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78|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初探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2 09: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探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提纲: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二、前期词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三、后期词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四、她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内 容 摘 要: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令人喜爱的词。她作词,善于白描,多用赋体,长于铺叙,语言大都明白如话,很少堆砌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的语言创造不寻常的意境”是她作词的最突出特点。她作词,能把那些旁人用惯了和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缀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不寻常的意境,所以虽然明白如话,但却读起来使人觉得并不庸俗。“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是“易安体”的主要特点。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的词风,天真活泼,富有生趣,透露出轻松闲逸生活。后期词则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剧痛,同时又不失婉约派的本色,具有凄惋悲怆的格调。在她的词中,抒情曲折,讲究含蓄,善于化虚为实,将心灵深处的情感,表现得具体可见。同时,她的词,既不失婉约派的本色,又 有豪放派之气。正是这些,形成了独特的“易安体”。著有《漱玉集》。
关键词:以平常语言创造不寻常的意景,化俗为雅,化虚为实,讲究含蓄。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左右,宋代女作家,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身于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便养成了广泛的兴趣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她并不是古代常见的那种视野狭窄的闺阁女子,而是一位有见识,有才华的女性,她对绘画,书法,音乐都很精通,工诗文,更擅长词,诗名文名被词名所掩盖。18岁时与太学士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诗词唱和,共同搜集研究金石,校堪古籍,生活平静美满。靖康之难后,生活急遽变化。赵明诚任江宁府时,李清照随之江宁,后赵明诚在改任湖州时病死任上,李清照先是投靠弟弟,后因金兵南侵辗转逃难。她曾飘泊于杭州、越州、明州、台州等地,家产早已荡光,而所带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器物也在逃难中丢失殆尽。这期间因作诗词讽刺时事,又受到朝中奸佞的“颁金”诬陷,她虽极力挣扎洗雪,但晚景凄凉,终于在风雨飘摇的国破家亡之中死去。
二、前期词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主要写她贵族少女少妇的生活,是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结构精巧,采用对话形式使本来就轻松闲逸的诗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用作者和“卷帘人”两个人物作对比:作者一醒来,虽然还有点醉意,但却马上又关心门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有没有被风雨打落;而“卷帘人”却只道:“海棠依旧”,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这样一对比,就显出了作者的敏感和对花事的关心。作者用拟人手法“绿肥红瘦”来形容雨后海棠的特点,既表达了作者对被打落的花朵的惋惜,又表现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本来很平常的四个字,但却使人读来觉得耐人品味,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又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着这首词,仿佛自己本人也在“藕花深处”,整首词全用描写的手法,就象和读者说自己的野游时的情景,没有抒情,更没有议论,娓娓道来,令听者仿佛身临其景,仿佛看到了被惊的“一滩鸥鹭”,其中“争渡”连用两个,说明作者努力地划船,使劲地划,玩的很尽兴,虽然很累,但却从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以上这两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个性是比较开朗活泼的,并不象后来那样躲在闺房中,一味“多愁善感”。因此,此时期的词风显得活泼,富有生趣,又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的确写的很美妙。第一、妙在静中见动,词人没有写她荡秋千时的矫建身影和欢乐心情,而且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荡秋千的动作虽已全部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作者荡秋千时的情景:一位无忧无虑的青春少女,穿着豪华美丽的“轻衣”,坐在秋千上,象一只快乐的小燕子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
