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引进的美国影片《王者之心》(《Tristan And Isolde》)。这部片子的直接翻译过来是两个人的名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个故事是欧洲中世纪的一个骑士传奇故事,据说最早是由司特拉斯堡的恋歌诗人戈德弗里德编成诗歌的。然而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传播的却是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1854年瓦格纳接触到了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并推崇备至,在这样的背景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个中世纪的骑士传说被归入到了瓦格纳的创作范围内。有的资料上说,瓦格纳是受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影响下进行创作的,笔者不敢苟同,笔者有理由相信创作这部歌剧主要来源于叔本华关于“爱与生”的苦恼与思索。因为在创作这部歌剧的过程中,瓦格纳经历了一场与奥图·玛蒂尔德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此期间炽热爱情化作了瓦格纳创作的动力,她就是他的“伊索尔德”。瓦格纳承认“对她的爱才是我的初恋,我永远只有这唯一的一次爱!她是我生命中的顶点!”然而来自妻子明娜的纠缠,瓦格纳不得不离开苏黎世而继续创作这部歌剧。 在这部歌剧中瓦格纳在情节的处理上,省略了很多不必要的交代,把三幕的歌剧的重点放在了人物的情感的表达上。从而使得观众感受了人物的热情与命运的悲惨。在歌剧中,爱情和忠诚的冲突形成动人心魄却又令人两难抉择的困境。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相爱的同时又深受良心的谴责,无疑折射出了瓦格纳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面对这困境中的男女,唯一使他们得到解脱的是归于虚无的死亡。1860年,瓦格纳在巴黎写下这样的诗句:在“尘世、权力、声望、显赫、荣誉、骑士气概、友谊,一切都像一场幻梦烟消云散。只剩下一件:渴望、渴望、无法满足的渴望。它不断捅起,憔悴、饥渴。死亡意味着蕾消失、毁灭,永不觉醒.死是他们唯一的超脱……”。 在这里我们仿佛又可以看到但丁在神曲中重建保罗与弗兰西斯卡的悲剧时的悲伤与痛苦。然而这种痛苦对瓦格纳来说并不像但丁的那样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怀念,在完成这部歌剧后,他发现自己的“初恋”已经成为了过去,所留下的只有这部令人感伤的歌剧。 电影相对于瓦格纳的歌剧来说,在情节上有了很大的变动,省略了一些歌剧中不太合理的因素,比如把伊索尔德事先知道并识破特里斯坦就是杀死他未婚夫的凶手,改为她事先反感自己的未婚夫,事后才知道其死在了特里斯坦的手里。而且删减了两边仆人的作用,消除了毒药和春药这样的不可知因素,使得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自然而真实了许多。不过,在这部电影里还是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的借鉴,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幽会,保罗和弗兰西斯卡式的困境,兰斯洛特和格尼薇儿式的身份。结尾在取得胜利后,伊索尔德在河边看着特里斯坦死去,这一场景构成了最为动人的高潮部分——对爱情与忠诚的毁灭。 年轻的主人公特里斯坦的扮演者詹姆斯·弗兰科在影片中俊朗有余,而表演不足,也许是情节冲淡了他的“戏份”?不过这倒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特里斯坦”那就是在《燃情岁月》中出演同名主人公的布拉德·皮特,灿烂的笑容,勇猛冲动的个性,忧郁而深邃的眼神,无疑是上天捉弄的对象。当初,看到皮特出演的的主人公的名字时就猜过——这又是一个命犯桃花的浪子,往后看下来,果然“人如其名”。 我不太熟悉中世纪的武士的比武大会,但电影的这一部分看上不是很真实。比起武侠小说中武林大会,少了太多的规则和准备。也许,同样是反映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争斗的影片还是要看梅尔基普森主演的《勇敢的心》。
找了几张反映这个题材油画
Hughes Merle(1823-1881)
Tristan and Isolde
Oiloncanvas
Edmund Blair Leighton (1853-1922)
Tristan and Isolde(1902)
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28-1882)
Tristram and Isolde Drinking the Love Potion
Watercolor on paper, 1867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49-1917)
Tristan and Isolde with the Po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