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49|回复: 2

[【文史类原创】] 桂柳运河考察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8 17: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桂柳运河考察记

  昨天接到同门阿连的电话,说是杨老师叫我们陪同唐老师考察桂柳运河,后来得到杨老师的确认,是跟唐老师去,学习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如何收集原始资料,在调查的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之后,我打电话问许兄,得知,他们因为要统一进行政治考试,06级均未能参加,就我们05级陪同。
  早上从王城校区我和宁兄7点多赶过去,已经见阿亮在南门等候,过一会唐老师也提前10分钟赶到,黄老师(我们通常叫)也赶到,杨老师请的专车已经在等候我们,就等阿连了。7点56分我们出发,杨老师还告诫,下级通常要提前10分钟,以后要注意,不要让领导等你们。
  司机小陈有18年的驾龄,轻车路熟,往阳朔方向前进,8点26分到广西师大雁山新校区,从车上看到到处是繁忙的工地,他们每天都在加班加点,赶在9月开学前部分完工,进驻部分学生,杨老师每天都要奔跑两个校区,工作上业务繁忙可想而知。8点43分到达临桂县会仙镇山尾村白崇禧故居,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专业李志亮组织我们去参观,因以下雨为由没有去,今天路过,没有时间进去看看,有点可惜。车子往前就是会仙镇,还属于临桂县的范围,9点15分,车子往右拐,逐步进入永福县罗锦镇的范围,我们的目的地就是要到罗锦镇的铜鼓街。经过23分钟的颠頗,路非常地难走,唐老师说就是因为自己的车子进不来,元月份来的时候只好回头,这次杨老师专门请小陈开了一辆警用越野车,一路上还是相当不容易,终于,9点38分车子顺利把我们送到铜鼓街,因杨老师有事,就我们开始行动了。
  我们碰到热心的本村中年人王顺德,据他说,该村有七八百人,现在家的有五六百人,由他带领我们寻找古运河的出口。刚没走几步,就看到沿路用大块石头砌的路,且石上的花纹,经过询问,得知是从较有规模的牌坊得来的石块,其他石块都用来修路或拿去烧成石灰,遗址找不到。路上碰到70岁的老人家王毓昌,他拿出家里有的简易族谱,他告诉我们,他们都是湖南籍,清末迁来,以种田为主,只有手写五六页,我们拍了照,继续往前走,路上不时地看到牌坊的石块。
  大概10点钟左右,终于来到一码头。王大哥也叫不出名字,通称铜鼓码头,现宽大约10米,估计原来可能有20米,台阶八九级左右,不是很明显,河对面即是临桂县四塘镇江北村。从渡口往上走,看不到一块石头,都是泥巴路,石头早已被挖去修路或烧石灰。渡口旁有一石柱,雕刻有“南无阿弥佗佛”,可能是用来为渡船的人们保佑平安。渡口边还立有一《渡口守则》的石刻,内容为:
  一、必须在渡口两岸和每一渡船的显著地位上标明载客定额和载货定额,严禁超载;二、乘客要遵守渡口守则,维护渡运秩序,不得抢渡,上船后要听从船工指挥,防止发生事故;三、遇洪水暴发、大风或其他恶劣天气,开航有危险的时候,必须停止渡运;四、破漏失修或驾船工具缺损的船只,不准开航;五、严禁残、病和醉酒的船工驾船;六、为了维护安全,乘客和船工都有责任互相监督、共同遵守。永福县交通局、罗锦乡政府制。一九九0年十二月六日。
  虽然从现在看来,渡口宽度并不大,能看到的痕迹也不多,但所立的这两块碑,说明当时应该有过繁华的时期,水上交通可能是他们与外界交往,从事商业活动重要的途径。听王顺德回忆,小时候听爷爷说,当时主要运输石头、瓦、粮食、油等等。唐老师认为,历史上记载的铜鼓街运河渡口不应该这么小,可能在不远处有更大的出口。
  我们随王大哥回到村里,想找较古老的建筑,只找到是一清代保存下来的民居,还住着人家,我拍了一张相片,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房子中间都用木板隔着,堂前贴有很多红纸黑字的对联。继续往前走,路边还能看到用牌坊石块修的水渠,路上还谈到牌坊的威力就是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再走,来到一座太宝庙的旧址,但已不见任何遗迹,只见一竹子丛和杂草,听王大哥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文革时被拆,用来修仓库装粮食。唐老师提议要去采访老人,村上最老的有九十多岁,有些可能听不清或交流不方便没有去成,语言讲桂林话,自己的语言为土白话,即平话加土话。
  听说有一古窖,就朝那个方向走。路上碰到一块有趣的石头,叫螺纹蛙石(记得不是很清楚),如果纹越密越细越有福气有财气。从田边小路一直走,就看到一块相对凹的地,现在都已种水稻,再往前走就是窖口所在的地方,洞口都是杂草,已经看不出窖的痕迹。黄老师在窖口处有幸还拣到一枚清代的铜币。离古窖口十多米就是运河的洛清江,但找不到渡口,唐老师判断,可能是窖处于渡口的中间。
  我们继续寻找更大的渡口。中午11点15分,来到一块非常空旷的平地,面积很大,地势开阔,有点像足球场那样的草地,地面很结实。再往前走,只看到附近的村民在种西瓜,一列列很长的翻土。大概走了有七八分钟,找到了铜鼓街运河的另一出口——南码渡。王大哥说的顺口溜,可见当时铜鼓街的名气:铜鼓响,金鸡叫,凤凰啼,惊动人山,白马嘶。
