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96|回复: 0

长三角地区四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和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8 10: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三角地区四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和思考

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结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近年来,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靠改革和开放两轮驱动,使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细胞被激活,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被释放。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9101亿元,占全国的18.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4041.9亿元,占全国的21.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外贸出口额达928.9亿美元,占全国的28.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达203.4亿美元,占全国的38.6%,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
按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其人口不足长三角地区的20%,而经济总量、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却占30%左右,财政收入更是超过50%,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第二层次包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2002年,这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均已超过200亿元;第三层次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和嘉兴,这4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在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均在70亿元以上;第四层次包括镇江、扬州、泰州、湖州和舟山,这5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在700亿元以下、财政收入在70亿元。由于各层次之间总量和实力相差较为悬殊(上海市的经济总量是舟山市的近40倍),故我们在15个城市中选择了经济总量同属第三层次、产业结构相对接近的常州、南通、绍兴、嘉兴4市进行比较和分析。2002年,4个城市土地面积为24192平方公里,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4.3%;总人口为1889.5万人,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4.9%;国内生产总值3285.3亿元,财政收入347.8亿元,分别占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总量的17.2%和8.6%。
一、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从总体上看,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中的第三层次,常州、南通、绍兴、嘉兴4市的发展水平及整体实力处于中游,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居民储蓄、投资、消费等大多数指标在15个城市中列第7至第10位。同时,由于上海一市独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本地区的发展平台,使4市的平均指标和产业层次低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水平。而从4市的现状特点来看,经济发展的实力旗鼓相当,难分高下;优势极其明显,各具特色。 
综合实力方面 从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GDP总量看,最高的是绍兴市,达928.8亿元,是2003年最有可能突破千亿元的城市;其次为南通,达890.1亿元,如果该市今年的增长速度达到12%以上,也有望冲击千亿元大关;常州和嘉兴分别为760.3亿元和706.1亿元,居第3、第4位,但两市相比较,嘉兴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大有咄咄逼人之感。2002年,嘉兴的GDP在各市中居最后一位,而其当年新增的GDP却达到101.8亿元,仅次于绍兴,分别超过总量列第2位和第3位的南通和常州20亿元、14.4亿元,从而使其与两市的差距分别由2001年的205亿元和68.6亿元缩小为184亿元和54.2亿元。如果维持这样的发展格局,再有3-4年的时间,嘉兴就有可能超过常州并直逼南通。
产业结构方面 常州、南通、绍兴、嘉兴4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2002年,除南通市第二产业比重略低于50%(49.3%),其余各市均在56%以上,最高的为绍兴,达57.6%,常州与嘉兴比较接近,分别为56.7%和56.6%。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水平而言,4市在产业结构上同时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缺陷。2002年,4个城市一产比重为10.3%,高于15个城市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为34.8%,低于15个城市平均比重7.5个百分点。常州产业层次明显高于其它各市,三次产业比重为6.5:56.7:36.8,其中,第一产业分别低于南通、绍兴、嘉兴9.4个、2.5个和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分别高于南通、绍兴、嘉兴2个、3.5个和2.3个百分点。
增长速度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4市经济总量分别为南通(29.4亿元)、常州(17.6亿元)、嘉兴(13.3亿元)、绍兴(11.3亿元),南通、常州分别为绍兴的2.6倍和1.6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市的总量排位均发生了变化,绍兴由最末位跃居第1位,其它各市则均退后了1位。绍兴市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平均增长速度达15.7%,分别快于增速列第2至第4位的常州、嘉兴、南通2.9个、3.4个和4.6个百分点。如果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从1978年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1992年,第2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则各市后10年增长速度普遍快于前14年,其中,绍兴市前后两个阶段的平均增速分别为13.9%和18.3%,常州次之,分别为12.1%和13.8%;嘉兴列第3位,分别为10.7%和14.5%;南通最低,分别为9.7%和13.0%。
财政实力方面  产业结构的优劣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地区财政实力的强弱。常州、南通、绍兴、嘉兴4个城市中,常州市是唯一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城市。2002年,常州市财政收入达102.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56.5亿元,均处于第1位。财政收入列第2至第4位的分别是南通、绍兴和嘉兴,其财政总收入为87.4亿元、85.0亿元和7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48.6亿元、39.6亿元和31.7亿元。由于各地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因此,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常州市这一比例最高,升幅也最大,2002年达13.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嘉兴次之,达10.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南通、绍兴这一比例均未超过10%,分别为9.8%和9.2%,但都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投资规模方面  投资规模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后劲。虽然常州市近两年在市政设施、旧城改造、工业技改等方面大规模推进、大力度投入,投资增长速度领先于其它城市,但相对而言,常州市的投资总量还是明显偏低。2002年,嘉兴、绍兴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9.3亿元和373.0亿元,相当于常州市的1.5倍,南通市也达305.0亿元。常州市为250.0亿元,是4个城市中唯一低于300亿元的城市。从投资结构看,嘉兴市基本建设投资和工业投资占有较高比重,2002年,该市基础设施投资达143亿元,其中仅秦山核电站二、三期工程,当年投资额就超过40亿元;工业性投资更是高达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60%,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不可低估。绍兴市工业性投资增长势头也十分强劲,当年在建的技改工程项目达4094项,完成工业性投资208亿元,比上年增长57.5%,总量和增幅都远远高于常州市。
