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40|回复: 8

[【文史类】] 于丹的“小人”心态一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4 00: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6年11月25日,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解读于丹》节目上,当一位女观众向于丹提问:“‘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作何解释?这句话是否表明孔老夫子歧视女性呢?”于丹回答说:“这里的小人,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说,女人和小孩子都是有着相同的心性的,有时候可能让男人捉摸不定……也就是说,对女人和小孩子,你要是对他们太好了,太宠爱了,他们就对你不恭敬……但是你要是不理他们了,疏远了,又落埋怨,他们就开始撒娇了,开始觉得你对他们不好了。其实我觉得这个话说得挺对的,也挺感性的,因为我觉得这个就是写出了一种女人的性情。其实,如果一个女人到什么年纪都还有一股孩子气,这个女人就一定是幸福的。所以呢,如果说这就叫‘难养’的话,那我们顶多就说孔夫子不太解风情了……‘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是一种性别歧视。”

在《论语》中,“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可泛释为位卑德贱之人。对《论语》这段话中的“小人”,朱熹解释说:“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论语集注•阳货》)钱穆解释说:“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论语新解•阳货》)因此,在《论语》的旧注新解中,“小人”皆无“小孩”义。进一步讲,“小人”非“小孩”义,不仅《论语》注释家,古文字学家都是有定论的,这在现在通用的《辞海》、《辞源》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均可查证。无疑,如果这个“于丹式”的“小人”说法成立的话,一部中华文字学史就要因此改写了。

于丹在这个节目上将“小人”解释为“小孩”,是对观众现场提问的即兴回答,可作一时过错,本不必深咎。但是,当主持人柴静对她这个解释提出委婉的批评时,她强词夺理地说自己的解释是“各言其志,率尔而对”。于丹的曲解招致了众多观众和媒体的激烈批评。然而,几天后,2006年12月1日,在人民网《文化论坛》《说〈论语〉:圣贤之言将用我一生来体会》节目上,当主持人再次提到观众对于丹如此曲解“小人”的批评时,于丹仍然辩解说:“就是说小人是当婴儿,女子就是女人,我倾向于这个。”在大约2500年前,孔子就教导我们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于丹在如潮的批评声中不思过改正,反而文过饰非,实在是过上添过。

然而,于丹真的不知道在《论语》中“小人”的基本含义是位卑德贱之人吗?其实,尽管对《论语》一知半解,她对这一点还是知道的。在《于丹〈论语〉心得》的“君子之道”一章中,她就明确说过:“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那么,于丹为什么要在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的解释中蓄意将“小人”解释为“小孩”呢?无疑,孔子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明确表现了他的阶级偏见和性别歧视。于丹致力要为观众塑造的孔子“形象”是一个“可爱的老头”,为了维护这个“可爱的老头”的大众亲和力,在今天的时代,尤其是面对台下众多女性观众,她不愿承认孔子是有性别歧视的缺陷的。所以,她就不顾事实、不顾常理,曲为之说了。在节目中她横说直说,最后的结论不过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是一种性别歧视。”

孔子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朱熹对这句话的注释是:“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论语集注•为政》)钱穆释义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论语新解•为政》)朱熹、钱穆的解释说得明白,君子与小人,都有与人亲厚、结交之情,区别在于是否以公德或私心为之。于丹为孔子“护短”,“举枉错诸直”,是明显的“阿私”,以孔子之意,即“小人比而不周”。换言之,就是“小人”心态。

无独有偶,于丹不仅在行为上不能实践孔子的君子教义,在学理上也不能领会孔子此处关于君子与小人之别。于丹如此解释孔子这句话:“‘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这个字,字形像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这句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若依于丹此解,君子与小人之别,就是朋友圈子大小之别了,换言之,就是是否善于笼络人心之别了。孔子讲“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其对君子与小人之辨,岂能被视作当今媒体以“人气”论英雄的同调?

