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波与奥维德的《变形记》
摘要:王小波生前曾多次提到过奥维德的《变形记》这部作品并表达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从王小波谈论这部作品的那些话中,我们能看出《变形记》之于他的重要意义。在王小波的具体创作中,《变形记》对其小说名字的命名、某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其想象力的拓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字:王小波 奥维德 《变形记》
《变形记》在本文中指的是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的一部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语言和结构把古希腊罗马世界的神话传说总集在一起,并“创造了一系列至今还能引起兴趣的人物和场景。” 《变形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过历代的读者和作家”:但丁、乔叟、莎士比亚、蒙田、莫里哀、歌德……“这个文学巨人的名单可以无限制开下去……” 在这个名单中,基本上提到的都是外国作家,而在中国,至少有一个作家——王小波也该列在这个名单内。
王小波生前曾多次谈起过奥维德的《变形记》:
在《我的精神家园》中,他说:“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 可见,《变形记》是可以列为王小波的“启蒙读物”之中的。
在《思维的乐趣》中,王小波回忆道:“二十五年前,我到农村去插队时,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奥维德的《变形记》。我们队里的人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以至它像一卷海带的样子……”
在黄集伟主持的《孤岛访谈录》(电台采访),王小波曾以对书的“摧残程度”来衡量自己对书的感情:“有的书从我手上‘过’后,完整得像新书一样;可有的书从我手上‘过’了以后,就几乎要分解了。因为我看书,一旦被我看中以后,就要反反复复看,甚至几十遍地看,最后把一本书看垮了。可有的书只是草草一看,整个儿就没看进去。书从我手中“过”后的样子就可以看出我对这本书的感情。我越喜欢的书可能被我摧残得越厉害。”而被他“摧残”的最厉害的一本书就是“到云南去时带的一本奥维德的《变形记》”:“这本书简直活生生地就被看没了。不过恐怕主要是因为在那儿没书看……,《变形记》其实是古罗马诗人的一个诗篇,可我看到的时候,它已经被译成散文了。但是感觉还是挺好的。因为从里面我知道了好多古希腊的神话,挺浪漫的。”
在其长篇小说《寻找无双》的序言里,王小波写道:“这是我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写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变形记》(奥维德)的最后几行:
吾诗已成。
无论大神的震怒,
还是山崩地裂,
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
这片粗陋的小说,当然不能和这位杰出诗人的诗篇相比……”
从这些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小波对《变形记》的喜爱及其所受《变形记》的一些影响。在王小波的早期作品中,甚至就有一篇也叫做《变形记》 的小说,其中描写了一个一对青年男女互换性别身份的“变形”的故事。所以,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奥维德的这部《变形记》肯定在多方面影响了王小波。那么在具体创作中,《变形记》对王小波是否有影响呢?如果有,又在哪些方面影响了王小波的创作?除了我们上文可能提到的一些影响外,本文认为,王小波的创作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了奥维《变形记》的影响:
1. “黄金时代”的由来
王小波生前所创作的小说现在主要被收集在四个集子中:《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这几部集子分别以其同名的小说命名(前三部被称作“时代三部曲”)。下面我们将主要探讨“黄金时代”的由来,因为中篇小说《黄金时代》可以说是王小波最重要,也是其构思最早也最长的一篇小说,因而“黄金时代”从何而来便有了首要意义,而其他以“时代”命名的小说其实我们可以看作是这部小说名字的“顺延”。
“黄金时代”的说法,可能最早源于古希腊人的想象。《希腊罗马神话词典》这样解释“黄金时代”这个词:“古希腊人想象中的远古的幸福时代,当时人们既无战祸,也无繁重的劳动,彼此和睦相处……关于古希腊人想象的黄金时代,在赫西俄德的长诗《农作与日子》里有详尽的描写……”。 确实,在赫西俄德的那首长诗里,提到了“奥林波斯山上不朽的诸神”曾先后创造了五个不同种族的人类:黄金、白银、青铜、英雄、黑铁(种族) 。但不知是否由于翻译的问题,“黄金时代”这个词却并未出现。而且,以现有的材料看,并不能说明王小波是否看过赫西俄德的这首诗,而其是否看过这首诗也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就算王小波最早是从这首诗或者其它作品中看到了关于“黄金时代”的描述,也不应否认他一直喜爱的《变形记》对他的影响。
《变形记》中第一章便是讲上帝开天辟地并创造人类,此后人类经历的第一个时代便是“黄金时代”(其后是白银时代、黄铜时代和铁的时代) 。《变形记》为我们详细地描写道:“这个时代,没有人强迫它,没有法律,却自动地保持了信义与正道。在这个时代里没有刑罚,没有恐惧;金牌上也没有刻出吓人的禁律;没有喊冤的人群心怀恐惧观望着法官的面容;大家都生活安全,不必怕受审判……没有断堑深壕围绕着的城镇;也没有笔直的铜号、弯曲的铜角、既无刀剑又无盔甲……人们不必强求就可得到食物,感觉满足;他们采集杨梅树上的果子,山边的草莓,山茱萸……土地不需要耕种就生出了丰饶的五谷,田亩也不必轮息就长出一片白茫茫、沉甸甸的麦穗。溪中流的是乳汁和甘美的仙露,青葱的橡树上烫出黄蜡般的蜂蜜。”
