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21|回复: 0

[【心情日记】] 视觉、共感与脆弱的文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1 17: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丹  
  
  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让我们看上去似乎很文明,其实暴力始终是我们可怕的基因,一有条件或一到时候就可能发作。因此,城市文明甚至只系乎一线--诸如大家是否看得见。要是突然看不见了,大家的生存方式就一下子全变了,在看得见的时候定下来的羞耻感、人我之分等所有社会规则,兴许一下子就会被抛弃 
   
  我曾预备写一本题为“乌托邦的政治逻辑”的书。这个计划现在就快夭折了,因为我看到了一册英文版的《乌托邦百科全书》,很丧气地发现,有名有姓的乌托邦以及反乌托邦(anti-utopia)作品有几百种。我再笨也知道,这些书我肯定读不完,其中有些根本读不到,有些是用我完全不懂的语言写的。这意味着我就算硬写出一本来,也必定是空疏得可怕,只能再次证明“无知者无畏”也是硬道理之一。此外,还因为有些我特别感兴趣的题材,特别是199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在我的写作计划中颇难被归类,而且老是觉得不容易讲清楚。这事一开始让我很苦恼,后来苦恼又转成了自嘲:明明书都没读明白还想写书,莫非做教授做疯了?
  我倒不认为该书的故事情节很复杂。萨拉马戈是讲故事的高手,这本书更是叙事联贯,情节揪人,虽然不符合我早先听过的老套文学课关于好小说的标准--什么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之类。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能很好地复述故事。中译本有两位评介人,其中一位只用两页半便把整本书的故事重讲了一遍;而责任编辑更是认为用以下几句“内容提要”就足够概括全书了:
  西方国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势。政府在惊恐中将失明的男男女女关进了废弃的“疯人院”,以期在隔离中令患者自行“消失”。失明者在恐慌与无助中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一伙盲人强盗入院后以武力垄断了食品的分配权,更惨无人道地强迫女盲人前去“服淫役”。足智多谋的少妇,逆来顺受的丈夫,炽如烈火的妓女,心狠手毒的恶棍,演绎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人性中的恶与善在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提要上半部大体不差,不过后面几句话明显是摆噱头,活像改革初期街上乱七八糟的录像馆贴的俗气广告词,大大折损了原作的情节荒诞性和内在严肃性。而且内容还有点不实,比如,原作只是漫指某城市(说不定想表明此种情景发生在任何城市都一样),可没说在“西方国家”;政府开始将盲人隔离后,还是供应食物的,不是让人“自行消失”;始终有一位声称失明的医生妻子眼睁睁看着那个疯狂恐怖的城市,等等。书的结尾也有点黑色幽默:全城人都盲了,一群群盲人四下摸索、抢劫食物,到处是冲突。突然,失明者一个接一个复明,最后全城的人都莫名其妙地复明了,“城市还在那里”。这是做梦吗?
  让我疑惑的问题是:这个荒诞故事到底说明一点什么特别的意思?沪上一位文艺学教授曾作题为“城市的眼睛”的导读,说了一些城市的灯光、眼睛如何重要以及城市如何脆弱的话。我初听不知所云,又隐约觉得说中了点什么。特别是去年7月,很多媒体都报道纽约皇后区因为电站故障多日而陷于困境之后。我觉得纽约虽然庞大,许多建筑很雄壮,也架不住停电数日,这事足以说明被当成先进的现代城市文明,不过是系于电、水、气等市政供给,要是缺几天,城市就会接近崩溃。城里晚上没电,看不见就会乱套,由此可见白天看不见恐怕更会乱套。所以,萨拉马戈用小说来展示城市文明的脆弱性,倒也不乏天才想象力。但是,我终究不相信萨拉马戈想事情会如此直截。
