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55|回复: 0

怎样从经济学中借到慧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6 06: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潘悦珊

??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地球人对社会真理、人生真谛的求索,绵延了数百万年,有过多少先哲,留下多少佳话。屈原,全球华人千秋万代划龙船吃粽子纪念他,是中外求索者中的佼佼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钟大吕,震撼人心,鲁迅先生曾与之共鸣,如今又有了回声:“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这歌声召唤人们做“现代屈原”。
  
求索,也就是追求。没有追求,“哀莫大于心死”,不是真正的人生。浑吃疯玩,何异猪狗?憨劳傻干,等同马牛。有志者心中自有追求。平安开心,健康长寿,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是个人的追求目标;望子成龙,报答父母,光大门楣,惠及亲朋,是人所追求的家庭目标,比个人的追求高了一个层次;身许社稷,扶困救危,斫弊匡正,强国富民,是人的社会追求,比人的家庭追求又高了一个层次;放眼寰宇,兼济天下,谋福苍生,创造历史,是人类的追求,最崇高。人怀有最崇高追求,就有高山的品格、大海的胸襟;即使岗位平凡,仍有光辉的人生,纵然人头落地,也是血染的风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幸福感,卓尔不群。
  
个人目标和家庭目标的追求,可操作性很强。路曼曼而修远,千百年来,哲人们孜孜以求的,是社会目标追求,道德要找到观察社会的慧眼。其结果如何呢?很少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或者,在当时看来似乎满意了,后来就不满意了。何以如此?看起来,求索方法是关键。要找到比较有效的求索方法,我经艰苦思索后认识到,需要明确三个要点。
  
要点之一:求索时的注意力集中于近现代。
  求索是一种历史性的作业,是以“大历史”的视角,大跨度、大而化之地看历史,从中追寻启示。求索者需扑入历史的长河中。
  历史的长河太长了,我们只能选取一段来畅游。选哪一段?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人类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万年,为什么要挑选”公元1500年以后至今“这仅占人类全部历史的百分之一的一小片断历史,予以特别注意呢?”是因为“这是急剧变革的时代,其时旧观念和旧制度迟迟不愿退出历史舞台,而新观念和新制度则逐渐而痛苦地成长起来”。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农业生产是主要生产方式,家庭制度是主要组织制度,社会基本呈现着一种相对稳定的运行态势,虽也发生过剧烈动荡,比如中国多次改朝换代,但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然而,自1500年起,曾经分隔的大陆开始融合起来,人类社会开始发生沧桑变化。这些变化从小到大不断地累积,最终以一种核爆般的力量,以一种覆盖全人类的深度和广度,永远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命运,还在向着更深广的、但也是未知的领域推进,引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注。有道是:烈火之中见真金,患难之中显真情。我们从变革之中求真理,把注意力集中于剧烈变革的近现代,将可少走冤枉路,少作无用功。
  
比较有效的求索方法,其要点之二,注意力集中于社会形态的转换。
  
非常庆幸,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是伟大的时代,因为它是大转换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转换、变革,尽管常常伴着剧烈的社会动荡,但动荡并非转换与变革的必然,不可能仅从社会的动荡中,去寻求社会的真谛。转换与变革的真意,是社会形态大转换。我们所谓的“社会形态大转换”,是指: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社会形态大转换中,追寻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探求: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才是人类所渴望的“真诚的生活”。
  
近现代的世界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生活方式,有过五次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五次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兴起、传统社会主义诞生、后工业社会来临、“休克疗法”施行、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集中注意力,分析这五次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探求社会转型的内在机理,将有可能把求索径直引向成功。
  
比较有效的求索方法,要点之三,围绕着“民生”求索。
  
探求近现代五次社会转型的内在机理,从何着手呢?围绕着“民生”求索。
  屈原诗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就是解决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稀缺问题。个人要解决稀缺问题,合法的办法无非是:生产、交换、租借、乞讨、募捐、化缘,或改用替代物;非法的手段则是抢劫、偷窃、诈骗,但必受法律制裁。买、借、讨、募、求、代、抢、偷、骗,都是获得已有的生产物。就人类整体来说,解决稀缺的根本办法,只能是生产。人类之所以不再是兽类,之所以没有如某些物种那样灭绝,就是因为会生产。
  
因此,围绕着“民生”求索,最根本的,是围绕着生产来求索。“生产”一词的含义,还有一层是人口的生产;这里所说的生产,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
  要进行生产,得投入生产要素。如果生产要素不稀缺,就可能生产出足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故生活物品的稀缺,实质上源于生产要素的稀缺。生产要素稀缺,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
  
何谓生产要素呢?一般认为,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需要投入的最原初手段。比如传统农耕生产过程,需要投入劳动力、工具、土地、春种秋收的知识等,这些就是生产要素。正是这些生产要素有限,农业生产规模就不可能无限扩大,农业收获物不可能无限增多。
  
从社会整体来说,生产要素有的稀缺,有的不稀缺,有的甚至相对过剩,但必有一种最稀缺。比如:原始农业时代,生产工具是石器,每个劳动者都会制作,不是最稀缺;播种、收获的生产知识极其简单,每个劳动者都能学会,也不是最稀缺;在当时人口规模下,土地有的是,同样不是最稀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必是人的劳动力。但这并非万世不变。有中国学者研究发现[2]:秦汉至唐宋时段,还有相当广阔的土地可供开垦,农户拥有的土地,虽有波动,但大抵在“五口之家田百亩(古时的亩相当于今亩的三分之二)”的水平;每次战乱后,人口减少,基本上可以恢复、甚至还能超过这个水平;唐初,国家授给农民土地,在土地较少的“狭乡”,每丁(男劳力)授田30亩;宋朝以后,这种均田制不复存在;明清以后,每户有田大抵降到了10亩以下。这种情况表明,相对于大量增加的人口,土地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终而在宋以后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
  
千古悠悠,生产要素最稀缺地位有过多次转换。如果这种转换与社会转型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这种联系就可能是社会转型的内在机理。因此,围绕着民生求索,注意力集中于最稀缺生产要素的转换。而考察研究最稀缺生产要素的转换,是经济学的任务。这就是说,从经济学中将有可能借到慧眼,来帮助我们识破社会转型的内在机理。
  
以上三个要点,层层深入,引导我们的求索走向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8 04:36 , Processed in 0.17856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