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6|回复: 0

谈粮食流通产业布局优化与农民增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0 16: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丁 华

  ◆ 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优化粮食流通产业布局有利于农民分享粮食流通环节增值利益,对于促农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布局不佳,促农增收不畅。适时调整粮食流通产业布局,把更多农民纳入粮食产业化链条,是促农增收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粮食流通 产业布局 促农增收 对策建议
  
  目前过高的流通费用以及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空间有限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国家粮食局调查,目前国内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流通费用要占销区粮食销售价格的30%到35%,而国外一些国家如加拿大,这一比例只有20%到25%。因此,优化粮食流通产业布局,对促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分享粮食流通产业的利益。国家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优化粮食流通产业布局不仅可以提高粮食流通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把农民纳入粮食产业化链条之中,使农民分享粮食流通环节增值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粮食流通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还可以带动诸如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是农民收入最有潜力的增长点。
  
  粮食流通产业布局的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状况
  粮食跨省流通量继续扩大。2004年,省际粮食购销量在1.1亿吨左右,与2003年相比增幅超过10%。分地区看,供需存在缺口的省份与2003年基本相同,其中广东、浙江和福建三省粮食的省外净购进数量仍然很大,合计比2003年增加约700万吨;黑龙江、吉林和河南3省的省外净销售数量较大,合计比2003年增加800万吨。分品种看,省际间购销量小麦约2400万吨,比2003年减少100万吨;稻谷约3800万吨,比2003年增加500万吨;玉米约3000万吨,大豆约1300万吨,其他粮食约500万吨。
  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减少,销售仍处于较高水平。2004年国有粮食企业共收购粮食8919万吨,同比减幅为8.2%。分品种看,收购小麦3448万吨、大米2138万吨、玉米3158万吨,与2003年相比大米增加28万吨。分地区看,收购量与2003年相比增加较多的有安徽、湖北、江苏和湖南4省。收购量比2003年减少较多的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和陕西6省。2004年国有粮食企业累计销售粮食11944万吨,与2003年相比减幅为10.4%。分品种看,销售小麦4641万吨、大米3246万吨、玉米3575万吨、大豆309万吨,销售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分地区看,销售量与2003年相比减少在100万吨以上的有河北、内蒙古、安徽、江西和重庆5省市;销售量增加较多的是吉林和河南2省,分别增加480万吨、219万吨。尽管2004年国有粮食企业粮食销售比2003年有所减少,但从历史上看,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主要特点
  粮食流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国家每年粮食收购量约1.0亿吨,粮食常年储存量在产量的30%左右。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粮约2.0亿吨,产后粮食收购、储运、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构成了庞大的粮食流通产业群,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重大国计民生的问题。
  粮食“四散”流通关键技术有较大的突破。粮食“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存)流通关键技术装备,开发了多项新技术装备部分关键设备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基本实现了国家粮库配套设备的国产化。山东广饶县粮食局结合自身特点,率先实现区域散粮流通,每吨粮食节约运费10元。糙米流通项目的技术开发,促进了稻谷产地脱壳,糙米流通到上海、福建等东南沿海销区,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主要问题
  政府对粮食流通缺乏统筹规划,粮食物流市场建设投入少,许多粮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组织协调和市场规划安排,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以致粮食流通不畅,效率低下,资金周转不灵,经营亏损包袱越背越沉。
  现有粮食的70%~80%仍由国有粮食企业经营,几乎每个国有粮食企业都建立了仓库、车队,搞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多,自备仓储和自备运输利用率低,不少国有粮食企业的设备使用了多年,早已落伍,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影响促农增收。
  政府对国有粮食批发、储运企业限制太严,既有粮食定购任务、粮食保护价限制,又有工商部门对跨地区粮食购销限制,还有粮食主管部门对粮食企业面向市场跨行业经营的限制,这不仅导致粮食流通链萎缩、经营机制不灵活、服务功能单一,而且造成大量剩余生产能力闲置、资源浪费、市场分割,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许多国有粮食企业的员工仍用行政管理替代经济管理,欠缺物流服务意识,更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根据WTO协议,国外成熟的物流配送企业将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营理念,在我国广泛开展粮食物流配送业务,这对我国传统的粮食流通企业势必形成一种巨大的冲击,不少国有粮食企业难免会在残酷无情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
  
