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07|回复: 1

[理财攻略]疯牛过后如何理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5 11: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 2007/06/05 11:13:00  《新安晚报》


   一条“印花税上调”的消息,让“疯牛”在上周来了个急刹车。虽然很多股民都预见了股市的调整,但没料到震荡得如此猛烈。从某种程度上说,此番暴跌如同“当头棒喝”:股市不是只赚不赔的地方,资产“缩水”也许会不期而至。
   牛市当头,股民爆炸性地增长,业内夸张地惊呼“全民炒股”。从“全民储蓄”到“全民炒股”,我们看到了理财意识的集体觉醒,也看到了理财思维的单一。除了炒股,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疯牛”过后,我们停下来思考片刻,要不要孤注一掷?鸡蛋该不该放在一个篮子里?如何选择正确的理财方式?

   6月1日上午11时25分,青岛啤酒 (600600 行情,资料,评论,搜索)一路上扬,一度涨到26.8元,涨幅6%。而同一时间,不少股票已经跌停。但是小范却在犹豫不决。一大清早,他就接到了消息,“要见好就收。”但是,小范却有些舍不得,“我怕我一卖,就会涨停。”

   结果下午,青岛啤酒一度跌破25元。小范颇有悔意,“少赚三四千元。”

   这是一个普通的节日。这一天,全国估计有千万人面临着同样痛苦的抉择:是卖掉还是留着?是抄底买进还是继续空仓?

   事情越来越复杂。回到20年前,人们的理财生活完全不需要如此复杂。

   1987年 理财“蒙昧初开”

   “妈妈,我也要储蓄。” 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一幅鼓励城乡居民储蓄的宣传画上的台词。宣传画上,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有着一双很大很大的眼睛,表情天真。即使20多年过去了,在安徽南方一些偏僻的小山村,人们或许还能看到这样的宣传画。

   当时,国家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储蓄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多数人惟一的理财方式。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数居民,尤其是工薪阶层,可以支配的余钱并不多。

   1986年7月,20多岁的朱老师从安庆师范学院毕业,在一个中学当教师。“当时工资很低,一个月不过四五十块钱。一年下来,根本节省不下钱。记得1987年国庆节,我打算买一辆自行车,那时虽然已经工作了一年时间,却不得不向别人借了100块钱。”

   “一直到1990年准备结婚时,也只存下了300多元钱。”朱老师告诉记者,当时有一点钱,就存在银行,利率还真不低,有时找到熟人,利息还可以多一些。

   尽管和上个世纪70年代相比,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人们在生活上大多宽裕了不少。但是,大多数居民家庭依然是囊中羞涩,投资理财?恐怕言之过早。

   1995年 存款年利率10.98% 幸福的全民储蓄时代

   “那一年,我上高一。一天早晨,母亲从箱子里拿出一张存单。她说,‘这个存款单子到期了,你去将钱取出来。’我骑着自行车,飞快地骑到三四公里之外的小镇上。当时我才十五六岁,第一次碰到这么多的钱,心里颇有一些紧张和激动。”

   那是发生在1996年4月一个周末早晨的事情。差不多每一个细节,杨明如今依然历历在目。“我记得当时银行给了200多块钱的利息,还给了几十个方便袋作为奖励。”

   直到2002年走上了工作岗位,杨明才开始怀疑那时自己是不是记错了。“1995年那会儿,银行存款一年有10%的利息吗?”毕竟在2002年、2003年,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不过2.25%,扣除20%的利息税,实际收益也不过1.8%,“差别也未免太大了吧”。

   尽管记忆会随着时间的久远,逐渐模糊不清,但事实终究是事实。

   1995年前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高达10.98%,商业银行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上浮10%。当时,利息税还没有出台。一万元钱存在银行里,一年下来,利息就差不多1100元。

   这无疑是30年来,普通市民“居家理财过日子”的“黄金时代”。

   “什么都不管,一年下来,就能收益10%”,合肥市一家银行的理财师告诉记者,“这种好事很难再遇到。你要知道,在2004年,理财师如果能够将个人资产增值5%,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渠道,股市吸引了数以千万计人们的追捧。但是,那个时代,炒股还不是主流。一天交易量不到现在的10%。

   在浓厚的全民储蓄氛围下,当时股市只是一个配角和点缀。

   2004年 炒楼一年资产翻番

   2003年底,张先生在安徽大市场边上的一个小区里买下了一套100来个平方米的房子。

   “当时价格2000多元/平方米。不算很便宜。一个朋友笑话我,‘在这么远的地方买房子,你迟早要后悔。’”

   结果到了2004年底,同一个小区的房子就涨到了2900元/平方米。

   这一段时期,合肥市的房价波动很大。很多比张先生更精明的人,从中看到了商机,赚了不少的钱。

   张先生说,“当时安徽大市场有不少做生意的小老板,一买就是三四套。”

   三四套是什么概念呢?2003年底2004年初,当地的房价不到2200元/平方米,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加上交易税,一般也只需要23万元。买房人一般只会首付两三成,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投资6、7万元就差不多了。等到一年之后,房价涨到了2900元/平方米,一平方米赚到了700元,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就能赚个6、7万元钱,投资回报高达100%。”

   然而,这样的好事终究只是昙花一现。2005年以来,合肥楼市的价格趋向平缓,显著的“低买高卖”变得异常困难。这一段时间里,国家频繁出台调控政策,大大打压了炒作楼市的获利空间。终于,一波红火的楼市行情彻底告别了合肥。

   在安徽的一些二线城市,房价随后开始逐渐升温。而升温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次次投资机会的出现。无数个类似的财富故事,和两三年前的合肥一样,每天都在上演,随后又昙花一现。

   2007年 股民开户数破1亿 “全民炒股”轰然来临

   5月28日本来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可是,这一天,沪深两市账户开户数量突破了1亿户,因而被当作中国证券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上。

   这一天,更多地被看成了中国进入“全民炒股”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2月,沪深两市账户不过7000多万户,2007年1月突破了8000万户,前后用了3年的时间。此后,突破9000万户只用了3个月时间。而突破1亿户只用了1个月时间。

   枯燥数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数以千万计的市民涌入了股市,而股市也因此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五彩夺目的财富神话。

   当前1亿个账户并不意味着就有1亿人在炒股。“很多账户实际上是无效的,现实中炒股的市民不到5000万。”一家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告诉记者,可以肯定的是,在熊市当中,很多老股民心如止水,无效账户的比例要大得多。而在当前牛市的行情下,新开一个账户基本上就有一个人在炒股,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年以来,沪深两市账户虽然只新增了2000多万户,账户只不过新增了25%,股民数量却有可能新增五成甚至一倍。

   “全民炒股”时代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整个时代的进步。一方面,社会提供给市民“财富增值”的渠道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市民对财富渴求的原始心理在先行者示范效应的带动下,集体复苏。而且随着电话交易、网上交易的普及,当前证券交易的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捷,让很多上班族都有机会满足自身对更多财富的憧憬和追求。

   然而,股市如战场,每个人都在尽情地获取战利品,同时也要当心被流矢所伤。在“全民炒股”时代,很多股民在期盼理想收益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抉择,尤其是很多没有经验和风险防范心理的新股民匆忙进入股市,在这场财富和风险的博弈中,究竟是祸是福,目前谁也说不清。 (记者 方伟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5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6 09:29 , Processed in 0.12837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