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52|回复: 3

[【其它】] 索尔仁尼琴精神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6 19: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晓华



有些人为所有人活着。他们是人类尊严和不屈精神的代名词。面对他们,我们必须表示敬意。索尔仁尼琴就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

在索尔仁尼琴的名字之前,人们已经加过许多形容词和前缀,譬如流亡作家、民族的良知、文化的主教,等等。然而,最适合他的名誉恐怕只有一个:个体。被称为个体,在尼采、柯尔恺郭尔、萨特等旷世奇才眼里都是最高荣耀。索尔仁尼琴显然是无愧这个荣耀的作家:他不仅仅以普遍的个体身份在场,更是个体性虔诚的守护者。在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索尔仁尼琴时,瑞典皇家学院曾委托其常务秘书卡尔•拉格纳•基耶罗宣读了如下的授奖词:
  
随着《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3)的出版,苏联和全世界都承认索尔仁尼琴已跻身于伟大俄罗斯作家的行列。《真理报》将索尔仁尼琴与列夫•托尔斯泰相提并论,认为他对“即使处于备受屈辱时刻的人的品质”的描写也会使人的心灵痛苦得紧缩起来,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对非俄罗斯世界来说,这部小说以其对时代的发人深思的启示而具有同等强烈的吸引力: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一切企图的批判。
   
索尔仁尼琴曾对他的这种“复调”展示方法作过重要阐释:个人不应作为集体的一员出现,当行动与个人有关时,个人便应成为“主角”。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的命运体现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集中在个人身上”。这是人道主义的精髓,索尔仁尼琴为此而被授奖。

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也称赞他“曾反对极权主义,并就此写了不少优秀作品,从而表现出他的公民勇敢精神”。每次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上述授奖辞,我都想起《古拉格群岛》中的名句:“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溃了。”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都是宇宙中最值得珍视的存在,这是现代人道主义的精髓。人类不过是无数个体的复合体,热爱人类就是热爱无数处于中心的个体,守护人类就是守护个体思与在的权利。对于索尔仁尼琴来说,对个体负责就是对人类负责。为此,人类“应当公开谴责宣扬一部分人可以惩治另一部分人的思想本身”,消解任何形式的特权思想。正因为索尔仁尼琴时刻将个体置于中心地位,正因为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一切企图的批判”,我才称他为人类的文学良知。

个体,只有活生生的、不可替代的、怀着渴望与期待的个体,才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中占据中心地位。推动他撰写《古拉格群岛》的原初动机,就是他对“即使处于备受屈辱时刻的人的品质”的深切欣赏,就是他对无数生命被摧残和毁灭的大恐惧、大悲悯、大同情。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之所以表现出深沉、阴郁、悲怆的创作基调,是因为他无法忘记对于灾难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在为《古拉格群岛》所写的题词中,他以痛彻灵魂的语气说:“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如此说话的他虽然幸存下来,但也是极权时代的受害者。灾难发生时,他同样处于被掌控、监禁、流放状态,没有办法阻止黑暗力量生长为祖国的“第二领土”。然而,本可以为此推卸责任的他为什么要以忏悔的口吻说话?他并非上帝,不可能看到一切、想起一切、猜到一切,又何必自责?答案显然是:当无数个体受难和毁灭时,他的心中诞生了强烈的无力感和愧疚感;无力扭转局势的他渴望看到一切、想起一切、猜到一切,既是为了在文字中复活那些被践踏和毁灭的个体,又是为了重构和反思灾难发生的细节和机制。在被抛入灾难中时,他没有沉溺于哀怨,而是选择对灾难进行一般进行时的记录,剖析古拉格群岛的建筑术,研究无数个体在其中受难的秘密机制,以便保存“残酷的、昏暗年代里的历史材料、历史题材、生命图景和人物”。对于他来说,每个人的死都是他的死。有多少人死去,他就要死去多少次。他不是耶稣,不能以自己的死为民族、祖国、人类赎罪。作为有限的、卑微的、时刻体验到无力感的个体,他所能做的,就是将死亡和苦难射入文字,将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灾难收留在语言中。他写作,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感伤,而是以承受者和目击者的身份记录无数个体受难的真相。无须他人委任,他早已秘密地承担起使命。正是出于对无数受难者的珍视态度,正是为了表达对逝去的几千万个体的缅怀和记忆,他才用140万字的篇幅建构自己的灾难叙事学。或许,单从文学性的角度看,《古拉格群岛》并不是世界文学中最优秀者。它所运用的细致到琐碎的灾难叙事学,曾令不少读者望而生畏,甚至给人以“太政治化”、“太纪实”、“太偏激”之感。显然,索尔仁尼琴是有意采用这种写法的。在人性的黑暗造就的漫漫长夜中,在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不断被践踏和剥夺的黑暗帝国里,在被抛入灾难的痛苦历程中,索尔仁尼琴以工程师般的客观视角和历史学家的冷静态度,呈现灾难的发生、持续、高潮,重构个体在古拉格群岛中的受难史。如此做的他是个体性的呈现者和守护者。这种珍视个体性的情怀乃是索尔仁尼琴精神的核心。

