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97|回复: 2

[【文史类】] 辛德勇:最后的BIG BOX古书感谢市(《东京书市买书记》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2 12: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后的BIG BOX古书感谢市(《东京书市买书记》之二)

  昨日在神保町看到一张宣传广告,告示云本月10日至16日之间,在早稻田大学附近Big Box大楼举办“古书感谢市”。广告中有“每月恒例”一句词语,似乎每月都要在这此举行一次这样的集中售卖活动,不过,这一次却有些特别,它是这一书市最终落幕之前的告别出演,我也算是赶上了日本旧书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性时刻(若干年前,还在京都举行的日本首场古书拍卖会上看过热闹)。
  昨天下午从东京古书会馆出来,手里有一大包书,再往这里跑很累赘,加之时间已经比较仓促,所以,今天上午又专门跑这里来一次。东京这类常年不断举行的小规模书市,通常都是上午10:00开始。由于今天是13号,已经是书市的第四天,没有必要再急着赶早晨的开场,大约开卖半个小时以后,才来到场内。
  这座Big Box大楼,位于早稻田大学附近的高田马场轻轨电车(东京JR山手线)站旁。由高田马场电车站到早稻田大学这条路,街道名称就叫早稻田大街,是东京城内规模仅次于神保町的旧书店街,共有旧书店三十多家。
  多年混迹于学术界中,自己常常觉得脸红,因为实在做不成一个正儿八经的学问家。十多年内,来过早稻田大街已经很多次,但只是为买旧书而来,甚至还专门去过附近居民区内设在住宅里的一家非常偏僻的旧书店,令老板娘对我找路的能力惊讶不已,可是却一次也没有真正迈入过早稻田大学的校园,既没有想去开开眼,看看人家走的路是宽轨、窄轨,抑或铁轨、钢轨,也没有想去骚扰同行学者拜访交游,每次都是乘兴望书而来,欣喜获书而归,这次更只是以逛书市为目标,出了车站就拐到Big Box大楼,连早稻田旧书店街都没有去看。
  所谓Big Box,也就是大盒子,名字好像得自这幢大楼白、红两色的外观涂饰,是由日本一位常常引起争议的建筑师黑川纪章创意设计。由于正在整修施工,看不出来究竟有何独到之处;以前在附近经过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注意过它的模样。在我看来,所有当代建筑的外观,都差不多同样难看,往往越有名的设计越难看,全世界都是如此。当代建筑还有一个普遍特征,这就是除了那些特别奇形怪状的怪物之外,大多数建筑的造型都像火柴盒子,设计师在这个Big Box上面,究竟会施展出哪些别出心裁的手法,我也实在想像不到。
  书市就设在大楼一层“东西线”地铁站出入口边上的空地上,摆有十几个摊位。日本的书市都是这样集中一处而分别设摊,每家的书籍有自己印制的价签儿,价签儿一般像中国公园门票的正副券一样,分成两段,上面分别印上同样的书店名称和书价,店家把上段实贴在书籍后封皮的里面,下段则虚浮在那里。读者在各处选书后,是在同一收款处统一付款结帐。结帐时收款人取下虚浮着的价签儿下段,先是用于与读者结算,书市结束后再用于与具体的店家结算。
  这种方法,读者比在中国逛书市要省时省事很多,可是中国人学不来,照这样弄法,店家相互之间不知要闹出多少花样。日本民族有许多优点,不少中国人妄自尊大,总拿唐朝皇帝的眼光来瞥视日本列岛,多少年来一直不肯虚心学习;不过话又说回来,实际上其中大多数都如同这样的小事一样,即使想学,恐怕也根本学不来,国情或者说“人情”确实不一样。
  地点很热闹,乘坐地铁的人来来往往从旁边经过,书市场内却比较冷清,没有几个人在书架旁选书。这让我很惬意,得以静下心来,从容浏览。一个多小时下来,选出十多种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大部分都与中国有关,这里不妨先从最远处没有关系的书说起。
  首先是一本岩波文库本《英語發達小史》,150日元。从小学到中学毕业,除了与汉语拼音字形一样而发音不同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以及“毛主席万岁”这句口号之外,一句外国话、一个外语单词也没有接触过。上大学好不容易有机会学外文了,又因为念的是地理系,属于最不受学校重视的小学科,英语老师紧缺,配给轮不上;俄语又因为政府不想与苏联通好,学校不开课;最后只好安排一位呆着没事干的俄语老师来带我们学日语。
