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106|回复: 20

转载“核心刊物”----学术闹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4 15: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刊物”----学术闹剧



  对那些在量化评定标准下升教授、评博导、分房子、涨工资的教授、研究员们来说,核心刊物可是个好东西,因为在这类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称、升迁、薪水等一系列待遇。
  据说湖南某高校就明文规定,凡在其规定的几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者,不仅可以据以直接领到一笔数量不菲的奖金,而且在以后的三年内每个月还会增加几百元的额外津贴,算下来,发表一篇学术文章可以有好几万元的收入。与此相反,不在规定的核心刊物上刊载的学术论文,哪怕是字字珠玑也没用,不能给个人带来任何效益。尽管目前还有不少人对核心刊物的存在合理性提出质疑,但以当下中国学术刊物的状况情况而言,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是所学校和文化机构就会办家学术刊物,鱼龙混杂,水准不一,因而根据一定的学术标准进行等级评估,分出核心刊物和非核心刊物倒无不可,但关键是如何科学、公平地评定和对待核心刊物。不过,中国的很多事情经常是,出发点往往很好,但慢慢地就变了味,事与愿违,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公害。核心刊物在当下的情况也正是如此,以其所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说它是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也并不为过。老实说,从核心刊物在中国学界中的种种戏剧性境遇,倒是可以读出时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和心态来的,围绕核心刊物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类奇闻逸事,是完全可以写出一部很有份量的新儒林外史来的。
  按说既然制订核心刊物,将其视为评定个人学术水准的重要参照,首先就要有个大家都能认可的标准。经过修订的《核心刊物总目要览》虽然打着国家的旗号,但它显然没有什么法律或行政效力,倒是不少学术刊物对其很是欢迎,据此在其封面上印上醒目的字眼,作为证明自己品位档次的标志。但各个高等院校的情况就很不相同,有的学校采用,有的学校不采用,核心刊物的制订基本还是处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状态,特别是那些重点院校,多是另行制订一份供自己使用的核心刊物目录。至于内容类别,则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将核心刊物分成国家级和省级,有的则分成A、B、C三个等级,有的则别出心裁地分为一流核心刊物和一般核心刊物两类。至于学术论文的认定,标准也各不相同,有的规定,只要在核心刊物上刊载的文章,不管是论述性的、研究综述,还是书评、会议报道,一概算是学术论文,有的则规定,研究综述、书评和会议报道不算学术论文,进而规定凡整理、翻译和目录类的论文和书籍一概不算学术成果;有的规定,必须字数必须在3000字以上的文章才能算是学术论文,有的则没有字数方面的限制。
  各行其是的结果是可以想见的,各个学校的核心刊物目录内容和论文认定标准差别很大。还最能说明这种差异的奇特现象是,实行依据核心刊物评定职称的制度后,一个人在自己所在学校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只够评讲师,但在另一所同类的学校中或许就能评教授。这样,所在单位规定的核心刊物是否适合自己,在一定程度上竟能影响到个人学术成就的确认。按说重点大学所制订的核心刊物在学术标准上应该更严更高,令人看后能产生敬畏之感,让大家明白重点大学何以能成为重点大学,不是什么人在重点大学里都能混日子的。不过,当笔者看过几份在国内非常有名的高等学府的核心刊物名录后,产生的却是完全相反的印象。
  首先,笔者怀疑那些制订核心刊物者是否是学界中人,是否有制订核心刊物的资格。因为很明显,有些核心刊物名单上所列的学术刊物早已停刊,即使是宇宙级的大学者也不可能在已经停办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这足以说明那些制订核心刊物名录者根本不了解学术动态,滥竽充数,此外,学校有关管理部门也难逃官僚作风之咎。近些年各类学术期刊变动较大,不光是存在刊物创刊、停刊的问题,就是学术水准的高下,各家期刊因各种情况的促进或限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核心刊物自然也需要不时地进行调整。对于那些制订核心刊物者来讲,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学术刊物的状况应该说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些已经停刊数年的学术刊物竟然数年来一直在高等学府被用来评估教师们的科研水平,数年来没有人指出,也没人进行及时更正,这近乎黑色幽默,但却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更为荒唐的是,有些学校核心刊物名单上所列的一些刊物根本不是学术性刊物,只是一般的文化生活类刊物,从不刊载学术论文。依笔者学问见识如此之浅薄,大略翻翻这些杂志甚至是仅仅看一眼其花哨的封面都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份学术刊物,但有些学校却竟然将其作为级别很高的核心刊物来对待。核心刊物的制订者们竟至于连刊物的存在与否都不知道,连学术刊物和非学术刊物都分不出,闹出天大的笑话后也没有人指出并进行改正,这也实在是太离谱了。
  其次是核心刊物制订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有些学校将本地所办的学术刊物尽可能多的列入核心刊物,而不管其水平高低,与此同时,一些学术水平明显较高的外地学术刊物却不被列入。这一做法的用意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是因为为了占地利之便,当地的学术刊物找人拉关系方便,容易发文章。对当地一些没名气的学术刊物来讲,能进入著名学府的核心刊物名单,这自然是件难得的好事,而且可以将其视之为扶植当地学术刊物发展的义举,但这么一来,不仅有违制订核心刊物的本意,就连学界所经常标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也彻底丧失了。还有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是,不少高等院校都把自己学校的学报定为级别很高的核心刊物,而将别的与自己同级甚至学术水准更高的学报排除在核心刊物之外,其用意也是不用多推敲就可明白,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了发文章的方便,这也应该算是一种变相的地方保护主义。