  优化粮食流通产业布局促农增收的主要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流通项目投资建设由市场引导,企业自主决策;通过市场积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依靠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加技术含量;依靠科技进步,为促农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均衡分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粮库建设要与当地粮食产量、商品量、贸易量和库存量相适应,地区之间要协调平衡。储备库的建设应适量侧重建设在主销区,包括主产省区的销区。主产区的粮食储备规模以应付产区急需为主,主销区也必须保证一定的仓储设施和储备规模。在交通枢纽地区建设一批适应“四散”要求的机械化中转库,以促进农民增收。
  保障食品和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粮食流通布局的主导目标是满足粮油食品消费需求,确保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民收入。针对粮食流通新情况,粮食仓储布局必须重点突出以下几点:一是保证主销区必要的储备规模,调度灵活、供应方便。二是保证中央储备粮安全,保证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三是适应西部大开发形势,西部地区收纳粮库的数量应当减少,周转储备库和供应粮库的数量应当适量增加,为这些销区的正常供应起到保证作用。四是保证粮食主产区仓容充足,转运方便,能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
  目标系统化、网络化。包括三层含义:不能单纯以库存量的多少作为确定建库规模的重要条件,应该重视研究加工、流通环节之间联系的有机程度,从而确定适度的加工、流通规模和最佳的位置;粮食仓储网络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这种层次结构通过粮食的合理流向体现出来,如收纳库—中转库—港口库、中转库—供应库等;粮库布局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库点对整个粮食仓储网络整体功能的影响程度大小确定完善内容、实施步骤和布局重点,为整个粮食仓储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各个地区粮库布局总体框架已经形成,具备了将已有的沿交通要道延伸的“点—轴”状库群拓展为粮食仓储网络的条件。逐步形成一体化的粮食仓储网络,便于系统地带动农民增收。
  
