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56|回复: 4

[【资源下载】] 中医药在德国的发展简史、现状、前景及研究机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1 09: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药在德国的发展简史、现状、前景及研究机构

一、概况
  德国中医药发展简史
  德国人了解中医、针灸应追溯到300多年前,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7-19世纪初)
  公元168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医生瑞尼在英国伦敦出版《论关节炎》一书。该书介绍了针灸疗法,尽管内容还不够完善且缺乏中医理论的阐述,但却影响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使他们知道有一种古老而独持的传统医学一中医学、针灸学。在此前后Cleyer盗用卜弥铬的《中国植物志》(公元1656年,维也纳)的部分内容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版,取名4《中国医法举例》(公元1682年)。书中详细报道了东方针灸的操作、疗效和理论体系,他把经络的\"经\"译为拉丁语Via(道、路),将精、气、神的\"气”作Spiritus(精神)在公元1683年,汉堡还出版了Gehema JA的《应用中国针灸治疗风湿痛》一书。上述报道还比较粗糙和片面,因而未能导致广泛的临床应用,只是为引进中医作了准备。
  18世纪初,甘弗(Kaempfer E,公元165l-1716年)的《海外珍闻录》、赫斯特(Heister L.公元1683-1768年)的《外科学》都论及针灸疗法。甘弗于公元1690年到日本,后曾来华,公元1712年 出版《海外珍闻录》,其第589一599页记述了中国、日本的艾灸,认为艾是最好的灸治材料,且对针灸的记述也较详细。书中介绍,针灸治疗腹泻、腹痛有效,又能通过艾灸左侧小趾端的至阴穴而催生,灸拇指内收肌的合谷穴治疗牙痛,治不育症或避孕常灸胜脐周围穴位,书中还谈及金针、银针等针具,并附针灸穴位图,标明60个常用穴。在他死后才出版的《日本史》也记述丁针灸疗法。署名解剖学家、外科学家赫斯特的《外科学》被译成6种文字、重印20版,针灸法也随之流传欧美,但他却做了反宣传砖一认为针灸是一种过时的方法,与欧洲中世纪的烧灼法相似,即用烧红的铁块野蛮地灼烫人的肌肤。这种误导流毒甚广。斯普林格(Sprengel K公元1766一1833年)将中医与欧洲的医学相提并论,比较其优劣。但18世纪德国医学界对中医学的批评、诋毁是主流。此时中国针灸界也面临着困难、失落而处于低潮,从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中可见一斑,清政府甚至禁止在太医院中教授针灸,妄自菲薄,怎求西人垂青。

2.第二阶段(19-20世纪中叶)
  公元1816年,伯里奥兹(Louis Berlioz)作针灸试验,用自制的金属针刺入痛区,并不讲求穴位、归经。19世纪初的所谓\"痛点疗法\",以用针多、留针久为特点;例如治疗癫痫患儿,用针38支,留针8小时,完全背离了中医理论。公元1823年法里纳{Farina)记述了中医治疗面部神经痛的良好效果。公元1823年伯恩斯坦(Bernstein)、劳赫梅尔(Lohmayer)等人均著文记述针灸治病问题;公元1840年后,针灸经由法国传入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再次经法国人中介接触中医,并发展到新的水平。
  德国的著名人物要数得上许宝德(Franz Hubotter),1907年起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教,兼做内科医生,造诣很深,颇有著述。回国后任柏林大学医学与哲学教授、汉学家,又是西方研究东方医史的先驱。1929年发表《中华医学》(又译作\"20世纪初期的中国医学及其发展史\"),内容丰富,极有史料价值。1953年最先把中医学讲座搬上德国大学课堂,并坚持到1967年逝世之前。他的中医著作与译著颇丰,如《中国药物学》(1913年)、《西藏、蒙古药物学论文集》(1913年),译著如皇甫谧的《甲乙经》、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张世贤的《图注脉诀》、无名氏的《寿世编》、《难经》等。

3.第三阶段(1950-1980年)
  (1)1950-1971年:1950-1971年是翻译、著述的廿年。翻译中医著作数十种、创办针灸与中医刊物,编写德国人专用的中医教科书。但因中文水平较差,多是间接的、经过二三次的转译本,如中文译为英文再译为德文,或中-越南-法文-德文,因此谬误之处屡见。此时的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1950年前后,波恩大学博士巴赫曼(Bachmann G)首先向德国人介绍了中医诊断学和基础理论,被誉为中医理论研究的先驱。巴赫曼长期关注和研讨东西方思维方法的差异,认为东方思维是\"从内向外\"(有诸内,必形之于外)、\"病因分析思想\")(审因求治)。1956年,法国的史特华(Stiedvater EW)亲自赴德传授耳针技术、介绍其操作与功效,并认为疗效机理主要是神经调节,他接受了奥地利、前苏联、捷克等地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即以为针刺疗法是神经疗法的扩展形式。直至1971年以前,德人多以为中医只有针灸,对其从业者也专指针灸协会的300名成员,还不包话福尔电针实验室成员,完全不知道中医基础政府和综合疗法。
  (2)1971-1979年:1972年中美建交,尼克松的随行记者Restone J报道了他在北京治病与观摩针麻的经过。他因阑尾炎后遗症而接受针灸治疗获愈,又亲临手术室目睹针灸麻醉下的7外科手术多例,因此报道翔实而生动。这一特大新闻不胫而走,传遍全球,引起针灸热。针刺疗法的国际性交流,促成多种新疗法的相继使用,有关疗效机理研究也呈多元性发展。德国各界对针灸、中医的兴趣与日俱增,大量中医出版物面世,1977-1978年达到顶峰。在书架上,古代经典或现代佳作,个人研究或群体合体的结晶,琳琅瞒目。
德国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80年代,德国公民对中医针灸已不再陌生,民间与政府多持肯定态度,认为它是现代医学的一种补充或替代,尤其是镇痛的有效方法。此时个体或群体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针灸,而是对中医综合疗法的应用和评价。
  德国是一个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整体素质较高,对东方的文化了解甚多,当然对古老的中医和针灸也有一走的认讯,普遍持欢迎的态度。故德国医生申请开业相对来说是很方便的。国家的政策很宽,只要有医生职位,何时申请都可以。他们在开业之前,一般都通过参加当地由中国针灸医生执教的培训班学习或到中国进修深造,经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后,发给相应的结业证书。德国的针灸医生大多数为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经过一定的西医实践后改为学习中医的。他们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热衷于东方古老的中医针灸医术,对它们的神秘疗效怀有一种崇敬感,一种是由于德国医生的失业率很高,迫于生计,被迫改为学习中医的;但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当然,在德国医生的行列中,不乏也有一些中等专业学厉者,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自学成材而成为医生的。在临床医疗中,德国医生把针灸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诊治病人既用西医疗法,也用中药和针灸,以便争取治疗更多的病人。
  德国的医疗仇构设施比较完善。据不完全统计,仅汉堡一个城市就有国立医院3000多家,私人诊所1000余所。但正规的针灸医院、诊所、门诊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针灸治疗只能附属于其它科室。如内、外科,也有医院把针灸放在理疗科。针灸治疗不允许收治住院病人。保险公司也不批准报销住院针灸病人所需的一切费用。德国公民享有优惠的医疗保险待遇,办理医疗保险卡可以申请加入国家保险公司,也可以投保于私立保险部门。到正规的综合性医院进行诊治者,无论是入哪个保险都会根容易地得到保险公司批准而按比例报销。如加入国家保险公司业务的病人申请去私人诊所看病,通常不予批准报销医疗费用。故在私人诊所中,一般都要支付现金。德国的收费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有一本详细的收费手册,手册包括有各个方面,各种条款,并标有各种编号。医院中收费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付现金,一种是公司走帐(相当于我国企事业单位与医院所签订的合同三联单)。收费标准为保险公司走帐;单纯针刺十分钟以内的按编号167号收费,针刺留针20分钟者按编号9673×0.9计算。在上述针刺基础上适当廷长时间,并辅有其它治疗的,按9672×1.8计算。如果针刺时间过长,且难度加大,按9672×2.3计算收费。现金收费:单纯针刺30分钟者,每人次收费8ODM(马克),其中经过保险公司批准已办理傈险卡者可按比例分配个人负担3ODM(马克),保险公司负担5ODM(马克),其它按标准类推。如果是在国家机关、医院、学校工作的职工,个人负但的费旬要少于3ODM(马克),所在单位帮助支付一部分。当然有少数病人是免费的,如儿童诊治是全部由国家来承袒的。
  在德国,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够稳定,因此相应的收费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目前收费是这种情况,几个月后就可能会发生变动。不过针灸治疗还是为医院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约翰尼特.布拉姆舍市立医院与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合作建立的针灸培训中心,它依附于外科,虽只有八张病床,但在成立不到二年的时间里,日门诊量就已达到60人次,高峰时达刭80人次。医院月收人均在20万DM(马克)以上。
  在德国,病员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变化,通常春、秋季多,夏、冬季少。尤其是夏季旅游季节,只要不是急病,人们是尽可能不看病的。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出国度假。冬天天气寒冷,对于针灸这一直接接触皮肤的特殊治疗手段来说,病员就显得更少了。此外,德国假日颇多,无形中又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次数。尽管这祥,中国针灸医生与本国和他国医生相比,病员情况要好得多。这是因为中国是针灸的发源地,当地居民普遍认为中国医生的医木高明,有一定的号召力。其二,大多数中国针灸医生都是公派出国,与当地医疗机构签有合同,故德方在中国针灸医生到来之前都较好地利用当地的报刊、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扩大中国针灸医生的影响面,这无疑为病员的来源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88年,著名汉学家文树德(P.U. Unschuld)兴奋地说:\"中西医相遇300年来,从未象现在这样相互注意过,二者均发现了自已所缺乏而又被忽视了的财富\"。不少注册医生热心研究自然医学,德国自然疗法医生联合中心的学术气氛活跃,创刊《自然疗法医生杂志》介绍饮食疗法、水疗法、运动疗法、调节疗法、植物疗法、顺势疗法、针灸疗法、中医疗法等非常规医学的临床应用。针灸在一些大学已被纳入医学课程,堂而皇之地搬上最高学府的讲坛。