  俄语老师讲日语,乍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实际上也自有它的道理。因为同样都是人话,人起初又都是由林子里嗷嗷怪叫的猴子变过来的,各国各族人的语言文字,在内在实质上原本必然相通。正常的人通了一门外国语言文字之后,也就大体能够掌握所有语言文字互通的神髓和技巧,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傻瓜才跟老师学哪门儿只是哪一门儿,欧美许多人能懂五花八门的外国语言文字,就是这个道理。国人与他们的差别,只是其文明化和国际化程度高,自幼即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并且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应用各色语言文字而已。
  这位俄语老师的日语课果然不同凡响。像他本人凭借俄语的基础从高起点起步现学现卖一样神速,一般要拖拖拉拉教上一学年,甚至更多至三四个学期的课程,他三下五去二,不到一学期即完成授业,倍受我们敬佩拥戴。后来学校主管部门担心这种偏离常规的教法太不靠谱儿,想方设法找到好几位专门教日语的老师来给补茬,其中还包括一位从日本请来的家庭妇女,但都没讲上两堂课即被我们轰走,因为没有人想听早已领会过的内容(尽管在外语学习中从领会到掌握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看到外语学习竟可以这样速战速决,于是从大三起,便以教日语的俄语老师为榜样,自己找一面小镜子认认舌位唇形,大胆学起了英文。虽然时至今日也只能连蒙带猜勉强认出几部想买的书名,但我以为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猴子的遗传基因,或是过于痴呆愚笨,而是没有能够花费足够的时间。
  上大学时先是要自己补课,学习因为“十年动乱”而耽误的本来应该在中学学习的许多基础常识;还偷偷摸摸自学了一些属于大学本科程度的古典文学、古代汉语、中国历史乃至考古学的知识;同时,也是从大三自学英语时起,还选择了后来的专业历史地理学,开始比较集中地摸索学习历史地理学知识,时间实在分配不过来,无论如何也不能像当初学日语时一样,早晨天蒙蒙亮就站在操场边上用功。后来专业压力大,更顾不过来,总之是没有付出应有的努力。买下这本小书,就是因为我还一直坚持着从俄语老师那里领会到的学习方法,即对于成年人来说,完全可以借助语言文字的一些深层规律,通过自学而比较快捷地具备简单应用一门语言文字的能力,至少对于单纯的读书需求来说,应该能够做到这一点。
  这本《英語發達小史》的作者为英国学者Henry Bradley,原名为The Making of English,初版发行于1904年。我买到的日文译本,依据的是英国学者Simeon Potter所作的订补本,出版于1968年,译者名寺泽芳雄。我没有注意中国是否也有过汉文译本,但岩波文库翻译出版外国名著,其对译文质量的注重程度,恐怕不是近年国内出版商所能比拟。岩波文库创刊于1927年,到今年已满八十周年。它出版的这种小纸皮文库本,一直保持着素朴的装帧风格,价格也极为低廉,面向社会大众,但所收录的书籍,却都是经历时间汰选的学术经典,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成为举世公认的出版品牌。购买一个陌生学科内容书籍的时候,找一个这样值得信赖的品牌,应该是最为简便易行的办法。
  井泽实写的这本《大航海時代夜話》,也是由岩波书店出版,是1977年印行的纸皮初版本,卖500日元,不到原定价的一半。所谓“大航海”,与地理大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同一件事情。昨天在东京古书会馆买到的《地理發見時代史》,讲的就是地理大发现,所以,这两部书以后可以相互比照着看。二者之间有些明显的差别,则不待阅读,随手一翻也就看得出来。一是作者的出身和背景不同:井泽实是以职业外交官的身份而业馀从事撰述,《地理發見時代史》的作者山中谦二则是大学里面研究外国史的专家。二是写作形式不同:《大航海時代夜話》是一本专题文集,大部分文章曾在刊物上或是其它相关著述中公布过;《地理發見時代史》则是初次面世的系统研究论述。
  不过,不要误以为业馀研究者的水平就一定会比从事这一专业的教授逊色。据《大航海時代夜話》篇末所附“解说”介绍,该书作者井泽实,于1918年在21岁时留学西班牙,通晓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英语等多种欧美语言,是开创日本“伊比利亚学”的先驱者,同时还是一位以搜罗欧洲海外发展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文文献为主的著名藏书家。
  事实上,井泽实曾蒙受研究日欧关系史的专家村上直次郎邀请,到大学里教书,有机会成为职业学者。不过,他谢绝了这样的邀请,一直是以外交官为职业,业馀从事研究。其间具体的缘由,虽然不得而知,但对于像井泽实这样自学出身进入历史研究领地的人来说,肯定会有一些与专业研究者不太协调的地方。读书驳杂,缺乏足够的专精和系统性,兴趣和涉猎的范围过于宽泛,从事研究的方法和选择研究的题目,完全依凭个人兴趣,不理会学术界的主流风尚,等等,这些都是很多依赖自学进入某一学术领地的人所共有的特点;井泽氏由于同时也是藏书家,这一特点便显得尤为突出,常常为一些专业学者所诟病。因此,从旁观角度看,井泽实的选择,显然更加有利于他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方式从事研究,从而免却学术界那些不成文规矩的束缚,享受到更多治学的真趣。再说对于他的藏书爱好来说,若不常年轮流居住于欧美各地,根本无法买到那些钟爱的书籍,这一点他或许更难割舍。