  中译本的另一位评介人是陈家琪,他治哲学,特别突出萨拉马戈的政治哲学关心。他引用并赞成葡萄牙杂志《卡蒙斯》上的一些评论,强调:“只有在一个失明的世界中,'一切事物才显示出其真正的样子'”;“在一个只有依赖于听觉、嗅觉、触觉来重建人与世界、人与他人的周边关系中”,人们平时追求的东西变得可有可无,人的笨拙、龌龊,以及对同类的残忍顿时暴露无遗;什么东西才是有意义的呢?因此,萨拉马戈“在想象、寓言、虚构、梦幻中所给予我们的这个卡夫卡式的世界”,产生了一种意义,即强迫我们去“看”那些我们视而不见、或者不想看见的东西,“哪怕骨子里是悲观主义的,也是'抗拒在思想一律失明中普遍失明的解毒剂,”我认为这类解说的角度不能说不对,因为萨拉马戈自己就说:“我的每一本书都试图回答一个问题……请注意如下一点:我们历来生活在暴力世界里。生活充满暴力,甚至可以说暴力是生活的条件。”
  最近我突然觉得,萨拉马戈的话已经提示他本人并不只是要讽剌城市文明脆弱。这个工作并非不重要,但是先于他感知问题者大有人在,卢梭就该算一个。据说,1550年里斯本大地震,正是天主教徒望弥撒之时,因教堂倒塌,集中一起的教徒死伤数万人,而呆在家里或在街上闲逛的不信教者反而多有逃脱。伏尔泰为此大受剌激,愤而作文批评写《神正论》的莱布尼兹,责问他:神或者是以此惨烈之祸试人或听任它发生,那么,所谓神的正义又从何谈起?卢梭不同意伏尔泰看问题的角度。他说关键是城市文明之祸--若不是大家聚集在城市,又何来地震震倒大片房屋以致于伤人无数?由此可见,仅仅讥讽城市文明脆弱,至少算不得有特别的新意。萨拉马戈总要说点别的意思吧?他是不是特别想说: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似乎让我们看上去很文明,其实暴力始终是我们的可怕的基因,一不留神,确切地说是一有条件(比如说我们看不见了)、或一到时候(比如说“视而不见”了)就可能发作,也许就毁了我们?因此,城市文明甚至只系乎一线--诸如大家是否看得见。要是突然看不见了,大家的生存方式就一下子全变了,在大家看得见的时候定下来的羞耻感、人我之分等所有社会规则,兴许一下子就会被抛弃。
  从这个角度重新读一遍萨拉马戈的小说,我似乎比以前要明白了一些,而且还产生了两个联想:
  第一,康德划分出感官等级,说视觉、听觉为较高级而嗅觉、味觉、触觉则为较低等级,搞得我们这些尊重感觉、并相信感官一律平等的现代文化人莫名其妙。但是我现在真是觉得老先生这种事也懂,真有两下子!至少从社会与文化上说,人们在社会上有了共同感,关于文化有了可分享感而不只是有布迪厄说的区隔感,社会与文化才有存在的意义与可能;而视觉恰恰就是人们产生共同感的最重要感官途径。这大概就是视觉的社会意义。视觉凭其社会意义的确配享较高的地位。
  第二,靠什么来维护共同感?近代以来,曾有不少人提出社会的自然性或自然基础。比如斯密,说作为社会基本要素的同情与交换乃是出于人性之自然,因此也可以说社会秩序并非基于理性刻意设计,而是源于人的天性中的社会性。
  最近,我边上有几位经济学教授老是引用Sience 还有Nature上的论文,宣布同情是基于大脑F5区的神经元镜像功能。我的自然科学知识差,只好把它理解为我看到某个人摔倒了,我脑子里产生的图像是我自己摔倒了,所以不免由自怜而至于怜人。(我还看到另有一些生物学家证明人类的模仿行为也是基于神经元镜像功能。结果,有人就用它来解释打哈欠为什么传染--那就是一种本能的模仿)现在,我觉得它无非是想继续证明人的社会性乃是一种自然天性。当然,它多少能旁证萨拉马戈确是天才--若无视觉恐怕无从发挥神经元之镜像功能。不过,我主要还是觉得萨拉马戈的小说更多地表明另一类判断:作为天性的社会性是极不可靠的;一小点变故比如视觉的变故或丧失,都会彻底搅乱所谓的天性结构,并使基于此种天性之上社会变得不可能。这两种对立的判断,也许印证了一种政治哲学意见:人同时具有社会性和反社会性。而这个意见又意味着,社会的建构与维护虽然与人的天性倾向有关系,但终究主要不能依赖于人的自然天性;社会与文化说到底--如卢梭所感到的--不是自然的。因此,在维护社会的存在与社会团结方面,人为的努力比指望人性中社会性要来得更为切实和重要;而一切维护社会共感的事,那可就弥足珍贵了,值得去做,尤其是像我们现在这样高速进入社会分化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始终处在危险之中的。

资料来源:南方周末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 ... ws/200708090051.a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7:55 , Processed in 0.2023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