00发表的 :

中古汉语,SWB兄是专家,鼓掌,有请——
G兄谬奖,小弟只是和G兄一样关心与《世说新语》相关的文献罢了。
关于“五碗盘”,贴一幅出土文物的实图,请诸兄寓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19: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小弟以为这是可以接受的一种句读,“五碗”借代五碗盘。“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大家不觉得这样断句很别扭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19: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时代的古文献研究感言

黄灵庚 [光明日报]

  从事古文献研究,常常为找不到一条合适的书证感到苦恼。早年我读到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姜氏将《离骚》“汤禹俨而祗敬兮”的“汤禹”,释为“大禹”。说“古书皆言‘禹汤’,已成通例。如《墨子·公孟篇》:‘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鸟鱼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他如《左氏传》、《荀子》、《吕览》诸书皆然,而决无倒言‘汤禹’者。此汤必不指商汤言,明矣。”(《重订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62页)于是姜氏释“汤”为“大”。以后有人在介绍姜氏的学术成就时,常把“汤禹”这个条目当作重要发明向学人推荐。当时,我只能表示怀疑,不敢贸然提出异议。因为要破姜说,有两个问题必须先行解决:一是在秦汉古书中到底有没有“汤禹”这种说法,二是没有将“大禹”说成“汤禹”的书证。一般的工具书是帮不了忙的,而到浩如瀚海的古书中去查找,又谈何容易?

  1993年,我开始用电脑写作,发现这玩意儿比在纸上写作省事多了。如果要在自己一部上百万字书稿里查找某个词语或者修改某个词语,真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平时,我还有抄书的习惯,在这以前,古今注释《楚辞》的书,抄了四十多种,满满地装了两只大纸箱。但是翻阅这些材料时,得一迭一迭搬出来,很费功夫。于是,我花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将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在电脑上又抄写了一通。这时我真正悟到电子数据的好处:《楚辞》(包括王逸《章句》的洪氏《补注》)里任何一个字、词的意义、用法、次数等,都快速而准确地显示出来。这等于给自己编了一部《楚辞索引》,可以充分利用这本书的文献材料。这大约是自己从事古文献研究的最早的一个电子数据。于是我萌发了制作古籍数据的念头:要是将自己常用的几种古书做成可以任意检索的数据该有多好!但是,凭个人抄书的办法实在是无法达到的。

  大约是1999年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邮购了一套《国学宝典》的软件,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上。虽然那时的《国学宝典》数据容量不是很大,但是先秦两汉文献的基本典籍差不多全了。我就用它检索“汤禹”这个词,发现《楚辞》三例,宋玉《钓赋》一例,《韩非子》一例,《吕氏春秋》一例,《汉书》二例,《论衡》一例,《书·尧典》孔《传》一例,《淮南子》一例,《曹植集》一例,《申鉴》一例。以后又发现《全陈文》一例,武则天诗一例。以上十五例“汤禹”,都指商汤和夏禹,没有一例是指“大禹”的。说明姜氏的“发明”不可靠,禹汤、汤禹,二词在秦汉之世是并存的。姜氏的“新说”倒是从另一面引起我思考:秦汉之时为何将“禹汤”又倒作“汤禹”?这个问题在电子文献数据中无法直接找到答案。但是,我在探索研究过程中,还是发挥了电子数据的应有作用。首先,我从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排调》第12条:“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言“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余氏说:“凡以二名同言者,如其字平仄不同,而非有一定之先后,如夏商、孔颜之类,则必以平声居先,仄声居后,此乃顺乎声音自然,在未有四声之前,固已如此,故言‘王葛’、‘驴马’,不言‘葛王’、‘马驴’,本不以先后为胜负也。如公谷、苏李、嵇阮、邢魏、徐庾、燕许、王孟、韩柳、元白、温李之类。”(《世说新语语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792页。)其说凿破混沌。我发现“汤禹”即属其例。汤,平声;禹,上声;平声汤字居先,上声禹字在后。后来,我用《国学宝典》数据检索,发现《庄子·人间世》:“禹舜之所纽也。”《荀子·赋篇》:“法禹舜而能弇迹者耶?”贾谊《新书·数宁》:“虽使禹舜生而为陛下计,何以易此?”《盐铁论·诛秦篇》“禹舜,尧之佐也。汤文,夏商之臣也。”《白虎通义·三正》:“是以禹舜虽继太平,犹宜改以应天。”以上四例“禹舜”,禹上声;舜,去声。上声禹字在前,去声舜字属后,未较其时之先后。详审屈赋中,他如兰蕙、兰芷、荃蕙、草木、云霓、霰雪、鸾皇、鸡鹜、燕雀、凫雁、鸟兽、时世、媒理、江夏、幼艾、声色等等,皆属此例。利用电子数据,对这类词语进行调查、统计,比起用做卡片的方法,不仅快捷、方便,而且可以到穷尽的地步,过去学者是无法想象、企及的。