  自学者的驳杂,有坏处也有好处。科班出身的人由于很早就过分专精,有一套固定的“范式”,有时也会束缚思路,蒙蔽眼界,自学者则可能会因知识驳杂而发现他们无意关注或是无法看到的问题;还有行文论述也像手工作坊的制品,虽然不入时,却更带有个人的情趣。所以,就我本人来说,两相比较,还是更喜欢井泽实这本《大航海時代夜話》;特别是书中有一篇《大航海時代文獻解題》,还有一篇《スペイン語で書かれた書籍》(《谈谈西班牙文书籍》),都同文献的收藏和研究有关(其它许多文章也不同程度地带有以文献为核心或是以文献作切入点的笔记式著述特点),更是山中谦二《地理發見時代史》未尝涉及而我尤其感兴趣的内容。
  在这里还买到一本与此《大航海時代夜話》的宽泛主题相类似的书籍,是藤野明著《銅の文化史》(《铜文化史》)。这是东京新潮社《新潮选书》丛书当中的一种,出版于1991年,虽说是旧书,但书的洁净程度与刚刚出厂的新印本没有任何差别,售价400日元。
  这只是一本很普通的大众读物,介绍所谓“铜文化”,可是我选购它,却是因为眼下正有很具体的需要。最近一段时间,研究中国古代的铜活字印本问题,想了解一些有关世界各地古代铜文化的知识,专门去图书馆跑了几次,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书籍。本书作者藤野明,本是专攻有机化学的化学家,身为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因为自幼就对日本古代的铜冶炼和铜器制作感兴趣,多年搜集相关资料,写成此书。由于作者有科学家的素养和眼界,谈科技问题能真正说到点子上,这是此书的第一个优点。其次是因为作者为日本人,而且对这一问题产生兴趣,首先就是出于对日本古代铜文化的关注,所以,对日本情况的叙述,内容非常丰富,在书中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而日本“铜文化”的一般情况,以及它在世界中的位置,正是我特别想要了解的问题。
  研究中国历史问题,有时需要世界性的视野,这不仅体现在诸如北方民族关系这一类直接的政治势力消长方面的联系,它还会涉及到诸多文化问题,印刷术的发明应用以及技术发展传播,就是如此。过去研究中国的铜活字印刷问题,只是就中国论中国,顶多涉及一点儿朝鲜,实际上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在东西两方都需要从更大范围的世界着眼,而在东方,日本应该是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在这里还买到两本直接涉及这一问题的书籍,一部是和田清等人编译的《舊唐書倭人傳、宋史日本傳、元史日本傳》,另一部是曾我部静雄著《日中律令論》。
  和田清等人这本书,是岩波文库小本,150日元。内容大体上相当于这几部正史日本传的笺注,而且还辑录有一些相关的中日文献,附在后面,是读正史很有用的参考资料。《日中律令論》收在东京吉川弘文馆出版的《日本歷史叢書》里面,是1963年的初版本,售价400日元。
  关于中国古代的律令制度,是历史学界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新出土文书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较多,更吸引大家的注意,称得上是中国史领域内的一大显学,而我对此却几乎没有什么了解,迫切需要补课。以前泛泛浏览,知道学术界通常以为,在汉代尤其是武帝时期以前,令与律的性质,实质上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对这样的看法,我一直困惑不解,感觉从行政体制运作过程中官吏具体执行、操作律令的角度来看,在令与律之间,必定要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划分,不然会产生诸多混乱,违背制定律令制度的根本宗旨;而且从研究者所引述的文献来看,律、令二者之间事实上还是能够看出比较明显的区别。因此,很想抽时间多看看专家们到底是怎样来具体地分析这一问题,而这自然需要首先对律令制度的总体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书前一半讲中国律令制度的演替,后一半讲日本律令制度的变迁,属于概说性质,买下来只是看好它叙述简明扼要,适于初学者,而且有日本情况相参照,对理解其原理和某些特别的问题,也会有所帮助。做专题研究要力求详明,做总体性概说则最忌繁复,要能得其要领,有通贯性的认识,往往越有见识者篇幅愈为简省,繁复则必然不得要领。动辄数卷、十数卷之通论性著述,其文必无甚可观。