外向程度方面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指标。常州、南通、绍兴、嘉兴4个城市同处沿江、沿海经济地带,外向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按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低排列,嘉兴处于第1位,2002年达43.4%,分别高于常州、南通、绍兴0.7个、7.1个和8.9个百分点;按外贸出口总量大小列序,则是绍兴领先,达29.0亿美元,其余依次是常州、嘉兴和南通,分别为26.6亿美元、25.5亿美元和25.4亿美元;按利用外资多少排位,则常州与嘉兴相对较高,2002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5.6亿美元和4.8亿美元,绍兴与南通分别为3.9亿美元和2.4亿美元。
居民收入方面    在4个城市中,虽然浙江所辖两市的财政收入低于江苏所辖两市,但他们的城乡居民收入却明显高于江苏所辖两市,其中又以绍兴领先。2002年,绍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46元,分别高于列第2至第4位的嘉兴、常州、南通989元、1813元和31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90元,分别高于列第2至第4位的嘉兴、常州、南通158元、552元和1557元。但从衡量地区综合实力、发展水平以及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则是常州处于领先地位。2002年,常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260元,高于嘉兴(21658)、绍兴(21428)和南通(11380)。同样,常州市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也高于其它3市,达14565元,分别高于嘉兴、绍兴和南通1435元、2120元和4892元。
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南通、绍兴、嘉兴的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特别是绍兴、嘉兴两市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势不可挡,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在浙江省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名列前茅。2002年,绍兴、嘉兴两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13.8%,在浙江省内并列第一,在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中仅次于苏州。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绍兴经济总量在4市中的位次由最后1位跃居首位,而嘉兴则大有赶超上来的势头。分析这些城市的发展路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常州寻找自身差距、把握发展机遇、掌握竞争主动、加快经济发展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区域经济特色鲜明。相对于江苏两市而言,浙江两市的发展主题更为突出,发展特色更为明显。这就是作为支撑绍兴与嘉兴发展主体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区域特色产业,也称之为“块状经济”:从一镇(一村)一品起步,就近建立专业市场,经过产品档次的多次提升,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形成“小商品、大市场、高回报”和“小资本、大集聚”的区域特色产业。这是浙江包括绍兴、嘉兴在内的许多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纺织大县绍兴2001年化纤面料出口额达8.5亿美元,出口比例达35%,其中7月份单月出口超过1亿美元,占全国同类商品的50%以上;绍兴县柯桥镇的“中国轻纺城”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和交易中心,2001年市场成交额达207.5亿元,与义乌小商品市场不相上下,同时,诸暨的袜子、嵊州的领带等产业,不是全国最强,就是行业最大,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竞争实力,不仅大比例地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嘉兴的发展亮点则主要体现为市县经济各具特色、并驾齐驱,其所辖的6个市、县、区形成6大特色规模经济区,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优势的特色产业,如海宁皮革、平湖服装、嘉善木业、秀洲丝织、桐乡和秀洲的毛衫、桐乡和海盐的化纤等,6大特色经济年产值均超过50亿元,其中,海宁皮革和平湖服装的年产值在100亿元以上,海宁皮革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25%,嘉善胶合板的市场占有率为30%。
——接轨上海思路明确。注重和上海经济的全面接轨,主动承接上海经济高速增长的强烈辐射,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共同选择。在这一方面,绍兴、嘉兴和南通的做法值得借鉴。以绍兴为例,他们把“接轨上海”当作一个常设课题,明确提出与上海错位发展的思路,即挂靠优势产业,填补空白产业,如纺织业在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属于扩散和转移的对象,绍兴则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振兴和发展这一传统产业,目前,绍兴的纺织业不仅规模大、技术新、产业链长,纺织、印染、面料、成衣、贸易成龙配套;而且纺织工业已经占据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同时,绍兴还十分注重利用和依托上海的金融、信息、技术及人才资源,他们的很多纺织品设计都出自上海的大专院校,机械行业中风机的国家标准也是绍兴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协助下制订的。再以嘉兴为例,该市与上海相距仅90公里,是浙江省内唯一和上海接壤的城市。因此,当其他城市纷纷表示要与上海接轨的时候,嘉兴想得更多的是实现与上海的“无缝链接”,力争成为在这一国际大都市中占居相应地位的功能区块。为此,嘉兴专门设立了接轨上海办公室,具体负责谋划、协调和实施与上海的全面接轨。他们充分利用与上海地域相邻、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优势,始终把接轨上海作为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该市“十五”规划确定的五大发展战略中,第一战略便是“接轨上海”)。近年来,他们通过与上海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配角产业群,这就是被人们称道的“一二三四五现象”,即:一成多农副产品销往上海市场,二成多工业产品为上海支柱产业配套,三成多产品通过上海口岸出口,四成多游客来自上海,五成多外资项目受上海辐射影响。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与上海的要素接轨、信息开放和资源共享,如嘉兴在实现了农产品绿色通道直达上海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与上海的高速公路相通、宽带网互联、票据同城结算。再以南通为例,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上海同是长江三角洲的洲头城市,通江达海,一衣带水,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修造船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把南通放到上海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中去谋划,去接轨,去发展。如他们呼应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要求,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型和外向型农业;抓住上海产业转移的机遇,与上海共建沪通同业走廊,开辟沿江和沿海两条产业带,加快发展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和特色经济;为了更好地接轨上海,他们还提出了着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大港口、构筑大通道、发展大城市”的战略构想,以加大工业投入为主战场,全方位接受上海辐射。
