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43|回复: 0

2007中国经济最大猜想:内需是坑是筐还是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4 05: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中国经济最大猜想:内需是坑是筐还是纲
2007年06月13日 15:33《竞争力》
文/规模需求理论创始人王吉绯

拉动国民经济的三架马车如今的状态是什么?投资一直过热,出口持续强劲,内需一蹶不振。

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以“四不问题”指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缺陷——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而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出的药方是,“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坚持扩大内需方针,重点扩大消费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而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后两者几乎都是消费增幅的两倍。

因为内需不足,一路狂飙突进的中国经济会不会马失前蹄于这个巨坑?因为内需不足,很多老生常谈的无解难题都一古脑儿地扔进这个大筐?也正因为内需不足是核心矛盾,只要抓住这个纲,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百脉俱通。所以,内需是坑,是筐,也是纲。

内需短板:所有难题的归宿

决定一个木桶盛水量的关键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内需正是中国经济的短板。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为61.1%、59.8%、58.2%、55.5%、53.9%。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长期的内需乏力致使诸多问题互为因果,形成经济运行的不良综合症。

巨大出口压力。出口迅猛增长,加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大了中国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加大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并且,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产业链低端,如果继续维持现在的出口增长模式不变,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必然受到削弱,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推进也会被抑制。2006年10月,中国外汇储备一举跨过万亿美元大关,但对华反倾销案件却一波高过一波。截至今年3月22日,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4.9%。

大量资源浪费。2006年央行曾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为了抑制投资增长率过高,信贷投放过多与货币流动性过大。当前我国经济的供求情况是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投资的结果是增加供给。如果消费没有相应的增长,无疑会加大供需矛盾,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就业形势紧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预计,今年中国城镇新增的求职人员将会有2400万人,目前只能争取实现1200万人就业。就业与消费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能够扩大消费,就可以相应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进一步增加消费,反之则是恶性循环。

储蓄高居不下。近两三年,城镇消费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长速度,城市居民收入在整个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当中所占的比重是扩大的,但是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是下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消费者心理预期不安全。这导致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提高,即消费需求减少。2006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61587亿元。

九年一剑:从出口导向到扩大内需

中国曾经是一个日用生活品严重短缺的社会,最近十几年来,却面临严重的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以至于中国在1999年,第一次提出了“扩大内需”方针。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年初就采取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对策。之后,“扩大内需”这个关键词,几乎每年都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并且地位越来越重要。

“扩大内需”,一方面是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是消费需求。在这个方针刚刚提出来的时候,主要是扩大投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投资过热的表现越来越严重,后来的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为了扩大内需,我们曾经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居民消费,以便启动市场,拉动需求,增强经济活力。大多时候是借鉴凯恩斯主义“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的主张:发行巨额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开征个人所得税和利息税,以鼓励人们少存钱、多消费;给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加薪”,增强其购买能力;推行“黄金周”假日经济;等等。虽然这些举措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跟快马加鞭的投资与出口相对比,内需这驾马车看上去还是相当慢的。

困境重重:“六无”与“两难”

拉动内需已经是理论界的共识,大家知道内需这个问题是非常大的。但是到底怎么把内需刺激起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技术性解决方案。究其原因,可以归于“六无”与“两难”。

所谓“六无”是指内需无专设主管机构、无配套政策、无相关理论、无专家学者、无解决思路和无解决方案。

国家设有专门的管理投资的部门。比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他们都是实质性的部门,一有动作就把钱放出去了。管理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有商务部,但是内需并没有专门的主管部门。这样的结果就是,虽然扩大内需的方针很明确,但是具体扩大内需的政策并没有细致地制订出来,只能在原有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做些许改良。

同时,理论界的研究重点还是传统经济学的范畴,没有对内需做深入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创新,自然没有适时的内需理论和优秀的内需专家,更没有技术性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了。反观以前我们搞市场经济的时候,搞股份制改造的时候,至少开始都有相应的理论和人才储备,随后又有了明确的主管部门。

所谓“两难”是指传统的利率政策在当前拉动内需时,所面临左右为难的窘境。传统经济学只有利率这个单一的调节工具。提高利率,确实可以抑制投资,但是钱都去储蓄了,就会伤害到内需,还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反过来,为了拉动内需,如果降低利率,是可以刺激内需,但投资又会过热。这个两难怪圈是难以平衡和解决的矛盾。

纲举目张:拉动内需三步走

首先,要找到做事的人和做事的方法。我们要成立主管内需工作的政府机构,同时创建内需研究的学术组织。聚集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内需课题进行科研立项和学术攻关,认真研究内需的方方面面,以取得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和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陷入困境,我们必须寻求全新的理论武器。

随后,进入技术层面的试点操作。本文试用规模需求理论涉及到内需的观点为例说明。比如说我们可以建立多层次的货币体系,通过定向发行有贴现率的子币,鼓励消费倾向大的中低收入群体进行消费。

前面说过,传统的单一利率工具失灵了,如果能有两个工具,把货币分级,就有可能解决。我们发现,把绝对流动性的货币换为没有任何流动性的商品,其实是完成了一次贴现的过程,这个贴现,我们把它定义成货现率。以往消费的时候是不给贴现的,对消费者来说,除非是必须品,否则不会消费。货现率是奖励消费的。当利率很低,内需仍然不足时,可以提高货现率,多到让消费者不消费就感觉亏了的程度,例如100元当120元使用,就能够有效拉动内需。

但不管如何奖励,消费总是有上限的,人们不可能因为有奖励就把东西买回来扔掉。所以还需要给消费者一定的选择权。理论上消费者的人民币,在中国的千万家餐馆里任何一家都可以消费,但是如果只能北京一千家特定餐馆消费的话,就可以额外给消费者20%的折扣。这种有限的选择权的存在,把货币分成若干级别,有的具有充分流动性,没有任何指向性,有的只具有相对的流动性,还有着足够的指向性。我们把后者定义为子币。

最后,在中长期的未来,采取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内需在国民经济中达到投资与出口同样的“国民待遇”。比如说,仿照期货市场,建立全新的货权市场。比如说,积极鼓励国人的消费储蓄观念,同时大力发展消费经纪中介行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四年超过了10%,而通胀率低于3%。我们相信,如果内需能够成为真正的领航者,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将更加“又好又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6 00:45 , Processed in 0.13239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