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67|回复: 5

[【其它原创】] 理性和非理性:教育的二元性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0 11: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性和非理性:教育的二元性格
【摘要】完整的教育应是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统一体,它们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教育范型。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整合,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本文将从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和特征入手,以人的发展为起点,探讨教育学的载着二者支配下所反映的特征,最后,提议教育学的性质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
【关键词】 理性  非理性  理性教育  非理性教育
  【正文】
  所谓教育,就是属于从客观文化价值到个人主观精神生活的转化过程。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就必然交织着人类对于秩序、和谐、完美的不懈追求和非理性情绪的驱使与躁动;同是,教育的自身发展过程要求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对象进行科学化的研究,也即理性的教育。胡德海先生指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要被确定为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全部教育现象,而不能有任何例外,也不允许有任何人为的、任意的割裂和取合。”可以看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向了人和社会这一复杂事物,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探索复杂性,必须应用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需要我们从多种角度去进行研究”[2]。应当确认,教育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认识现象。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可以得出“教育是文化活动,使精神领域、知识领域的活动。如此,教育现象就集中地表现为人的知识和心理现象……把教育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来研究,就要承认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相对独立性……教育学是科学,又是哲学,是技术、有事艺术,使四者的结合。因此,现代教育应建立在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现代技术、现代美学的基础上。”[3]综上所述,教育既要关注人这一非理性的事物,又要关注本身的发展,即理性的发展。
其次再看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因为作为教育研究对象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既有可以用实证,实验的方法考察的成分,也有不适宜实证、实验的成分;另一方面因为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绝不仅仅是对教育存在的认识,还包括以教育存在为批判对象从而产生的对理想的教育的认识。可以看出,教育的研究还应关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本文将从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和特征入手,以人的发展为起点,探讨教育学的载着二者支配下所反映的特征,最后,提议教育学的性质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
一、理性和非理性的哲学命题
1.理性和理性主义。从哲学意义上来看,理性概念的明确提出始于古希腊时期。这一词源于希腊文“Nous\",本义是指人或事物的心灵,是一种精细的、能动的、物质性的东西,是事物运动的推动力量。它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表达的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不同于人的感性认识.是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高级认识形式。虽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几乎找不到明确的理性概念,但却采用了特殊的方式和不同的范畴,表达理性的内涵,如“道”、“礼”、“理”等。在中国哲学史上,人们对理性的理解卞要集中在存在论与伦理道德、个人修养的结合方面。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在考察我国哲学史中的理性概念时,就把《中庸》中的“德行”、《易经》和《大学》里的“明德”,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理性概念的典型认识。在这里,我们把理性概念的定义界定为:在特定的主客观条件下,主体从已经获得的知识中合乎逻辑地做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结论和决策,并且在获得知识和观念的指导下,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目标和能力。可以说,理性必须符合真、善、美的要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兼有工具性与价值性的双重特征。理性非理佳是人之精神和思维的自然之性,有普遍意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倾向性。从人类认识史来说,古希腊哲学的诞生开创了“理性的时代”。但作为理性主义的典型形式则是始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近代,理性主义成为先进思想家批批判宗教神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理论武器,理性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结合,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到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那里,理性主义发展到顶峰,理性成为元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万物创造主,人类历史的主宰。
2.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从一般意义上讲,非理性就是与理性相对的、不属于理性范畴的主体的切心理和观念的总和。它是与自觉的理性意识相反,应该受到理性指导的,井与理性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因素,如欲望、需要、情绪、隋感、意志、信念、潜意识等,都是一定社会存在的产物。但它本身是种精神因素.不属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本体论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领域的东西。很显然,非理性概念具有相对性。因为理性概念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所以,与之相对的非理性概念自然也是具体的、历史发展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它在认识论上片面强调内心体验、直觉洞察。从20世纪开始,非理性主义成了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在这当中,除了弗洛伊德以外,尤以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影响最大。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非理性主义研究的视野。
二.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的主要特征
从历史渊源上看,柏拉图是理性主义教育的开先河者。他把人看作是精神存在物,提出理性是人的本质,认为用理智克服感性欲望才能“至善”,因而在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把握上更为强调社会属性,为此不惜以牺牲自然属性为代价。非理性主义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用人性否定理(神)性。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朴素唯物论的人性观,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认为追求来世是虚幻的,人的各种自然本性应得到好的培植和随心所欲的表露。这样,他们两者就完全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应从人本身,而应从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去认识和把握,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揭示人的本质至少有三个特征1)人是现实的存在物,而不是精神的存在物。(2)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其中社会属性的地位、作用更为重要。(3)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变化发展性。指出在考察人类教育问题时,应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受动性与主动性、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动态的历史线索中去认识它。[4]