第二、妙在拟人手法的运用上,“露浓花瘦”,仅仅四字,表达了无穷的含义,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又点明地点是在花园,不禁使人想到“绿肥红瘦”。整个上片都在写人的神态,笔锋一转,写起景物,使读者感到眼前一新。仿佛看到在娇而瘦的花枝上,含有颗颗露珠。
第三、妙在几个动词的运用上,开始“见”,引起“划、馏、走”,最后又“倚、嗅”,层次分明,曲折多变,尤其是“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都精确地描绘出来了。然而更值得人回味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不敢大明大白地去见的微妙而细致的心理展露给了我们。整个下篇都在写动,与上篇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之,这首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四十一字,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李清照与赵明成婚后不久,赵一直都“负笈远游”,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由于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爱情生活的珍视与回味,她这时的词风已带有多愁善感的倾向。,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妙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优美的意境:由于丈夫整日不在家,生活就显得平平淡淡,甚至索然无味,只能眼睁睁的坐在火炉前看“瑞脑”在炉中烧完,显出作者的无聊。不知不觉又到了重阳佳节,半夜躺在床上,已经感到很凉了。
二、奇妙的比喻:“莫道不消魂”是直接言愁,愁状又如何呢?作者不象我们现代人唱的“愁啊愁,愁就白了头”,这样显得太赤裸裸,也不是作者作词的作风,而是含蓄地拿人和菊的形象映照,用人比拟菊,人和菊都用一个“瘦”字来形容,——菊不胜西风,故形象憔悴;人不胜其愁,故“比黄花瘦”。
在作者的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描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但这些思念之情作者一般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想念之类的,往往表达都比较含蓄,多借助别的寄托物来表达这种感情,如在《一剪梅》写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成天都在想着能收到丈夫的“锦书”那该有多好,但次次都落空,看着一排排的大雁从头顶飞过,夜色已经很晚了。最后发出感叹,借“花”和“水”来表达自己无奈的心情,两个人都在愁眉苦脸,郁郁不乐,原来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思念对方”。在作者的笔下能把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受的“愁”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在眉间;“柔肠一寸愁千缕”,——愁如乱丝;“只恐双溪舴艋舟”,——愁可以船载了。后来,李的丈夫去逝,这时,她的感情由思念丈夫,变成悼念丈夫,此时的词风,已带有凄惋悲怆的格调。她一个人在人生地疏的江南,写下了《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首词的艺术特点我认为有四:
一、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如:“藤床纸帐”、“笛声三弄”、“吹萧人去”以及“折梅赠选”等组织在词中,自然贴切,毫无造作之感。
二、将咏梅与悼亡治于一炉,恰到好处地寄托了悼念亡夫的哀思。
三、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交替出现。“藤床纸帐朝眠起”一句,是环境描写,紧接着刻画当时的心理‘‘无佳思”,然后又描写“沉香”,不禁使人又想起《醉花阴》中的“瑞脑消金兽”,但是这多了一个“寒”字,更显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再无别人,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上炉陪着她。“伴我情怀如水”一句,则心理上的悲苦之情愈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小风疏雨萧萧地,词境由晴而雨,使读者也不禁泪下千行。将外境与内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词人枯坐,泪下千行,恰似词人在《声声慢》中所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凄惋的效果。又如:“说不尽,无佳思”,“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全系口语,但使人读起来不禁感同身受,产生怜惜之情。
三、后期词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浪 生活,写出了更其动人的诗篇,如《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这些词主要是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情绪比较消沉。但其中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念奴娇》),“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等句,是表达了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的,在当时有它的现时意义。《永遇乐》更含蓄而深沉地表现她对现时的不满和关心。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得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入笑语。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流寓临安时作的。全词把描写、抒情、记叙融为一体,以描写傍晚时分的天空景色开头,发出“人在何处”的感叹。第二句先是描写江南初春之景,但是作者根本无心顾及这些,春天的气息又能知道多少呢?正值元宵佳节的天气,乍暧还寒,谁敢肯定转眼无风雨呢?这里连用三个反问句,表达作者无奈、悲苦、寂寞的心情。最后记叙作者谢绝朋友的邀请,并把“中州盛日”的盛况加以铺叙,故国之思,怀旧之情,全在这铺叙之中。