  说到简而得要的概说,在这里还买到两部专门研究中国历史问题的名著,一部是青木正儿的《支那文學思想史》,一部是加藤繁的《支那經濟史概說》,分别标价400和350日元,都很便宜。像《支那文學思想史》,在一些专门经营有关中国史籍的旧书店里,通常是要卖三四千日元。这本《支那文學思想史》收在前文提到过的东京弘文堂书房所出《支那學入門叢書》当中,出版于1944年;《支那經濟史概說》则是由岩波书店在1943年出版,都是最初的印本。在这两本书中,相比较而言,《支那文學思想史》书品更佳,内容也更吸引人,处处都能展现出饱读诗文后的见识,尤其为之欣喜。此外,同类优秀的概说书还找到有矢泽利彦著《東西文化交涉史》,东京中村出版社出版,初版于1957年,我买到是1959年的第三版,价格只有200日元。矢泽利彦所论“东西交涉”,实际讲的只是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好处是对中欧双方相互的影响,都有平衡的论述。
  青木正儿、加藤繁两人都是非常著名的汉学家,矢泽利彦在中西交通史领域,也是卓有声誉的权威学者,但并不是有名的日本学者,就一定都能写出这样好的著述;也不是所有的著名学者,都同样令人敬重。这次在这里买到的吉川幸次郎著《支那人の古典とその生活》(《中国人的古典及其生活》,300日元),在我看来,就说不上是一本好书。在日本的著名汉学家中,我一直不大喜欢吉川幸次郎。这不在于他曾为侵华战争做鼓吹,当时很多日本学者都做过,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必苛求,而是读吉川氏的一些文章,常常能够感受到一种带着厌恶的情绪来专门挑剔贬斥中国文明的怪味,非常令人反感
  翻看这本《支那人の古典とその生活》,一开篇,从重印序言里就能体味到一种强烈的对立情绪。吉川幸次郎阴阳怪气地指责说,中国人不懂得尊重日本文明。这话当然并不是毫无缘由,但他恐怕没有丝毫道理在这里来这样讲
  这部书本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一部小文集的重印本,统共只收有两篇文章,都是当时的讲演稿,一篇即被这部文集所挪用的书名,另一篇是《支那人の日本觀と日本人の支那觀》(《中国人的日本观与日本人的中国观》)。我买这本书,主要是想看后者,看看吉川幸次郎究竟怎样来谈论这一问题,因为这是对增进两国民众沟通非常重要的问题。
  吉川一开场就讲到,导致日本出兵中国,虽然有政治、经济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在这些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中日两个民族未能相互理解对方,甚至互有误解。那么,怎样才算尊重和理解日本了呢?吉川在文中举述了当时正在日本“来朝”的周作人和钱稻孙。吉川氏讲这番话的时间,是1941年4月。若仅仅作为当时的史料,我们完全可以平静地阅读,但是,需要知道,我买到的这部书,是1964年由岩波书店印行的“改版”重印本,他在重印序言中讲的那些话,实际上就是在重申这一看法。对于那样血腥的杀戮,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一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知名学者,在战争结束将近二十年后,难道还可以怪罪说是由于中国人没有能够理解日本文明的辉煌而自找的灾难吗?是不是中国人都应该效法周作人之辈以避免遭受血光之灾呢?为了更清楚地表明他对自己这些言论的顽固坚持,吉川幸次郎甚至还把当年的旧序也一字不差地抄录到重印序言当中。只要具有起码的人性和良知,也不会像这样原封不动地重印这些文章,只能说是混帐透顶,丧心病狂日久,已经无以矫治了。中国人并不愿意生活在惨遭蹂躏的痛苦记忆之中,更不想对历史复仇,是日本总有吉川幸次郎这样一些人物来提醒我们,罪恶的意识在日本社会当中从来也没有清洗干净,甚至还有很深的根基
  与吉川幸次郎这本令人讨厌的文集不同,岩村忍著《東洋史の散步》(《在东洋史中散步》,东京新潮社《新潮选书》丛书,1970年初版本,200日元),是一部令人轻松愉快的历史随笔集。岩村忍主要研究蒙古史和中亚史,有日本研究游牧民第一人之誉,这部文集涉及的范围却不仅局限于此,上起中国文明的起源,下至十八世纪的中国与欧洲,还有对历史学一般研究方法的思索,以及宋人郑思肖的《心史》和《马可波罗游记》这样一些著述同日本的关连等等,博雅洒脱,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视野,都极为开阔,与其形容成“散步”,不如比拟为在漫无边际的草原上骑马游荡,出入东西南北,穿越上下今古,进退回旋自如,值得慢慢一一领略品味。