  在德国,针灸疗法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除了必须急救手术外,大部分疾病都可以采用针灸治疗。如:颈谁病、面瘫、带状疱疹、心绞痛、美尼尔氏综合征、脑血管意外、精神分裂症、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风疹、高血压病、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哮喘、过敏性鼻炎、皮炎、耳聋、耳鸣、荨麻疹、痛经、不孕症、急、慢性胃炎、肠炎、咽喉炎、中风、帕金森氏综合征、脱发、阳萎、子宫发育不良、糖尿病、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忧郁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减肥、戒烟等。其中又以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头痛、耳鸣居多。这可能与德国的工作紧张,生活快节奏、竞争意识强、社会压力过大有关。在德国,过敏性疾病都是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且有副作用,但许多病人还必须长年依赖它,这无形中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而用针灸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德国医生治疗头痛通常是用止痛药,疗效也不理想,用针灸治疗后效果显著,尤其是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有效率高达100%。耳鸣是德国青少年乃至中年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使用镇静药或输液等手段,有条件的医院也做高压氧,虽能收到一定效果但易反复,而用针灸治疗则免除了不必要的痛苦,身心榆悦,患者十分满意。
  德国针灸医师临床诊断有两种方法。一部分医师引用我国中医辨证之方法,比较注重八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和十二经络辨证,有的放矢。另一部分医师则为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些医师在诊断病情明确之后,像背中医方剂一祥,什么病用什么穴位,治疗中比较机械地使用穴位,而对中医所注重的表里、寒熟、虚实、阴阳和经脉病候等辨证纲要理解不深,往往对针刺主穴选用比较得当,而忽视了对辅穴的加减。在临床治疗中,针灸医师一般以针刺为主,辅有电针、神灯(TDP)、梅花针、拔火罐等,偶有极个别医师采用灸法。但绝大多数德国病人不欢迎用灸法治疗,他们不喜欢艾灸条浓浓的烟味,如临床上必须使用时,也要给病人提前说清楚,作好工作,征得同意之后方可使用。
  在临床治疗中,针灸医师全部使用一次性针具,原因是考虑到针具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又能给医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大多数病人对针感反应灵敏,通常采用轻刺激即可达到预期效果。在针刺过程中,有些医师给病人也做一些推拿、按摩,目的是进一步增强针刺效果,还可缓解一下部分病人对针刺的恐惧感。有时,针灸医师也给病人开一些中药方,方剂的组成十分简单,这主要是考虑到德国的药店虽然很多,但能买到中药的药店却廖廖无己。市场上中药的分布很杂乱,肉桂、豆蔻、茴香等在调料市场上出售,菊花、玫瑰花、月季、芍药等隶属于花店,葛根、莲子、大枣、红小豆、绿小豆等又作为食品卖出,只有人参、枸杞子、当归、川芎、红花等在药店里才能买到。为此,德国没有中药的大市场,中药饮片直接从中国进口很难,必须通过欧洲共同体方可进入。因此,中成药一般是随行携带或从其它渠道购进,并非直接来源于中国出口。在德国,中药的品种与数量十分有限,当地的中药零售价格要比国内同类药品高出10倍以上。尽管如此,患者还是比较相信中医,认为中医是自然疗法,既能治病养身,又无毒副作用。常常有一些病人在针刺之后主动要求开一张中药方。
  中国针灸在德国享有较高的地位,许多患者对此的喜爱与信赖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如:schliook. chriestol女士,37岁。患右面部三叉神经痛三年多,曾走后求医40余位专家,每日服用卡马西平,trgurit等多种止痛药均无效。于1997年2月3日来到针灸门诊。查体:右面部三叉神经第二、三支有触痛,并伴有自发性的电激样疼痛,面色无华,颧部稍红,口腔溃疡,舌质红,苔稍厚微黄,脉弦细数,辨证为肝胃火热。经过1个多月,20余次针灸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以后每周针刺1次巩固疗效。3个月后痊愈。患者非常满意,邀请中国大夫到家作客,并照相留念,彼此成朋友。
  又如一位名叫Werperberg marianne的老妇,52岁,主诉耳鸣、失眠3年,每天几乎都出现双侧耳鸣,时轻时重,重时伴失眠,面色无华,舌体胖,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辨证为脾肾两虚。针刺时以调补脾肾为原则,取穴:百会、神庭、翳风、外关、合谷、血海、三明交、太溪,隔日1次,治疗6次后耳鸣、失眠开始减轻,治疗6次明显好转,2个疗程以上症状基本消失,临床疗效良好。
  一位名叫Mohruig fiedel的先生,49岁,近10年来无明显诱因持续性头痛、失眠、头晕,严重时伴有恶吐,常服用止痛药,药量逐渐增多,药效随之下降。于1997年7月16日来T.C.M门诊就诊,同时要求戒姻(嗜烟30余年,每日吸烟2~3盒)。查体:面色灰暗、舌质厚,苔黄,脉弦微数。辨证为肺胃热盛。治疗原则:清泻肺胃热邪,安神、镇静、止痛。针刺取穴:百会、神庭、风池、头维、太阳、合谷、神门、丰隆、行间;耳穴(神门)。针灸方法:风池、合谷、丰隆用泻法。耳神门用强刺激,余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治疗6次后头痛减轻,已停止吸烟,第10次治疗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2个疗程后完全治愈。患者兴奋至极,用鲜花奉献中国医生表示感谢。
  中国针灸以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医理赢得了德国医生的敬仰,以其富于临床实效的操作技艺使得越来越多的病人开始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稍不尽如人意的是仍有一部分医生对中国针灸尚存疑惑,在普通百姓中亦有类似感触,这可能与一些未经过正规系统的中医教育、医疗水平低下的谋生者在德国的出现,给中国针灸在该国的飞速发展设置了障碍,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认识。
  中德两国医学交流日益频繁,每年都有数批医务工作者到中国中医院校、医院、科研机构进行考察、学习。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每年都有5~6批(20~30人/批)德国医生接受为期3周的针灸培训。中国医生则在德国定期地为患者医疗服务、为德国医生讲学、带教等。如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纪小平、胡金生、庄家秀副主任医生,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门诊部的刘爱华、刘家瑛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的王福海副主任医师等。
  目前,在德国工作的中国针灸医师有数百人,大多数医师为公派出国人员,只有极少部分投亲靠友,经过艰苦的努力,逐渐立足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工作合同期限短则一月,多则数年。中国医师与其它国家医师一样,只能在德国工作,没有申请执照的权力,不能独立开业。如果非要取得开业的权力,必须加入德国国籍或取得长期居住权方可行医。
  德国还没有为中医大开方便之门,中药没有进入公立医院,市场上也没有专门的中药店,针灸医生诊治疾病只好以针刺为主,偶尔开个中药方,也多以钦品为主,如菊花茶、薄荷茶、姜枣茶等。正规一些的中药方只有在部分私人诊所内才能抓到,他们的进货渠道多是从第三国进口,数量有限,且多以中成药为主。但可喜的是,1996年10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和德国卫生部门就中医药在德国开展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997年6月,布拉姆舍医院内己动工兴建了针灸门诊综合大楼,明年五月即可投入使用。该大搂可为病人进行一条龙服务(有门诊、病房、康复中心等)。此外,这里服务设施齐全(设有花房、宾馆、游泳馆、餐钦),交通便利,每星期一至五8:00--17:00全日门诊,可全方位为患者服务。这座大搂的建立,为中国针灸在德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7年11月,据非官方人士透露,近期德国政府初步批准中医可纳入该国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之内,这无疑为中国针灸在德国的合法地位得以承认和重视。
  德国的中医药学术组织已达48个,居欧洲国家第二位,高于英国(31个)。主要的四个组织容纳原西德部分的8000多名会员,他们均有医科大学学历,经考试取得注册医生资格,并开展了日常针灸业务。据针灸生产厂家估计还有1万余名医生常常使用针灸疗法,多在私人诊所工作。90年代,全德中医针灸学会、协会、研究所、门诊部急增,l991年3月魁茨汀中医医院正式开诊以后,形势更好。资料显示,70年代对汉堡、慕尼黑两所大学教授的调查表明,仅有6%的人认为中医针灸是有价值的,而1991年2月德国《医生之页》周刊发表的调查结果是90%的人认为针灸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39.3%接受过针炎治疗,70.4%愿意试用针灸疗法,应用针刺麻醉的手术已达3万例,不少大医院如慕尼黑心脏中心、慕尼黑马克西米兰大学外科医院、杜塞尔多夫大学颔面外科门诊部、海得堡大学医院、吉斯的尤斯图斯医院、莱比锡大学外科中心等均开展了针麻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专家估计,90年代初,全德使用中医综合疗法看病者约1.6万医生(指正规医生Arzt),0.8万名\"传统医生\",其中80%加入了各种协会、学会,中医诊疗量每年2000万人次以上。中医、针灸从业人员属于所谓\"传统医生\"德文为Heilpraktiker即从事非常规医学(非西医)的人,德文辞典解释为\"未经国家考核但持有开业执照的行医者\",贬义译名\"哈派客\",他们没有处方权,所用药品费和其它治疗费常常被保险公司拒付;因为那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医疗行为\"而不受法律谋护。德国的传统医生种类繁多,以顺势疗法最盛,这是由德国医生哈尼曼(Hahnemann,公元1755-1843年)于公元1796年所创,常用少量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激发人体反应性和免疫力,从而达到生理平衡或却病延年的目的。顺势药主要是多种地产植物药,销售药品2.4万种,销售额占德国药剂总额的2.6%,并有增加趋势,儿乎所有的药房(98%)均能畏供\"顺势药\",顺势医生1.6万人左右。
  德国传统植物药物疗法(或称自然药疗法)长盛不衰,民间常以之治疗小恙,往往不经医生。1992年的一项报告称,德国市场有12.6万种药剂,其中植物药7万种(包括茶剂4万种),植物药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0%以上,价值30多亿马克,其它传统疗法如人智疗法(德国人Steiner,1920年所创);信念疗法(据说是全身放松,默想肿块已消,肿瘤将愈,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食疗、微生物疗法、针灸、中医综合疗法。传统医生甚至还包括修脚匠之类的土医。他们的开业非常简单,无需医科文凭,只要通过当地卫生局举办的考试即可,这种考试由西医师主考,内容是普通医学常识如人体解剖知识消毒法、卫生法规、经治疾病范围(许多疾病,尤其是急症必须西医在场方能诊冶)。再者,就是符合一般就业条件:成年公民,中学以上文化程度,无犯罪前科,无道德败坏行为,身体健康,头脑清楚(智力正常),不兼营其它职业等。因此,传统医生开业执照满天飞,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以至于近年政府的管理措施也有些加强。1993年以来,药政管理部门整顿削减外药进口,这对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植物药影响不大,而对中草药西进有些影响。医政管理部门公布\"治痛单位名录\",计有139个医疗单位获准开设疼痛门诊,包括私人诊所、门诊部、公立医院、研究所等医疗机构。在德国27所大学的门诊部中,有19个开设了针灸止痛门诊。在这种定点的针灸洽疗单仁治疗的费用一般都能报销,由有关医疗保险公司支付。
