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29|回复: 0

通胀压力或许不是坏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9 20: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胀压力或许不是坏事

近来,新华社等媒体发布了猪肉价格回落的消息。但我们估计,猪肉价格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不出意外的话,“通货膨胀”将成为主导2007年下半年的焦点话题。

对于本轮猪肉涨价是否会波及其他消费品,虽然仍存分歧,不过,继高盛发表肉价可能推动中国CPI指数增幅突破4%(央行设定的警戒线为3%)观点之后,世界银行在其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也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存在粮价上涨引发物价普遍上涨的风险。

这种担忧的论据还来自国际市场。目前,食品价格正朝着30年来最大年度增幅逼近,大多国家都感受到了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那么,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是否正离我们远去?我们认为,可以承认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但是,更应该警惕 “肉价涨幅过大=CPI增幅过大=通货膨胀=投资过热”逻辑链条背后所隐藏的可能政策导向,“因为物价上涨所以要抑制投资”的结论也许并不符合目前的中国国情。

首先,中国投资未必真的过热。经济学家通常用中国固定资本投资率和标杆国家相比来判断投资是否过热,如因为中国40%固定资本投资率破了历史纪录、创了世界纪录而断言中国投资已经过热。我们认为,这种更多依赖于经验的判断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毕竟,此国非彼国,此时非彼时。

判断投资是否过热应该主要看投资回报率。据统计,1998年到2005年的8年间,我国工业企业年均利润增长高达30.5%(不同行业各不相同),而2000年以来的投资回报率都高于或起码不低于美、英、法、日、意、德等国家。如果撇开地方政府牺牲环境和资源进行的投资不说,从宏观上,我们不应该轻言投资过热。

但是因投资增长导致物价普遍上涨则是必然的,关键是看这种通货膨胀是否是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我们相信,央行年初确定的CPI增幅应控制在3%这一警戒线,是与中央政府年初确定的GDP增长目标为8%高度相关的。如今已至年中,许多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都根据贸易顺差等因素将今年GDP增幅调高,刚刚公布的世行《中国经济季报》也上调对2007年中国GDP增长预测至10.4%。所以,“3%警戒线”可能也会时过境迁。

另一方面,除了GDP之外,考量CPI增幅警戒线更应该参照国民收入增长率。我国国民收入增长跟不上GDP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跑到哪里去了?从同期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30.5%、中央财政年均增长18.6%和地方财政年均增长16.6%的数据可以得到部分答案。

看来,最棘手的就是国民收入问题了。而且应先重点关注中、低收入的城镇居民以及农民的收入问题。从本轮猪肉涨价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看,肉价上涨最大受益者是和政府关系紧密的肉联厂等加工、流通环节,农民和消费者仍是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因此,如何监督那些借保证食品安全之便从农民和消费者口袋中“抢钱”的企业,是问题的关键。联系到因粮油价格普遍上涨而遭受质疑的中储粮,以及对有关方面早在去年底以前就知道生猪存栏情况异常却不作为的猜测,我们认为,整个粮食价格的关键环节,政府实际都可以控制。目前,中央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并颁布条令,就看具体利益部门作不作为、怎样作为了。

值得注意的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主张“因为物价上涨所以要抑制投资”的最大可能政策导向就是加息。而这正是许多国际热钱梦寐以求的。从今年以来的金融调控效果看,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加息并不能有效遏制资本流动性。相反,加息给了国际热钱加速推动人民币升值的更多机会,热钱泛滥则会迅速吹大资产价格泡沫,这种泡沫会最终传导到粮食、石油等价格上,造成真正的通货膨胀,最终陷中国经济于不利。

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CPI不应该成为调控的惟一依据,更不能成为惟一对象,政府应该借助以肉价上涨为体现的通货膨胀带来的治理机会,综合考量,建立起宏观政策与CPI、资产价格及其他因素之间更加科学的联动机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6 05:49 , Processed in 0.17327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