此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运用对比与反衬的手法。以“落日熔金,暮云合壁”的美景,反衬“人在何处”的叹惋。以“染柳烟浓”的春色,反衬“吹梅笛怨”所引起的乡思,以“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反衬对于瞬间可以到来的“风雨”的忧虑,以“香车宝马”的诗侣,暗衬自已的狼狈处境,以“簇带争济楚”的中州之盛,反衬今日“风鬟霜鬓”的憔悴,以窗外的欢声笑语,反衬窗下独坐的孤寂愁苦。从全篇看,上篇的“今”与下篇的“昔”对比,从下篇看,第一层是昔。与第二层的今又成对比。在今昔对比中充分表现此词的主旨。作者善于用环境、气氛的描写与渲染,和对日常生活的感受来表现她复杂细 的情感。语言既不华丽,也不粗俗。以平淡的语言入妙境,是此词最大的语言特点,也是“易安体”的重要特点。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自己也是夫死家亡,她后半辈子的生命历程是在没有亲人,没有温暖,甚至见不到一丝希望中走完的,她再也没有当年“沉醉不知归路”的逸兴,再也不可能与丈夫“相对展玩”金石书画,甚至连家国也得在梦中去“认取长安道”。因此,情哀调苦是后期词的主要特征,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风花己尽,曰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作者五十一岁避乱在浙江金华时写的。全词以“愁” 字贯串全篇,但直到最后才点出这个“愁”字。全词语言浅显,读来朗朗上口,准确地运用口语“闻说”、“也拟”、“只恐”,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活动,同时也使词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结尾两句以贴切的比拟,极尽艺术的夸张,表现真切,沉重的揉合在一起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读来令人凄惋欲绝。。
她在婉约派传统的题材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独特的经验,尤其是后期词在情感的沉郁深挚上有过前人,而在艺术上更显出不凡的造诣,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起首三句连用七组叠字,刻画其由于遭遇国难,家难凄怆,伤痛的情感,如泣,如诉,层层深入,顿起惨雾愁云,给全词定下了低沉凄楚的基调,这七组叠词,新奇而贴切。作者象是丢失了什么一样,但又不知要寻找什么,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凄惋的感受,内心的悲痛,无比的忧愁,怎么也挥之不去。阴冷的天气,更加深了作者心中的寂寞空虚。看见大雁从北方飞来,勾起了作者对故土的相思,想起了宋人南徙的惨状,真是心如刀割。此词融抒情写景于一体,上下两片,一气呵成。铺叙手法,把内心的愁绪和细微的感受层层展开,自然贴切。起首三句总述心境,然后写寒暖难调,酒不敌寒,雁声增愁,睹花伤怀,寒窗难守,细雨添愁,最后以愁字作结。以愁起,以愁结,满纸皆愁。此外,此词 还大量运用齿音(41)字和舌音(16)字,加强了词的凄楚幽怨的效果。
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 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 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有婉约派的本色,又有豪放派之长,温婉中透着刚健、洒脱。作者大胆设想,把“星河”比喻成千万个帆船在空中飞,作者置身其中,又把自已想象成在梦中到了玉帝那里,向玉帝陈述自已对现实的不满。自己空有一肚子才学,但又有什么用呢?多么希望自己能坐在大鹏身上,一飞就是九万里,飞到令人向往的地方,表现了作者不愿听从命运的摆布,对美好生活抱以憧憬。全词气势豪迈,显出这位女词人风格的另一面。就这一点而言,“易安体”的风格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婉约”两字所能概括的。
四、她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宋代,她并没有被驯服。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在文艺上她也没有一般封建妇女的自卑感。她敢于利用当时各种文学形式表情达意,甚至还批评了许多久负盛名的作家。正是这种精神,使她在词创作中表现较多的独创性。
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婉婉约派词家的道路发展。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艰苦曲折,加以她对艺术的力求专精和在艺术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也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有时还兼有豪放派之长,使她能够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

参考文献:
《古代诗词选读》  农村读物出版社,鲁善夫、何宗弟等人主编 .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王起等人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于非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于非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
《唐宋词一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胡云翼选注.
《中学百科全书(语文1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李景隆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8:32 , Processed in 0.2902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