  中医药在德国的地位逐渐提高,中德合办的医疗机构不断增多,医疗保险组织多已支付部分治疗费用,政界与公众的呼声日渐增高,德国、医学界也出现了有益的分化,德国\"联邦医生同业协会\"与我国中医界交往合作的形势看好,有些人积极学习中医,并认为应掌握与运用中医的医学原理和哲学思患指导临床实践。70%以上的人预计中医学在德国立法方面会受到更多重视。
  在德国推广和发展中医药的障碍和不利因素有: 德国是个社会福利很高的国家,自卑斯麦时代起就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从大人到小孩都要参加。德国的医疗保险公司是大资本家开的,无论是法定医疗保险公司还是私人医疗保险支付之外的范畴,这就给中医在德国的推广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但目前德国各大医疗保险公司都已相继承认了针灸为一种治疗手段,并给予报销治疗费用。
  在突破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位于德国南部巴伐亚州魁茨汀中医院。该院的成立是经巴伐利亚州政府批准,由德国企业家安冬.施道丁尔先生与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合作创建的私人医院,作为在德国的第一家示范中医院,现有中医师、药师、护士、翻译等中方人员18人,承担着中医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三项任务。该院是1991年3月18日开业,同年8月与巴伐利业洲医疗保险联合会签定了医疗保险合同,在该州的合法保险公司均有法律效力。在德国,该院是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可由保险公司支付医疗费用的中医院。保险范围包括\"中草药\"、\"针灸\"、\"气功\"和\"推拿\"等治疗手段。同时,在该院工作的中方医生而参加德国的医生联合会。据说作为一个外籍医生参加德国医生联合会是少有的,在德国必须是德国正规医学院毕业,经过实习并取得正式医生资格者,才能参加德国医生联合会,\"德国医生联合会\"中大多数人对中医持反对态度,他们宣传中医不科学,但越来越多的德国医生认为,中医理论虽然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证明,但中医的治疗方法很有效,可以应用,因此他们组织起\"针灸学会\",并力求保险公司给予承认。
  中医治疗病人主要靠中药,介中草药尤其是中药处方还远远没有全面进入德国市场。日尔曼民族是个具有保守心态的民族,人们重视病例,默守成规,通常都是祖孙数代不换诊所,加之德国医术高明,通疾病大多数药到病除,他们对一些不同于西医治疗方法是难以鼓起勇气来接受的。
  德国人讲究哲理,事事都要在理论上、逻辑上得出一个解释来。然而中医是一门涉及中国哲学观的学科。目前,很多理论、概念上的翻译,是很难让德国人以及德国医生理解和信服的,还有待于我国中医学家和语言学家努力去探索和完善。德国是个以肉食和乳食品为主要食品的国家,因此,人们普遍营养丰富,身体素质较好,德国人吃药是为了治病,但没有时补的爱好。他们对中医强调进补之类不感兴趣,也不象中国人那样一补就灵。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但由于德国人生活习惯和人种的不同,给中医的辨证施治带来很多困难。德国打针吃药已相当现代化,口服的瓶装药丸已经罕见,一般都是盒装水泡服片剂,药片的体积也很小。有古怪中药味的汤剂和体积过大的中药丸,德国人是难以接受的,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也是西文人难以掌握的,中医药要在德国推广,必须顺应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走本土化发展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9: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医药管理
德国医生资格与传统医生
  在德国,现代医学(下称西医)占主导地位,只有从事西医临床工作的人才能称为医生(Arzt)。他们在医科大学读完6年,其中最后48周在医院实习,直接接触和参加处理多种病人,然后在私人诊所当医生18个月,再加上急救训练、护理实践(多为2个月),还有4个月在大中医院做医生助理工作,才能参加就业前考试,过关斩将,各项合格者,发给医生凭证,准许开业,具有处方权,也就是说他的处方被医疗保险公司认可。这些复杂的程序、规定均写入联邦"医生开业许可条例",其条目甚详,洋洋洒洒,共18页之多,有关部门屡经增删修订,很是重视。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传统医生行医法"(Heilpraktiker行医法),区区2页,1939年2月17日颁布,从未修订,沿用至今。除了西医之外,都不能视为常规医学或正规医学;而命名为非常规医学、传统医学、替代医学、自然医学或补充医学,视为正规医学的补替法,从业人员不需要国家考试,而由地方卫生部门聘请西医主考,不需要医科专业文凭。这种宽松的开业条件,称为德国的行医自由,大约起于19世纪中期。在公元1860~1868年的帝国时代,西医水平不高,德皇与大臣认为谁都有权救死扶伤,减轻别人的病痛,因而对民间医疗管理松散。不久普鲁士统一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Otto furst von bismarck-schonhausen公元1815~1898年)也沿用德国惯例,此传统至今不变。在德国,理发、修脚、缝纫、打字员、花匠,甚至农民都要接受专业训练,往往需要二、三年时间,领取结业证书经审查合格,再予考核后才能录用。唯有传统医生则不然,无需一纸凭证,就能以"同等学历"而应试,故其成员复杂,就是说针灸者也混有南郭先生,实在不通医道,这类人往往影响中医信誉,对中医发展不利。

德国医院和就诊制度
  医院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待遇有所不同。公立医院由政府组建。主要收入有三项:(1)医疗费,来自医疗保险部门以及少量的外来客的现金支付。(2)政府补贴。(3)科研经费,金额不定的科研资助也不在少数。近年针灸麻醉盛行,涉及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科研课题不少,中医药的其它研究也在增加。私立医院规模较小,或为门诊所,但数量较多,他们形同自谋生计的小业主,与一般商业主的区别在于不必交纳营业税,因而可节省15%的支出,但不准许做各种形式的广告,只有靠患者的口头传诵,因此服务较为热情、周到,以便增加病人和收入。也有的因技艺不精、经营不善或医疗纠纷而停业,投入失业大军中去。
  德国病人持卡分级就诊,先由社区医疗部门的专职医生(或称个人保健医生)诊疗,并依病情决定是否转至上级医院或疗养院,但急诊例外。例如急性脑血管病(中风)患者于发病后,即叫救护车送至医院,迅速查CT或磁共振(MRI),或者脑血管造影(多用数字减影法DSA),判断性质(出血还是缺血)、部位、范围、医师选择疗法如手术吸除血肿、血管修复或再造,搭桥或改道等,同时配合静脉用药等综合疗法。一切诊疗过程均不必考虑费用支出,都由保险公司兑付。存活者或遗有偏瘫、失语、心肌损伤者则可转送康复疗养院所,每日体操、按摩、功能训练、理疗、药疗,三、五个月好转出院,祛区医生再施以康复保健措施。时过一年两载,肌肉挛缩、神情呆滞、智力受损,恢复无望,再求中医、针灸等非常规治疗。此种奇难险绝之症,难求速效。德国医学发达、医疗体系健全,对寻常疾患均能药至病除,往往不求中医,此国情不可不知。

德国中医与针灸管理
  中医在德国的发展历程是一波三折、起伏跌岩。近年,德国的中医师仍无处方权,若开办诊所,定要雇佣西医生,不然许多疾病不能接诊,药物也不便使用。西医的偏见左右着医学界的舆论与政府的管理法规,西医的最高机构是科隆的联邦医生同业协会,那里的不少专家认为传统医学缺乏科学依据。不能对病因病理作出完美的解释,有的认为中医是历史遗产,可使用其验方或特殊疗法,解决西医遇到的难题,而不必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有人学习针灸,仅限于"是病是穴",浅尝辄止,不深究经络、手法,因此,不得要领,一旦疗效不显,反侮针灸效微,也有些西医师潜心研究,坚持实践,颇有心得,如许宝德(已如前述)、雅曼佛等。德国内政部的法令有利于开业西医,允准他们自由应用中医、针灸等传统疗法,中药处方权也往往无需特别资格考核,似乎任何水平的西医医师均高于中医师,这可能导致滥用中医药,不利于中医的扩散,已有些专家呼吁制定相应的新法规,摆正中医地位,改善中医形象。
德国药政管理
  德国是经济贸易大国,中草药欲走出国门,营销欧美,唯德国的马首是瞻,德国的有关法律程序不可等闲视之,应跟踪研究,把握每一环节,使中医药尽早堂堂正正的以医药科技身份迈入国际医药市场。
  德国植物药的审批如同一般化学合成药的审批程序一样,对药物的安全性、疗效以及质量都有相应的要求。但在欧洲植物药的注册与化学药相比所需较小的费用和较短时间就可以使其疗效和安全性得以通过批准。在欧洲植物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处方药,用于治疗危重病症的植物药针剂也包括在这一类中;第二类为非处方植物药,即在药房里销售的,不一定要处方的制剂。第三类为保健制剂,通常它们没有经过任何临床试验研究,但经过长期应用没有出现有害作用而被认为是安全的。这类制剂通常可以在保健食品商店买到。
  德国进口植物药,有整套的检控程序和标准,中药饮片或中成药须在指定的药检机构作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的检测,必须符合下述条件方准于进口:(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德译本或英译本。(2)重金属含量不超标 ,极限量为铅5.0ppm,镉0.2ppm,汞0.lppm(ppm,即百万分之一,10-6,parts per million)。(3)黄曲霉素含量:B1不得超过2mg/kg,B2、G1、G2,不得超过4mg/kg。(4)农药残留量小于0.l~1.0ppm。(5)微生物检测:需氧菌<107,霉菌<104,大肠杆菌<102。肠道菌<104,并且不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其它微生物含量也不超标。
  在德国申请药品进口许可证有以下程序1)填写申请表。(2)递交有关文件,如物理、化学和微生物试验结果及试验分析报告,药理和毒理检验报告,临床应用有关文件,尤其是各种必要试验的方法、范围、时间和结果。(3)产地国的生产许可证等证明资料。(4)德国专家鉴定书等多种文件。上述工作往往头绪很多,非常烦琐,时间需要5年以上,耗资数百万马克,更可怕的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终以某种成分超标而不许进口,一切努力付之东流,枉废了时间、金钱。因此,正经合法经营中成药的公司不很多,而偷偷摸摸进货的非法经营却不在少数。
  德国药品管理机构--联邦药物和医疗用品研究所(BfArM)作出规定,限制含蒽类化合物泻药的适应症和应用,并规定包装应与其治疗应用相适应。这一规定于1996年11月1日起生效。这类泻药包括柯亚树属、山扁豆属(番泻叶及果实)、鼠李属(鼠李树皮)、大黄属(大黄根)和芦荟属等植物药的生药、生药配制品及提取物。规定这类药只能短期用于便秘,而不能再它用,如助消化、所谓净血、减轻体重等,连续服用不得超过1-2周。规定的其它禁忌症还有妊娠、哺乳期及10岁以下儿童。使用刺激肠蠕动的植物泻药,在德国居民中广泛流行。联邦药物和医疗用品研究所认为,有必要根据现有医学科学知识,评价这类药在医疗上的益处以及与其应用有关的危害。肠功能紊乱和机体水盐代谢紊乱(这可能导致的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是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的主要危险。自1992年起,原联邦卫生局(BGA)就已开始审核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毒理学研究提示,二羟蒽醌在动物试验中有致癌作用。对上述种类植物个别成分的研究,表明有改变遗传特性的作用。在一项小样本研究是,发现肠肿瘤病人通常长时间服用这类刺激性泻药。这些发现导致对这类泻药的重新评价。联邦药物和医疗用品研究所收集和评价了所有对这类药的重要看法。对这类药物中所含蒽醌做了定性和定量的测定,对有关成分做了改变遗传特性作用和致癌作用的试验,并做了口服的代谢研究,还对副作用可疑病例做了评价,特别是对人肠肿瘤发病率与使用这类药物的关系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出如下结论:长时间使用这类药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危险,明显地超过其可能的益处。但是,短时间连续服用并注意安全提示,没有引起肿瘤那样的不良反应的危险。联邦药物和医疗用品研究所告诫消费者,一定要阅读包装附件,注意使用建议和使用持续时间,以免损害健康。