于丹讲《论语》,始终没有认真从精神、性德上去体会孔子,并将之传播而发扬于大众,而是处处投机取巧、臆断妄论。对于丹讲《论语》,批评者多盯着她的处处“硬伤”。其实,她的根本错误,是“不学而术”地讲《论语》,为“愚乐观众”而将《论语》庸俗化。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孔子所忧四病,在于丹身上全都表现出来了。从其“走红”以来的言行可见,于丹对自己身上这四病,却无疚而骄,其所谓“心得”离《论语》之远,岂可以道里计?
(本文原载《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7-05-29)
某言:百家讲坛推出了自己的学术明星,前有易中天,后有于丹……确实火了一把,不但电视收视率大幅拉高,而且这几位书也是叫好也叫卖,着实是名利双收,财源滚滚!叫一帮文人学者羡慕不已,不能效之,则起而攻之。一方面固有文人相轻之传统,一方面也颇有标新立异,炒作自己之嫌!这年头,闷在书房里是没啥出息的,要学会包装自己。利用名人就是一条捷径,这叫炒作!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没人关心,这年头,狗咬人是不稀奇的,人咬狗才叫新闻。哈哈,说道这里,诸位看官明白什么叫做“名人效应”了吧!凡事还是不要较真,一笑了之吧。话说回来,于丹这厮也是自己有误,还死不承认,让人抓住把柄,莫非应了俗语“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场“痛打落水狗”的好戏,我们姑且看之,品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mlcwz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6-4 01: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人里,我对易中天还比较有好感的!

其它的人中,阎崇年还行。

在电视上搞学术笑话我觉得不是这些人的责任,责任在央视!

如果央视能拍出国外科学频道那样水准的片子,又何必搞的自己的学术频道这样狼狈?

次一等要求,即使是一时没有能拿出手的东西,就不能认真的审核一下自己的节目?

这些人在大多没有上央视时就是“名人”,央视编导以为“名人”一定是有学问的,虽然可笑,但是却是很多人犯的通病。

就像股民相信所谓“经济学家”、学生们偏执的相信自己追的名星是纯洁的,这些“学术”名星的名气也迷惑了央视的编导。

当然,这个是商品大潮下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必然现象,只不过是通过了央视这个放大器让人看的更清楚罢了。

学者们在争夺资源,教授们在比赛挣钱,于是,都向钱看了。

而一心作学问的人,怕是连基本的研究经费都难以保证,何来的成果?

长此下去,此类笑话只会是越来越多,不会因为几个小丑的戏演砸而消失。

我们只有静观而已,谁来改变这些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mlcwz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6-4 01: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类现象在《红楼梦》研究中尤为突出。详见拙文: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htm-tid-446861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08: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学术讨论,就针对学术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对方的人身进行污辱恐非正道。提及园地中的某ID时,如果用到“XX这厮”之类的语言,可能会被禁言的。

我不懂《论语》,也不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小人”作何解释。看到大多数的书籍和学者都认为这里的“小人”应该指位卑德贱之人,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但是,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于丹确实认为“小人”在这句话里就是指小孩子,而在《论语》的其它地方代表另一种意思。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就不存在她“‘愚乐观众’而将《论语》庸俗化”的指控了,最多可以说她学术水平低,央视没有眼光等等。

顺便向停云提出小小的抗议,希望继续《论语》的讲座和讨论,我虽然看不大懂,但还是有所收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10: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管它呢,言论自由嘛,最好的批评是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10: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我没有听过于丹的讲座,也没有看过她出的书,不知为何我是很讨厌她的。总觉得她不如易中天这流。我想她是在炒作,想出名吧。可惜有许多圣人言被曲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11: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那么多红学家干嘛呀,还不如让他们多出点实用价值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11: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在百家讲坛中最烂的一个,要数讲唐伯虎的那一个了,真让人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12: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于丹讲得如何,自己有一个证明,《论语》暴得大名,可《庄子》却乏善可陈,也就能了解底细如何。《论语》是白水道理,村童老妇都能详其一二;《庄子》寓言恣肆,明道者亦难解。居然还想再心灵鸡汤一把庄子,连庄子一书里内外杂篇大概的流传和思想差异也没全数分清,就来个急火乱炖,也难怪《庄子心得》少人问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1:52 , Processed in 0.1661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