  自此以后,我对古籍整理、古文献研究数据化发生了浓厚兴趣,我周围的许多朋友也都迷上了数据,并各自运用电子数据库的技术为学术研究服务。但是古典文献研究、古籍整理是一门专业很强的学问,对文献数据的要求甚高,使用电子数据的材料确实要慎重,电子数据的材料确实不宜直接引用。不过,它可以很快检索到自己所需的各种材料,且这些材料的书名、卷数、篇名都很快详尽地显示出来,只要把调到的材料出处和原书核对一下,不就行了么?不是很方便么?我的朋友吴战垒先生是当今文献名家,他发现《世说新语·德行》第40条有两种断句法,一种是:“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余嘉锡《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99年版,24页)一种是“盘”字上属,“外无余肴”为一句(徐震堮《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42页)。吴氏以为后者是正确的,而且还找到了出土于东晋墓葬叫“五碗盘”(一只碗内粘有五只小碗)的实物。但是,《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词书均未收“五碗盘”的词条。吴氏苦于未找到《世说》以外的书证,不敢贸然写文章。后来,我利用《国学宝典》、《四库全书》等电子数据,帮他在《宋书·江夏王义恭传》、《南齐书·崔祖思传》等文献里找到十多条书证,还发现“五碗盘”又作“五盏盘”,说明“五碗”之碗,即是“盏”。要是这些书证用老办法、死工夫,一本书一本书去找、一页一页去翻,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而且肯定有遗漏。而在电子数据中查找,只需一、二分钟即可完成。吴先生至今不会电脑,但他已经体会到了数据库的特殊作用。

  【《光明日报》2005年01月04日B4版】
http://historicalreview.jianwang ... &articleid=48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09: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bibliomaniac于2007-09-16 19:56发表的 :
信息时代的古文献研究感言

黄灵庚 [光明日报]

……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余嘉锡《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99年版,24页)一种是“盘”字上属,“外无余肴”为一句(徐震堮《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42页)。.......
此处引文正好弄反了——嘉锡先生者乃“笺疏”、徐氏方为“校笺”。杨勇、余嘉锡二位先贤皆句读为“常五碗盘”,迥异者乃“值水俭,食”和“值水,俭食”,杨勇先生有注“水俭,因水灾而田谷收成不足也”。傻取杨勇断句。

至于bibliomaniac小兄弟以为“这样断句很别扭”,其实又有用现代汉语语法来解读中古汉语的嫌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0: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bibliomaniac不学,难逃DASHA兄法眼,惭愧惭愧。
我是觉得断为“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上下两句皆不通。但这只是感觉,理由我说不出来。
小弟确实有用现代汉语语法来解读中古汉语的嫌疑,现在换一种说法吧(朝三暮四,呵呵)。“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五碗”与“盘”,互文见义。类似例子想得起来的有“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2: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bibliomaniac 兄如需理由,恐怕得研究古汉语韵律句法学了------大题目,可作博士论文了。

如黄文引--------------
余氏说:“凡以二名同言者,如其字平仄不同,而非有一定之先后,如夏商、孔颜之类,则必以平声居先,仄声居后,此乃顺乎声音自然,在未有四声之前,固已如此,故言‘王葛’、‘驴马’,不言‘葛王’、‘马驴’,本不以先后为胜负也。如公谷、苏李、嵇阮、邢魏、徐庾、燕许、王孟、韩柳、元白、温李之类。”(《世说新语语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792页。)
------------也是韵律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3: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爲不懂,所以查了一下字典:

明器:1.即冥器。專為隨葬而製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製成。從宋代起,紙明器逐漸流行,陶、木等製的漸少。明代還有用鉛、錫製作的。《禮記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唐谷神子《博异志張不疑》:“自是不疑鬱悒無已,豈有與明器同居,而不之省,殆非永年。”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摺:“今日有個大人家出殯,擺設明器,好生齊整,我和你看一看波。

2.古代諸侯受封時帝王所賜的禮器寶物。《左傳昭公十五年》:“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鎮撫其社稷。”杜預注:“謂明德之分器。”