  能写出诱人的文章,是因为岩村忍本来就是一个饶有趣味的人。他解释以“散步”来作书名的缘由说,这是因为收在书里的这些文章,都是以散步的心情来写兴之所至的事情。岩村氏在后记里讲到,历史研究的目的与其它学科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破解疑问是唯一的目标,而学者们在朝向自己选择的特定问题迈进的时候,路边往往会显现出一些充满诱惑的岔路,这些小路很可能坎坷不堪,说不定还险象丛生,你无法深入,但有时却可以怀揣着散步的心情走过去随便看看。这部文集,就是岩村忍如此这般散步的一部分记录。
  看似随心所欲的轻松散步,其实写在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独到的见识,而且几乎都是针对很具体的历史问题,并非不着边际的胡侃。文集出版后,日本研究相近领域的著名专家护雅夫和山田信夫,都专门写过文章,对文集中提出的学术见解给予了很高评价,护雅夫文章的标题就叫“随处都是崭新的见解”(《随所にざん新な说》),山田信夫则赞誉说,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像岩村忍这样漫不经心地讲述艰深复杂的问题。能够做到这些,当然首先是作者的天分,不过岩村忍其人也还有着普通学者所不具备的嗜好和经历,这些与他的研究著述,应当有直接的关系。
  岩村忍非常喜欢书籍,收藏有很多珍稀的古本,他撰著有一部欧美有关中国文献的解题书籍《支那關係歐美名著略解》,就显然与他热衷于相关文献的搜集密切相关。爱好搜集书籍的学者,阅读一般都比较宽泛,往往也就会在研究过程中,看到更多的岔路,同时更容易被这些岔路上的景致所诱惑,触发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联想。另一方面,即使不专门藏书,只要肯用功,读破万卷书,应该不足称奇。岩村忍与众不同的是,他并不只会闭门读书,而是还能够骑在马背上走万里路,在欧亚大陆的草原上做过很多细致的考察和考古发掘工作。将对现实的观察体会与对历史的理解融为一体,将读万卷书与走万里路兼于一身,这是古往今来没有几个学者能够做到的事情。岩村忍做到了别人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也就能写出常人不易写的文章。
  在本书的后记里,岩村忍最后写道:“对于我来说,历史具有非凡的乐趣。何以如此愉悦,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探索一个又一个连环相扣的历史事实,比阅读优秀的侦探小说还令人快乐。真实的历史,不像侦探故事那样,既有开端,也有结局,这或许会使人多少感受到一些不安,但这岂不正是一种令人惊悚的悬疑吗?”在此之前,我见到的另一位将历史研究的魅力与阅读侦探小说联系起来的历史学家,是中国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学者周一良。周一良这番话,很正式地写在一篇谈论清代乾嘉学术兴盛内在原因的文章里,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历史学者太多注意。这是一种只可与知者言而不易为常人解的情趣,周氏也是有他自己的体会。尝见有个别人将周一良这番话引申成为仿造侦探小说的逻辑结构去编造通俗的历史推理叙述,这与周氏本意,恐怕就大相径庭了。
  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买到三部日本学者的著作,分别为贝冢茂树著《中國古代史學の發展》(《中国上古史研究的进展》,东京弘文堂书房1946年初版,500日元)、驹井和爱著《中國古鏡の研究》(《中国古镜之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53年初版,1,000日元),以及丹羽友三郎著《中國元代の監察官制》(《中国元代的监察官制度》,东京高文堂出版社1994年初版,400日元)。这些都是老一辈汉学家的专题研究,需要带回国内后正襟危坐拜读
  贝冢茂树和驹井和爱的书都是以考古学资料为基础的研究论著,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自然可以对他们的一些观点可以做出修正,但仅仅是对一对当年这些人看不见的材料即轻易得出的新见解,即使百分之百地正确,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对问题认识的深化。譬如关于规矩纹铜镜亦即所谓TLV文镜,尹湾汉简的发现,固然很容易就证明了驹井和爱等许多学者过去将其视作六博图的推测并不正确,但新的研究也并没有对相关问题做出更深入的解析,包括驹井和爱在这部《中國古鏡の研究》一书中早已提出的一些问题。高水平学术研究的价值,并不会因材料的陈旧而削减
