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4|回复: 0

波特战略管理思想嬗变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8 18: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费显政

  ◆中图分类号:F038.2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从《竞争战略》到《国家竞争优势》,波特教授都是从外部环境的视角来解析竞争,使用了相似的分析框架,都认同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和战略对环境的反作用。同时,在主旋律的确定上,从《竞争战略》到《国家竞争优势》,经历了从“争”到“合”的嬗变。这种变化源于研究视角的转换。
  关键词:竞争战略 国家竞争优势 五种作用力 钻石体系 环境分析
  
  作为战略管理大师的波特教授以研究竞争而闻名,其三本书《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刻画了竞争的不同侧面。它们之间既有着共同的前提和内在的逻辑关联,也体现了研究者日渐成熟的研究心得。
  
  传承:不变的环境研究视角和理念
  
   无论是在《竞争战略》,还是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都可以看出波特教授所秉承的经济学,尤其是产业经济学的传统。根据这一思路,两本著作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从外部环境的研究视角来解析竞争。
  (一)对环境在竞争中重要性的强调
  两书都十分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在《竞争战略》中,波特将定位作为战略的核心,并把定位进一步区分出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产业的定位;其次是产业内的战略集团定位;第三个层次是战略集团内的定位。波特认为,这三个层次的定位,即企业的宏观产业环境、中观产业内环境和微观竞争环境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绩效。换句话说,企业的定位,也即企业对环境的选择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要素。不过在本书中,波特对三个层次的强调显然是厚此薄彼的,对第一层次定位的浓墨重彩和对后两个层次的轻描淡写形成较强的反差,这也使波特受到一定的批评,认为他只解释了产业整体的盈利能力,而不能解释产业内不同企业间的盈利差异。这种批评虽然有失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波特对环境因素的偏重程度。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对环境的强调同样引人注目,因为该书的目的就是要说明:企业与国家的繁荣,取决于竞争所在地的环境本质。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抛开所处的环境而发展,企业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企业内部决定,而是来源于企业之外,来源于企业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
  (二)相似的环境分析框架
  除了分析视角的一致,在对环境分析的框架上,两书也有着明显的继承性,都打上了鲜明的产业经济学的烙印。
  虽然在《竞争战略》中,分析主体是企业,而到了《国家竞争优势》,分析的主体变成了产业,但如果仔细比较一下竞争战略中的五种作用力模型和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就能发现它们是何等的相似,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两个模型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钻石体系可以看作是微观五种作用力模型的宏观版本。在两模型的图示中,这些对应要素的摆放位置都是基本一致的。
  (三)一脉相传的环境观
  在环境观上,两书也保持了一致性。即外部环境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外部环境也是可以通过战略来改变的。
  在《竞争战略》中,三个层次上的定位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而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钻石模型决定了国家在某特定产业上的竞争优势,它们都体现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波特也十分强调战略行为对环境的改变和反作用。在《竞争战略》中,企业可以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从而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而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钻石模型的各个要素也是可调节的,这种调节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努力目标。一个以打败全球最强竞争对手为目标的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战略,对钻石模型的各个要素发挥影响作用。
  
  突破:从争到合的不同主旨思想
  
  如果说《竞争战略》的主旋律是“争”的话,那么《国家竞争优势》的主旋律则是“合”。这种主旋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体与各要素间关系论述的变化
  在《竞争战略》的五种作用力模型中,分析主体——企业与五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是对抗的、竞争性的,五种作用力是对企业的一种威胁力量。企业通过应对五种作用力的挑战来取得利益,企业战略则是寻找企业应对五种作用力的最佳定位。但是,对某企业而言有效的竞争战略从它所处的其他各作用力的角度来看,就可能是一种强力的、难以应对的威胁。简言之,企业和各作用力之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它们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战略的对抗性、排他性在这里体现得一览无余。而在钻石模型中,分析主体,即某个特定产业与钻石模型各要素之间则是合作性的关系。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是建立在钻石模型各要素的基础之上,它们共同托起了产业的繁荣和兴旺,每一个要素的缺失和不足都可能形成对产业竞争力的伤害。同样的,对产业竞争力的培育也要从上述要素的培育着手。产业和钻石各要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景象。
  (二)各要素间关系论述的变化
  在五种作用力模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对抗性的。此外,“争”的主旋律还表现为各竞争作用力之间是相互割裂的,波特似乎有意地忽略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然而到了《国家竞争优势》那里,情况则截然不同。首先是各要素之间是协作的关系,它们共同构建起产业竞争力。此外,它们之间还是联系的、互动的、协同的。波特反复强调,钻石体系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单一要素所能达成的效果通常与其他要素的发展状态有关。
  即使是两个模型的命名,也鲜明地体现出了主旨思想的差异:强调“争”的《竞争战略》提出的是五种竞争作用力模型,而强调“合”的《国家竞争优势》则把模型命名为“钻石模型”。
  
  内在关联:同一思想脉络下的不同层面
  
  主旨思想出现差异并不难理解。在两本书中,波特教授所站的位置不同,所见到的风景自然不同。在《竞争战略》中,波特是站在单个企业的角度,放眼望去,所见唯有竞争。而在《国家竞争优势》中,作者是俯看一个产业,更多的是从与环境联系的角度来看待产业的发展演变,自然对它们之间的合作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这就犹如作为某生物种群中的特定个体,所观察和体会到的,无不是竞争。包括与同类的竞争,与天敌的竞争,与猎物的竞争,与环境的竞争等等。而一旦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时,生物种群中的激烈竞争被抽象掉了,代之以竞争所产生的整个种群的适应能力,连物种之间的竞争和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竞争也被它们之间强有力的依赖和联系所掩盖,“合”也就自然成为主旋律了。
  不过,这种表面的分割并不能割裂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合”是宏观层次的,但它最终来源于微观层次的“争”。微观层次的“争”是基础,宏观层次的“合”是一种表现,它是无数微观层次的“争”的宏观效果。由此可见,不同的层面,其实是一个思想脉络。这种宏观综合效应对微观直接效应的背离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普遍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经济学中亚当·斯密提出的,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无数的利己行为形成了利他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7 12:46 , Processed in 0.18662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