説不定對其他看帖的書友有所幫助,所以帖出來。見笑了。
引用第7楼bibliomaniac于2007-09-17 10:23发表的 :
我是觉得断为“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上下两句皆不通。但这只是感觉,理由我说不出来。
小弟确实有用现代汉语语法来解读中古汉语的嫌疑,现在换一种说法吧(朝三暮四,呵呵)。“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五碗”与“盘”,互文见义。类似例子想得起来的有“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既然“五碗盤”是專名,似乎不宜分開。如果依bibliomaniac先生的斷句,似乎不見得更通順。“食常五碗”,五碗更像是量詞,除非有用“五碗”代“五碗盤”的證據。所擧例子中“雕胡饭”和“素盘”是互文,可是“雕胡饭盘”並不是專名拆開來用,所以這個例子似也不能直接支持bibliomaniac先生的斷句。

我是以”常理度之“,難免乖謬,請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3: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白马西北驰于2007-09-17 13:12发表的 :
既然“五碗盤”是專名,似乎不宜分開。如果依bibliomaniac先生的斷句,似乎不見得更通順。“食常五碗”,五碗更像是量詞,除非有用“五碗”代“五碗盤”的證據。所擧例子中“雕胡饭”和“素盘”是互文,可是“雕胡饭盘”並不是專名拆開來用,所以這個例子似也不能直接支持bibliomaniac先生的斷句。
.......

小弟猜测五碗盘既是日常器皿,在当时人看来,在下文有“盘”字的情况下,把“五碗”理解为五碗盘是很自然的。
小弟说“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断句别扭,因为感觉不自然。宋公明兄指出这里有韵律的问题,很受启示。比较“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与“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的平仄,后者才是正常的平仄;节奏前者为5 4,后者为4 5,我以为后者更符合汉语节奏。如果从语法上分析,“食常五碗”,五碗为量词;“食常五碗盘”,便不成句。“外无余肴”,“外”字也不自然。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非我力所能及,这里只能固执己见了,直到有人能举出类似“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这样的句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4: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宋公明于2007-09-17 12:10发表的 :
bibliomaniac 兄如需理由,恐怕得研究古汉语韵律句法学了------大题目,可作博士论文了。

如黄文引--------------
余氏说:“凡以二名同言者,如其字平仄不同,而非有一定之先后,如夏商、孔颜之类,则必以平声居先,仄声居后,此乃顺乎声音自然,在未有四声之前,固已如此,故言‘王葛’、‘驴马’,不言‘葛王’、‘马驴’,本不以先后为胜负也。如公谷、苏李、嵇阮、邢魏、徐庾、燕许、王孟、韩柳、元白、温李之类。”(《世说新语语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792页。)
------------也是韵律问题。

此黄氏“从事古文献研究”,真的浪费国家财富,纳税人心血。如今的《光明日报》,也是此类人主办了,不再是十数年前Dasha还曾经剪报的给读者以光明的《光明日报》,编校水平、责任心降到如此地步。此文的责编、编辑、校对、大检,当扣发当月收入——因为即使对余嘉锡先生著述不熟,但同一文章前后文不统一,编校过程这样的差错是应该堵住的,即使是对文字相面。

附,黄氏在朗润:
     《楚辞异文辩证》 收藏到我的图书馆   
作者:黄灵庚著  页数:1042页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简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 浙江师范大学资助出版:本书对《楚辞》逐字进行考证,通过作者按语,阐述对异文的见解,对古今字、正字、俗字、异体字等异文的辩析,都是根据《说文解字》、《五经文字》等既成之说。
主题词:楚辞(学科: 考证) 楚辞
按类缩小范围: 全部文学中国文学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 收藏到我的图书馆   
作者:黄灵庚,张继定著  页数:258页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主题词:训诂(学科: 高等师范教育 学科: 教学参考资料)
按类缩小范围: 全部语言、文字汉语

     《离骚校诂》 收藏到我的图书馆   
作者战国)屈 原撰 黄灵庚校诂  页数:977页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  
主题词:楚辞(学科: 注释)
按类缩小范围: 全部文学中国文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4: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漢語語法之學,自己一竅不通,不敢妄言。來胡言亂語一番!不清楚魏晉間一般人一餐飯量多大(記得繆鉞先生曾有文章討論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之說,間有涉及,一時不復記憶了),但此條既為「贫者士之常」,論者依出土實物為證,指出「五碗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成套食器”,每套由一个圆形托盘和盛放在其中的五个”小碗”组成」,可見一餐所食都包含在這”五碗盘”中,以此來形容其”貧”,應是可信據的。若云“食常五碗”,五碗为量词,不知此碗大小及所盛之食為何?”盤”又何指?”“五碗”与“盘”,如何”互文见义”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外”字為何不自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5: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bibliomaniac于2007-09-17 13:58发表的 :


