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认识和理解
摘 要:语义特征分析是语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在本文中,作者对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步骤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并对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研究对象和、语义特征的归纳以及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谈了一点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变换分析 语义特征 方法和步骤 客观基础
语义特征分析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汉语分析方法,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语言中相同的语义结构可以用不同的句法结构来表达,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格式。而这些同义格式中,有的将语义深深埋藏起来,让人难以发觉,有的却把语义以最易发现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通过变换句式使深藏句中的语义特征变得浅露而容易掌握,就成为实际研究中常用的方法”。[1]然而,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怎样运用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呢?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理解,方便起见,本文中主要以“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句式为例,如:
(1) a.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b.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
d.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小王。
e.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
f.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g.他还了一万元给小王。
h.他取了一些钱给小王。
i.他煮了一点稀饭给小王。
j.他交了五千元给小王。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王。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
一、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某一句式时,必须确保该句式具有相同的词类序列。也就是说,语义特征分析必须是以词类序列相同的句式为研究对象,词类序列不相同,就不能运用语特征分析的方法。例如,上文(1)中的句子都是按照“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的格式造出来的,因而可以作为语义特征分析的对象。
第二步,对词类序列相同的句式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看其层次构造或结构关系是否相同。如果其层次构造或结构关系不同,则将具有相同层次构造或结构关系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类,对不同类的句子将在第三步分别进行变换分析。我们对(1)中句子进行层次分析后发现,所有句子的层次构造或结构关系都相同,以a句为例可以表示为:
a. 他 送了 一本词典 给小王。
1 2 (1——2)主谓
3 4 (3——4)连动
5 6 (5——6)动宾
因此,对(1)就不存在分类的必要,可以在第三步直接进行变换分析。
第三步,运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层次构造或结构关系相同的句子进行分析,看其变换关系是否相同,如果其变换关系不同,将具有相同变换关系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类,对不同类的句子将在第四步分别进行语义特征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一次变换分析不一定能分化所有的不同类句子,因此进行变换分析要将所有的不同类句子分化出来才算结束。下面,我们对(1)进行变换分析:
(2)变换1: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
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与事]+名词[受事]
a.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他送给小王一本词典。
e.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 他卖给小王一件衣服。
g.他还了一万元给小王。=> 他还给小王一万元。
j.他交了五千元给小王。=> 他交给小王五千元。
b.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他刻给小王一个图章。
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 他偷给小王一份情报。
d.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小王。=/> 他画给小王一幅山水画。
f.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他要给小王一些白药。
h.他取了一些钱给小王。=/> 他取给小王一些钱。
i.他煮了一点稀饭给小王。=/> 他煮给小王一点稀饭。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王。=/> 他买给小王一辆自行车。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 他做给小王一只风筝。
(3)变换2: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
名词[主语]+从……+动词+给+名词[受事]+名词[与事]
a.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他从某处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e.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 他从某处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
g.他还了一万元给小王。=/> 他从某处还了一万元给小王。
j.他交了五千元给小王。=/> 他从某处交了五千元给小王。
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 他从某处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
f.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他从某处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h.他取了一些钱给小王。=> 他从某处取了一些钱给小王。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王。=> 他从某处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王。
b.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他从某处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d.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小王。=/> 他从某处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小王。
i.他煮了一点稀饭给小王。=/> 他从某处煮了一点稀饭给小王。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 他从某处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1)中各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一致,而是应该分为三类:A类包括a、e、g、j句,满足变换1,不满足变换2;B类包括c、f、h、k句,满足变换2,不满足变换1;C类包括b、d、I、l句,既不满足变换1,又不满足变换2。我们将(1)中句子分三类排列如下:
A类:
a.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e.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
g.他还了一万元给小王。
j.他交了五千元给小王。
B类:
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
f.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h.他取了一些钱给小王。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王。
C类:
b.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d.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小王。
