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51|回复: 10

[【其它原创】] 文学不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8 05: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学不死!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不针对任何人,欢迎大家批评指导。园子里文化人多,大家别砸石头,顶多也就扔鸡蛋西红柿桔子之类也就算了。。。。。




    一直记得光头陈佩斯说过一句话:“中国没有电影,中国的电影已经死了。”敢这样说话的人,应该是纯艺术的拥护者。

    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都是纯文学、纯艺术的忠诚卫士。他们也时常感叹纯文学、纯艺术的衰落,事实上也是如此。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繁荣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一现实。

    但不能便以此认为文学已死,更不能凭着一己的想法,压制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存在以维持自己纯文学、纯艺术的“高贵血统”。作为一个真正文人的清高我可以理解,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和压制一种或多种其他文化的存在。

    士大夫、清流由来已久,一脉相承。相信园子里也有很多。但我们不可否认,士大夫们一脉相承的纯文学、纯艺术高贵血统,其结果往往导致了形式主义、技巧主义的繁殖滋生,以致于文学艺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是少数文化精英的独享品,是他们的精神体操。

    很多时候,纯文学、纯艺术身上所沾染的贵族气息,已经完全脱离了普通大众,在士大夫们与普通百姓之间划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士大夫们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途径,从而获得“高雅”品格与特殊的社会地位,脱离大众,走向贵族化。

    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繁荣是必然的,因为文化本身就应该属于大众。

    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性”贬低了纯文学、纯艺术的贵族身份,使它成为“平民”的艺术。事实上,文学艺术从来就不需要故作庄严,故作神圣,故弄玄虚。它所强调的“娱乐性”,强调文学艺术为大众所有,强调文学艺术活动的“平民化”,是让文学艺术回归它的原来面目,恢复它的民间姿态和平民身份而已。文学艺术原本就是素面朝天,它就应该赤裸裸地令人快乐,令人愉悦,用不着披挂任何遮挡物而迷失自己的本真。

     本来不属于你独有的东西,今天,你又何必像自己丈夫妻子的背叛一样苛责于它——要求它向纯文学、纯艺术靠拢。与此相反,通俗文学、大众文化却能以贤妻般的伟大胸怀,宽容大度地接纳纯文学、纯艺术的反思,并溶解它的种种,诸如思想启蒙、形上思考、形式创造、现实写真、情感渲泄、讽刺影射等等,并尽自己一切可能地创造平民艺术与娱乐。它可以创造、可以反思、可以模仿、可以煽情,可以影射……这些都只是通俗文学、大众文化本来就所拥有的。

    文学、艺术本身就是为了放松,让我们在“娱乐”中完全彻底地放松。

    在残酷的社会现状面前,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下,试想,谁还有更多精力和心情在精疲力尽的一天劳作后再承受一项额外的心灵重负,在残忍严峻的社会竞争之外再多背一份额外的“严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05: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或许还有很多人产生误解,把通俗误解成为恶俗,把“娱乐”跟金钱、丑闻、八卦关联在一起,从而对它充满了鄙夷与不屑。时下,相对纯文学、纯艺术而言,通俗文学、大众文化是可以卖更多的钱,而且不止多一点半点。但这并没有错。这也不能影响它存在的意义与地位。如果因为纯文学、纯艺术难以卖钱而对它心存不满,这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没什么区别。相反,它与金钱关联得越紧,只能说明它更为人人所需,更加必不可少。

    这对纯文学、纯艺术而言,并不是一种可悲的出卖。与某些靠施舍度日的“纯文学”、“纯艺术”相比,通俗文学、大众文化倒是保留了一条通向健全人性的通道。至少,它把文学艺术从士大夫手中的专利转变成为人人都能购买、人人都可消费的平民商品。

    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就自由地选择了娱乐。选择了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它让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生活中,为人性的存在腾出了一片空地,让人性得以舒展,让欲望获得了正当的权力。

    我想,这些纯文学、纯艺术的忠诚卫士们要做的,不是拒绝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存在,而是呵护它,关心它,让它能更加洁净、更加健康地成长。毕竟它来得比较晚,自身的免疫系统还不曾完全发育成熟。失去呵护,它难免夭折于襁褓之中。