从精神现象的本质反面来说。教育是人类文化延续、发展的中转站,没有教育,也就无文化可言。斯普朗格认为,文化过程是“文化的创造”和“文化的传播”两个过程之和。前者是从主观(个人)到客观(文化)的转化,后者是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化。那么,非理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在其中分别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并以什么样的机制在其中发挥作用呢?现代理性教育倡导科学至上、技术至上的无个性文化,把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问题排除在自己的视野少外.把教育研究局限干认识论、逻辑分析等实证科学的范围内,追求完整、严密、规范、系统性。非理性教育则反对在教育研究中取消本体论、价值论等问题,不主张把人类群体经验的文化知识作为教育内容,只强调个体的感性经验。而几干年来人类教育思想的发展史证明,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观、逻辑学等问题在人类精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着的问题,也是影响教育思想、使各教育思想流派分道扬镰的分叉点。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是不足取的。
从认识的方法上来说。在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中,除了逻辑、实证、实验的方法外,还有直觉、顿悟、灵感等方法。但它们之间不是断然无关的,一般而言,前一类方法是后一类方法的基础,后者则为前者的升华。理性主义教育与非理性主义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又各执一端,走向对立面。理性主义教育主张从普遍自明的公理原则出发,按照严格的推理演绎出个别原理和个别事物的规定性,强调抽象程度高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布鲁纳说:“这种类型的迁移(指一般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他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这些观念对新间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5]非理性主义教育则认为情感活动是左右人的精神活动的动力,罗杰斯断言:“一旦真诚、对个人的尊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等态度出现了,振奋人心的事情就发生了。所得的报偿不仅在象分数和阅读成绩之类的事情上,而且也在较难捉摸的事情上,诸如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对他人更大程度的喜爱。”在他们看来,选择方法的标准在于主体自身的种种属性及特征,而不在于客体。
通过对哲学与心理学领域中的非理性进行阐述与分析,我们了解到在哲学领域或是将非理性视为一种哲学方法,或是视为认识论的出发点;在心理学领域,虽然带有一些神秘主义色彩,但已将非理性视为完整的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育领域,我们认为加强非理性的培养,并不是要将非理性作为进行教育的工具,而是作为教育的目        
的,作为完整的人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加以重视和培育。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加强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也即加强非理性教育刻不容缓。非理性教育是相对于理性教育来说。这两种教育的划分基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理性与非理性之分。理性教育侧重于传授理性知识主要是以逻辑结构为纽构建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理性思维能力主要是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认识能力 等 ;非理性教育则侧重于发展人的非理性能力,主要包括形成目的和动机能力、灵感和直觉能力、想象能力等,表现形式主要有本能、欲望、需要、动机、情绪、直觉、灵感、信念等。它们是构成完整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点:
三. 教育应是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的统一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理性主义教育与非理性主义教育截然对立的状况已趋于相互融合和补充,在实践中已显露了它们谋求交汇融合的端倪。通过努力,正孕育着兼有两者之长、符合时代精神、以完整人格的塑造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模式,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将由此得到最为完美的结合。
首先,教育过程应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最近《文汇报》上刊登的一篇题为《你是否在剪掉孩子的一只翅膀》的文章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现象。文章谈到:“孩子在幼儿期、童年期应以接受感受性教育为主,但一些家长抱着功利的目的,一味在训练孩子的智能、技能,把孩子的兴趣、情感、想象、直觉给窒息了。……如今哪所幼儿园如果不教数学、计算、拼音、写字,家长就认为孩子在这里学不到东西;……小学里 ‘奥数班’、数学竞赛辅导班人满为患……教室里、夜灯下,学生作业做了一页又一页,试卷做了一张又一张,呆板的文字、公式代替了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熟练的记忆似乎比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想象更有价值”。的确,现实生活确实如此,孩子从幼儿期开始,家长们就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多学点“知识”,于是识字卡片、英语字母、唐诗宋词等等都往孩子们的小脑袋瓜里塞,恨不能将他们一夜之间变成天才。而到了学校教育阶段,理性主义教育成了学校教育实质上的替代品。传授系统的理性知识,开发人的理性能力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在教育过程中,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动;重科学程序,轻灵活变通。孩子们的脑袋里挤满了数字、字母、公式等等抽象性知识,让他们忘记了如何去玩,如何去学,如何去享受他们那个年龄应有的自由与快乐,被 “剪掉了翅膀的孩子”又谈何 “插上理想的翅膀在天空自由翱翔”呢?因此,应将非理性教育融入到理性教育中去,是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教育研究应将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现阶段,随着教育学科学化热潮的风起云涌,有些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教育研究的科学性,而有些教育工作者则注重理论思辨的人文关怀,在国内甚至在大学内部出现了不可开交的情况,究其原因,根本上是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胡德海先生认为:“教育这种现象是质和量的统一。在教育研究中,不仅要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的质,还要研究它的量。”[6]
笔者认为,在教育研究中,实证研究是重要的,但对实证研究结果的探讨必须运用个案研究的结论进行,这样才不失科学的严密性。
  最后,教育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关怀。教育的主体是人,也即教师和学生。学生在前一论述,这里主要论述对教师的理性和非理性关怀。我们知道,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是教育本质的直接反映者。教育的成败,掌握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教师作用的发挥,则主要看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这一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7]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师。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教师进行理性关怀,即培养其教育知识,发展其教育技能的等。又要对其进行非理性关怀,即“发展其道德修养和表现,要求教师从自在的状态转化到自觉地状态,以便自觉地自立、自达、自强,从而更有效地立人、达人、强人,即为社会、国家培养人才。”[8]
总之,完整的教育应是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统一体,它们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教育范型。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整合,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学出版社1998.12第1版
[2] 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上、下),人民出版社1990.8月第2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0 13: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是不是楼主的大作哈。

先提点意见,这个参考文献是不是少了一点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0 13: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醉乡常客于2007-08-30 13:23发表的 :
不知道是不是楼主的大作哈。

先提点意见,这个参考文献是不是少了一点哇?
正文排到了[8],文下只给到了[ 2 ],有点奇怪


http://www.baidu.com/s?wd=%B9%FD ... 7%D6%CE%F6&cl=3

http://cache.baidu.com/c?word=%B ... 1c89&user=baid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9 23: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为什么,脚注显示不出来,我共用了8条脚注,2条参考文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0 00: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谈谈创作背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0 03: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就是有点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1:59 , Processed in 0.13141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