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74|回复: 6

[【文史类原创】] 对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认识和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3 22: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认识和理解
摘 要:语义特征分析是语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在本文中,作者对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步骤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并对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研究对象和、语义特征的归纳以及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谈了一点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变换分析 语义特征 方法和步骤 客观基础
  语义特征分析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汉语分析方法,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语言中相同的语义结构可以用不同的句法结构来表达,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格式。而这些同义格式中,有的将语义深深埋藏起来,让人难以发觉,有的却把语义以最易发现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通过变换句式使深藏句中的语义特征变得浅露而容易掌握,就成为实际研究中常用的方法”。[1]然而,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怎样运用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呢?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理解,方便起见,本文中主要以“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句式为例,如:
(1) a.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b.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
d.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小王。
e.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
f.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g.他还了一万元给小王。
h.他取了一些钱给小王。
i.他煮了一点稀饭给小王。
j.他交了五千元给小王。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王。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
一、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某一句式时,必须确保该句式具有相同的词类序列。也就是说,语义特征分析必须是以词类序列相同的句式为研究对象,词类序列不相同,就不能运用语特征分析的方法。例如,上文(1)中的句子都是按照“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的格式造出来的,因而可以作为语义特征分析的对象。
第二步,对词类序列相同的句式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看其层次构造或结构关系是否相同。如果其层次构造或结构关系不同,则将具有相同层次构造或结构关系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类,对不同类的句子将在第三步分别进行变换分析。我们对(1)中句子进行层次分析后发现,所有句子的层次构造或结构关系都相同,以a句为例可以表示为:
a. 他 送了 一本词典 给小王。
1     2           (1——2)主谓
     3      4      (3——4)连动
    5   6           (5——6)动宾
因此,对(1)就不存在分类的必要,可以在第三步直接进行变换分析。
第三步,运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层次构造或结构关系相同的句子进行分析,看其变换关系是否相同,如果其变换关系不同,将具有相同变换关系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类,对不同类的句子将在第四步分别进行语义特征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一次变换分析不一定能分化所有的不同类句子,因此进行变换分析要将所有的不同类句子分化出来才算结束。下面,我们对(1)进行变换分析:
(2)变换1: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
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与事]+名词[受事]
a.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他送给小王一本词典。
e.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 他卖给小王一件衣服。
g.他还了一万元给小王。=>         他还给小王一万元。
j.他交了五千元给小王。=> 他交给小王五千元。
b.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他刻给小王一个图章。
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  他偷给小王一份情报。
d.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小王。=/>  他画给小王一幅山水画。
f.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他要给小王一些白药。
h.他取了一些钱给小王。=/>  他取给小王一些钱。
i.他煮了一点稀饭给小王。=/>  他煮给小王一点稀饭。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王。=/>  他买给小王一辆自行车。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 他做给小王一只风筝。
(3)变换2: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
名词[主语]+从……+动词+给+名词[受事]+名词[与事]
a.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他从某处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e.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 他从某处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
g.他还了一万元给小王。=/>         他从某处还了一万元给小王。
j.他交了五千元给小王。=/> 他从某处交了五千元给小王。
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 他从某处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
f.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他从某处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h.他取了一些钱给小王。=> 他从某处取了一些钱给小王。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王。=> 他从某处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王。
b.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他从某处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d.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小王。=/> 他从某处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小王。
i.他煮了一点稀饭给小王。=/> 他从某处煮了一点稀饭给小王。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 他从某处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1)中各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一致,而是应该分为三类:A类包括a、e、g、j句,满足变换1,不满足变换2;B类包括c、f、h、k句,满足变换2,不满足变换1;C类包括b、d、I、l句,既不满足变换1,又不满足变换2。我们将(1)中句子分三类排列如下:
A类:
a.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e.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
g.他还了一万元给小王。
j.他交了五千元给小王。
B类:
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小王。
f.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h.他取了一些钱给小王。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王。