  再次是标准过于不一,差别太大。按说如果秉公办事,不存私心,制订一份客观公正、能为大家所接受的核心刊物应该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因为每份学术杂志实际的学术水准如何,在学界的地位如何,该学科的研究者应该是十分明白的。再者,因认识的不同和偏差,各个学校间的核心刊物名单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是正常的,但不应该有过大的差别。一些著名学府的核心刊物名单显然有违这一常理,相互间所列核心刊物差别太大,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一般来讲,大家都会将一些在各学科特别有名望、有权威性的少数几家学术刊物列入,但稍低一点的学术刊物特别是各省社会科学院所办的刊物和各个院校所办的学报,其待遇可就大不相同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学术刊物被排除在外,而另一些学术水准明显较低的刊物却赫然入选。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制订者出于好发文章的私心在作怪。有些学校则更为直截了当,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凡是国家级单位所办的学术刊物一律定为国家级刊物,省级单位所办的学术刊物一概定为省级刊物,简单倒是简单,操作起来也十分方便,但这种只认办刊单位不认刊物质量做法的荒谬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至于核心刊物的具体制订过程,里面更有猫腻,有的领导因为自己曾在某刊物发过文章,于是便执意将该刊物定为核心刊物,有的老师在提供核心刊物备选名单时,故意将学术水准不高的刊物列入,原因很简单,学术水准越高的刊物发表文章越难,谁会主动跟自己过不去。不管怎样,都是出于私心,都想制订一份有利于自己的核心刊物名录,而不是一份反映实际学术水准的核心刊物名录。在规范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评定量化等动听旗号下做出这么一顿不伦不类、只合乎制订者自己口味的大餐,实在是说不过去。这类自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核心刊物目录固然可以方便有些人评职称、涨工资、得政绩,但显然已违背了当初制订核心刊物的本意,其负面影响更大,往严重了说,它不仅暴露了核心刊物制度乃至学校管理制度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有损学校的声誉,同时也是对正常学术研究的一种严重干扰。其间最直接的收益者大概要算那些被列入名单的学术刊物了,它们因此而身价大增,不少编辑不断接到一些学校以讲学、开会等名目进行的邀请,受到极为盛情的款待,于是,刊物关系稿的比例自然也就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抄袭剽窃、买卖论文等现象也屡屡出现,这些学术腐败现象固然不能都归之于核心刊物制度,但其推波助澜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对各个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来讲,用量化的方式来评估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否合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武汉某高校教授因此而愤然辞去博导就是一例。不过在中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实行核心刊物制度的情况下,这种抗争显得很有些悲壮色彩,但其力量过小,根本无法改变现状,特别是那些眼下就要评副教授、教授的人来讲,他们更多的会选择妥协。而且还有一个最明白不过的事实是,如果学校的管理阶层觉得这件事可以起到宣传效果同时又对其政绩有好处的话,牺牲几个教授,他们是不会放在心上的。既要制定制度,又要钻制度的空子;既得科学管理之名,又行不科学管理之实;既要自欺,又要欺人;既十分不合理,又偏要长期执行。这大概就是当下核心刊物的实际制订和执行情况吧。
  连不少素以管理严格、有方的著名学府的核心刊物名录都是如此形同儿戏,“满纸荒唐言”,一般学校的情况就更无法可想,所谓科研工作量化评价的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由此带来的“一把辛酸泪”自然也就可以想见。更为可笑的是,如今就连研究生们也被拉进了核心刊物的漩涡,要有几篇发在核心刊物上的学术论文才能得到答辩资格,才能得到学位。以前只是个别学校实行,如今已是天下乌鸦一般黑,都当作宝贵经验实施了。按一般的行情,博士生至少要有3篇、硕士生至少要有1篇。中国的学术刊物虽多,但想发表论文的人数更多,博导、教授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都不容易,更何况还未出道的年轻学子。于是,拉关系、帮助学生推荐论文发表便成了不少导师们的一项主要任务。但中国的研究生数量实在太多,发表论文实在困难,如果严格执行,肯定会有很多人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于是,有不少学校便放宽标准,另出高招,在教师使用的核心刊物之外,再专门制订一份供学生使用的核心刊物,这样,一个学校内就有了两份不同标准的核心刊物。老实说,到了这个份上,不难看出核心刊物的滑稽和荒唐来,
  所谓的核心刊物制度已经沦为一场学术闹剧,于学术研究已毫无推进作用,不过是将一些学术刊物的编辑娇惯地更为牛气傲慢,给一些人增加几个显示政绩、往脸上贴金的统计数字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0 10: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痛快,讲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0 10: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5 12: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是“商品化”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2 16: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市场经济惹的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2 22: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有深度