——县域经济实力强劲。“强县经济”战略是浙江省实现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历史性跨越的成功之道,也是浙江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绍兴、嘉兴经济发展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县域经济实力强劲,这与他们多年来实施“强县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强县经济使弱县变强,强县更强,最近的一次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算结果表明,绍兴所辖的5个市(县)中,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新昌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分别排在第10、43、45和100位;嘉兴所辖的海宁市、桐乡市、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则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分别排在第22、30、31、34和42位。2002年,绍兴所辖5市(县)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59.3亿元,平均达251.9亿元,相当于常州所辖两市平均产值的2.6倍,市(县)产值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高达85.6%,远远高于常州;嘉兴所辖5个市(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均超过100亿元,总量达762.6亿元,平均达152.5亿元,相当于常州所辖两市的1.6倍,市(县)产值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也达到81.5%。“县”强而“市”兴,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绍兴、嘉兴两市的经济充满活力和生机,也为两市奠定了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基础。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面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不用扬鞭自奋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赶超意识和危机意识十分强烈,而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也使各地在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发展了微妙的变化。嘉兴距上海、苏杭均不足100公里,而且,上海规划的轻轨终点站枫泾镇距嘉兴只有20多公里,苏州轻轨据说也将铺设到嘉兴15公里以外的盛泽镇,如果两条轻轨能够在嘉兴会合,则将使嘉兴的发展如虎添翼。同时,嘉兴境内能源丰富,秦山核电二三期和嘉兴电厂二期全部建成后,总装机容量将超过600万千瓦,成为华东重要的能源基地。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将使嘉兴打造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制造中心的梦想成真。绍兴计划投资近70亿元兴建跨越杭州湾的公路铁路大桥,把绍兴与上海的时空距离缩短到两个小时以内,同时,绍兴的证券市场筹资额度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到目前为止,该市上市公司达到15家,列全国地级城市第1位,并有多家企业进入辅导期准备上市,这使得绍兴未来的发展更具潜力。南通则将借助“依江傍海”的优势,崛起于苏中,并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苏通大桥和沪崇苏通道建成后,南通到上海只需50分钟,进入典型的“1小时都市圈”。南通近年来招商引资的成效也在不断显现,日本三大化纤巨头纷纷到南通落户,中外合资的洋口港240万千瓦天然气发电项目也已初步敲定,南通将有望成为接轨上海、融于世界的扬子“第一窗口”,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三、对常州经济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的思考
除绍兴、嘉兴、南通外,长三角地区其它城市的发展思路同样非常明确,未来潜力十分惊人。如润扬大桥及沿江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使扬州到南京、上海、北京的车程分别缩短为1小时、2小时和8小时,区位优势凸显;又如交通格局的变化,使宁波由原来的交通末端升格为交通枢纽,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宁波到上海的距离将从原来的394公里缩短至170公里,进入2小时经济圈,其优良的深水港资源条件,又使其成为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组合港发展战略中的枢纽。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宁波的发展潜力不可低估。可以预见,未来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大城市之间新一轮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白热化竞争也即将展开,而各市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纵连横中将占据怎样的地位,完全取决于今天的行动。虽然从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分析,常州某些方面在4城市中占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应当看到的是,这种优势仅仅体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之间,而且,一些优势还在随着其它城市的加快发展呈现出减弱趋势,甚至有可能转化为劣势。相对于第一、第二层次而言,常州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外向程度及居民收入等,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即使与绍兴、嘉兴、南通相比,常州市在发展水平、增长后劲、未来潜力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十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扎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常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型城市之一,必须也应当在苏南经济板块中占据重要位置,在长三角地区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树立赶超意识、率先意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常州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牢牢把握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争先抢位,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形成服务发展、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的快慢固然有多种主客观因素,但关键在于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的程度。浙江之所以由资源小省变为经济大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不断上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发展是硬道理”、“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及“看准了的,就大胆试、大胆地闯”的创新精神,他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当其它地区尚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已经用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向世人证明了他们的选择。