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58|回复: 11

[【文史类原创】] 从王直的联舫巨舰看中晚明的造船技术的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5 14: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王直的联舫巨舰看中晚明的造船技术的发展



王直是嘉靖朝著名的海外殖民冒险家,原名汪直,徽州歙县人,“少任侠,多略不侵,然若乡中有徭役讼事,常为主辩,诸恶少因倚为囊橐。”[1]“及壮多智略,善施与,以故人宗信之”[2]汪直与叶宗满、徐惟学、谢和、方廷助等人交游,心怀异志,图谋不轨,并认为国内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法度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逍遥哉?”[3] 嘉靖十九年(西元1540)与叶宗满等人跑到广东“造巨舰,收带硝黄、丝棉等违禁之物抵日本、暹罗、西洋等国,往来互市”[4]为了不致连累亲属,汪直化名王直,绰号“五峰舡主”,从此开始了他的海外殖民活动。
王直下海初期,投靠许氏兄弟的海盗舰队,长期的海外殖民冒险经验,加上杰出的领导能力,王直逐渐在许氏海盗集团中崭露头角。嘉靖二十三年,许氏集团任命王直经略日本,在日本九州沿海建立了一些贸易据点。[5]嘉靖二十七年(西元1548)许氏海盗集团的据点双屿港被右副都御史、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朱纨捣毁,王直收拾残余势力,加以整编,到嘉靖三十年(西元1551)王直火并陈思盼舰队以后,王直的舰队已经完全控制东海的制海权。[6]舰队主要停泊列表海岸,并且据有日本平户港和五岛列岛,一时“三十六岛之夷,俱从指挥。”“遂据萨摩洲之松蒲津,号曰京,自称徽王,部署官属”“乃更造巨舰联舫,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3]随着王直势力的日渐壮大,王直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割据海外,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连续多年入寇东南沿海地区,酿成明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倭乱”,史称“壬子之变”。王直的反政府武装纵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如攻入黄岩府,“官军莫之谁何”,“王直乃绯袍玉带,金顶五詹黄伞,其头目人等,俱大帽袍带,银顶青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坐定海操江亭,称净海王,居数日,如履无人之境”[3]荼毒东南,祸患天下。直到嘉靖三十六年(西元1557),胡宗宪诱擒王直,各个歼灭其余部,才渐渐平息这场战争。
王直功过,本文无意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王直的这艘联舫巨舰的描述。筹海图编和明书都是这样描述的:“乃更造巨舰联舫,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联舫是什么样的船呢?按《说文解字》:“方(舫),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联舫,就是并列的两艘巨舰。方一百二十步是什么概念呢?席龙飞《中国造船史》里是这样描述的:两船并列称“连舫”:总长为55,宽为15的两艘船并列,则恰好合“方百二十步”之数。[7]显然席龙飞先生是把方理解成周长来计算的。
但这样计算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按王直的联舫载2000人,则平均联舫的每一艘船载1000人!对比同期的长十丈折32的二号福船仅载100人,这个数字不得不令人怀疑。
事实上,“方百二十步”并不是周长一百二十步的意思。这个错误起于一般字典里对这个用法的错误解释。《汉语大字典》第三册“方”的第16个义项是用来表示计量的,它解释道:“方:方圆;周围。”而《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方回:周围的长度。”而《汉语大词典》第六册中编者途释“方”的第14个义项是:“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加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在“方××步”这个句式里,“方”字应该作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而不是席龙飞先生所误解的周长的意思。关于这个文法问题,方文一先生有过很深刻的讨论[8],这里不再引述。
确定了这段话的正确表达意思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王直联舫的大致模样了。按明制一步五尺,明代工部尺折今0.32,那么王直联舫应该是长接近六十丈(192),宽二、三十丈的两艘船并列。这个尺寸比起一向为人们夸耀的郑和一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还要大!
