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48|回复: 0

“高考经济”不是经济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8 11: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06-08 09:57:34  南方网

  在很多时候,中华民族不能算是个有创意的民族,比如外国人发明了一种“奥运经济”概念,有聪明的中国人就开始主张“体育经济”;有外国人研究“娱乐经济”效应,中国就有人鼓吹“美女经济”。不过,有一些模式并不是东施效颦,就像近年来热火朝天的“高考经济”,尽管属于上述概念的延伸品,却也是个新词儿,并且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什么叫“高考经济”?笼统地说就是由高考带动的各种社会消费,并由此而形成的一种宏观的经济现象。具体说就是高考期间有人推出考生客房、高考套餐、考试用品、营养药剂等等,而由于需求群体逐年扩大,几乎每年到高考时节都掀起一股消费狂潮。几年来,人们对这种现象争议四起,但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在讨论经济问题。就像孙悟空,纵然有一个筋斗翻出十万八千里的本领,终究还是在如来佛的手心里打转转。

  其实,高考的魔力完全不亚于如来佛的法力,这估计是大部分中国人都有所体验的。一场考试可以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命运,在中国是公认的社会现实。有了这样的前提,就算忍饥挨饿、呕心沥血也在所不惜。越是社会底层的群体,越是重视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每年上千万的学子及数亿的家长都义无反顾奔向这座“独木桥”。从这个角度上说,所谓的“高考经济”实质是种社会心理使然。既是社会现象,就应该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看看那些靠兜售高考试题而发达的骗子,看看某些因此而成为大款的教育官员,再看看那些因付不起学费而自杀的家长和一个个身体孱弱的学生……如果把这一切统统当作经济问题来对待,就显得过于轻描淡写了。

  有论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考客房、状元餐、考前吸氧、考后谢师等一系列商业现象,都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而商家创造出合适的商品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种说法如果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凡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与教育本属于不同领域,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教育问题经济热的现状,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心甘情愿去“挨宰”的呢?

  一般说来,由于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导致了公民受教育的不平等,仅从表象上看,学校就有“重点”和“普通”之别,学生也有城乡之别,分数更有区域之别。这些刻意设置的“门槛”,不得不让人们在无意间去寻找捷径,以此衍生而出的不仅是不计成本的投入,甚至金钱买考分、权力换文凭的事件也层出不穷。中国人历来把科举制度当作转变命运的契机,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为了获取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空间,只能不惜血本抑或倾家荡产。这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曾被文学家描述成“中国病人”,正是有人把准了这道脉,对症下药般的提出了“高考经济”概念,在人们不经意间,使一种嗜血的剥夺骤然变成了道貌岸然的经济问题。

  可笑的是,虽然“高考经济”被社会广泛认可,相关产业链业已形成,由此而带动市场消费早被许多专家津津乐道,但是却没有人承认“教育产业化”的事实。当然,政治语境不是任何人敢于营造的,但我认为,作为一种公共事业,至少把高考消费有意推向经济范畴是别有用心。

  常常听到有人谆谆教诲,说什么“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入不足是因为财力有限”云云,这话乍听起来很有道理,理由也充分得令人无可质疑,事实上很多人也信以为真。果真如此吗?去年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先生曾经向“两会”提交过一份《关于党政机关带头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建议》,他痛心疾首地指出,从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的行政成本增长了87倍。行政管理费用增长之快(平均每年增长23%)、成本之高,都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同年3月6日,《中国青年报》也报道,仅仅2005年,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公车消费就达到3000亿元、公款吃喝2000亿元、公款考察旅游1000亿元,三项合计共达到6000亿元以上,占全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而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中国全部教育经费的两倍。也就是说,中国人均教育开支之少,连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乌干达都比不上。

  由此可见,所谓的“教育的投入不足是因为财力有限”根本就是句谎话,也许唱这一论调的人最明白那些钱去了哪里,耳闻目睹的现实是,连河南濮阳那样的贫困县都敢斥资上千万建造豪华办公楼,教育投入为什么不足还用问吗?

  “高考经济”貌似一个经济问题,其背后掩盖的却是巨大腐败漩涡。腐败涟漪无节制的扩大,使教育成为漩涡中的一叶扁舟,不但失去了外在自我均衡能力,同时也涤荡掉了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其结果必然使受教育者将不能切实履行各自在社会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诚信危机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而每一次干预都会给一些官员中饱私囊的机会,使“学而优则仕”再度成为至理名言;另一方面,道德沦丧致使欺诈行为无所不在,国家为应对花样百出的犯罪手段又不得不每年制订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制约能力。而行政成本的日益升高,又反过来压缩了对教育的投入。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其作用无非是让更多的人懂得道德自律和对法律的敬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从这个基点上看,把人们求知的愿望导向对功利的追求,无疑有悖于教育的初衷,即便我们的社会环境是净土也会变成臭气熏天的泥潭。几天前,有报道说现在的流浪儿在逐渐增多,并称“心灵的扭曲将使他们成为未来潜在的罪犯”。这是个极端严肃的社会问题,却有人解读为现在的一些家庭忽略了教育子女的义务。这正如把腐败派生的“高考经济”误读为经济繁荣来颂扬,本末倒置的结果势必造成善恶不分。长此以往,被扭曲的又岂止是人的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6 07:19 , Processed in 0.12110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