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非我力所能及,这里只能固执己见了,直到有人能举出类似“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这样的句例。

“五碗盘”在典籍中较为少见,多见的是“五盏盘”,检索得例如下:

《宋书·武三王传》:高祖为性俭约,诸子食不过五盏盘,而义恭爱宠异常,求须果食,日中无算,得未尝啖,悉以乞与傍人。

《南齐书·崔祖思传》:宋武节俭过人,张妃房唯碧绡蚊帱,三齐穀席,五盏盘桃花米饭。

相关考证在吴金华先生《世说新语考释》中更为详细,因为现在身处网吧,就不代bibliomaniac兄翻检了。另外贴一张刚检索到的唐三彩五盏盘图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6: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点个人认识,不涉高深。

“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此句应该是说饮食状况的,也就是一般情况的下的常例,类似以前的伙食标准,如“四菜一汤”。所以“食”为主要陈述的中心,应该断为“五碗盘,外无余肴”,如果断为“五碗,盘外无余肴”,那么“盘”字应为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主语,可这个主语和“食”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从属的,这样显得很突兀,与整句话的内容不协调。

我在想,如果能明确“五碗盘”不可拆分,那么这句话是否还有必要断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7: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早期的快餐盘子呗~~咋没申请专利啊?

还挺有意思,就是不大清楚具体怎么用法,四菜一汤中间米饭?

至于bibliomaniac兄说“不自然”,我觉得多读读古代文献就会觉得自然了。在断句时,信而有征的专名当然应该优先于所谓的韵律。另外“韵律句法学”我不懂,不知道到底当今的研究到了何等程度,但凭空想象,觉得要有些真正好的成果很难,毕竟古汉语的韵律研究都不一定多么发达,如兄这样拿平仄来说更是没什么依据——焉知今日所谓汉语节奏就能适用于那个时代呢?又从我个人的感觉,“盘外无余肴”反倒别扭,而且这到底是要说什么呢?所谓“互文见义”个人觉得不妥,就说是五个碗或者盘,这以外没有别的菜了,但假如有别的菜的话,该搁到哪儿呢?又或者这是指的掉下来的菜,那么后面讲他吃掉掉下来的饭米粒,不又重复了?(也是互文?掉饭米粒有可能,掉菜当然也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9: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妄猜bibliomaniac兄的意思,盖文中"盘"字未安。

如云“食常五碗,外无余肴”,就很顺口。

1.因上下句可以构成两字一顿、每句二顿(食常\五碗,外无\余肴)的整齐结构(“把双音节音步作为汉语最小的、最基本的‘标准音步’”,“在一般情况下,标准音步有绝对优先的实现权,因为它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冯胜利,1997)

2.因语音上“仄平仄仄(食常五碗)”、“仄平平平(外无余肴)”,恰好末节句脚平仄对应。

中间一嵌“盘”字,悉皆破坏,整句变为散句,便觉不顺了。

为了至少保存第二项平仄的呼应,“盘”字属下,成为“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句脚还是抑扬相应的。所以bibliomaniac兄觉得“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更顺。

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云:“散文句中也有各节抑扬的问题,篇中也有句式、句脚的排列问题。”因此,感觉“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顺口,“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拗口,是自然的事情了。

然而孟子早说“不以辞害志”,“五碗盘”既经考实,bibliomaniac兄固当从善如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0: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上各位辨妄指正。bibliomaniac所言,确实多为臆测。但如果因此以为“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的句读可成定谳,则又未必。

《晋书》卷八四 列传第五四 殷仲堪传

仲堪自在荆州,连年水旱,百姓饥馑,仲堪食常五碗,盘无余肴,饭粒落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2: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楼上这段《晋书》文字的另外一种解读:
  
(吴金华《世说新语考释》第17页)
又:据柳士镇先生的研究,《晋书》在撰述过程中大量以《世说新语》等小说入史,在文字上颇多删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3: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bibliomaniac于2007-09-18 10:59发表的 :

《晋书》卷八四 列传第五四 殷仲堪传

仲堪自在荆州,连年水旱,百姓饥馑,仲堪食常五碗,盘无余肴,饭粒落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也。
盖唐人修《晋书》,以《世说》“盘”字属下,而删其“外”字,恰好构成两字一顿、每句二顿(食常/五碗,盘无/余肴)的整齐结构。是所谓“韵律可以破坏句法”(冯胜利,2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3:29 , Processed in 0.2215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