⑴德国《药品法》对应用草药的规定
  德国于1976年8月24日颁布的《药品法》中明确规定,应用草药药物的法规要求与应用其他药物的法规完全相同。1990年4月对该法作了第4次修正,但对应用草药药物的法规要求没有改变。根据《药品法》的规定,植物、植物的某些部位及其制剂,无论是否进行过加工还是处于生药状态,只要用于治疗、缓解或预防疾病、身体不适、机体损伤、各种症状以及那些影响机体本能、状态、功能或精神健康的物质,均称为药物。《药品法》还规定,尽管一种草药制剂实际上是由多种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但仍被认为只具有一种活性成分。而那些从原草药分离出来的成分如洋地黄毒甙元、桉油醇等均不被认为是草药制剂。草药制剂如果主要并非用于医疗目的,而是用作诸如食品、化妆品等目的者,则不受药物立法的限制。
  如果某草药药品准备在制作后加以包装并投放市场出售给顾客,就必须获得联邦卫生局签发的市场销售许可。如果是为了个别患者所开的、为应付特殊病情需要而制作的非药典规定药物,则不需要得到市场销售许可,因为这些制剂并非成品药物。此外,按照药店中常用处方(一天内的外销不超过100包)制作的药品也不需要市场销售许可,这种药品一般仅限于在该药店中出售。为了避免滥用这种规定,《药品法》规定该药店必须遵循生产药品的基本步骤制作药品。
⑵德国与草药管理有关的机构:
  ①联邦卫生局(B.G.A.)负责对药物的质量、安全和功效进行正式鉴定,即负责注册新药及复查老药。在德国所有上市的医药都必须由B.G.A.注册。
  ②复查委员会:复查决定是以对质量、安全和功效的要求为基础的。为详细制定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根据德国《药品法》第25章第17节,联邦卫生局设立了专家特别委员会,这些委员会被授权制定药物安全与功效的最后标准。由于对各种适应症的治疗原则不同,有15个不同的复查委员会负责对众所熟悉的药物进行评价。
  在15个复查委员会中,有3个与天然药物有关:E专家委员会即草药药物专家委员会是于1978年创建的。组成该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是由各卫生专家委员会(如医生,药剂师和非常规医师,药理学家,毒理学家委员会)及制药工业的代表们推荐产生的。为保证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意见的科学性,委员会所进行的科学评价不受联邦卫生局的影响。因药品种类很多,委员会主要致力于对药品的活性成分进行评价。
  ③植物药剂协会:是草药制造商为帮助草药药物专家委员会工作而成立的。实际上是由他们出资让欧洲的科学家们撰写有关植物的专论,从而确定植物的安全性和功效的通用标准。
⑶专论--评审草药的基础
  专论是专家委员会在科学的基础上编写的评价结果,是一份作出肯定或否定结论的专门文件。如果是肯定结论,那专论文件应成为该药品包装和广告的组成部分。作出否定结论的专论中包括:1)缺乏证明该药可治疗提出的适应证的资料;2)列出了使用该药品的危险;3)无法判定使用该药的疗效与风险的比例等。   
  对于肯定结论的专论中除了要有该草药药品的定义外,还应对其药剂的组成(不同成分与数量);药剂动力学、临床数据、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交互作用、妊娠与哺乳期间的应用、服用剂量及用法、注意事项等作详细说明。在专论中不包括有关分析方面的详细讨论。专论和最终文本由联邦卫生局在联邦公报上公布。公布后此专论即成为联邦卫生局对销售许可批准和复查决定的基础。作为重新注册的部分内容,公司必须使其产品在安全与功效方面适应于专论的要求,才能保持其可销售性。
  迄今,草药药物专家委员会已对300多种医用植物药物进行了评价,大多数是德国市场上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药物产品。到1993年2月,已在联邦公报上正式公布的草药药物委员会专论有273篇,并有68种是以专论草案的形式公布的,以便对其作进一步的评论。
⑷申请草药药品销售许可的规定
  1978年1月1日生效的德国第二药品法,制定了获得销售许可证的新标准。新管理法规定,药品注册的一个基本先决条件是需证明其质量、安全和功效。草药成品药也必须符合与其它成品药完全相同的质量、安全和功效标准。质量必须按产品逐个进行审查,而在安全与功效方面则对众所熟悉的药物制定了通用的标准。这些以真正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标准编于专论中。
  考虑草药药物功效评价标准时,德国"药品法"规定,必须重视使用这些复杂的混合物的治疗经验和治疗方法的特殊性。关于功效,必须依适应症不同而不同,制造商提供的文献资料应尽可能达到以下要求:
   ·严肃的评论文章、手册、教科书,或
   ·有安慰剂作为对照的临床研究,或
   ·临床研究提供数据的证据不足时有其他临床研究结果支持,或
   ·可以进行科学评价的个别案例的积累,或
   ·经科学证明的医学经验,或
   ·任何其他经验性知识,伴有试验结果及有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数据。
   在缺乏临床对照实验研究的情况下,相对合理的安全性和功效证明也可以接受,包括:
   ·如果一种草药药物在标准文献或有较多参考文献的综述中被提及,或
   ·如果临床实验研究本身没能得出结论,但有补充实验资料支持其结论,或
   ·如果有有意义的实验研究支持传统用法的证明资料。
  没有补充资料或实验资料的传统用法不能作为有充分功效证明的用法被接受。
  德国有关标准化销售许可的规定主要内容为;对人体或动物健康不存在直接或间接危害的药物或药物组可免除个别市场销售认可审查。为了确保这类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功效,所有属于该程序审查的药品都必须完全符合德国联邦卫生局公布的标准市场销售认可专论。这些专论包括对产品的标签、包装上的说明及分析检测的要求。标准市场销售认可的专论尤其适用于草药药品,如药店或保健食品商店出售的草药冲剂等。由于德国市场上大量的此类产品(1978年后注册的草药药品中约有65%属于此类产品),因此标准市场销售认可程序确实减轻了联邦卫生办公室的压力。如果申请者提交出标准市场销售认可专论,他就不必再向联邦办公室提交任何证明文件。如果其药品仅在药店中出售,那么申请者只需通知联邦卫生办公室他提交了标准市场销售认可专论即可。
  对于新的成品药物来说,如果要获得认可就必须进行个别申请。进行个别申请所需的完整文件包括下列资料:
  ·物理学、生物化学或微生物学检测结果以及进行这些检测(分析试验)所用的方法,这部分文件必须完全符合欧共体对"草药药物质量"规定的要求;
  ·药理学和毒理学检测结果;
  ·临床或其他医疗检测结果。
  这些文件必须符合德国《药品法》26款所要求的药品检测规定。这些规定将欧共体75/319令的精神融进了德国自己的法规中。
  必须强调指出,为使申请药物获得批准,可以用其他科学文件代替药理学和毒理学检测或临床实验结果作为提交文件。这类文件包括下列内容:
  ·已知经科学文献资料证实的该药品功效及副作用,或该药品的成分与这类药品有可比性;
  ·该成品药物是用已知成分新组合的药物,而且可以从每个主要成分的文件中获得有关该药品功效和安全性的信息以及有关该药品成分、剂量、剂型和应用范围的信息。
  甚至对于一个新的已知成分的成品药品来说,一份具有上述内容的草药药物专家委员会的专论也可以取代药理学、毒理学及临床证明。
  从上述德国对草药药物评审标准可看出,为获准销售许可,申请者必须为每一个产品提交一份完整的药理和分析文件,如果需要,必须附加一份有关药品生物效能文件及一份有关药品固定组合的医学证明。评审和合法化程序最终可提供有5年常规延长期的正常市场销售许可。
德国医疗保险
  自俾斯麦时期(公元1871一1890年)德国就建立了广泛的社会保险体系,包括法定医疗保险,百余年来日臻完善,每位公民均享有医疗保险,他们每月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金,约占总收入的13%~17%,多者数百、数千马克,少则七八十马克。保险公司有国营、公私合营、私营等多种所有制,还有企业内部医疗保险。最大一家是AOK公司(大众疾病保险储金管理处)承担50%居民的医疗保险,投保者看病带卡;不需交费,只在到药房取药时交纳3马克手续费(近年酝酿调至10马克)。保险条例中,有所谓的"科学性附加条款",即只负担科学承认的治疗费用,这是指西医疗法,而中医、针灸等传统疗法被视为不靠科学而仅凭经验的疗法,保险公司往往拒付有关费用,需要病人自掏腰包,但因政界与公众舆论的推动,自1986年起,已有不少保险公司承担一定数额的针灸费,条件是针灸要在政府卫生部门认可的医疗点施行。90年代,AOK公司的认保范围又有扩大,已经不限于针灸费(每次50-80马克,同意报销10一15次),还开始承担一些疗养院的中药费,又表示支持一些有条件的私人诊所进行专病的中西药物疗效的对比试验,并有愿望深入了解中医药的经济价值,这也就是说,,可以支付部分中医药费用。1991年3月开业的魁茨汀中医院获得特殊优惠;在开业半年后就有8家保险公司同意承担住院的抬疗费和出院后一年的中医药费用。这已经产生了连锁反应,大部分保险公司表示对中医诊疗费用可以松动,将有新的举措。  
  保险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总想减少支出,但若卡得大紧,又恐失去部分投保者。所以,他们密切注意公众舆论,搞一些折衷平衡。针灸、中医热潮促其作出妥协,同意报销部分费用;并测算费用-疗效比,准备随时给予较大优惠。因此,保险公司比西医界更易于摒除偏见:保险公司最怕慢性重症病人,若遇慢性肾功能衰竭,每周血液透析(人工肾)3次,每次600马克以上;每年保险公司支付10万马克,10年则100万,一般保险公司均难以承受,甚至难以维继而请求政府支持。从长远来看,确有疗效的医疗手段是有出路的,若能推出治疗肾衰的药品,免于透析,将不难推广应用。
  另外,"社会医疗救济"也应属于特殊的医疗保险,贫病交加者向政府或法定的保险机关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医疗补助,这也要求审批人员正确认识中医,承认中医是必要的医疗手段。
  德国,现行医疗保险法中已将中医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这为中药在德国的发展也提供极为有利条件。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迄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参加各类医疗保险的人员已达全国人口(约8000多万)的93%以上,德国尚有使用非正规医学治疗手段的传统,政府允许每个公民自由选择治疗方法,德国医药界有人提出,就人体科学而言,部分相加的总和不能简单地等于机体的整体,强调宽容、和谐、宏观和两分法,这种观点是提法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及阴阳学说等有着契合点,有利于中医药等自然疗法在德国推行,据调查,70%德国居民已使用自然药处方,52%相信有效,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巴伐利亚州的Kotziing中医院很受欢迎也说明了这一点。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9: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50年代起,德国不断出现针灸或中医的学术组织,到80年代已有48个组织。他们往往融医、教、研于一体,即开办门诊部、专业刊物以及各种学习班、讲座,还常常召开多种层次的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加强地区问或国际合作。较大规模的中医院建立较晚,90年代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

(一)中医医疗机构
  80年代在德国大中城布如柏林、汉堡、慕尼黑、波恩等处建立了不少中医、针灸门诊部(室),一般影响较小,1991年魁茨汀中医院开诊,激起了连锁反应。值得介绍的是魁茨汀中医医院。魁茨汀Kortzting,慕尼黑东北200公里的小城,地处德捷边境,有阿尔卑斯山的余脉,多瑙河、易北河的支流,地势较高而多丘整,是巴伐利亚高原的一部分。魁茨汀小城依山傍水,环境恬静优美,绿草如茵,是生活和疗养的好地方。中医院占地6000平方米,主搂设有病房、门诊,配备现代化检验设备和成套的中医药设施。院徽是中文"寿"字,中西医两种方法诊断,而治疗则是清一色的中医综合措施。