i.他煮了一点稀饭给小王。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
第四步,找出造成词类序列相同的句子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关键词,并运用归纳法归纳表示相同语法意义的句子中关键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确保该语义特征能将该类句式同其他句式区别开来,从而解释相同词类序列的句式分化为不同语法意义句式的原因。
通过第三步的变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A类中的各句,两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实际只是一个过程,以a句为例,“送小王一本词典”的过程就是“给小王词典”的过程。而B类、C类中的各句,两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过程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两个过程。B类中的各句,两个过程都是“转移”过程,以c句为例,一个转移过程是“情报”从别处偷到“他”手里,另一个转移过程是“情报”再从“他”手里到“敌人”手里。C类中的各句,情况与B类不同,一个过程是“制作”过程,一个是转移过程。以b句为例,“刻图章”是制作过程,把图章从“他”手里到“小王”手里是转移过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造成“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句式分化为A类、B类、C类三个具体句式的是动词。A类各句中动词都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B类和C类各句中动词都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B类各句中动词都具有“取得”的语义特征,A类和C类各句中动词都不具有“取得”的语义特征;C类各句中动词都具有“制作”的语义特征,A类和B类各句中动词都不具有“制作”的语义特征。各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如下:
(5) 动词A:[+给予,-取得,-制作]
动词B:[-给予,+取得,-制作]
动词C:[-给予,-取得,+制作]
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正是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才决定了“A类”“B类”“C类”各组例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按语法意义的不同和动词语义特征的不同,可以把“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这个格式分化为三个具体的句式。如:
(6) A类格式:名词[主语]+动词A+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B类格式:名词[主语]+动词B+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C类格式:名词[主语]+动词C+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二、对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一些说明
1、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研究对象
上文中我们提到,语义特征分析必须是以词类序列相同的句式为研究对象。而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则是针对词类序列相同,语义特征深藏句中的表面同义句式所采用的一种语义特征分析方法。上文提到的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前三个步骤,其根本目的就是确保被分析的句式表示的语法意义保持一致。例如上文中的“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格式,表面上是同义格式,而事实上它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一致,可以分化为(6)中“A类格式”、“B类格式”、“C类格式”。变换分析就是要把这些不是察觉的同义格式分化出来。换句话说,如果具有相同词类序列的某一句式明显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就无需对其进行变换分析,只要找出该句式的关键构成部分并归纳其共有的语义特征即可。如对“名词+了”这一格式就不需要进行变换分析。
2、语法学中语义特征的特殊性
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要用归纳法,而且通常是用不完全归纳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句子的抽取,二是语义特征的归纳。如(1)中的12个句子并不是“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格式的所有句子,因此,对这12个句子所做的变换分析并不一定能准确分化“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格式所包含的同义格式。同样,针对这12个句子中的动词而归纳出的语义特征也不能用来为所有能够进入“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格式的动词分类。例如动词“送、卖、还、交、寄”本身都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在“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与事]+名词[受事] ”句式中也都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但在“名词[主语]+动词+名词[与事]+名词[受事] ”句式中具有“给予”这一语义特征的只有“送”和“还”。又如动词“写、留、舀、带”本身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但在“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与事]+名词[受事] ”句式中却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进行的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是错误的,这涉及语法学中语义特征的特殊性问题。在语义特征分析中,实词的语义特征都是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概括得到的,而不是离开具体的句法格式单纯从词义角度分析、概括得到的。也就是说,语义特征分析中归纳出来的某类实词的语义特征和这些词本身所具有的词汇意义未必一致。离开具体的句法格式,这些语义特征都是没有意义的。
3、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
王红旗老师在《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中指出: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这一观点是可信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都仍然局限在语言形式的范围内。既然“语义特征分析揭示出了语法形式背后的语义基础及其在句法中的作用,也促使人们在句法描写时注意语义解释,突破了美国描写语言学只研究语言形式而回避意义的研究范式,使更多的汉语语法事实和规律得以发现”[6],那么语义和语法的依存关系也应该是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之一。
邵敬敏、周芍在《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中把语义特征分为四种:自然性语义特征、附属性语义特征、聚合性语义特征和组合性语义特征,并指出“这(自然性语义特征)是从基本的概念、逻辑意义分解出的语义特征,是语义特征的主体部分,数量最多、最丰富、最复杂”。尽管“自然性语义特征不等同于词语理性意义的总合”[1],“语义和语法关系密切相关,但还不是完全对应。语法自有相应的语义基础,但语言在发展变化,在使用过程中语义可能会磨损、蜕变、脱落,因此对许多语法现象的语义基础在今天已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1],但据此把语义和语法的依存关系作为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之一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邵敬敏、周芍•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2]陆俭明、沈阳•特征理认与语义特征分析[A]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 •方言,1979,2.
[4]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 •北方论从,2005,3.
[5]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
[6]王红旗•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J] •汉语学习,200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