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盟的未来,在欧洲内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也使得欧盟在制定统一的对外政策时举棋不定。一方称欧洲存在本身即是为善,并且越欧洲化越好;另一方则认为,欧洲只有在其有所作为之处才有裨益,欧盟是为特定政策服务的工具,是否合而为利,要取决于这些政策能否奏效。
第一种存在主义观点可以追溯到欧盟的起源,那些创始者认为,欧洲的合作因其能够避免战争而对自身有益。这一思想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达到顶峰,现在仍存在于那部号召成员国追求“更紧密联盟”的条约之中。比利时首相居伊·费尔霍夫施塔特还在2005年撰写了一本名为《欧罗巴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Europa)的小册子,而卢森堡首相让-克洛德·容克更是认为,几乎所有的欧盟计划都应为政治一体化做准备。
然而第二种工具主义观点同样可以溯源到那些创建者。“欧盟之父”让·莫奈认为,欧盟的发展应当采用以技术性合作的方式逐渐赢得民众支持。欧盟扩张为27个成员国就是最近对第二种观点的一次鼓舞,因为新入盟的很多成员国并不热衷于深化政治一体化。
“人们可能认为这一分歧现在不会有多大影响。两种思想派系都希望欧洲进一步融合,两种思想都希望‘更加一体化的欧洲’以应对全球化,但如今这两条路线之间的差别正在产生一个影响。”美国布鲁金斯学院欧盟问题专家、曾任美国驻英经济参赞的迈克尔·卡林格特(Michael Calingaert)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表示,工具主义者不喜欢宏大的存在主义计划——欧洲宪法、欧洲军队和各国法律体系的欧洲化;而存在主义者也并不支持或者至少不够支持那些工具主义者所提出的具体的政策。法、德两国在排污权交易上的做法就是这两种思想冲突下的表现。尽管他们都在排污权交易这一欧盟的旗舰性计划上欣然签字,但两国却给予其企业太多的污染排放许可,使得整个计划徒有虚名。
“这两方任何一方的观点都不可能消失。欧盟对待具体问题时表现出的曲折性,也说明要想让其中某一方观点完全消失是无法想象的。”迈克尔·卡林格特说,“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在欧盟已经存在的地区、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下,被这两种思想左右的欧盟在制订对外政治、经济等相关政策时到底更倾向于哪一方——这无论对于美国还是中国,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实是,最近第二种工具主义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为了回应每况愈下的民众支持率,欧盟委员会主席何塞·巴罗佐开始谈论“成果化的欧洲”——即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在人民所关心的气候变化、能源安全、跨国犯罪和移民等问题上重获民心。“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欧盟副主席来华,会对中国政府提出在能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刘建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