常州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还是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放在首位,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关键的和重要的任务来抓,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体来说,一要加快以服务为核心转变政府职能。要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效率等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办事一条龙、收费一窗口,建立一条联络热线,搭好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提供一套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审批、核准、许可,根治一切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真正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软环境;二要积极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要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把政府的主要工作转向研究发展战略、实施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三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要使“思想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行动,充分激发和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创常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进一步加快接轨上海经济的步伐,提升常州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用和地位。上海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强、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浦东开发以来,上海的各种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其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外商投资的辐射中心作用等日益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外商投资企业之所以纷纷落户苏南特别是昆山一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紧邻上海。上海取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无疑为上海经济安装了“加速器”、增添了“辐射源”。“世博经济”所孕育的巨大商机,不仅上海可以从中受益,而且将惠及江浙地区,直接拉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便利的交通将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劳动力、资金、技术和商品销售等各类要素转移的“腹地”。对此,常州应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与上海经济的全面接轨。一要不遗余力地承接和放大上海的要素辐射。要自觉利用和依托上海的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资源,为常州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服务,加快与上海的有序联动、优势互补,在与上海的经济合作中甘当“配角”,争当“名角”,使接轨上海成为常州经济加速发展并全面崛起的“推进器”;二要加强对上海产业特点、总体规划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善于捕捉商机,抢占先机,在政策上、行动上进一步加大接轨上海的力度,自觉融入上海的经济循环,主动接受上海部分产业的嫁接和转移,大力开拓上海市场,在工业、建筑业、旅游业、服务业及特色农业等各个方面全线出击、全面接轨,在接轨上海的过程中发展常州,壮大常州。三要着力营造和提升常州及各辖市的交通区位优势。要抓住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论证或立项的机遇,超前准备,积极工作,主动协调,多方争取,努力构筑常州与上海之间的高速通道,缩小和缩短时空距离,挤进以上海为核心的“1小时”经济圈、“2小时”经济圈,为常州未来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平台。
——进一步加速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依托现有产业群,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这既是维持常州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常州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以世界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和上海工业的后方基地为目标,把常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这是充分分析常州制造业的特点和优势后所做出的战略部署。常州工业经济起步较早,门类齐全,配套协作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显,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曾经通过专业化协作配套“8条龙”,开辟了常州工业经济的辉煌。目前,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机械、冶金、电子、纺织、服装等一批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输变电设备、重型装备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城市客车、视听设备等产品的制造能力在省内甚至国内较为领先,颇具影响;纺织面料、服装、冶金、精细化工等产品优势也比较明显;并崛起了新科电子、现代工程机械、长江客车集团、黑牡丹集团、晨风集团等一批品牌企业。可以说,常州已经初步具备向现代制造业基地迈进的条件,完全有可能依托沿海通江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中心。一要将现代制造业作为融入世界经济的链接点。要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为重点,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的联合与合作,大力实施信息技术与产品、产业、管理的结合,全面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和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二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要以抓紧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战略性重组力度,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合理化、利益格局分散化为要求,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三要千方百计构筑人才高地。要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为重点,加大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大学城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加速文化、教育和科技产业的集聚和整合,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人才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使常州成为创业机会多、成功机率大的人才资源高地,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四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小环境。