C类:
b.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d.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小王。
i.他煮了一点稀饭给小王。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小王。
第四步,找出造成词类序列相同的句子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关键词,并运用归纳法归纳表示相同语法意义的句子中关键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确保该语义特征能将该类句式同其他句式区别开来,从而解释相同词类序列的句式分化为不同语法意义句式的原因。
通过第三步的变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A类中的各句,两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实际只是一个过程,以a句为例,“送小王一本词典”的过程就是“给小王词典”的过程。而B类、C类中的各句,两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过程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两个过程。B类中的各句,两个过程都是“转移”过程,以c句为例,一个转移过程是“情报”从别处偷到“他”手里,另一个转移过程是“情报”再从“他”手里到“敌人”手里。C类中的各句,情况与B类不同,一个过程是“制作”过程,一个是转移过程。以b句为例,“刻图章”是制作过程,把图章从“他”手里到“小王”手里是转移过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造成“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句式分化为A类、B类、C类三个具体句式的是动词。A类各句中动词都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B类和C类各句中动词都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B类各句中动词都具有“取得”的语义特征,A类和C类各句中动词都不具有“取得”的语义特征;C类各句中动词都具有“制作”的语义特征,A类和B类各句中动词都不具有“制作”的语义特征。各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如下:
(5) 动词A:[+给予,-取得,-制作]
动词B:[-给予,+取得,-制作]
动词C:[-给予,-取得,+制作]
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正是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才决定了“A类”“B类”“C类”各组例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按语法意义的不同和动词语义特征的不同,可以把“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这个格式分化为三个具体的句式。如:
(6) A类格式:名词[主语]+动词A+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B类格式:名词[主语]+动词B+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C类格式:名词[主语]+动词C+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二、对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一些说明
1、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研究对象
上文中我们提到,语义特征分析必须是以词类序列相同的句式为研究对象。而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则是针对词类序列相同,语义特征深藏句中的表面同义句式所采用的一种语义特征分析方法。上文提到的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前三个步骤,其根本目的就是确保被分析的句式表示的语法意义保持一致。例如上文中的“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格式,表面上是同义格式,而事实上它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一致,可以分化为(6)中“A类格式”、“B类格式”、“C类格式”。变换分析就是要把这些不是察觉的同义格式分化出来。换句话说,如果具有相同词类序列的某一句式明显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就无需对其进行变换分析,只要找出该句式的关键构成部分并归纳其共有的语义特征即可。如对“名词+了”这一格式就不需要进行变换分析。
2、语法学中语义特征的特殊性
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要用归纳法,而且通常是用不完全归纳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句子的抽取,二是语义特征的归纳。如(1)中的12个句子并不是“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格式的所有句子,因此,对这12个句子所做的变换分析并不一定能准确分化“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格式所包含的同义格式。同样,针对这12个句子中的动词而归纳出的语义特征也不能用来为所有能够进入“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格式的动词分类。例如动词“送、卖、还、交、寄”本身都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在“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与事]+名词[受事] ”句式中也都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但在“名词[主语]+动词+名词[与事]+名词[受事] ”句式中具有“给予”这一语义特征的只有“送”和“还”。又如动词“写、留、舀、带”本身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但在“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与事]+名词[受事] ”句式中却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进行的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是错误的,这涉及语法学中语义特征的特殊性问题。在语义特征分析中,实词的语义特征都是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概括得到的,而不是离开具体的句法格式单纯从词义角度分析、概括得到的。也就是说,语义特征分析中归纳出来的某类实词的语义特征和这些词本身所具有的词汇意义未必一致。离开具体的句法格式,这些语义特征都是没有意义的。
3、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
王红旗老师在《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中指出: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这一观点是可信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都仍然局限在语言形式的范围内。既然“语义特征分析揭示出了语法形式背后的语义基础及其在句法中的作用,也促使人们在句法描写时注意语义解释,突破了美国描写语言学只研究语言形式而回避意义的研究范式,使更多的汉语语法事实和规律得以发现”[6],那么语义和语法的依存关系也应该是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之一。
邵敬敏、周芍在《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中把语义特征分为四种:自然性语义特征、附属性语义特征、聚合性语义特征和组合性语义特征,并指出“这(自然性语义特征)是从基本的概念、逻辑意义分解出的语义特征,是语义特征的主体部分,数量最多、最丰富、最复杂”。尽管“自然性语义特征不等同于词语理性意义的总合”[1],“语义和语法关系密切相关,但还不是完全对应。语法自有相应的语义基础,但语言在发展变化,在使用过程中语义可能会磨损、蜕变、脱落,因此对许多语法现象的语义基础在今天已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1],但据此把语义和语法的依存关系作为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之一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邵敬敏、周芍•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2]陆俭明、沈阳•特征理认与语义特征分析[A]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 •方言,1979,2.
[4]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 •北方论从,2005,3.
[5]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
[6]王红旗•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J] •汉语学习,200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0: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的文章,我不是这个方向的,不敢妄评,不过我仅在行文的技巧上和楼主探讨一下。
按照楼主的文章结构来。