  该院是全德第一家中医医院,也是全欧第一家,这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卫生部门协商兴建的。1986年与德国投资人、企业家安东·施陶丁格尔签约,1989年基本建成,1991年3月正式开诊。该院工作人员近百人,北京的专家、教授20人左右,廖家桢任中方院长,现开放病床76张,疾病涉及内外妇儿,尤其是神经科、骨伤科病人较多,收治患者多是沉疴在身,屡治罔效者。病床利用率极高,等待住院的病人预约至一年半之后。据统计,第一年收治82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6.6%,其中显效48.6%。到1995年,已收治顽瘟痼疾者6000余名,总有效率85%,显效率30%以上,颇令同行钦佩,病家赞扬,一时传为佳话,声望日高。有位80多岁的女教授,因患腰椎间盘脱出症,腰腿痛楚而数治不效。久病缠身,痛苦不堪,更兼难以行走,轮椅代步,生活不能自理,当求治无门之时,欣闻魁茨汀中医院而前往。经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冶疗不足4周,就能甩掉轮椅健步出院了。一年之后又来住院,她说:"这次是为了巩固疗效",喜不自胜;再有54岁的迪特尔·勒泽勒,于4年前因腰痛手术两次,落得下坡瘫痪,疼痛又麻木,伴轮椅度日,夜间则痛苦难耐,为工作、事业,多有焦虑。然而天无绝人之路,他偶然从电台的报道中得知魁茨汀中医院,便立即联系就诊,第一次治疗是推拿按摩、针刺艾灸,当即下肢疼痛缓解,感觉恢复,经1个疗程治疗,生活自理,病痛大减。
  魁茨汀中医院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德意志沸腾了。医疗保险公司自不是等闲之辈,在开诊半年后依据他们派出的专家跟踪调查分祈结果,保险公司同意支付住院费和出院一年的中医费用,到1992年己有8家保险机构同意付费,表明他们承认这是一家信得过的医疗单位。具体规定是①支付住院前检查费,以便判定是否要住院。②报销住院费,每日暂定270马克左右。用于一切医疗服务项目和双人间的住宿,若单人病房则所加费用135马克自付。③兑付出院后一年的门诊费,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政府还在注册医师方面给予优惠,中方医生凡有正规医科学历(如中国的医学院、中医学院毕业证书)者均被德方承认为正式医生(Arzt),可加入德国医师工会,具有注册医生的处方权,甚至也可通过有关协会向银行贷款。
  德国人喜食生冷肥腻,每天只一顿有热菜的正餐,而中药煎剂制作则要求陶制药壶、文火慢煨,至于先煎、后下、火候、浓度,他们全无耐心。不按中医的章法操作,疗效当然稍逊。为此魁茨汀医院设有专门的煎药室,能够推广正宗的传统中药煎剂,每日8:00、14:00两次服药,此时若巡视病房,可见每人都端杯中药在喝。病人的生活节律、日程安排均由中医师统一管理,教病人集体习练气功、开展食疗减肥,宣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保健知识,使之生活充实而有益。比如煎药知识、保健按摩、推拿治疗小恙、保健灸等中医知识讲座都使德人耳目一新。面对异域民族文化,产生于华夏的传统中医自也不能一成不变,因时因地制宜、钻研辨证论治新法也是中医面向世界的新课题,该医院不但承担起医疗、教育任务,还有艰巨的科研任务。
  1995年9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德方合作在克莱恩里特斯弗建立"欧洲中医康复中心"。萨尔州的克莱恩呈特斯弗位于德法边境,它有天然的优质盐泉、温泉,是新兴的旅游和疗养地。德方合约伙伴是由130多家合资的里尔兴恩盐泉、温泉浴场有限公司,它购下45万平方米的土地,计划投放4亿马克,兴建大型疗养基地,中医康复中心是其一部分。该中心的一期工程将在2年内建成,内设门诊部、病房、药房、针推治疗室、药膳馆等,届时可开展中医综合疗法治病和强身。
  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德国一所疗养公司合作,在法兰克福设立了"欧洲针灸中心"。南京、广州、成都、黑龙江等地的中医院校和湖北十堰医院也与德方接触,商定合作开发中医药临床和研究事宜。

(二)中医药研究机构
1.德国中医研究所(Deutsches Forschhung institut fur Chinesische Medizin e. V.)  
  1974年,施诺伦贝格尔(C. Schnorrenberger)在德国南部小城弗赖堡组建德国中医研究所,这是德国第一家中医研究机构。   
2.德国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
  1984年由迪·颀·库莫尔教授创办,自任院长。其宗旨是运用学习班、研讨会等多种形势推广正宗的中医。库莫尔在70年代接触中医专家,知道神奇的针灸和人参的妙用,随后30多次来华,到过广州、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天津等地进行学习、观摹、交流。1977年到广州学习针灸麻醉,奠定了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基石。他是既作学问、又搞公关,如奔走于卫生部门,使主管副部长或和当于中国科委主任的官员承认中医药,进而给予发展的条件,并在大学里设立传统医学课程,争取中、西医学平等发展。
  中国传统医字研究院虽然视模不大,但影响不小,开业时德国前外长根舍、议会女议长、卫生部长、中国驻德大使等要人均有贺词,中国专家也应邀前往参加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并约定每年举行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库莫尔本人多次参加中医学习和实践,根底较深,并体会到,只有中国的中医师和学者才能真正全面埋解和掌握中医系统理论和综合治疗技法。  
3.汉堡的赤心·杜中医研究所(Inatitut Zesain. Du fur traditionelle Chinesische Medizin Hamburg)
   该所成立于80年代中期,所长杜念春教授是华裔中医师。他于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后来上山下乡,摔摔打打,逐渐爱上中医,刻苦自学,拜师访友,勇于实践,在闽南地区颇有名气。80年代初离国赴德,荜路蓝缕,艰苦创业,终根基于北德,在汉堡成立"赤心·杜中医研究所",情系中医,为中医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出谋划策。
  最先提出中医应以商业姿态进入西方,屡屡上书,呼吁国内中医药专家主动西进,自创名牌,国外开店,或曰"攻城夺地,安营扎寨",也呼吁德国政府改善中医待遇和就业环境。90年代以来,德方大多医疗保险公司同意报销一定数额的针灸费和中药费,杜氏认为目前是中医发展的好时机,积极为中医西渐牵线搭桥,通过中国使馆递交万言书,题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诗句很能表达他的心情和愿望。他还设想与国内合作开办"中医开拓公司"一设立联合诊所、培训班,推销中医器材,引进中成药和生药材,创办中医药刊物。必要时,可请该研究所财务支持,CTR国际贸易公司出面,以法人资格进行签约。

(三)中医药学术组织
1.德国针灸学会(Deutsche Gesellschaft fur Akupunktur)
  1951年由巴赫曼(G. Bachmann)、施密特(H. Schmidt)创办,受到法国国际针灸学会的直接支持。成立时,会员仅15名。后改为德国针灸医师学会,会刊为《德国针灸杂志》(Deutsche Arztegesellschaft fur Akupunktur)简称DZA,1952-1969年间定期出版。俟1973年已有千余名会员,成为德国最大的针灸组织,不久出现内部分裂。1974年另立德国医生针灸学会,由冯莱特任主席,会刊为《德国针灸杂志》。到1985年前后拥有会员700人。原由巴赫曼创立的德国针灸医师学会会刊更名为《针灸理论与实践》(Akupunktur-Theoric und Praxis)。该组织还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1987年成立于北京)的成员。
2.国际福尔电针医学学会(International Medizinische Gesellschaft fur Elektro Akupunkture nach Voll)
   1956年,福尔(Reinhold Voll)在斯图加持(Stuttgart)创办"电针学习班"或称"电针工作协会"、"福尔电针工作实验室",后改为国际福尔电针医学会。到80年代中期,已有会员600余人,均为医生(普通医生、牙医)和一些兽医外科医生。
3.德国针灸-耳医学学会(German Academy for Acupuncture Auriculo Medicine Inc)
   1974年巴尔(Frank Bahr)所创,出版物为《德国针灸一耳医学杂志》。
4.中医学会
   1978年满晰博(Manfred Porkert)在慕尼黑创办中医学会,拉丁文命名,并与西医师合作设立"研究中心"开办多种学习班、报告会、专题研讨会,1980年创刊《中医杂志》。满晰博还发起成立"国际中医学会"。
5.中国自然疗法学会
   1984年成立,会员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从事多种研究活动和实践。成员均非从医人员,已逾3000人,来源于多种职业,学术活动频繁。因较少门户之见,往往有些良好的建议和言行,对舆论有好的导向。
四、德国中医教育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 ... uo/deguo_jiaoyu.htm>
  德国的中医教育起步较晚。80年代以来,中国医学在政界和公众舆论界有着良好的形象,社会需求量大增,致使得有关教育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说,办学档次不高,多为短训班、度假班、业余班,间或在现代医学院饺开设某些专业或学科。至今尚缺乏以中医、针灸命名的院校,更无完整规范的中医教育体系。拟从学校教育社会力量办学与普及教育三个方面简述。

(一)学校教育
   80年代,德国不少医科大学开设了针灸课,估计有数十名讲师,不足10名教授。90年代中期,已在38个医学院校开设了针灸课,另有10个单位增设了"中国医学"讲座。慕尼黑大学走在前列,1977年他们举办了首次针灸巡回教学讲座。在学生的推动下,1983年成立了"经验医学研究所"。 该所还出版了《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史》,也作为教材使用。该书拥有广泛的读者,影响已超出医学界。该所所长文树德(P. U. Unschuld)教授是著名的汉学家、医史学家,还是哲学、药学、公共卫生学博士,更是宣传中医、教授中医的杰出人物。许宝德(F. Hubotter)是柏林大学的医学、哲学教授、汉学家,是最先把中医搬上德国犬学课堂的人,1963年就在柏林大学教授中医。80年代,大学相关专业的传统医学课定为715个学时,针灸占161个学时。中医学习班301个学时,针灸占166个学时,中医处方24个学时,可见中医类学习班均以针灸占绝对优势。1992年科隆会议商定针灸课为160学时,并举行考试。慕尼黑大学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前列。1977年,该校举办首次针灸巡回教学讲座。1982年大学生们向州议会提出建议,促使次年建立了一家"经验医学研究所"。据统计,1982至1989年间,在总计715个传统医学课时中,针灸占第一位,为161个学时;而在总共301个学习班学时中,针灸也是第一位,为166个学时,另外,(处方)中医也有了24个学时。(处方)中医的教学主要在慕大的医学史研究所进行。该所是中医经典著作德文(及英文)翻译和介绍的大本营,如"难经"、"医学源流论"等,其中"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史"等水平很高,读者面超出了医学界。而且,该所的几位汉学家不但能说中文,关键是能读古汉文。最近出版的"银海经纬"系眼科经典著作,国内临床中仍使用,因此实用性较强。目前,他们在做翻译"黄帝内经"的前期准备工作,利用计算机逐词地搞统计性释义研究,整理了大量资料,功夫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多年来,各种协会都提供进修针灸等中医疗法的机会,包括组织去中国短期进修。也有自由职业者经营联系去中国进修的业务。另外,也有不少人自己联系去中国学习,甚至有直接索取信息者。还有的在华人中医师那里学习针灸。总的来说,专门研究中医的单位寥寥可数,而结合实践搞研究的较多。慕尼黑大学主要依靠基金会的赞助,搞了个名为"研究与教授自然疗法"的长期项目,从1982年到1992年,十年间做了大量的推广普及工作,大办各种学习班,直接参加活动的学生数从最初的20人增加到220人,提高了11倍。该项目的工作已被纳入全德38个医学系的教学内容。他们谋求把几个自然疗法的专科诊所合并成大医院,甚至在酝酿建立一所(门诊加住院)进修学院。慕尼黑一家小型的私人影片公司在拍摄自然疗法系列片(每片约40分钟),其中,"中医"一片就是由他们担任技术顾问的。今年,他们拟定新的五年计划,重点是促进自然疗法的科研以及学院化。中医处方学率先由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讲授。德中医科协会有限公司总经理雅曼佛也在拍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大学、汉诺威医科大学等处讲授中国医学。再有汉斯·约·施柰德,是1984年在德国传统医学校才接触中医,后跟越南医生实践针灸,1986年首次来华就读于天津中医学院,1988年到浙江中医学院进修中医,目前以中医针灸临床与教学为主要工作。 西德医学研究院,前几年已正式将中国医药著作列为研究生必读之书。该国许多医药科学专家对中国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名著中有关消除雀斑、防止皮肤皱裂有滋润肌肤的处方中的药物,运用电脑进行筛选,发现当归、川芎等中药具有良好的美容作用。