如果不来点雷厉风行的整顿措施,这种局面将一直持续下去,同时也可以预见,中国的技术创新世界排名将继续下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2 23: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要求以发多少核心期刊才能有资格评副高和高级职称的今天,不从根源上解决点问题,这个局面要有很多的改观还真的说不准呢:)
这些核心怎么来的?实力?炒作?还是?
我只想用一种乐观的姿态来看待学术界的发展,但是我的乐观是不是有点过火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2 23: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某一领域来点实质的新气象,以回复国人的信心,再逐步将这种新气象推广到包括学术界的其他领域,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拭目以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3 11: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g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3 19: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网友发现:一个研究生全文照抄何新先生的文章作博士论文得了高分和学位

何新文章:http://www.hexinnet.com/documents/zhuzuo/lunluoji/028.htm
研究生文章:http://web.nenu.edu.cn/person/pl ... ZY03/zrbzf-ZY03.htm网页中编号为JH03107的论文,该网页中的论文为东北师大03秋季自然辩证法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90分以上)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3 21: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巨大的浪费,什么时候才不搞形式主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4 00: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4 15: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评价机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4 17: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研究生全文照抄何新先生的文章作博士论文得了高分和学位
何新文章:http://www.hexinnet.com/documents/zhuzuo/lunluoji/028.htm
研究生文章:http://web.nenu.edu.cn/person/pl ... ZY03/zrbzf-ZY03.htm网页中编号为JH03107的论文,该网页中的论文为东北师大03秋季自然辩证法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90分以上)论文
建议收回其学位,导师也不合格,不知怎样通过的论文答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4 20: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处分一个人并不能解决学术界的这种现状,关键是要解决这种学术与学位、职称挂钩的机制问题,这需要教育部、人事部的实际行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4 21: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那个人放到新语丝上去看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 21: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我是不理解的,那就是我们的期刊是要收版面费的,而且要远高于录用稿费的。而在国外,据我所知是不要什么乌七八糟的版面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3 18: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我们感到疑惑的地方写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3 23: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