    作为文学艺术的卫士,更应该对价值尺度作出调适,这一标准应该更为宽松、宽容。除了高尚精神的维度,还应允许存在其他种种维度的存在。从人的感性要求与人的生存状态来看,文学艺术都不适合用唯一的尺度去衡量。只要能坚持自己最起码的底限——健康,就完全可以做到多种文化并存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将更适合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如果士大夫们强烈拒绝这种文化的存在,无异于在搞“文化专政”。这种“专政”必然也将失去最肥沃的滋生土壤——群众基础,如果纯文学、纯艺术没有广大的读者群众,最终也只会落得形单影只,潦倒落魄。

    我们是不能容忍恶俗,不能容忍大街小巷里、电视上满屏的错别字,不能容忍五音不全、仅凭一张脸蛋就在舞台张牙舞爪的变态歌星……

    但是,让纯文学、纯艺术服务于大众,并不等于屈身向大众献媚,并不等于因此放弃对文学艺术的执著。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将真实与虚幻、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弭平。这一目标虽然任重道远,但要坚信,无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多么迅速地扩张自己的地盘和威势,无论纯文学、纯艺术如何严重地受到大众文化挤压并愈益边缘化,文学仍将艰难地生长。只要知识分子存在,文学就永远不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08: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句“将真实与虚幻、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弭平”。这条路很远,也很曲折。但,相信以一颗“单纯”的心为航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10: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已死”指的是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没有可以再发展(创新)的空间,并不是指“文学”本身会消亡,更不是指纯文学的没落(文学的“死亡”是包括了通俗“文学”的死亡的)。事实上,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听故事”和表达感情的需要,那么文学就不会消失,只是它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可能会有变化(比如电子书里面就充斥着大量图片和flash)。个人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有特定边界的,它必须以文字为主。当我们打开一本电子书,里面没有几行字,却闪烁着各种动画,那也就只好认为它不是“文学”了,也就是说,文学又一次“死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12: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呼告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价值..................

3楼说的还有点道理.

呼告,也是要有内涵才能被人接受的.

深刻一点,再深刻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13: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borhes于2007-07-28 10:31发表的 :
个人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有特定边界的,它必须以文字为主。当我们打开一本电子书,里面没有几行字,却闪烁着各种动画,那也就只好认为它不是“文学”了,也就是说,文学又一次“死亡”了。