  我们在渡口边稍作休息,破了一个带去的哈米瓜,每人吃了唐老师买的面包和农夫矿泉水。正好来了一位河对面鱼船上村的村民叫王送息,今年44岁,他们会讲一种叫鱼鸟语,就是长期生活在船上的语言,只有河对岸的两个村会讲会懂。我们边吃东西边和王送息交谈,据他说,小时候赶罗锦、四塘、界牌圩都要经过南码渡,上世纪八十年代要修座桥没修成,古船都烂掉了,还是种西瓜的才停了一只船,原来要在河对面建个凉亭最后也没有搞成。鱼船上(也叫新村)大概有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人,两个村大概三百人,50多户。他还告诉我们,他们是从灵川大圩毛村迁过来,以种田打鱼落户,如果大圩那边有重大事情,通气之后,都会有人来往,但平时很少。
  我们数了渡口的台阶,大概20级,每级长度有2米左右,河对面能清楚地看到渡口及渡口的石阶。从来和回的路上,看到大片宽阔的平地,我们一直在琢磨,这里应该是一个集市,商品集散交易市场。只是有根据的假设,如果能够有地下的实物出土来证明才更有说服力。看到这个渡口,应该是唐老师最希望看到的运河出口之一,算是收获不小。
  返回铜鼓村,我们想适当地给王大哥一点劳务费,毕竟他带着我们走了一个早上,耽误了农事时间,但热情的他坚持不收,只好硬送他一包红塔山香烟,算是对他陪同我们带路的点点表示了。我们按着王大哥指的路,从田间小路走向罗锦镇崇山村,远处看到一座祠堂建筑,近看,是已经改造成的崇山小学。从正门进小学,时间刚好是中午休息时间,没有看到老师,我们进到祠堂,是一座木结构的房子,蛮宽敞,我没这方面的研究,不懂里面的奥妙。教室旁有块放倒地面的捐款碑刻,但字迹已经非常模糊。
  我们走到崇山村公所小卖部,唐老师给我们每人买了冰的饮用水,黄老师提议要看本村的族谱,坚持要求带我们去见一位本村德高望重的老人。我们走进两旁都是高起的大石地基全砖瓦房,整个建筑整齐划一,较有布局,较有规模。老人叫李嗣骞,是李家的第18代,今年78(没有记清楚)岁,人很健谈,很热情,他把他们李家的几代世祖有画像的都拿出来给我们看,其中谈到李家的女儿嫁与陈宏谋,抗日英雄,当时领驾20架飞机的李宗直(音),李家10家有9家是地主,十一世祖李七寿有8000亩田,还提到崇山小学原来是李家的祠堂,原来还留有的莫家祠堂由于失传已不存在。其中听李老人家谈到,印象较深的是,李家有个传统,就是留着千亩田专门供子弟读书,如果哪家有困难,可以得到本家族相应的支助以完成学业。家里三面都贴满对联和书画,如:一门两进士,父子五登科。门前种有各种花草,繁花绿叶,景色宜人。听李老先生说,每到周末经常有亲朋好友来做客,还叫我们有空多来坐坐,聊聊。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坐太久,走出家门,再次看看李家的五进式建筑群,远看的确是宏伟气派,应该在当时当地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人家,唐老师还提议我们做这个家族的深度研究,特别提到民间的支持力量,在仕途和家族手工业的作用。
  下午2点15分,我们坐农用两用车往黄洞村方向去,半路上上来一个刚好是去赶圩回来的黄洞村村民叫龙玖生,今年51岁,听他说,全村50多户300多人,除两个阳姓外,全都是龙姓,传到他们已经是第七代左右,全村都以种田为主,五六家兼打鱼,他说,小时候听老人家说经常见到尾翘很高的船经过。20分钟后到黄洞村,由龙大哥带路,寻找运河的出口。先到一个已被拆掉的庙堂,已经没留下一点痕迹了,石头都被大船运往苏桥修建粮管所。再往前走,就看见一个渡口,我们往下走,渡口非常小,宽度较窄,大部分都是淤泥堆积,是最近加以重修的。唐老师看了,感觉跟历史上的记载出入较大。旁边唯一留下的一个人头石像,听说比较灵验,人不得乱摸。此河往南流,通苏桥、永福。
  下午3点10分走回罗锦镇,在路边等杨老师的车来接我们,因为路上几乎没人没车,不知道他们平时是如何跟外面的联系和交往。中途休息了一会,人都很累。因为杨老师的车过不来,3点55分我们走向罗锦方向,4点26分到崇山村西岔屯,上了在此等候我们的学校为雁山新校区专门买的猎豹越野。4点55分到罗锦镇,唐老师请我们吃米粉,然后返回,近7点的时候回到学校。
  这次跟唐老师外出,收获很大,主要是他的实干精神,不怕苦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今天被晒了一天,我都感觉累,回来脸、手都红完,但一路上唐老师始终快步如飞,我们几个年轻人都赶不上,体力还不如唐老师;还有一点,就是唐老师平易近人的态度,因为平时上课,开会,很少有机会跟唐老师这么近、这么多时间的接触和交流,这次深深认识和了解他的为人和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的作风;再有就是怎样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如唐老师问我,渡口的宽度,台阶的级数,窖跟渡口的距离,空旷地的面积等等都是跟当时的运河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所写,算是这次考察的简单经过和简要回忆,我始终认为,杨老师和唐老师给机会给我们出去锻炼,写出这点文字是起码的交代,对得起接送我们的专车和唐老师的热情款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8 19: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贵庚啊?

十八年驾龄的司机叫“小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8 22: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有好老师这么带着。作者也是有心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8:05 , Processed in 0.22126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