(二)社会力量办学
   近40年来,陆续成立中医药、针灸教育组织,如德国中医培训中心、德国针灸师进修中心等,均负有中医教育的任务,他们开办多种形式学习班、培训班、座谈会。多数认真传授有关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有严格的考核考试制度。德国自己培养了一批针灸师、中医师,活跃在医院、诊所和研究所,这是一批了解国情民情土生土长的新生力量。有的,则组织学员来中国短期进修,也有人求助于中国使馆联系来华学习、深造,有的则在华人中医师处拜师学徒,要学习正宗的中医技术。一般来说,在德国学习中医的机会不少,但由于翻译教材和师资水平等问题,还较难领会真谛、把握要点,故有人呼吁中国中医名家要定出国门,举办定期或不定期、多层次的培训班、报告会,并输出电脑看病软件和好的录像、电影资料。

(三)普及教育
   影视、电台的听众、观众最多,是全民性普及教育的重要工具,是舆论导向,因此也是发展与传播中医的窗口。德国最大的一家电视台ZDF曾多次采访报道魁茨汀中医院,曾由其著名的节月主持人制作了电视片,用46分钟介绍中医药,在黄金时间播出,引起较大反响。一家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中医药电影科教片,在电视台多次播放。慕尼黑的一家私人影片公司拍摄自然疗法系列片,中医药专辑由慕尼黑大学的有关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现已拍摄完毕;他们又拟定了新的五年计划,还要拍摄中医综合疗法的专题片,以促进中医科学研究及学院化。汉堡赤心·杜中医研究所也与国内联合摄制了"20种常见病的简明针灸疗法"的录像片,中、德两种语言配音,以供中医针灸的教学和传播使用。类似的电化教学资料还有一些,是域外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德国还缺乏中医、中药、针灸的专门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9: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德国的中医药研究
德国中医药发展基础
  自19世纪,德国出现"综合医史"(Pragmatic History of Medicine)研究以来,人们逐渐了解医学发展的轨迹和趋势,知道了东方医学。东西方对于疾病的看法的差异也加速了医学的发展,例如对霍乱的认识已逾2000年,在中世纪之前,医家从不同途径进行探索,先是揣测到神、鬼、妖孽或瘴气,进而认为本病与土壤、水、食物有关。17世纪,明代吴有性的《瘟疫论》中写到,推究病源,系感染"戾气"(杂气、疠气)而发。此前,意大利医学家伏拉卡斯托罗(Fracastoro)在《论传染、传染病及其治疗》一书中,把传染病归因于一种不能看到的传染种子或病芽(Seminaria Wright, Seed or Germs),直到公元1883年德国科学家科赫(Koch R公元
1843-1910年)发现霍乱弧菌,才统一了看法。在争论、探索中,人们不断掌握了疾病的特征、病原特征和传染病的三个流行环节。19世纪中叶,"西方医学向何处去"的争论又起。公元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 R.公元1821-1902年)的《细胞病理学》问世,促使西医最终选择了与自然科学结盟的道路,向实验医学、生物医学方面快速发展,但很快也暴露了问题:形而上学、见物不见人,即俗称的"病治好了,人却死了"。西医脱离人类社会、心理和文化思维,因而往往事倍功半,谬误百出,这又促成了新的医学模式的形成。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Engel G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al),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地维护人类健康和驱除病痛,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中医学理论与之弥合,这就是现代中医热、中医面向世界的基础。德国自身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优于其它西方国家,德国应用植物药治病和保健的文字记载起于公元460年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后期,日尔曼民族大迁徒,在战争、疾病、灾荒中,植物药保障了民族的生和繁衍。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圣高尔修道院植物园(公元820年)的草药名称仍有案可查。公元1086年出版首部《药用植物志》,公元1513年首部植物药典问世,随后又有多种关于植物药的书刊。19世纪以来,陆续建立的植物药工厂仍保存上百家。以植物药为主的中药学和中医学一样,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德国针灸临床研究
  针灸是最先为德国公众接受的中医疗法,经250多年的寒暑更替,它也乍寒乍暖,只在近40年来才得到稳步发展。直至1972 年,中美建交,瑞斯顿(J. Reoton)报道了中国针麻,尼克松的保健医生塔卡(Thach WR)回国后也报道了针灸与中医学,引发了国际针灸热。90年代对病人的一项调查显示:70.4%的病人愿意接受针灸治疗,16.8%的病人甚至非要针灸不可,他
们认为不能脱离针灸疗法,34%的病人已有针灸体验。针灸是否有发展潜力?73.1%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对针灸是否了解?半数以上作了肯定的回答,43.7%对针灸了解得不够。仅少数人认为针灸无效(2.7%)或拒绝针灸(5.6%)。这是中医和针灸发展的重要前提。拟从五个方面陈述针灸的临床研究,即针灸麻醉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gedi/ouzhou/ouzhou_deguo/>、针灸镇痛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gedi/ouzhou/ouzhou_deguo/>、妇产科应用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gedi/ouzhou/ouzhou_deguo/>、针灸减肥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gedi/ouzhou/ouzhou_deguo/>与其它疾病的针灸治疗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gedi/ouzhou/ouzhou_deguo/>。
1.针灸麻醉
  自1972年起,德国针灸麻醉长盛不衰,发展较快。据1981年美因兹会议的不完全统计,针灸麻醉巳达2.3万例,居欧洲领先地位,用于外科、五官科、妇产科。针麻手术期间多选用电针,通常称为电刺激镇痛技术,简称ESA(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Analgesia)。据《德国针灸理论与实践》统计,1973-1976年ESA手术1,450例,至1981年已达21,972例,应用于大小医院。一般在术前合用诱导麻醉,术中辅助麻醉,有的小手术也象中国国内那样单独使用针麻,不过并不常用。外科应用的体会是①节约麻醉剂、肌肉松驰剂、镇痛剂。②大手术后恢复快,能较早撒离呼吸机,生命指标和代谢参数的恢复优于对照组。吉森大学在心脏外科、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应用ESA,发现①呼吸循环参数优于对照组,即心输出量、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桡动脉压、脉搏均较平稳,呼吸机的氧流量、压力控制处于较好状态。②代谢参数,包捂血气分析、乳酸浓度、血中酮体、尿酮和尿量监测情况也处优势。美因兹医院用ESA作眼内手术65例,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代谢性指标(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常用对照组为纯西医的神经安定镇痛法,简称NLA(Neurolept Analgesia),即足量麻醉剂、肌松剂、镇病剂;近年,Doenicke用ESA做腹部手术101例,观察到初始血压比对照组高50%左右,手术中,ESA组血压则趋于平稳,而对照组的血压下降20%,多数循环指标也以ESA组为优。Vogelsberget等的双盲对照研完,结论是ESA的优点为①节省麻醉药物。②术中,病人与施术者有较好合作。③缩短病人术后的恢复时间。说到ESA的作用机理,作者提出了疼痛的闸门学说、体液内分泌因累加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内啡肽的释放与调节。
2.针灸镇痛
  西方认为针灸是镇痛良法,故针刺镇病的临床报道最多,涉及多种病症。选用方法有电针(TENS)、耳针和体针,间或多种针法混用并加艾灸,以增强疗敖,而更偏爱前两种针刺疗法。
  (1)TENS镇痛;这是一种电针疗法,用于怕针的患者。全名为Transcutana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即经皮肤的电神经刺激器疗法。1973年,Hymes等人对130名随机的术后病例进行24小叶TENS治疗,以便缓解疼痛,促进体质恢复,与过去25年的术后常规治疗的l54例回顾性对比,表明TENS组术后监护期短、恢复快、肺不张少,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早,无肠梗阻病例。之后,Ark,Coopermann等人的多起报道结果均显示TENS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发现有显著差异。TENS还用于完全性髋关节脱位复位术后,选穴环跳、阳陵泉和阿是穴。
  (2)耳针止痛:从事针灸的西医师,多从神经体液因素考虑针灸疗效,以为耳部有迷走神经分支,刺激传达至脑干相应中枢,可能发挥较好疗效,并且耳针操作方便,可长期留针,故而较多使用。我国的全息医疗学说和经络学说能更好地解释耳针的疗效。1985年,Quo报道用耳针穴位埋藏法缓解髓关节、膝关节术后疼痛,l56例,疗效显著。80年代报道甚多,如赫新斯望达康复医院治疗顽固性坐骨神经痛,颈、腕、腰痛,汉堡威廉斯蒂夫儿童医院用于矫形科术后等。
3.妇产科的应用
  针刺治疗妊娠中毒症,不管是早孕反应的恶心、呕吐、厌食、乏力,还是妊娠后期的失眠、头痛等均有效,此项临床研究起于60年代。1965年前后,海得堡大学妇科医院的芙格里得·格哈特就采用针灸疗怯治疗不孕症(高雌激素型)、月经不调等,多选耳用揿针埋针法,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促性腺激素.、克罗米芬等激素类药物,结果是治疗组47%(7/15)在6个月后怀孕,对照组则有50%(8/16)发生药物副作用。Hagen市的圣·约翰妇产医院于1986-1992年开展针灸助产,通过1000例总结,发现其在第一产程有助于宫口开放,兼见镇静作用,减轻阵痛,65%有显著疗效,60%的产妇非常满意。另外35%的病例有一般疗效或难以断言。1990年,H·贝克从临床角度对于妊娠禁穴发表看法:针灸文献中,孕妇禁用腿、手和腰的一些穴位,特别是合谷、内关、肩井、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三阴交、百会、照海、太溪等穴位,贝克认为这可能未经过严格评价,因其常用于孕妇胃痛、胁痛、腰腿痛、便秘或腹泻等病症,并未出现流产或其它异常,但手法应合理应用,腹部穴位也要慎重。实际上,禁针穴并非绝对禁用,而是应该慎重选用,以防不测,在翻译教材中宜有说明。
4.针灸减肥