一、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我认为楼主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方法,将例句先分类,这样可以使读者看着方便,并且在阅读中揣摩作者分类的意图,加深对楼主观点的理解。


如某年考题:64、对下列三组句法结构进行变换分析,然后提取 其中动词的语义特征。

    A组                   B组                   C

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他偷了一份情报给敌人  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王 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他画了一幅画给小王
他还了一百元给小王   他取了一笔钱给小王     他煮了一碗面给小王
他交了五千元给学校   他买了一支笔给小王     她打了一件毛衣给小王


(提示:可以先把A、B、C三组的实例码化为“N1+V+了+N2+给+N3”形式,一方面说明A、B、C三实例都是狭义同构的句法结构,二来也便于变换、分析、讨论。

答:我们首先把A、B、C三组的实例码化为“N1+V+了+N2+给+N3”形式。


(1) A组的句法结构有变换式“N1+V给+N3+N2”(A2),即:
N1+V+了+N2+给+N3→N1+V给+N2+N2

例如: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他送给小王一本词典
他交了五千元给学校→他交给学校五千元
B、C两组的句法结构都没有这一变换式,或者说不能这样变换。

(2)B组的句法结构有变换式“N1+给+N3+V+了+N2”(B2),即:
N1+V+了+N2+给+N3→N1+给+N3+V+了+N2

例如:他偷了一份情报给敌人→他给敌人偷了五份情报
      他买了一支笔给小王→他给小王买了一支笔
B组还有另一变换式“N1+从+N4+V+了+N2+给+N3”(B3),即:
N1+V+了+N2+给+N3→N1+从+N4+V+了+N2+给+N3
例如:他偷了一份情报给敌人→他从机要室里偷了一份情报给敌人
      他买了一支笔给小王→他从商店里买了一支笔给小王


(2) C组的句法结构也有变换式“N1+给+N3+V+了+N2”(C2),即:
N1+V+了+N2+给+N3→N1+给+N3+V+了+N2

例如: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他给小王刻了一个图章
      她打了一件毛衣给小王→她给小王打了一件毛衣


C组还有另一变换式“N1+用+N4+V+了+N2+给+N3”(C3),即:
N1+V+了+N2+给+N3→N1+用+N4+V+了+N2+给+N3

例如: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他用玉石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她打了一件毛衣给小王→他用羊毛给小王打了一件毛衣

4、从上面的变换我们可以看出:A、B、C三组的变换式中,A2、B3、C3是区别性的。观察分析变换式A2、B3、C3,我们可以发现:A2中的动词具有“给予”意义;B3中的动词具有“取得”意义;C2中的动词具有“加工”意义。根据上述变换的情况,以及句中动词各自的特点,我们把A、B、C三式中的动词分别用语义特征标记如下:


Va [+给予][-取得][-加工]
Vb[-给予][+取得][-加工]
Vc[-给予][-取得][+加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0: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三点小意见:

1、
第一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某一句式时,必须确保该句式具有相同的词类序列。也就是说,语义特征分析必须是以词类序列相同的句式为研究对象
上文中我们提到,语义特征分析必须是以词类序列相同的句式为研究对象。
更严密的说法:词类的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和结构关系也相同

2、“3、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这部分里,先出现了王红旗老师,又出现了邵敬敏、周芍这样的直接称呼,不妥。

3、参考文献部分:[2]陆俭明、沈阳•特征理认与语义特征分析[A]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应为“特征理论与语义特征分析”

其它可商榷的地方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出了。此文楼主还需仔细斟酌,最好发在读书参考,作为读书笔记比较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1: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个质疑:
“语义和语法关系密切相关,但还不是完全对应。
但据此把语义和语法的依存关系作为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之一是可以接受的。

这两句是让我最迷惑的地方,到底什么是“语义和语法的依存关系”。“依存“体现在何处?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依存关系”,这个毫无疑问。

“语义和语法”不是完全对应,虽然“语法自有相应的语义基础”,但是“语义”一定依存于“语法”吗?如果不一定,那么“语义和语法的依存关系”这个概念何来?“但据此把语义和语法的依存关系作为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之一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最终观点何来?