这样的“黄金时代”应该是后人想象的一个又原始又美好的时代。以王小波对《变形记》的熟悉程度,当其为其“宠儿” ——《黄金时代》这部小说命名时,不可能不受到奥维德这段对“黄金时代”的描述。在《黄金时代》中,王二和陈清扬远离社会(生产队),而跑到渺无人烟的荒山上去生活、种植,有时赤身裸体,有时仅穿蓑衣,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样的生活其实就很有《变形记》所描述的“黄金时代”的“原始”意味。“黄金时代”这个词在《黄金时代》中仅出现了两次 ,表面上看指的是王二一生中最美好的年龄(阶段),似相当于“黄金岁月”。然而这个称呼又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其生存的年代,联系《变形记》中对“黄金时代”的美好描述,王二的“黄金岁月”便与其所处的“荒诞年代”构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和反讽,由此也能看出王小波为其这部小说起名“黄金时代”背后所隐藏的巨大悲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变形记》中对“黄金时代”的描述,实际上形成了《黄金时代》某种外在的参照和隐涉。联系《变形记》中的“黄金时代”来读《黄金时代》,也能启发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2. 人物形象的塑造
《变形记》也影响到了王小波小说中某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主要体现在王小波的处女作《绿毛水怪》 中。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是:陈辉和杨素瑶从小被人认为“复杂”,在一次被老师的无理体罚中形成了某种“同盟”关系,之后两人一同买书、读书,建立了亲密的友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上不同学校的缘故,两人逐渐“疏远”,然而内心中其实产生了爱情。文革插队前,杨素瑶写信约会陈辉,可陈辉在两年后才读到那封信,而此时杨素瑶早已吃了一种药变成了一种在水中自由生活的“绿毛水怪”。陈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她,决定和其一起当“水怪”,然而阴差阳错由于一场病陈辉再次失了约,于是留下了无尽的痛悔。
在这篇还不太成熟的作品中,其实已体现出王小波后来大部分小说的“发展方向”。比如有一男一女主人公(友谊、恋情关系,同盟),且在常人看来都有点“异类”,与所处社会环境处于某种“对立”状态,都有一个比较“理想”的逃避地点等等。由于这些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因此在此不再详述。让本文感兴趣的是在这篇作品中,王小波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群)“绿毛水怪”的形象:
“它全身墨绿,就像深潭里的青苔,南方的水蚂蟥……可是他又比人多了一样东西,就其形状来讲,就喝蝙蝠的翅膀是一样的,只是有一米多长,也是墨绿色的,完全展开了,紧紧地附在岩石上……它用爪子抓住岩石,加上一只手的帮助,缓缓地朝上爬,而另一只手抓着一杆三股叉……腿好像很柔软,而且手是圆形的……脚上五趾的形象还在,可是上面长了一层很长很宽的蹼……头顶上戴了一顶尖尖的铜盔……女的看起来很俊美,一头长长的绿头发,一只披到腰际……”
王小波在其处女作中为我们塑造的“绿毛水怪”的形象,显然是一种“舶来品”,它们应该属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水族”,是海神多里斯 的“子民”。在这篇小说里,王小波其实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在其描述完那个“绿毛水怪”的形象后,小说的叙事者(老陈,小说是通过老陈向一个人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的)说:“如果我是古希腊人的话,一定不感到奇怪……” ;在描述那群“水怪”游泳的场面时,小说写道:他们“在水面上排成一排,疾驰而去,好像海神波塞冬的仪仗。” 由此可见,这些“水怪”形象的渊源是希腊神话应该是确凿无误的了。
不仅如此,本文认为,这些“水怪”的直接来源应该就是奥维德的《变形记》。因为《变形记》中有很多与“绿毛水怪”相似的形象,比如那“海蓝色的特里同”(半人半鱼状) ,在波涛中刻着墨绿色的海神,“游来游去”、“坐在岩石上吹干她们绿发”的多里斯和她的女儿们 以及拥有绿发的水中女仙们 。从这些海神形象中我们都能看到“绿毛水怪”的影子。甚至“绿毛水怪”手中所拿的“三股叉”和《变形记》中海神所拿的兵器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王小波在其小说人物某些形象的塑造上,也受到了《变形记》的影响。
3. 想象力的拓展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说奥维德的《变形记》既影响到了王小波小说名字的命名,也影响到了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然而更重要的或许是其对王小波想象力的拓展。当然,比起前两个影响来,对其想象力的影响似乎是更加“无形”也比较缺乏“证据”的。当然也不尽然,我们从刚刚提到的那些“绿毛水怪”形象的塑造上其实就可以明显看到《变形记》对王小波想象力的影响。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似乎还没有哪一个作家的想象力能超过王小波。那被追得在厂房半空管道上若走钢丝的王二、踩着两个长长的大拐在“天上行走”如“一只大鸟”的李卫公、那架构造精巧能百发百中的“投石机”、那台开出的全是“无理数”被太宗皇帝用来打人的“卫公神机车”……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万寿寺》这部小说中,王小波对一个故事讲述了几十遍,却都生动有趣,在这种不断讲述中,充分展示了小说“无穷的可能性”,也充分展现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所以戴锦华先生称王小波“以他奇异的想象、简捷而飞扬的文字之舞建造了一处文学的迷宫,宛如一份‘世纪末的华丽’” 其实是毫不夸张的。
王小波卓越的想象力,自然和其爱思考、爱幻想的性格有关,然而其从小对世界名著、童话故事的阅读,无疑也影响到了其想象力的发展。据其母亲回忆:“小学二三年级时,小波就看了《水浒传》、简本《聊斋志异》、世界名著童话故事等。他不光爱看书,还爱讲故事。他常在各种场合,绘声绘色地给小朋友讲故事,能把看过的书从头到尾一句不漏地背诵下来。” 这种经常性地“看”故事和“讲”故事的结合,无疑会大大锻炼一个人的想象力。《变形记》作为一部集古希腊神话于大成的杰出作品,其最大的特色无疑就在于它非凡的想象力。从小就接触到这部作品并对之非常喜爱的王小波,其想象力的丰富奇特,多多少少应该都少不了奥维的《变形记》的功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