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88|回复: 14

[【文史类原创】] 从言意之辩看中国古代诗画艺术对自身媒介的超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5 22: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首发]
把最近写的一篇论文发上来,请教于各位.,
诗画融合是中国诗画艺术的一个特质.它实际上触及的是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互为打通跃向无限的现象.这与今天所谓图像时代的文学存在问题,文学改编问题,不同艺术门类的不同审美感受问题都有相似相通之处.所以,写此文章,乃源于对现在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思考,所不同的是将这个热点问题放置到对中国古代诗画关系中去进行考察.
本人对老庄思想颇感兴趣,且实感觉中国传统艺术受道家影响最甚,本科时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方面.而今是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也更具体化了.

至于文章内容,不多说,能耐得住性子看下去的自然明了.呵呵.只是文章有点长,论文摘要已在正文中贴出,这里给出个小目录,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兄台通过目录可以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第一章 我国古代诗画关系概述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诗画关系   第二节 唐代的诗画关系   第三节 宋及以后的诗画关系

第二章 言意之辩从哲学向美学的转换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言意关系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辩  第三节 言意之辩的美学转换

第三章 言意之辩对中国诗画融合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 言意之辩与中国诗画艺术对山水自然发现   第二节 言意之辩与中国诗画重“情”写“意”的审美精神   第三节 言意之辩与中国诗画家的艺术化人生

第四章 言意之辩对中国诗画融合的微观影响
第一节 “言”“象”“意”概念中的时空内涵与诗画中的时空建构   第二节 “忘言”“忘象”与中国诗画之内在运思方式   第三节 味即言意:中国诗画中的艺术通感   第四节 言意之辩与中国诗画艺术精神

PS:拙作虽费我很多精力,但一写出,实感言不尽意!对此话题的探讨还有诸多方面可以深入.自已会一直关注下去,也有待于后来者的新视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5 23: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论文哦,发表没有? 准备发表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08: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发呢,这么长的论文要发的话,可能得大删!舍不得。。。呵呵,蔽帚自珍。。见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6 08: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夕照深山雨于2007-06-06 08:32发表的 :
未发呢,这么长的论文要发的话,可能得大删!舍不得。。。呵呵,蔽帚自珍。。见笑了。

如果不想发表,何不分而贴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0: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版主所言,将此文章分而贴于下面: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0: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0: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0: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0: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0: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0: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7 11: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多谢楼主。好久没看长文了。

只是,于“诗”,“言志”终是正统;恰如“文”载道、“诗”庄“词”媚“曲”谐一样,文体乃至艺术的分工在古人那里是铭心刻骨的——我不否认诗画一定程度的相似,但怀疑“融合”“一律”等等类似的夸大说法。
尤其楼主作结一句“正是在老庄思想及至魏晋玄学导出的‘言意之辩’的哲学美学观照下,中国诗画艺术才能得以幻化出一片自然之全美。”——“全美”,恐怕未必。关于诗、画评价标准之貌似神异,钱锺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已有详论,可参。

彳亍寻章摘句的批评实在不科学,只是对“诗--画”没有认真研究过 见了楼主新鲜未发表的好帖子,忍不住顶下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7 11: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贴钱文两段

(另,道家对于诗歌的影响,实在难以像它对绘画那样巨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7 15: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画关系概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北宋时期的苏轼提出的这一诗画关系论,被认为是诗画融合理论的形成。然而我们说,在诗画一律理论形成之前,关于诗画关系的意识早已存在;而在苏轼理论提出之后,随着诗画关系的发展,人们对诗画关系的认识思考更加深刻全面。那么,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诗画关系的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呢?在对中国诗画关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在魏晋﹑唐﹑宋及以后的几个历史时期中对诗画关系发展过程展开一次巡旅。


加红的这部分,是从苏轼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来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 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
但这个内容是针对王维的诗画而言,能否把这个上升为"苏轼提出的诗画关系",这个扩大能否站住脚呢?从王维到所有诗画,再到所有诗人画家,最后到诗画理论,这个跨越是怎样完成的呢?
如果是从苏轼提出此论之后,开始谈"诗画"的关系,第一章的题目冠以"中国古代诗画关系"是否合适?

"诗画一律"这种创作现象应该是从"文人画"开始的吧?据我推测传说中给王昭君画像的毛延寿恐怕不太会作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4:40 , Processed in 0.2788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