  在近现代史方面,也有正儿八经的收获。高村直助著《近代日本綿業と中國》(《近代日本绵业与中国》,东京大学初版会1982年初版,450日元),研究近代世界市场背景下中国领土上中日绵纺织业的势力消长,我关心的则是与此相关的中国近代绵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地域变迁。饭沼二郎编《热河传教实录》(《熱河宣教の記錄》,东京未来社1965年初版,500日元),是对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华期间日本基督教会在中国热河传教神职人员的采访记录,涉及到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对研究传教以外的很多问题,也都有史料价值,包括我感兴趣的历史人文地理问题。
  在这次“古书感谢节”上买到的另一部与现代史有关的书籍,是美国学者Daniel Harrison Kulp著、日人喜多野清一等译《南支那の村落生活——家族主義の社會學》(《华南的乡村生活——家族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东京生活社1941年初版,英文原名为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1925年在美国纽约出版)。不专门研究这类问题,不知道中国是不是有过汉译本,至少在这部日译本出版时还没有见到。这是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生活的社会学名著,剖析韩江流域的一个乡村,当时的调查工作深入细致,重视社会心理的分析,现在已经成为研究中国华南乡村的绝佳史料,470多页一大本标价1,000日元,也不算贵(稍后几天,在专门经营中国文史书籍的山本书店所印行的“古书目录”上,看到此书的标价是7,350日元),即使有中文译本也不会比这再更便宜。
  社会学的调查研究,短期内殊少有人会在同一个点上再次重复,是否实事求是,常常是天地良心的事情,比其它学科更需要学术的虔诚,从而也更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时下国人的学术环境,显然不能同这位Kulp当年在美国的学术环境相比。所以,即使自那时以来这个乡村的社会环境没有发生过任何改变,现在再让中国的社会学者重新去做调查研究,我也宁愿选择这部看起来好像已经很陈旧的著作。
  交款结帐时主办者顺手塞给一张传单,读了以后才知道,在这里举办的“BIG BOX古书感谢市”,始于1974年,至今已有三十四年,读者也应当向这么多年来一直持续举办这一活动的书商们表示感谢。中国的个体旧书店越来越多,业主们也有必要适当借鉴一些海外同道的成功做法,这些学起来应该不是很难。


http://www.wangf.net/vbb/showthr ... &threadid=229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13: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德勇:《东京书市买书记》小引
5月中旬的第一天,又来到东京这个充满诱惑的地方。行前刚刚迁居到稍大一点儿的房子,可还是远远放不开我的书籍。许多一时不大用得上的书,依旧堆在学校的研究室里,一捆一捆地,看上去跟码放砖头相差无几。条件实在有限,连束之高阁都谈不上。窘迫至此,买书自然要尽量收手,只是想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游历海外的精力日渐耗减,一定会更多地自处陋室,为使日后能坐拥书城,更有兴致地逍遥闭门读书,既然来到这旧书的王国,免不了还是要去寻觅一番。给自己制定的限制条件,是以赶书市为主,尽量不多在旧书店铺里看,因此,这里记录的也主要是去书市买书的经历。至于所买到的书籍,在这种书市上,绝大多数都只能是平常专业用功和用以补充知识的读物,而且是以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为基本前提,没有特别的收藏价值;写在这里,主要是要与对相关学术著述感兴趣的朋友沟通交流。由于只是随手仓促记述,且身在旅中,行箧无书可资查核,所说事项或许会有很多疏漏舛误,尚待识者正之;至于因得书翻书而触发的一些杂乱感想,原本即略无深意,都是家常白话,姑妄听之置之可也。

http://www.wangf.net/vbb/showthr ... &threadid=229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2 13: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实在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6:37 , Processed in 0.1486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