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80|回复: 0

[[求助与讨论]] 旅游翻译中的增补法和类比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5 22: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是亚洲的旅游大国,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届时,将有1.37亿人次来中国参观、访问和游览。为此,我国在2000年首次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到2020年,将实现历史性跨越。(朱益平,2005: 159)为了实现该目标,对外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将承担这个重大的宣传责任。然而目前国内旅游资料的翻译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 :没有吃透原文而导致译文不忠实,把“独特的民族风情”翻译成“unique minority amorous feelings”;用词不准导致译文不忠实,把“山秀、境幽”翻译成“uncanny mountains and grotesque caves” ;表达方式汉化,把“上刀山下火海”翻译成“climbing sword mountain and diving fire sea”;更有甚者,出现如“In 1997, it is put on the list of the World’s Culture Heritage by the UNESCO.”这样简单的语法错误。(刘建刚,2001: 1)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译者英语水平不够,或者是译者对旅游资料的翻译不重视,或者是不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等原因引起的。然而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这个目标,对旅游资料的翻译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这样的旅游翻译资料必然把外国游客拒之于国门之外。
  
  2.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这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奠基理论。后来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c Nord)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动机、功能”。威密尔指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马玉红,2006: 106)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朱益平,2005: 159)因此要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一般说来,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目的,或传递信息,或抒发感情,或促使行动。旅游资料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对旅游、参观的兴趣。旅游资料英译本的受众是外国旅游者,将其翻译成英文的目的有二:其一,吸引国外游客来华旅游,发展、繁荣我国旅游业,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其二,宣传中国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旅游资料汉译英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外国游客,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旅游资料中常常使用增补法与类比法。
  
