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49|回复: 0

“一圈”领跑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5 10: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05月25日 10:18:40  来源: 重庆日报

要着眼于“领头领跑”,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努力使其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尽快赶上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要强化处于“一小时经济圈”中心的主城区的引领和率先作用,努力建成学习型、创新型、宜居型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 摘自党代会报告

  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对重庆提出了“314”总体部署——— 要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为“三大定位”之一,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是重庆长期以来为之努力的目标———1994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重庆考察时题词: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1997年5月27日,新的重庆直辖市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提出——— “开发三峡、振兴重庆;坚持富民为本,城乡一体共同繁荣”,并把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同完成三峡百万移民、城市带农村列为三大战略任务之一。2002年5月26日,重庆直辖市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明确“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为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而奋斗”的主题。

  如今,重庆进一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步伐。5月23日,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汪洋在《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一小时经济圈”将成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

  “一小时经济圈”何以成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

  杨庆育代表认为,重庆基本市情的核心是大城市带大农村,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既有利于做大全市经济总量,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进程,又吸引库区和渝东南人口转移,实现减人、减污染、减资源环境压力三大目标。

  杨庆育代表说,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服务业高度发达,按照市第二次党代会和市委二届二次全委会“建中心、奔小康”三步走战略,我们必须抓住全球服务业加速转移之机,实现城市功能由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服务范围从市域拓展到长江上游乃至西部地区,服务能级从低端提升到高端,服务目的从一般辐射跃升到发展引领。

  建中心,交通要先行。丁纯代表认为,“一小时经济圈”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正是建成长江上游公路枢纽、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统筹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形成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吴冰代表说,重庆将打造汽车摩托车、石油化工、装备工业、材料工业以及电子工业五大产业基地,以构筑长江上游地区的产业高地。五大产业基地的布局有80%以上都在“一小时经济圈”内。

  “一小时经济圈”对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引领作用,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引领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对“一小时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运用规划对市场主体的导向作用,促进资源最优利用和区县的错位与协调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一小时经济圈”能够适应经济区划的统筹机制,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引导市场主体参与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建设,腾出部分政府资源带动“两翼”的发展,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绩效性。

  引领基础设施的优化完整。“一小时经济圈”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按照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在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上,进一步提高城乡的互通性和融合度,全面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能力;进一步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化“一圈”与“两翼”的高效互通,实现共建共享;强化城际和城乡之间的快速通道及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城市群、产业群之间的聚合功能和运行效能;促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社会、环保等基础设施在“点、线、面”上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体系的整体效能。

  引领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一小时经济圈”能够以严格产业政策、加快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建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7 00:46 , Processed in 0.16707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