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77|回复: 0

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理论解说及其评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9 10: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理论解说及其评述


  [摘要] 本文对绩效决定因素的三种主要理论:产权论、超产权论及核心能力论进行了解说和评述,得出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是源于企业生产力系统,但是理顺企业经济关系与塑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提高企业绩效,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以人力资本为融合点,将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相融合,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企业绩效模型。
  [关键词] 绩效产权超产权核心能力
  企业绩效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关注的热点。围绕着企业绩效的界定及决定因素,理论界展开了长期的讨论。本文首先以企业的目标为基础对企业绩效做了界定,然后对目前理论界关于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三种理论做了详细解说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建立企业绩效模型的看法。
  一、企业绩效内涵的界定
  关于绩效(performance)的界定,理论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概括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绩效,也称效绩、业绩、成效等,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层含义。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均认为绩效包涵行为结果(即业绩)在内,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除行为结果外,绩效还包括行为过程。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绩效评价无一不是从人们行为活动的各个过程设置、选取评价指标,从而对行为结果做出中肯评价。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
  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绩效可分为组织(企业)绩效、团队(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团队绩效、员工绩效是指团队、员工在某一时期的工作结果、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总和。组织绩效指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整体完成既定任务的行为和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及赢利状况等,它是一个综合绩效的概念,团队绩效和员工绩效最终反映为组织绩效。本文所研究的企业绩效是指企业组织绩效,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一定期间内为实现企业目标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及其所取得的各种成果的总称,即企业绩效是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和结果。因此,探讨企业绩效的内涵,必须与企业目标联系起来。
  企业是通过契约连接各生产要素,依靠权威协调管理,存在内部分工,为交易而生产的专业化团队组织。企业目标包括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财务目标就是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非财务目标就是指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双重目标中,财务目标属于激励性目标,起主导作用;非财务指标属于约束性目标,对企业行为起限定作用,而且有时是强制性的,如纳税、保护环境等,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所以作为企业绩效,它应该既包括财务绩效又包括非财务绩效,非财务业绩是通过经营管理系统获得的内因、行为过程和无形资产的积累。非财务业绩最终要体现在财务业绩上,它是企业财务业绩得以实现和提升的最终驱动因素。
  二、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三种不同理论解说
  1.产权理论
  主张产权决定论的经济学家认为,产权明晰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产权决定论又可分为产权归属决定论与产权结构决定论。产权归属决定论以科斯创立的交易成本为基本分析工具,以企业是降低交易费用并带有权威特征的契约结构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着力探讨产权归属、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权归属决定论强调产权私有和剩余索取权对于企业绩效是至关重要的,认为产权归属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企业资产只有为私人拥有,才能实现产权的排他性,构建起企业拥有者对资产关切的有效激励机制。产权结构决定论以契约关系为基本分析工具,以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结”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着力分析企业产权结构、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权结构决定论侧重从行为权力角度定义产权,认为产权是剩余控制权形式的资产使用权力,企业所有权主要表现为剩余控制权,企业绩效的关键在于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对经营者设计周详的激励报酬合同,把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带来的代理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2.超产权论
  超产权论认为充分竞争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其基本观点如下1)竞争具有激励、完善信息、发展企业和进化市场之功能,它是改善企业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绩效的最根本保证,变动产权只是优化企业治理机制的一种手段。(2)产权激励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刺激经营者努力与投入,增进企业绩效;没有市场竞争,只有“坐地收租”式的产权激励,并不能激励经营者增加努力、提高企业绩效。(3)变动产权在短期内对于改善企业治理机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只有由市场竞争所促动的企业治理机制才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企业持久成功取决于治理机制能否不断地适应市场竞争。
  3.核心能力论
  核心能力理论以能力为分析工具,强调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决定作用,主张通过核心能力的培育来创造竞争优势,改进企业绩效。其基本观点如下1)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从表面看来,企业是由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规则资源构成的,但从深层次上看,物质资源和规则资源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们各自背后的能力,唯有蕴藏在这些要素之后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本质。(2)企业核心能力的差异决定企业绩效的好坏。各企业的员工组成与能力、组织结构、经历、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等各不相同,由此各企业在从事相同或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了不同的能力,显示出不同的效率,表现在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成本、产品特色、服务质量、市场位势等方面,并最终体现在获利的多寡上。企业获取“租金”的量由持有的核心能力的状况决定,企业获取“租金”的长期性由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和积累的新核心能力的维持时间决定。(3)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或市场战略的结果,而是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的特殊能力的体现。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是单个企业拥有的比竞争者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现实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技术水平优势都是这种特殊能力的外在表现。
  三、对三种理论的评述
  依据企业是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有机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企业观以及辩证系统的动态分析法,我们认为上述三种关于企业绩效决定性因素的理论解说,割裂了企业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辩证统一,在强调影响企业绩效一方面因素的同时,忽视了另一方面因素的作用,因而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形而上学性。产权论和超产权论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从理论的承接角度看,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即都是立足于企业的契约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结”,着眼于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主张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与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探讨提高企业绩效的途径。这种分析思路的主要缺点过于强调交易成本,将企业俗化为一种“人际关系的装置”,似乎只要调整好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的绩效即可以明显改善,无法解释现实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例如,在同样的产权背景与市场环境中,企业绩效的差异却十分显著,有的企业历经几世纪长盛不衰,有的企业历经三五年就夭折、消亡;与大多数国有企业相比,长虹、海尔等少数国有企业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产品趋同与低水平重复投资问题,等等。核心能力论与产权论和超产权论完全不同,它不从经济利益关系的理顺角度而是从生产能力的提升角度探寻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从哲学的高度讲,这是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答案,笼统地说,这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核心竞争力论完全忽视了企业经济关系的理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与制约,没有从企业是生产能力和经济利益关系或契约关系的矛盾统一体这一本质认识出发,来全面地分析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也没有依据经济条件的变化来动态地分析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与古典、新古典经济学一样,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了企业的生产性而忽视了其交易性,看不到企业的制度结构或产权安排对企业生产活动的重大意义。
  笔者认为,契约论与能力论应该相融合,契约理论强调制度安排与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能力理论强调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的培育,这实际上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从企业是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关系的统一角度讲,企业绩效是由企业生产力(尤其是核心生产能力)、企业经济关系(核心是产权关系)以及市场竞争关系这三大系统因素决定的,其中生产力系统是核心层次,经济关系系统是中间层次,市场竞争是外围环境层次。此外,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也具有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它们的融合点是企业的人力资本,即契约理论强调的激励约束、治理机制或制度安排不仅是由人设计的,而且主要是针对人力资本产权主体设计的,能力理论强调的知识、技术或能力本质上都属于人力资本范畴。以人力资本为融合点,将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相融合,就可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企业绩效模型。 (来源:《商场现代化》)(赵新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6 05:44 , Processed in 0.21154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