如果说《古拉格群岛》的主旨是叙述灾难的话,那么,《癌症楼》则致力于剖析灾难发生的病理学根源。正如评论家们所分析的那样,癌症楼的意象本身就具有象征意味。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在基督教中,13这个数字意味着背叛、受难、死亡。《旧约》中的犹大背叛的是耶稣,是人之子。《癌症楼》中的背叛指向谁呢?在《癌症楼》中,有这样一段话,玩味它可以帮助我们领受癌症楼的隐喻和象征:
  
“你们被判处死刑,而我们则被逼着站在那里鼓掌,表示拥护判决。岂止是鼓掌,连枪决也是人们要求的,是的,是要求的!您大概记得,当时报上是怎么写着的:‘全体苏联人民了解到这些无比卑劣的罪行,无不义愤填膺,就像一个人一样……’您可知道‘就像一个人’这种提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所有我们这些各不相同的人,忽然间,‘就像一个人一样’了!鼓掌时还必须把手举得高高的,好让旁边的人以及主席团都看得见。有谁不想再活下去了呢?谁敢出来为你们辩护呢?谁敢唱反调?这样做的人如今在哪儿?……连弃权都不行,哪里还敢反对!”

以整体的名义要求个体无条件服从,这正是前苏联时期各种黑暗帝国的成因。任意剥夺个体权利的冲动形成了人类机体之癌。小说中的主人公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鲁萨诺夫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在部队里呆过7年,又在劳改营里呆过7年,之后在流放地度日。就在这时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经爱克斯光照射他病情好转。但是,下一步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体会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的能力”,这代价在他看来“太残酷了”,于是愤而选择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社会的病症和人们灵魂的癌细胞——对于个体性的蔑视、压制、消解。无论是官僚主义,还是个人崇拜情结,实际上都是对无数个体独立品格的蔑视、压制、消解。这种意义上的癌症是反个体综合症。当它爆发时,人们会以集体、理念、正义的名义为自己进行合法性授权,理直气壮地剥夺他人的个体性,并因此体验神圣之感。此时,癌细胞就会裂变为不同形态的古拉格群岛,各种各样的癌症楼便将迅速崛起。小说中的癌症楼是个体性泯灭之所。它被命名为13号楼,无疑是意味深长的。倘若《旧约》中的13代表使徒对耶稣的背叛,那么,癌症楼就象征着对人类的背叛。人类是个体的复合体,剥夺人的个体性就是背叛人类。这是个素朴的真理,但人类为了认识它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古拉格群岛,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在各种各样的劳改农场,数以千万计的个体被折磨、践踏、消灭。个体性的泯灭是悲剧之源。在以任何名义消灭个体性的一刹那,人们就已经在为自己搭建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索尔仁尼琴追查到了这个秘密,勘探到了悲剧之根,开始重构灾难的发生学机制。正是为了重构灾难的发生学机制,索尔仁尼琴开始了漫长的反思和揭示历程。他反思和暴露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让无数患过灵魂之癌的人承认“是,我曾是刽子手和杀人犯!”,并为此而忏悔和受到必要的惩罚,以活生生的案例启示后来者,让人类永远告别任何可能的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

阅读《古拉格群岛》时常使我想起福柯的《古典时代疯狂史》。同为解构极权体系的名著,它们的章节有许多类似之处。《古拉格群岛》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分,《古典时代疯狂史》则有物种园中的疯人船、大恐惧、人类学圈环等章节。二者都追查、勘探、重构了个体被监禁和毁灭的历史,皆以个体自由为隐蔽或公开的主题。不同的是,福柯在安全的处境中研究监禁、迫害、恐惧的历史,索尔仁尼琴对流放、监禁、清除的叙述则带有自传的性质,他对真相的记录更多地源于个人的体验。相比较而言,他的工作更艰难,也更令人钦佩。没有良知的引导,索尔仁尼琴不可能坚持下来。为了守护个体的权利和尊严,索尔仁尼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先是被投入监狱8年,后又于1974年被前苏联当局驱逐出境,成为流亡作家。在离开祖国的日子里,他继续解构威胁个体性的权力体系,开始创作长篇巨著《红轮》。令人欣慰的是,索尔仁尼琴代表的力量在20世纪后半叶获得了全球性胜利,他本人则于1994年6月结束长达20年的流放,返回俄罗斯。在他回归祖国之时,曾经有过漫长黑暗时代的俄罗斯也快步回归世界主流价值场域。今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签署俄联邦总统令,宣布索尔仁尼琴获得2007年获得人文领域杰出成就奖,并在俄独立日6月12日亲自为索尔仁尼琴颁奖。与其说这是索尔仁尼琴与祖国的和解仪式,毋宁说是俄罗斯反省历史和承认错误的标志。经过漫长的痛苦反思,世界主流意识形态终于开始联手拆除任何可能的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俄罗斯也在进行路途曲折的改革。在勘探到悲剧的起源后,人们开始普遍回应索尔仁尼琴对守护个体性的吁求,虽然晚了些,但也足以令人欣慰。毕竟,这意味着索尔仁尼琴精神的胜利。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可见或隐秘的黑暗地带。为了防止内在的黑暗外化为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人类需要个体良知的不断自我提醒。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说索尔仁尼琴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向索尔仁尼琴精神表达敬意。说到底,尊重索尔仁尼琴精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19: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N早以前就知道索尔仁尼琴,却没看过其书,不知道坛子里的高人如何看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18: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一个民族在黑暗时刻中仅存的烛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20: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共先锋而已,谈不上自由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06:32 , Processed in 0.1937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