  1970年以来,Warren等人长期研究耳针减肥,并著书立说, 出版了《针刺减肥》一书。耳廊诸穴与人体内脏均有胚胎学上和神经学上的联系,针刺特定穴位可以抑制食欲、减少胃的饥饿收缩,并有胃的充盈感,因而减肥有效。操作方法:局部消毒,用中国产2毫米长揿针,刺入耳甲腔的穴位,以橡皮胶布固定,每两周3次,6一10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限制饮食,每日约1000大卡,并记录食谱和活动量。1986年Pennala M等报道374例门诊减肥患者,87.2%减轻了饥饿感,胃蠕动减慢,减重大于1公斤者321例(85.8%),减重大于4公斤者178(48%)。在374例中有272例接受了大于或等于3个疗程的治疗,平均减重5.4公斤,体重指数(BMI)改善。还出现有益的副效应:头痛、失眠、胃炎、哮喘、高血压等旧疾均明显减轻,64例随访两年,24例患者的体重仍减轻4公斤以上。另一组报道1200例,显示90%可减少食欲和饥饿感。但肥胖病因复杂还应有更严密科研设计的研究并选择特异性客观指标。
5.其它疾病的针灸治疗
  1988年,斯特劳伯报道,针灸用于精神神经疾患也有较好疗效,特别宜选用少冲、膻中、照海三穴。少冲穴为手少阴心经并穴,位于小指桡侧是治疗抑郁症的要穴,也用于精神障碍、恐怖不安等症。任脉的膻中穴(气会、心包经募穴)治疗心烦、惊悸及心肺疾患。照海属足少阴肾经的重要穴位,治疗慢性虚弱、失眠症,还可合用申脉、足三里等。中医针灸也用于润肤除皱,如消除橘皮样皮肤、平复静脉曲张、根治痤疮。但有的美容广告图片,满脸是针,足有上百根钢针,颇系田间刺猬。商业竞争中的针灸常与传统理论相悖。 再如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炎、镶牙后汞中毒、颅脑损伤、全秃、高危急症等均有报道。1988年德国《针灸理论与实践》杂志报道的典型病例极有说服力。①某男,64岁,患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12年,4年前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先后使用多种降糖剂、神经营养剂、镇痛剂,但是久经治疗无效果。1年前开始加用针灸(体针+耳针),现已显效。②某女,29岁,1964年阑尾切除,1972年扁桃体摘除1980年局部脱发,1986年头发全脱,但躯干、阴部、四肢则多毛,1987年初,眼眉、睫毛脱落,经治无效.遂于1987年3-10月施行耳针疗法、头部激光疗法,1月后则见头发、眉、睫等处新毛簇生,坚持7个月而大愈。真乃"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难经》)在德国福尔电针应用颇广,几乎包治百病,经区未尔改进,仅用手部穴位,电刺激频率1Ohz-13Hz。针灸也用于烟、酒、毒品的戒断治疗、艾滋病的治疗,但在德国还不太普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9: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针灸基础研究
  本世纪SO年代中期,奥地利、前苏联、捷克等国开展了针灸疗效机理的研究。他们从神经生理学、解剖学角度的研完发现针灸刺激了神经引起了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可能系主要疗效基础。有人干脆说针灸疗法是神经疗法的一种扩展形式,或归属于反射疗法,这为法、德等国的一些同行所接受,依此理论产生了福尔电针、TENS等现代流派。有人解剖2000多个穴位点,发现大部分穴位有神经组织经过,背部腧穴大多处于颈、胸、腰交感神经链附近。环跳穴下有坐骨神经干,可治下肢病损,扶突或天窗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下有颈部皮神经,因而治疗颈部疾病,这符合脊神经分布区划。背部平喘腧穴主要位于下颈段和胸1-4交感神经节处,符合解剖上交感神经分布规律。但是神经学说显然不能解释大部分经络现象,如足三里穴下有腓深神经分支,为何治内脏、头脑之病?用经络理论一说就明:"经脉者,脏腑之枝叶","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明·张介宾《类经》),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故可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呕吐、泻痢、便秘等腹部诸病,因足三里为"合穴",有"合治内腑"之功效,俾可愈神经系统疾患、乳痈、水肿(责之于脾、肺、肾)、小儿疳疾,又为通用保健穴。德国还盛行针刺的生物电学说,通过仪器检测到经络、俞穴具有不同的电特性--机体的生物电分布并不均衡,而场力集聚之处往往是经穴所在。以人体电位信息为理论基础的福尔电针学派,30多年来应用电针技术在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妇科等领域成果不菲,占有一定市场。其它尚有①痛觉闸门控制学说,1965年马尔札克(Melzack)、瓦尔(Wall)提出。②生物化学学说,70年代发现针刺后尿中5-羟吲哚氨基酸显著增高,血中去甲肾上腺索(NA)、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含量改变,内啡肽浓度升高。③电磁场学说、波导学说等。传统的经络学说未被德国的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其与神经、血管、淋巳管、肌肉与肌腱等解剖结沟伯关系尚需深入研究。

德国推拿与气功
  中医摧拿是作为中医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广泛用于临床,它有别于德国的推拿,后者以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为目的,手法要简单得多,中医推拿师要熟悉解剖、生理、经络腧穴和中医基础理论,长期修练功法,注重意、气的蓄练和转换,然后才能辨证论治、 审因求治,灵活运用各种操作手法和技巧。在德国已有多期推拿学习班,有人则到中国系统学习,在中医诊所常设有推拿专科。   
  70年代,气功传入德国,目前不少医院、疗养院甚至公园里都在讲授气功。在柏林市的普鲁士公园里,常有成群的晨间锻炼者在做气功训练,中国气功师和移民带去的多种功法,效仿者大有人在。德国人认为气功是古老的中国式的呼吸疗法,有健身、祛病的作用。1982年Pothmann撰文说,气功锻炼要把握三个原则:①放松和安静-肉体与精神的安定。②呼吸调节和注意力的集中(意念)。③讲求精、气、神三者的和谐统一。如此久练则可内外平衡、消除紧张,进而却病延年。1988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焦国瑞教授应邀访德,先后在波恩太学、科隆大学、美因兹大学等处作了学术讲座,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引起轰动。"焦国瑞气功太极十五势"是其自编自练的简易气功套路,简便易学,不少慢性残疾或危重病后遗症者学习操练,深受其益。比如,一位医生,患有恶性肿瘤,在手术、放射疗法后,肩部畸形,肌肉挛缩而失去功能,业巳13年之久,在练功1周后,两肩有贯通"气感",继续坚持数周,竞然有了运动功能,决心继续练功不辍。另有一位长期抑郁症患者,练功后心胸开阔、情绪高昂,重新振作了起来。焦国瑞撰写的《气功养生学概要》一书也由波恩大学的吉瑟拉·希尔登布兰特博士译成德文出版。

德国中医临床研究
  德国数十家中医针灸学会均附设中医门诊部,接诊病人多为慢性病或某些后遗症,一般均取中医综合疗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火罐和中药治疗,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如北德的促尔镇之老神医,善治神经性水肿,很受更年期妇女的"青睐",远从美人鱼的故乡哥本哈根飞车前来求医者并不罕见,该医生因而财源茂盛,在汉堡就购得别墅三座,耗资数百万马克。早在1979年,在巴黎召齐的第六届世界针灸大会上,Paik就介绍了他在脉象方面的研究,应用电子脉象仪观察感受风、寒、湿、热、燥邪时的脉象变化,并分别统计弦、数、沉、涩、小脉的临床意义。
  80年代以来,西德治病选方常偏受孙思邈《千金方》。孙氏以"人命至贵,重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为宗旨,编撰《千金方》系列丛书,"集诸家之密要,达众说之所未至",故能容各科效方于一炉,号称唐初医学百科全书,千余年来,屡用屡效,然在异国他乡又将如何?
  90年代,德国报道独活寄生汤治疗痹症,羊肉生地黄汤用于产后体虚有效。《千金方》也用于消除雀斑、皲裂、润肤美容等外治诸疾,药如川芎、白芷、当归、冬瓜仁、百合、杏仁、丹参等。
  减肥中药外用内服,配方多样,均报道有一定疗效,中药减肥大有文章。由于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出现了时髦的肥胖症,其发病机理却复杂多样,有单纯性的、神经-内分泌性的、代谢性的。目前多见一种称为新世界综合征的肥胖,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成人型糖尿病、中风等。取上述6病的第一个字母,即命名为CHAOS综合症(①Coronary Artery Disease,②Hypertension,③Hyperlipidemia,④Adult Onset Diabetes,⑤Obesity,⑥Stroke),基础研究发现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抗体等使得胰岛素受体功能下降而致高血糖或多种代谢异常,故又叫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简称IRS(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这种肥胖具有免疫障碍、代谢异常,只靠节制饮食、降低食欲和热量或利尿降脂定难奏效,故中药配方系列应主动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并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E. Finckh则对藏医精心研究并付于临床应用,治疗风湿痹痛有独特的疗效,1994年在德文针灸杂志上撰文论述藏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经典著作和理论体系。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公元620一640年在位)与唐朝亲善,创制文字,传播佛教,扶植藏医。藏医的理论体系构成往往比喻同一棵大树-3个根,9个干,47枝,224叶,其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由宇妥·元丹贡布编撰于8世纪,共有156章,在德国有多种摘译本。
  正规的中医临床研究将寄希望于魁茨汀那祥的中医院、法兰克福的国际针灸中心,还有正在建立中的萨尔州克莱恩里特斯弗中医康复中心、南德傅登湖衅的中医院。
  1992年,德国科学家给高血压患者每天服用一匙经过净化的亚麻油,通过一段时间,所有患者血压明显降低。该油无异味,无副作用。
  德国自己的中医专家如中医儿科专家巴巴拉·沃尔克马博士、中医眼科专家J. Kovacs中医内科专家Ebhart、迪·顾·库莫尔等人都在中医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库莫尔用他家三层楼的私邸开办三家机构,他也身兼多职:①中国药材代理商行-德欧纳尔股份有限公司,自任总经理兼驻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②库莫尔医师传统疗法诊所,6间针灸室,雇用数名医生和职员,自任负责人或所长。③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自任院长。他还在汉堡设立进出口办事处,到1993年已陆续取得60余种中成药的进口许可证,例如蜂王浆、蜂乳、天津感冒片、五加参精、海罗卡毛发再生剂、鹿茸补丸、海马补酒、人参补酒、利胆片等,乃至清凉油、戒烟水、人参牙膏、针灸用具、避孕用具、化妆用品等均在经营之列;收入不菲。
  1994年,德国汉堡毒物学家威斯滕多夫研究发现,植物泻药可能引起肠癌。他认为这种含有蒽醌的泻药致泻的原理是使大肠中产生一定的毒素,引起腹泻,经常使用将使大肠明显受到损伤。两例动物试验已证明,植物泻药可使肠癌发病的危险提高。
  80年代以来,德国涌现出一批对中医学感兴趣的研究者,分属于不少流派,譬如①承认中医整体观,②强调中医的心身医学特征,③强调全面学习中医的四诊八纲、舌诊、脉诊,认为中医是独立的医学体系,④认为中医似乎更强调功能,如气或能量消长,⑤强调机体的矛盾统一,平衡或和谐,⑥强调中医的预防观,"不治已病,治未病",⑦祛病延年论,强调顺应自然,发挥自身的康复力量,与德国顺势医学接近。虽然多是盲人说象,以偏盖全,远未掌握中医的完整体系,但也已说明中医有深广的影响。
德国中药研究
1.概况