对工业园区、产业群和加工制造基地,要更多地在制度创新、差别化竞争、技术创新、标准制定、职业培训、融资条件、法律服务等方面创造条件,使区域特色产业群、专业化产业区以及通过招商引资形成的外商投资企业集聚区共同快速发展。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着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注重内资的吸收和利用。招商引资是加快产业更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利用外资的质量高低和规模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地区经济能否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近年来,常州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重大突破,但与苏州、无锡等地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分析国际上吸收外资的趋势和走向,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依靠减税、免税等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主要是根据产业化政策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寻找合作伙伴,并提供优良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商业环境;第三阶段则主要依靠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强大的协作配套能力,以适应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转变。从常州的实际情况分析,常州经济的长处在于制造业,而制造业的特点就是配套能力及其相应的集聚效应。一要适当调整吸引外资的政策。在注重投资软硬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仔细分析本地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特点,找准本地的优势定位和产业定位,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配套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和强大的配套能力,以吸引跨国公司、龙头企业来常投资兴业;二要想方设法激活发展经济的民间活力。要遵循内外资并重的原则,高度重视民间资本的吸收和利用,放开手脚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取消一切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规定,在产权改革中鼓励“民有”,在经营机制上支持“民营”,在投入机制上实现“民资”,在竞争性领域和一些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大力发展民间投资,并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家鼓励投资的所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鼓励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利用外资,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私营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并加大对私营个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主动帮助协调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民营经济成为常州经济重要的支柱和增长极;三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现资本运作。在经济的成长期,即快速增长阶段,资本稀缺始终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障碍。因此,要充分认识资本经营的重要性,加大对有实力、有前途企业的扶持和培植力度,争取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中功能和产业门类齐全的基础层次,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也是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浙江中心城市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的不断增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的县域经济,无论是与嘉兴、绍兴、南通比,还是与相邻的苏州、无锡比,都存在着县(市)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比重偏低的问题,这中间既有原有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欠缺方面的问题,也有在发展过程中把握机遇和抢抓机遇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三次大的发展机遇中,常州成功地抓住了第一次机遇,即70-80年代的“由农转工”,通过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大幅度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实力,而当第二次机遇即90年代的“由内转外”到来时,常州在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方面却明显落在了苏州、无锡的后面。目前,县域经济发展正处于第三次大的机遇期——“由一转多”,即以公有制为主的单一经济转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并驾齐驱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一轮腾飞,这是一次不容丧失的机遇,必须牢牢把握,紧紧抓住,解放思想,扬长避短,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要以富民强县、加速实现现代化总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要把提升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县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目标,形成全市合力,市县联动,政企联动,工农联动(优化农业、振兴工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县域经济,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全面打造能够支撑全市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强县”;二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路子。要在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创造地、灵活地贯彻执行中央文件,在不违背中央政策和原则规定的前提下,实现中央政策的地方化实施,即从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定位,强化特色,努力挖掘优势、创造优势和嫁接优势,合理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努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化、差别化、集约化的重点乡镇工业园区,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以此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三要树立县域经济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改革放权,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提高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水平。我市两市五区区域规模、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等相差悬殊,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要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积极奋进、力争上游的发展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8 01:42 , Processed in 0.15692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