  3.旅游翻译中的增补法与类比法
  旅游资料种类繁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景点介绍、宣传广告、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其中最具特色的且具宣传效果的、并常用的则是景点介绍。这包括以书面文字材料为形式的景点介绍和通过导游当面讲解的导游词。前者为书面材料,而后者则属于口头表达,尽管有时见诸书本作为导游词的示范,但这两种文本还是有区别的。书面材料不一定适合于口头表达,否则就是背书而不是导游词,从而失去其生动活泼的特点;同样,口语化的导游词也不太适合于做宣传材料。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旅游资料传递信息、诱导游者、宣传当地文化等功能,让翻译后的旅游文本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情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笔者就旅游翻译中常用的增补法和类比法加以举例说明。
  3.1 增补法(Amplification & Annotation)
  包惠南、包昂在《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2003: 151)“旅游资料的翻译”的“增补法”一节中,认为“在译人名时,可补充有关人物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或功绩等”,并举例:秦始皇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在这句话中,外国读者很可能认为“Qin Shihuang”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的名字,而不认为这三个字就是代表中国第一个皇帝的意思。笔者认为,假如“秦始皇”单独出现在某一个地方,可译为“Qin Shihuang[(秦始皇) means the first emperor both in Qin dynasty and the Chinese history by the name of Yingzheng(嬴政)]” ;假如是出现在一个有上下文的文本中,则可以简单译为“Qin Shihuang(秦始皇)”。
  在同一节里,作者认为“在翻译地名时,有时必须补充地名的寓意和地理方位等知识”。他们举例说“西域”该译为“Xiyu, the Western Region (a Han Dynasty term for the area west of Yumenguan Pass, 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如果“不添加必要的释义,外国读者对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地域范围仍然是一无所知,通过增补后概念就明确清晰了”。对于这一译例,笔者认为如果是出现在有上下文的文本中则是过分解释,或者说是画蛇添足。在这一解释中又增加了三个地名,姑且我们认为外国读者知道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和Central Asia这两个地方,但是对于Yumenguan Pass这个地名,笔者认为知道的人不会多于知道Xiyu, the Western Region的人。即使作为一个中国人,知道玉门关的“具体的地理位置”的人也不是很多。就笔者本人而言,只知道玉门关在甘肃,但是具体在什么地方还真不清楚,在网上搜索以后才知道个大概,如果想更进一步了解还得查地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西域”可简单译为“Xiyu(西域), an ancient toponym”,如果是单独出现,则如作者所作的解释是必要的。
在翻译人名、地名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外译中的方法,在专有名词之后标明原文,这样以便于读者查证,否则很多中文译成外语的材料连中国人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或者搞不清文章所写的是谁,或者不知道是哪个地方。因为构成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基本音节只有400多个,(邢福义,1991: 561)而汉字则成千上万,汉语拼音可以靠声调区别,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不计其数的同音字 ;当翻译成外语时,去掉四个声调的区别,同音字就更多了,这样要区分就极其困难。因此在翻译的人名、地名之后加原文是非常必要的。
  在其后的行文中,作者继续写道 :“在介绍到名胜古迹时,总会涉及到历史事件或朝代名称,考虑到国外读者对我国历史朝代不太熟悉,翻译时往往需要增补该朝代或时期的起止公元年份”,并举例:
  (1)清朝乾隆年间,扬州早已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城市了。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 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 Yangzhou was already a prosperous city.
  (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Confucius, who lived from 551 B.C. to 479 B.C., was born in the Kingdom of Lu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722-481B.C.). His given name was Qiu and courtesy name Zhongni.
  按照他的这个说法,“西域”一例还必须对Han Dynasty加以解释,而例2中的Kingdom of Lu就更加需要解释了,因为它的时代比汉代更久远,并且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国家界限时有变更,而现代人一般对那个时代的地域分界知之不多;另外,例(1)中的乾隆在中国人尽皆知,然而关于他的了解绝大多数是从电视剧中所获,乾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这里是否也得作出解释呢?按照这种原则,每句话都有解释的必要,那么这文章就会变得冗长拖沓而枯燥。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时代,尤其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没有时间来看这么拖沓累赘的文章,如果他们有兴趣知道更多,想了解更多中国文化,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去查阅历史资料而不应该由旅游宣传资料来承担这个重大的责任。旅游宣传资料是对外宣传旅游目的地,让读者或潜在的旅游者对其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其目的重在宣传而不是主要传播中华文明。这就决定了旅游资料是简短、精练、一看即懂的精美短文,而没有过多的冗余信息。
  以上是针对文字宣传资料而言,导游词则不然。导游的目的是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行程中同时获得知识,体验当地文化特色。由于游客身处其境,看得见的东西自然不需要多加介绍,看不见的文化知识、传奇故事才是需要导游详加解说的。因此如包先生所说,对于“人名”,可以补充其身份、历史地位或者功绩,甚至还可以讲述一个有关他的小故事或传奇。在遇到地名是可以不厌其烦地解释其寓意、来历等。因为这些都是游客所看不见而又想了解的东西。但是其译法应当不同于书面材料的译法,导游词应该更加口语化,句式应该是简洁易懂的。请看下面两段导游词的翻译:
  (3)蜿蜒曲折的钱塘江,穿过浙西的崇山峻岭到这里之后,江面开阔、景色壮丽。特别是每年中秋前后有钱塘江潮,怒涛奔腾、激流汹涌,蔚为天下大观。
  After winding through high mountain ridg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Zhejiang, Qiantang River becomes wider with a majestic scenery. Especially round the Moon Festival every year one can enjoy the raging tidal bore which is a most spectacular natural phenomenon.
  (4)杭州因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著名于世的风景旅游城市,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写到:“东南形势,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廉翠幕,参与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切无崖。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Hello, friends, the West Lake, like a beautiful oriental girl, is glad to meet you. Happy to see you in China after a long and most probably tiresome journey flying over the mountains and the seas. As everybody in China knows: n heaven there is paradise; on earth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The West Lake is a holiday paradise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pride of 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 (曹玲娟、焦爱梅,2004: 130)
  例(3)只是把原文直译为英文,在导游词中基本为多余的话 ;而例(4)则很好地对原文信息进行增补和删减,因而译文语言生动简洁,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效果,甚至比原文更有感染力。
  增补法是旅游翻译中一个极其有效的翻译方法,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有度,而不能过度增补,以致于影响主要信息的传达。旅游宣传资料主要是引起读者或潜在的游客对该旅游景点的兴趣,而不以传播文化为主,过于冗长的文化背景知识反而会打消读者看下去的积极性,读者只要知道有这个事实,而不必知道具体知识,关键在于宣传。对于上述人名、地名的翻译可以适当增补信息,但不能过多,标明原文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以便于读者查证或搜索相关信息。导游词则不然,可以增加更多的信息,由于游客身临其境,能看见的东西尽量少讲,而对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则必须生动而简洁地表达出来。通过导游讲述,游客能了解更多的信息,领略异域风情,感受异质文化,而不仅仅是看了山水或建筑,这也是成熟的游客出游的目的。
  3.2 类比法(Analogy)
  类比法也是《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阐述的一个方法,作者认为“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积极的反响,可以采用‘由此及彼’的类比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 作者认为如果一份旅游资料是针对北美市场发行的,如:
  (5)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若这份资料的目标市场主要是英国或者其它西欧国家,则可以在“1420”后加上“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包惠南、包昂,2004: 152)这里的“14”该是“140”之误。前一个加注还是可以的,毕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是后者则不是很合适,莎士比亚确实很有名,他的名气可能和孔子不相上下,但是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孔子诞生于何年呢?同理,在英国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莎士比亚的诞辰,更别说欧洲其它国家了。
  当然,作者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类比法确实能够让译语读者把“陌生的中国人物、事件、地点、年代等与他们熟悉的人物故事或年代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从而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也会刺激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在选择类比对象时要照顾到读者的文化背景,要选择英语读者非常熟悉且心领神会的,而不是偏僻的典故或者故事,同时类比的事例最好选择同一时期的或者同类的,比如 :“济公”可译为“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译为“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the Chinese Romeo and Juliet”。这种方法同样适合于导游的讲解,而且这样的类比是必须的,因为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游客听了后会会心一笑。
  
  4.结论
  旅游资料的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同时也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观光,更多的是为了寻找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来调剂一成不变的生活。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大同小异,仅仅凭借自然风光并不能吸引回头客。而文化则不一样,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如此之大,以致于有所谓的“文明的冲突”(亨廷顿)。因而正是文化的差异,对异域文化的好奇才是吸引游客的重点。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坚持“以译文为重点的原则”,保证语言的地道,能让外国游客看懂 ;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中国文化为取向的原则”,在译文中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因而在译文中增加原文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4 23:31 , Processed in 0.12547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