  自60年代起,面对化学合成药的毒副作用和诸多疑难病症,出现了药学"回归大自然"的呼声。1980年,联邦德国政府要人委婉地表示,"无意阻止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实际上推动了开发天熬植物药的热潮,及至90年代,全德药用植物达900余种,生产植物药品在2万种以上,占市售药品14万种的1/7。有调查表明,78%的德国妇女服用过草药,其中半数已学会选用一般植物药疗疾祛恙。1953年成立的德国药用植物学会(GA)是国际上同类组织中最为活跃的学术团体,每年1次欧洲范围内的学术研讨会,每4年1次大型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先后出版了多种会议论文集,如1976年慕尼黑版《具有药理性的、生物治疗活性的新天然产物和植物药》、《植物组织的培养及其生物枝术的应用》,1980年法国斯特拉茨堡会议文集《天然药物》。该学会定期刊物《药用植物》是高水平的国际杂志,能反映世界植物药研究水平。自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德国制药工业发达,出现了艾利希(Ehrlich P,公元1854-1915年)、杜马克(Domagk G.公元1895-1964年)等制药专家,也有从植物中提取药物的传统,尤其在植物化学成分检测、组织培养和化学分类等现代药学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草药著作传入德国已有200多年,18世纪荷兰人罗·姆(G. E. Rumpt)把金陵版《本草纲目》带到德国,收藏于拍林的国立皇家图书馆,随后又收入1603年江西版的《本草纲目》、明代官修本草彩色图册《本草品汇精要》清代抄本。依据1749年法文版翻译的《中华帝国全志》德文本由杜赫德编辑,在罗斯托克出版,共4卷,第三卷为中医专辑,包括《脉经》、《脉决》、《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名医别录》、《医药汇录》的部分内容,收入中药如阿胶、五倍子、人参、三七、冬虫夏草等,还介绍了一些中豆方剂。19世纪,德国进口中国的茶叶和肉桂、当归等中药材,至本世纪90年代的植物、动物药材进口额每年己达600万美元以上,研制成药内销或出口。全德国还有百家中药或植物药厂,十余个中药研究机构,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质量检测、体内代谢和制剂特性的研究都很有成绩。   
2.人参研究
  中药人参100年前传入德国,自公元1854年起不断分离出新的化学提取物,人们用多种方法提取皂甙、糖类、酸类有效成分。德国始终活跃在人参类植物基础研究行列。人参的生理调节功能多半来自皂甙成分,人参皂甙有多种结构,常含有3-6个葡萄糖分子,还有阿拉伯糖、鼠李糖、果搪、蔗糖等糖类,水解或醇、醚提取物含有齐墩果酸、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氨基酸、萜烯类、维生素类,共达百余种物质。其药理作用主要是促进胆固醇代谢、蛋白质合成、调节神经体液平衡(适应原样作用),还影响到人体细胞的核糖核酸代谢和某些转录过程,因而可保护肝脏等重要脏器。欧美人笃信人参,而似乎并不喜欢同种植物西洋参,他们不讲究人参性温、大补元气,抑或西洋参性寒、益气养阴,更强调人参含有促蛋白合成因子(Prostisol, Protein Synthesis Stimulating Factor)等物质的良好作用。再者,人参科植物(包括三七)全草均含有效成分,故不应丢弃人参芦头、外皮和地上部分(花、叶、茎)。
3.银杏叶、山楂叶提取物
  近十余年,绿色浪潮(green wave)推动着欧美对植物药的开发。到1993年,欧洲拳头产品银杏叶制剂的出厂价近3亿美元,山楂叶制剂2700万美光,德国产品占一半以上。德国的草药管理法规最为完善,1978-1995年,政府已批准了230多种植物药与合成西药同等对待,纳入法定医疗保险和进出口管理办法,德国医生中的80%懂得植物疗法,尤其常用银杏叶、山楂叶之"两叶制剂"。  
  银杏是侏罗纪的孑遗植物,保持着1.5亿年前的生态待征,中国仍有3300年前的银杏树株。它有许多非常之处,①1945年,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该处的银杏树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②银杏的近缘植物曾有50多种,都在250万年前的第4纪冰川时期灭绝了,仅留银杏一科一属一种。③从化学成分来说,银杏内酯类不见于其它植物。④具有独特的生理作用和疗效,广泛用于心血管病、呼吸系病变、神经系统疾患的治疗。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所属15个研究中心已用双盲法观察银杏提取物(GBE)对器质性神经系绕疾病的疗效,结果显示对抑郁症极为有效,对早期老年性痴呆有防治作用,成为天然的中枢神经营养剂(赋活剂)和增智剂,且无毒副作用,但对其有效成分还不十分清楚。德国启动他的药业研究优势角逐于欧美市场。L975年西德Schwabe制药公司推出泰波宁(Tebonine),有片剂、针剂、口服液、长效缓释片等剂型,1984年销售额8,400万马克,1985年增至13,900万马克,居循环系统疾病用药之首。至今,欧美生产银杏叶制剂仍采用Schwabe专利工艺生产。70年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制药厂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就推出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和脑血管病。之后,欧洲Kloss、Schwabe等提取水溶性或脂溶性产物,并建立了生产专利。银杏叶的主要成分,①内脂类,为强效血小板活性因子(PAF)拮抗剂。②黄酮类化合物35种,其中双黄酮6种,至今未发现生物活性,而黄酮苷元、黄酮苷共24种可以消除氧自由基,但这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其它植物,似乎不是银杏叶独特疗效的关键成分。③桂皮酰衍生物有5种,有人报道其Ia、Ib对心血管系统有调节作用,尚未经广泛证实。④多种有机酸,其中大尿喹啉酸类可能是广谱的中枢神经氨基酸拮抗剂,似能增强脑细胞耐缺氧能力,改善脑代谢,但未经最终证实。这种有机酸结构并不复杂,若确有疗效,人工合成也不困难。⑤有害成分,银杏的外果皮及叶中含有烷基酚和烷基酚酸类可能有致过敏、致畸变作用,4&#39;-甲氧基吡哆酸是主要毒性成分-维生素B6拮抗剂,抑制大脑中谷氨酸转化为氨基丁酸(GABA,即氨酪酸),而后者是恢复脑细胞功能的一种中枢性介质。
  山楂叶与果含有多种酸、黄酮、糖类、甙类,中医用其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之功效,德国和其它西方国家旨在开发抗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的药物,也用于老年病和抗衰老。
4.抗肿瘤植物药的研究
  长期以来,对植物药的成分侧重于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领域。近年因分析仪器的改进、研究方法的更新,逐渐转向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比如向多糖类开发抗肿瘤药就是引人注目的课题。
  多糖类又称多聚糖(Polysaccharides),分子量在数万或数百万,植物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葡聚糖(如香菇多糖)、果聚糖、树胶、粘液质、粘胶脂(如琼脂)等,其中有些免疫激活多糖是癌细胞抑制剂,但特异性较差。80年代,德国的Franz G等研究组最为活跃,证明许多植物多糖、真菌多糖有抗肿瘤活性。这包括已用于临床的香菇多糖(Lentinan)、云芝多糖(Ps-K,Krestin)、猪苓多糖等。香菇多糖有高分子量(40万-80万)的葡聚糖,也有小分子蛋白的香菇多糖,二者均同样具有抗肉瘤柞用。Franz G等的实验证实,香菇多糖既能抑制移植癌,又能强烈抑制原发性自身癌的生长,且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性生物感染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宿主正常细胞无毒性,增加白细胞介素II(IL-2)等淋巴因子的释放,提高免疫活性。临床用于晚期胃癌或复发性胃癌,可改善生活质量,廷长生存期。多糖类制剂也用于肝癌、肺癌和子宫颈癌,给药方法多样,可口服,也可皮下、肌肉、静脉或腹腔内注射,可单独用药,也可配合化疗、放疗,或用于手术切除之后。 苦楝皮具有清热、燥湿、杀虫的功效,印度作为强壮、镇吐药用,德国的Franz提取到活性葡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
  一枝黄花为菊科植物,具有疏风清热、肖肿解毒的功效,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德国分离到果聚糖,也具有抗肿瘤作用。
  他们发现,多种抗肿瘤多糖在用药10天后方才使肿块缩小,因而疗效机理不象化学药物那样杀灭恶性细胞,而是通过免疫激活作用来取得效果的。但是尚需进一步筛选,并弄清有效基团、作用机制、提高生物利用度。
  80年代以来,德国还在开展抗癌新药紫杉醇的研制加工,原料是紫杉(红豆杉、Taxus)的树皮。中医用其枝、叶,有利尿、通经之功;主治肾疾、消渴。此项研究率先由美国国立癌研所(NCI)、布·迈施贵宝公司发起,它们在1971年就提取了紫杉醇。德国亦经动物试验和临床试用,认为紫杉醇是有前途的抗癌药,深入研究正在进行。
  1999年,德国科隆玛道斯公司的兰茨因教授发现槲寄生属植物中有一种名为"Mistellek- tin"的物质具有抗癌作用,已经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该物质就象"特洛伊木马"那样平静地进入癌细胞,然后释放出有效成分,杀死其蛋白质化合物(Eiweisssynthese),从而导致癌细胞死亡。已经进行的动物试验证明,每公斤体重只需要十亿分之三十克这种物质的提纯物,就能够使小白鼠大肠癌增生的速度降低50%。此外,它对于肾癌及支气管癌的发展也具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提纯物质可以利用基因技术获得。
5.其它研究
  1990年,德国科学家发现生姜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癌细胞生长。
  1997年,德国哥德堡大学的药学研究人员提出:洋荆可分离出3种化合物,它们均有多巴胺类作用。科学家虽至今未能弄清其化学结构,但试验表明这3种化合物均能与多巴胺受体结合,而且可抑制垂体细胞分泌催乳激素。德国研究人员认为,洋荆中的3种活性物质全然不同于溴隐亭,也就是说它们决非麦角碱衍生物。在德国医院进行的双盲临床试验证实,妇发连续3个月使用洋荆提取物可显著减少体内催乳激素分泌量,而安慰剂组则基本无变化。洋荆提取物制剂有望成为一种新型帕金森氏病治疗药。
  1998年,海外科研人员发现,价廉物美的草本植物和大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天然荷尔蒙,这种荷尔蒙是更年期妇女的福音,能够缓解她们的潮热、出汗和精神不安症状。
  德国科研人员经过30年的长期研究与临床试验发现,大豆与草本植物中含有有助于妇女平安度过更年斯的天然激素。其中,豆浆与黄豆中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还是老年妇女的身体健康,有助于防止骨质疏松和保护妇女心脏,却不会引起任何激素类的副作用。
  1999年,德国科隆大学的医学家通过试验得出结论,一种名为老人蒿的茶和丙酸杆菌具有明显的增强人体抵抗力的功效。该大学的科学家认为这两种"药物"可以刺激人体内杀伤细的活性,从而起到预防细菌或病毒感染的作用。科学家们主要是通过在科隆冰球俱乐部进行的试验得出这一结论的。他们所以选择冰球运动员进行试验,是因为大运动量的训练及比赛会大大消耗运动员的体力,而体力严重耗损又是导致人们身体抵抗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科学家们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每天服用两次丙酸杆菌制剂,结果发现,受试者体内的吞噬细胞和杀伤细胞的活力明显增强;另一组则每天定时饮用一种由高山植物老人蒿制成的茶,结果也证寮受试者体内的白血球明显增多,杀伤细胞的活力也得到了加强。科学家们也证实,这两种"药物"同样适合不是运动员,但从事重体力活动的其他群体服用,至今尚未发现它们有任何副作用。
  德国的Kaempgemd制药公司用从丁香中提取得到的丁香酚和异丁香酚制成新药,可以加工成片剂或包衣片、粉末剂或液剂,治疗艾滋病取得良好效果。至少在20例患者中,长期每次以毫克的剂量给药后,症状完全消除,有些病例在停药一年中仍保持良好的状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8 02:17 , Processed in 0.24254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