刘叔新先生(1994)就已经指出:语义关系通常却看不出具有相应赖以显示出来的语法形式。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无色的绿色观念在狂怒地睡觉。)(注:此句是乔姆斯基早期认定符合语法而无意义的典型例子,虽然后来一度把这类句子看成不合语法。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又认为”这个句子“并不违反语法”(徐烈炯《语义学》第155页)。) 既然没有意义或意义上荒谬,那就是语义关系不能成立。但是句子在没有语义关系的情况下,可以仍然具有句法结构,即存在语法形式。这说明,语法形式不是必然因应于语义关系而出现和存在的。

另外,从王红旗老师的论述中,也不能推出楼主的结论。况且王老师本人就是纯粹的结构主义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5 21: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看见语法方面的文章,作为外行谈点陋见:
1.楼主的参考文献里应该加上朱先生的《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吧。
2.说有易,说无难。楼主写道: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王。=/> 他买给小王一辆自行车。
i.他煮了一点稀饭给小王。=/> 他煮给小王一点稀饭。
可是,百度一搜,却发现:
自己打的米粉,要如何煮给宝宝吃
这是“西谷米” 我妈煮给我吃的
…………
含“煮给”网页约177,000篇,虽然大部分是出现在与“吃”“喝”构成的连动式中,但这也反映出尽管“煮”是制作过程,“给”是转移过程,但仍有连用的情况。
“买给”的常用性就更明显了:如
小学四年级,爸爸买给我一本书,记得书的名字是《中学生四季作文选》
我也攒了一笔小抄准备买给她礼物
…………
含“买给”网页约177,000篇约2,770,000篇

还有如“沏给他一杯茶”这样的句子都不好说是不合语法的。

虽然“制作”“取得”和“转移”确实属于不同的动作过程,但这并非是制约“V给”合语法性的唯一因素,尤其是一些常用的非给予动词,如“买”、“写”、“沏”和“给”的连用已成为合格的语法现象。动态发展的语法现象很难仅通过静态的语义特征分析去解释,语义特征分析需要具备动态眼光。

3.车车谈到的语法和语义的关系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之一,该问题相当复杂,学界至今也未形成一致看法。
楼主说“语义和语法依存”,我的理解是说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如语法结构必须以语义结构为基础,语义结构必须通过语法结构形式加以表达。虽未直接指明,但从楼主的论述看,他是支持语义决定语法这一观点的。车车说“但是句子在没有语义关系的情况下,可以仍然具有句法结构,即存在语法形式”,不过从语义—功能主义者的角度看,没有语义关系的句子承载不了语义信息,起不到交际功能,因而也就不合语法。
语法受认知语义、韵律、形式结构、语用功能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诸多因素的互动将受到语法学家永恒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5 23: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slough98于2007-09-15 21:18发表的 :
车车谈到的语法和语义的关系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之一,该问题相当复杂,学界至今也未形成一致看法。
楼主说“语义和语法依存”,我的理解是说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如语法结构必须以语义结构为基础,语义结构必须通过语法结构形式加以表达。

我同意slough98兄的说法,我在前面分别列出了刘叔新先生的观点和生成派的例子,刘先生那个温和些,后者则极端些。

除去语法和语义的关系问题争议之外,我不能接受“语义和语法依存”这个说法的原因是:“依存“不如“对应“好,尤其是大量有“不完全对应“的现象存在时。

楼主在行文中,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变换式语义特征分析“,尤其是王红旗(2002),和后来slough98兄补充的朱先生的文章,都是结构主义的。但是楼主用大篇幅结构主义的分析结果直接推出了语义功能派的观点,这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也许我不该过于强调派别,也不该这样苛刻的指摘楼主的文章,不过我觉得放在妙笔生花的文章还是多写一点自己的东西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11: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一点:
楼主谈道,“又如动词“写、留、舀、带”本身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但在“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与事]+名词[受事] ”句式中却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
这一说法不大合理,“写给”中“给予”的语义仍是由“给”来承担的。其实,这可以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来说明:“V给+双宾语”结构作为一种构式,其原型句式义为“传递某物给某人”,如“送”“仍”等,在实际使用中原型句式义可扩展为“通过某种方式获得某物再传递给某人”,如果动词所指的“获得某物”的行为和“传递”过程在日常认知经验中关联紧密,则这样的动词更容易进入构式,如“写’”买”“煮”“沏”等,“刻”“画”等就较难进入。应该充分注意句式整体对动词的选择,静态的语义特征分析采用从部分到整体的研究视角,而句式语义分析则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研究视角,二者的互补相当重要。

完全同意车车“妙笔生花的文章还是多写一点自己的东西好”。其实,如能通过阅读思考发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新的小问题,即使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也值得褒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1:03 , Processed in 0.2061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