     恕我很难同意楼上的观点,我要说明的是,随着传媒科技的进步,文学也早已摆脱了语言文字的单一存在方式,常常和影像及其他媒介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只能是说以前固有的研究方法已难以解读当前不同的文学形态,但并不能说明文学已死。
    在印刷文字时代,文学是有着特殊的身份和至高的荣耀,但我们没有理由在当下,在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现状中,还依然坚守。印刷文化只能诉之于识字者,并且必须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识字者的贵族特征,使得文学无法为最广大的大众直接掌握。相反的,文学的所有者为维护自己的特权,维持自己的独特身份,不断将文学向“高”与“雅”提升,不断扩大文学与大众的距离。纯文学就是这样,它们花样迭出,越来越远离大众,读者圈越来越小。
    以视像为主的现代传媒则不同,接受者并不须经受特殊训练,具备特有的知识,它天生就属于大众。一旦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无论老人或儿童、知识者或文盲,马上就被视像文化所吸引。视像文化以其声色并茂的直观图像迅速占有了大部分的大众群体。
    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就有这样的包容性,它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这是纯文学难以接受的,它不想放弃属于自己的领地,难以放低自己高雅、尊贵身份,并以此指责对方是“异类”而不予以认可。
    随着电脑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发展,文学必然会向多种形态延伸,这是社会趋势,是大潮流,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14: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手赞成醉乡常客版主的说法,没有求同存异,我们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也就偏离我们论坛的主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17: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borhes兄的看法,文学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需求,永远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精神生活方式,当然不会消亡。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发展创新的空间是另外的问题,记得马原在文学讲座中曾把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比喻成恐龙,意思是他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发展空间持悲观态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小说家几乎已经穷尽了各种叙事策略,经典小说汗牛充栋,小说已经太发达了,现在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还可能有多少创新?有多少超越?
楼主谈的似乎是另外一个问题,即通俗文学的地位问题,通俗文学当然应该被赋予一定的地位,其存在价值不容低估,而且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比如张恨水、张爱玲、金庸、王朔等的不少作品都具有超越一般通俗文学意义的文学史地位。
楼主的有些看法并不合理,如“如果因为纯文学、纯艺术难以卖钱而对它心存不满,这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没什么区别。相反,它与金钱关联得越紧,只能说明它更为人人所需,更加必不可少。”和金钱关联得紧,未必能说明其必不可少。现在不少流行小说的质量不敢恭维,却赚了大把的钞票,甚至一时洛阳纸贵,难道就是必不可少?一些经典小说问津者甚少,就说明其可有可无?这还与大众整体的欣赏品位有关。央视以前有个栏目“读书时间”,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办得相当不错,可后来因为收视率低调整改版了。在西方,交响乐、戏剧一直拥有大量受众,而高雅音乐、戏剧在我们这里却陷入窘境。金钱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体现艺术的价值,但艺术的价值从根本上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楼主一方面说“让纯文学、纯艺术服务于大众”另一方面又说“无论纯文学、纯艺术如何严重地受到大众文化挤压并愈益边缘化,文学仍将艰难地生长。”到底是主张纯文学在边缘化中继续傲然自立、阳春白雪呢?还是认为纯文学应当主动通俗化呢?我没有看懂。我以为纯文学能否实现通俗化不是文学创作自身的通俗化,很大程度上是整个时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决定的,宋词在宋代不也是通俗文学范畴吗?记得陈丹青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说“他坚持为艺术的艺术”,可能是因为现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为大众的艺术”容易被人操作为“媚俗”。还有,文学的载体、传输方式的变化,比如说网络化仅仅是纯粹技术手段的变化吗?难道不会对文学本体特征产生影响吗?楼主看法似乎简单化了。
至于“文学、艺术本身就是为了放松,让我们在‘娱乐’中完全彻底地放松。”就完全是以偏概全的提法了。单单是“放松”是无法实现精神维度提升的,文学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提升精神维度的使命。
再引王蒙先生讲座中的一段话,说得非常到位,大家一起思考:

汉以后,开始有纸、毛笔,蔡伦造纸,蒙恬发明毛笔,写起字来时明窗净几,焚香沐浴,书童研墨,红袖添香,在一种极其美好的状态下写文章,文章写得手舞足蹈,吟之咏之,摇头摆尾,得意洋洋。特别是汉字还很容易有这种对仗,有这种骈体文,讲究词藻,有时候词藻在形式上能达到极致。比如说很多人都会背的王勃的《滕王阁序》在词藻和形式上就达到了极致 ,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你觉得他把好话都说尽了,把这个气概都用尽了。这些东西确实存在着五四时期所提出来的问题,因为社会总是从一个金字塔型向网络型来过渡,也就是这样一种民主化的过渡。向民主化的过渡,是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文盲的苦境,解放了各种各样人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所以现在写文章已经不是少数文人学士,摇头摆尾、吟咏赞叹、一唱三叹的人的专利了。相反的,工人、农民、打工仔、打工妹、下岗的、上岗的、养老院的,甚至现在还有超低龄写作。写小说的,十八岁的可以写,十四岁的可以写。文化高的,文化低的,还有不大认识字也写出长篇小说,我就不具体提名字了。很多字都不认识,他画一个画,用八年时间,十年时间,然后在文化教员的帮助下、整理下,整理出一部长篇小说。这种文化的民主化,文学的民主化,语言文字的民主化好不好?好,当然好。你怎么能够把写作,把笔当作少数人的特权呢?但是任何一种民主化都有一种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少数人在写作时的优雅,那种精致,那种自我的满足,那种得意受到冲击。老子《道德经》有什么了不起,写来写去不就是几千字?现在一个16岁的孩子,如果找人帮忙,再包装包装,自己又有点灵气的话,也许两年时间写30万字。所以有时候历史会跟人开玩笑,民主化放在文化上,有时候,不是全部,它会带进来一些粗糙,带进来一些粗鄙,而减少了那种精英的、精神贵族的自我欣赏。所以在市场经济和民主化、大众化的写作的情况下在解放了大量的精神能力的同时,也会让人感觉到现在是众说纷纭、众声喧哗、黄钟暗哑、瓦釜轰鸣、鄙俗平庸、起哄造势,加上网络文学、传媒文学、商业炒作、广告风格、市场导向、权力操控、大亨操控,还有海外强势文化,到处获得磁力场,如此这般,如今这个年月到底好文章在那里,到底公众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尤其是还有没有好文章?所以我们的古代的这些杰作,是我们的一份遗产,如果丢掉这份遗产非常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19: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文学也有两种内涵,并且这两种内涵现在越来越走向对立了:一种是流行文学,这是目前正蓬勃发展的东西(根本用不着楼主来呼吁保护,反倒是它有吞没一切的趋势);一种是民间文学,目前它的状况比纯文学还不景气,已濒临灭绝。所以,当文学界谈及通俗文学时,指的通常是流行文学,而不包括民间文学。楼主估计确是文学青年,不仅混淆许多概念,而且对文学的现状有完全错误的理解。需要大力保护的恰恰是“纯文学”而不是通俗文学。当我们谈论一个国家的文学时,我们谈的肯定是那些纯文学作家,而不是通俗文学作者,比如我们谈当今的美国文学时,我们谈的是厄普代克,诺曼·梅勒,莫里森,奥茨等等,我们不会说是斯蒂芬·金,斯蒂尔,克莱顿之类代表了美国文学吧,尽管后者都是岁入上千万美元的大富豪。所以,纯文学代表了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而市场却正在无情地抛弃它(这种抛弃我认为是可耻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审美素质的下降,这种趋势在全世界都很明显,但在中国尤其明显)。的确,通俗文学也不全是垃圾,也会产生如张恨水,金庸等人的好作品,但这种概率和比例实在太小了,而且他们根本不需要保护,时间自然会淘汰垃圾而留下精品。纯文学则不一样,它一开始受众面就极小,如果不加扶植保护,很容易像一滴水淹没在大海里一样。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文学奖越来越多、奖金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文学奖是保护纯文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事实上,纯文学虽然是一种精英文化,但在社会上地位却越来越低,因为大众根本就分不清何谓纯文学何谓通俗文学,绝大多数读者甚至没有听过“纯文学”这个词。本人从事文学专业工作近二十年,对此感受极深:今天的作家根本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尤其是纯文学作家。所以,其实现在也不存在什么纯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作家的“歧视”,十年前或许有,现在是没有了。中国的纯文学作家也大多在开展“生产自救”运动,他们有的搞影视,有的也用化名写些通俗文学作品,有的甚至当枪手,或为企业家官员写“自传”,目的无非是弄点钱养活自己及家人。他们大多打着“挣够了钱就回到纯文学上”的幌子,事实上几乎没有人能够回头了。中国的纯文学岌岌岌可危,年轻人很难成名,偌大一个文坛靠几个八九十年代成名的老名家如莫言、余华、王安忆等人支撑,每年没有几部拿得出手的作品,现状实在是让人叹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19: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最能代表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精神能力的还是纯文学经典,过去的文学史如此,将来仍将如此。还有个词很有意思“文学青年”,上世纪80年代这是个很严肃的高雅称谓,现在似乎很多时候成了一种调侃,于是也可见文学边缘化之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20: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slough98兄的观点,但我想slough98兄大概还是曲解了我的本意,此举并非为通俗文学而奔走呼号。正是因为纯文学的日益边缘化,才会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并非完对对立的两极,虽然现阶段的通俗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纯文学所阐述的人文理想,但都只是商品社会导致的人文丧失,而非通俗文学之过。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之间并非只存在相互冲突、对立、排斥的关系,两者也相互渗透、影响,二者只有这种双向作用中共同演化,并在共生共存中取得新的平衡。

    引用钱中文先生的一段话:
    现代性是一种排斥绝对对立、否定绝对斗争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更应是一种走向宽容、对话、综合、创造同时又包含了必要的非此即彼、具有价值判断的亦此亦彼的思维,这是从近百年来文学理论痛苦演变中凸现出来的一个思考。

    谢谢slough98兄的及各位的点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2:28 , Processed in 0.18829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