少提点“创新”,多提点“学习”
                                                    山 子

现在创新是时髦,什么“制度创新”,“教育创新”,还有不知所云的什么什么“创新”漫天飞。一说起来,说者、听者都热血沸腾,其实是流行病而已。
本来,创新与学习没有必要非此即彼,或者非彼即此,但对我们这样一个以现代化为目标,却又常常自我发烧而不知的后发国家,还是应该多提学习为主。对作为后来者的我们而言,现代化主要就是一个有序模仿和学习的进程。
历史上,我们的创新可谓很多,但创新一次老百姓跟着倒霉一次的例子一样不少。人民公社制度算创新吧?58年“大跃进”算创新吧?结果饿死了很多人;“文革”的“破四旧,立四新”,更是明码标出的创新,不能不算吧?结果怎么样呢?有人会说,那不是创新,而是违反规律的蛮干胡来。但这是现在,在当时你敢说那不是创新,那不是在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在当时,不是就有名科学家证明亩产10万斤完全是可能的,从而“大跃进”是伟大创举吗?
现在各种创新少吗?“靓女先嫁论”、“冰棍融化论”、“吐痰论”等等,都是理论创新,而“医疗产业化”、“教育产业论”、“经营城市论”等,既是理论创新,也是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行政创新。结果呢?民怨沸腾。所以呢,要讲“和谐社会”了。
鄙人是学教育的,即使在教育领域,58年的教育创新就花样不少,不提也罢。现在呢?一样是充满创造力。例如,以前小学生语文作业大多是抄字、抄书,现在创新了。小学三年级的语文作业,大搞拆字法。一个字要先写出音节、再写出音部,再写出部首、再数出笔划剩几画,然后组词,写出字义,还要写上在字典的某某页。有的项目更多,还要写出字的结构,如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之类。本来字典是为人服务的,孩子只要学会怎么去查生字就够了,但经过这么一个教育创新,就变成了人为字典服务了。小学生的作业没有减轻,反而越发枯燥僵硬了。
你说这不是创新,以前并没有这样;你说是创新吧,但七、八岁的孩子,整体性感受机能处于最敏感强效的时期,却天天要进行这种繁琐机械的拆字训练,导致孩子的整体感受和思想麻木,或者是大面积的厌学情绪滋生。所以,本人一直认为,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再正常不过了,培养出了反倒是奇迹。
孔子说“己所毋欲,勿施于人”,现在的教科书上已传授起孔子的思想了;但大人们自己是否愿意天天进行这种繁琐无聊的拆字训练?这样的训练是能培养中国文字专家,还是能提高下一代的中文运用水平?我看,什么也不是。这种创新多一次,无助的孩子就跟着多倒霉一次。
现在的“创新”,成了一种新意识形态,成了不假思索就须接受的教条。有专家还把它作为解决“效率”或“教育效率”的灵丹妙方。但现在的中小学里还有教育吗?对照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我看是没有了。主管部门向校长要成绩,校长向老师要成绩,老师向学生要成绩;学生呢,只好自己压榨自己。成绩就是政绩,所以学生就成了政绩的人质,学校的主功能就是实施那几门可以出成绩的主课的训练,其它的就留给社会了。而且往往是学校与社会密切“配合”,开创花样繁多而收费的“这个班”、“那个班”,美之名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云云。这难道不是学校的创新吗?我看完全是构思独特、思路新颖。有人说,这些都是上面逼出来的,但逼出来的就不是创新了吗?又据说,现在连学术也腐败得不轻。稍微想想,这些又何尝不是有权者所谓“制度创新”的产物和功绩。所以呢,谁来鉴定创新与否?
但是,我们如果真心想搞现代化,或者说想搞真正的现代化,有一条基本规则是应该学一学的。那就是,越是权力大的人和部门,越不能创新。统治者的创新往往是国民的灾难,他们的创新越多,往往灾难越多,创新越大,往往灾难越大。当然、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及老师,并不适宜用“统治者”来比附,但他们毕竟是拥有不小权力的强势者,因而需要节制并严守弱势一方的权利边界,因为他们的创新稍失节制,损害的常常就是弱势一方本已可怜的权利。
我们是以具有“四大发明”而自豪的民族,尽管对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国际上还存有争议。但是,有一项伟大发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伟大创新——,想必是史学上比较公认的,那就是历史上我们的太监和太监制度。
我们很幸运,太监和太监制度终于消失了;但我们也并不太幸运,因为浓郁的太监文化和太监情结并没有真正消失,成了我们的精神遗产和精神传统的深层结构。鼓动自己创新,而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心思当然很好;即便只是为了使自己有资本再次骄傲于人,这动机也无可厚非。但只要这太监文化和太监情结一日不除却奢谈创新,我总觉得这类创新,就是马克斯.韦伯所刻画的那类“不能生育的亢奋”。因此,我们的创新,哪怕只是教育创新,如果无助于减少或消除太监文化和太监情结,还是少提点为好,我以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3 23: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篇:

房宁:研究生论文创新不可轻言

每年的这个时候,像夏日里的气温一样,高校里博士生、硕士生的论文答辩也热闹、红火起来。学校、科研机构中的老师们,自然也要跟着一通忙活,评阅论文,参加答辩。这阵子我也不例外,应邀参与了一些此类活动。评阅论文,本应是件惬意之事,开阔眼界、增加新知,遇上篇好文章更是赏心悦目。但说老实话,实际情况是一篇四五万字的硕士生论文、十多万字博士生论文看下来,常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以致不胜其烦。

烦从何来呢?坦率地说,最令我厌烦的就是所谓的“创新”。根据有关规定,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必须具有创见。有的学校,还煞有介事地搞出烦琐表格,让评阅人对论文的所谓“创新”价值打分。殊不知,这个不切实际的规定简直害苦了如今的莘莘学子。没有创见,论文就有重大缺陷,甚至不合格。于是,学生们被逼得不得不绞尽脑汁地搞出各式各样的所谓“创见”。

看了这些学子们的创新,那真叫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年,我看到的一些论文中的所谓创见,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曰张冠李戴。一些学生在考证某些学说、论点时,常根据自己极其有限的阅读随意把某人封为始作俑者,然后评点发挥一番,算作是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其实,这个学说早已有之,已不新鲜。

二曰叠床架屋。有些原理、概念原本已有定论,简洁明了。而有些学生为出新出奇,舍近求远,罗(左加“口”,下同)罗唆唆地说上一大堆,把捷径变曲径,把绕个大弯子说成是自己的发明。

三曰大言不惭。那就是干脆把前人的成果、已有的知识,武断地宣布为自己的创见。点出这类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创新”,完全不是要贬损我们的学生,他们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们是受害者。应当受到批评的是我们教育制度中有关不切实际、不合理的要求。

自然科学,我不懂。社会科学领域中轻言创新是不可取的,也是很不严肃的。社会科学是以人、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重大的理论成果和富于创见的观念,决非出自文献中的归纳或逻辑的推演。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的理论成果,往往出于对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发展变迁进行的观察和总结。某些较为单纯的历史考据、案头学问,那也是要在长期的学术积累的基础才能做出的。对重大社会实践的观察与总结,长期的学术积累,则恰恰是一般学生所不具备的。没有必要的条件,何言创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创新是不切实际的。当然,不能绝对地讲硕士生、博士生不能创新,但那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决不能强求一律。

在如何定位研究生教育的水准的问题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实事求是,还事物的本来面目。否则,像现在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培养。提出过高的标准,实际上是在诱导学生好高骛远。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平民化的阶段,加之如今文化昌明、科学进步,欲达学术前沿,早非易事,于今尤甚。普遍地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都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实在是勉为其难。与其如此,不如退而求其次。

我以为,作为一般要求,应当将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定位于程度不同的习作,不论硕士生论文抑或博士生论文,一般来说都属习作范围。写作论文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学术训练,只要学生按有关学术规范,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写作的流程,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政治正确、观点自恰、文理通顺,即可。按照学生普遍的实际水平规定论文写作的要求,标准不必高,目标不必大,选择一些学生可以把握驾驭的普通问题、枝节问题。哪怕是点点滴滴,能将其搞懂、搞通,也不失为学术研究。

我们不要再难为学生了,也不要再糊弄我们自己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作者:中国社科院政治所副所长、研究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20:33 , Processed in 0.21305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