  优化粮食流通产业布局促农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粮食产销区域布局
  不同区域采取不同布局对策,强化对农民增收的有利影响。粮食主产区:东北玉米、稻谷、大豆三大粮食主产区依靠发达的铁路运输网络和较好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条件,进行现代粮食物流试点项目。黄淮海小麦主产区要依托较为发达的公路网络,主要发展粮食散装汽车运输,并进行铁路、公路和水路粮食散装无缝化连接试点。长江流域稻谷主产区要依托铁路干线、发达的公路网络和长江水系运输体系,进行内河、公路和铁路运输的物流无缝化连接试点。粮食主销区:建设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建设与东北地区粮食发放系统功能匹配、标准统一的散粮接卸设施,进行公路、铁路、河流、海洋现代物流无缝化连接,进行平房仓机械化能力改造,提高散粮接卸和机械化作业能力;加快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化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和系统平台运行软件建设;在主要特大城市建设一批成品粮库及其相应配套设施。
  (二)粮食运输业布局
  构筑铁路为主,公路和水路为辅的三级粮食运输通道,促进农民增收。根据不同地区在粮食储备和流通中的作用和地位,将连接全国粮食运输通道划分为三级通道。一级通道是全国粮食运输的主流航道,沿全国最重要的铁路线排列。二级通道是支撑各个地区粮食走廊一级通道的骨架,一般沿各个地区内二级铁路线排列。三级通道沿各个地区内较次要的铁路和重要公路延伸,与广大的粮食主产地、区内粮食销区和其他非沿线地区相连。
  (三)粮食市场布局
  优化城乡粮食集贸市场布局,给农民增收营造良好环境。要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突出各自的特点,扩大中国特色粮食产品市场规模,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粮食专业市场。充分利用粮食系统现有的场院、库房等有效资产参与运营;优化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保障农民增收。政府可选择粮食产销集散地、交通枢纽地、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作为网点,确定合适场地,投资组建具有相当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省级以上粮食中心批发市场或市县级粮食现货批发销售市场,并在总体布局上合理规划,保持各网点之间占有适当的空间范围和辐射能力,避免重复建设和相互排挤。以现有省域粮食批发市场为基础,通过遴选,明确一部分基础好、交易量大、操作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作为区域性骨干批发市场,纳入全国批发市场规划布局中,进行必要的扩建和改造;优化粮食期货市场布局,降低农民增收风险。稳步发展和提升大连、郑州和上海三大期货交易所,扩大三大交易所的业务活动空间和规模。根据目前的需要,在推出玉米、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相继上市交易的基础上,可以尽快推出大米等大宗粮食品种,允许进入期货交易。鼓励农民组织协会,参加期货交易,为农民套期保值,降低增收风险提供保障。
  (四)粮食仓储布局
  构建粮食三级仓储网络,促进农民系统化增收。全国各个地区粮食仓储设施的一级网络由各个区内所有的库点通过铁路、公路和水路通道连结构成。二级网络划分需要以三级通道布局为基础,确定大宗粮食品种流向与流量。对于商品粮大县,视情况可以确定2~3个粮食储运中心。对于有库无粮或负荷不满的库点,或向县级粮食储运中心集并;布局国家储备粮库三级库点,促进农民分级增收。根据库点所在位置、粮食产量及其粮食流向与流量,确定不同地段粮库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一级库点的主要布局内容是:根据应承担的粮食中转量和储备量确定仓容缺口,实现单个库点的规模效益,仓容规模应与粮食流量相协调。二级库点主要布局内容是:根据粮食吞吐量确定仓容缺口,合理的仓容规模约为2~5万吨。三级库点的主要布局内容是:根据需要布局适合散存的库房;完善烘干设备、地平和罩棚,降低粮食仓储成本,促农增收。
  (五)粮食物流布局
  以大型粮食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为主体,除了保留部分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以及各省为完成其安全储备用粮的储备库外,其他的粮食企业应全面推向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着力发展两种类型:一是从事粮食流通专业的大型产供销一体化的专项多品种配送中心。一些大中型粮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中转库都可以发挥场地、设施、组织网络等优势,利用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的聚焦与辐射能力,进一步扩大规模,改造基础设施,提高机械化程度,拓展和整合收购、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与上下线的粮食生产、加工单位及零售商建立稳定的订单购销和配送业务关系,对粮食流通实行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给予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这一中心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大型批发、储运企业(包括中转库)为龙头,带动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以契约关系或实体兼并,组建成纵向联合体或横向联合体。其配送方式主要是共同配送。政府要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允许产销区合作放开,鼓励粮食流通产业化经营;二是以粮食流通业务为主、并利用其剩余生产能力代理其它业务的社会化的综合性多品种配送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带动农民增收。为提高已建成粮食设施的利用率,要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促进传统的粮食运输、仓储、港口、批发等企业加快向第三方物流转变。条件成熟的地方和大型粮食企业可先行搞好区域粮食物流,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一些有条件的粮食流通企业可以利用世贸组织协议关于对外出口享受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减让的优惠条件,在世贸组织成员国和地区间开展粮食外贸业务或与外商合资,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大市场”,进一步延伸物流供应链。大中城市要积极搞好粮食供应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企业、学校等单位的配送服务,扩大对外配送比重。以县(市)为单位将粮食产、购、销、加、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局部小环境、小气候。大型粮食流通企业要积极推行“订单农业”,把农民纳入粮食物流链条,实行一条龙服务。谋求与外贸企业或外资企业合作合资,推进粮食流通的国际化,降低粮食物流成本,促农增收。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优化粮食流通产业布局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优化粮食流通布局要遵循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发挥区域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等原则。粮食流通布局要通过发展城乡粮食集贸市场、粮食批发市场和粮食期货市场,给农民增收营造良好环境,降低农民增收的风险。粮食仓储布局要构建三级粮食仓储网络。粮食物流布局要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粮食运输布局要构筑铁路为主,公路和水路为辅的三级粮食运输通道,给农民系统化增收提供机会。政府要对粮食流通加大产业投资力度,给予税收优惠倾斜,提供金融支持政策,给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娄源功,丁华等.WTO与河南粮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邹凤羽,丁华等.粮食经济地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7 10:22 , Processed in 0.14177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