从历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王直联舫的历史继承性。联舫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船型,早在晋代,王濬攻打东吴时,就曾经“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9]王濬楼船在很多数字上与王直联舫完全一样,(很可能王直就是刻意模仿王濬的数字!)所不同的是,王濬楼船只是江船,而王直联舫是海船,造同样规格的海船比起江船来,技术难度要高很多!而这就是千年来中国造船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反映!
王直联舫的存在,还能说明些什么?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满清200多年的海禁影响,我国的造船技术一落千丈。直到今天,沿海木船没有超过60的,甚至于连30左右的木帆船都很难见到。[10]出于种种原因,今人习惯将满清开始的错误栽赃到明朝身上,而郑和下西洋以后明朝官方正好也停止了大规模的航海,于是许多人想当然的杜撰出明朝中后期造船技术不如明初,然而这不是事实。王直联舫无论在哪方面都不逊色于郑和宝船!郑和宝船作为明成祖好大喜功、倾全国之力打造而成的舰队,具有后代不可模仿性。随着明朝洪熙宣德以后官营经济的萎缩和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同时明朝政府的满足于定额的税收没有随着日益发展的经济而增加,在明代后期,由官方投资建造巨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民间投资建造巨舰,则要求个人拥有极其雄厚的经济资本和政治影响,这也是很难具备的。正巧王直具备了这些条件:作为武装走私海商集团的领袖,王直拥有雄厚的资金,同时也是16世纪的东亚海面的最强大的舰队的统治者。也只有王直有能力倾注整个海商集团的实力打造这样的巨舰。在主观上,王直为了震慑他统治下的日本人,为了向明朝官方显示自己的强大实力,他也极需要一艘极其宏伟巨大的军舰来作为他的象征。当王直的海上力量被明朝政府消灭后,东亚海面也就再难看见这样庞大的军舰了。
王直联舫的存在,足以说明明朝中后期的造船技术并没有衰退,反而还稍有进步。只是这样庞大的体积已经达到了木船的极限,建造这样巨大的舰船,其政治意义是远大于其实用价值的。从明代中后期民间海上贸易船只大小看也许更有意义。隆庆开海之后按船宽收饷,分为三等,一丈六尺,一丈六尺到二丈六尺,二丈六尺以上,因为这些船都是漳泉二府的民船,所以都是属于福船,参考《使流球录三种》所记载的尺寸(“长一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为二十三舱”“嘉靖三十八年制造封船照依旧式,长带虚梢一十五丈、阔带橹部二丈九尺七寸、深一丈四尺,分为二十四舱”)[11],二丈六尺以上的船阔,对应的是十五丈左右的船长。按照《东西洋考》第7卷所载,从月港出海的船,“大者广可三丈五六尺长十余丈小者广二丈长七八丈”,同样是对照《使流球录三种》所说的尺寸,三丈五六尺的船宽,对应的就是快二十丈的船长了。[12]特别是《觚剩续编》中记载的海瑞之孙述祖(是过继的还是侄孙就不清楚了)投资海外贸易,“斥其千金家产,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长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张二十四叶以象气,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谓独出奇制,以此乘长风,破万里浪,无难也。”[13]海述祖以私家产业投资建造的这艘长二十八丈的大型商船,可以作为明末巨贾富商所乘商船的大小参考了。长二十八丈的民用商船,这在以往唐宋元各朝都是绝无仅有的,至于满清就更是远远不如了!如此大量的十五到三十丈长的民间远洋商船的存在,标志着中国海外航贸历史的质的飞跃!

可惜一切都随着明朝的灭亡而远去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永历十六年(西元1662)的四月,当最后一位大明天子从容就义殉国,中国历史的发展就停滞在了那一天,从此开始了三百多年的倒退。满清统治者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禁海迁界,无数技术工人在屠杀中牺牲,无数的造船厂被永远的抛弃和毁坏。在随后的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沿海沉寂着,直到英国人用坚船利炮重新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





                    苍鹰(cyjn
               共和国五十九年,丁亥三月戊戌


参考文献:

[1]《倭志(上册)》,玄览堂丛书续集

[2]胡宗宪《筹海图编·卷9·擒获汪直》

[3]《明书·卷162·叛臣汪直传》,丛书集成初编

[4]诸葛元声《三朝平攘录·卷1 海寇》

[5]胡宗宪《筹海图编·卷8·寇踪分合始末图谱》

[6]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第8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7]席龙飞《中国造船史》第105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8]方文一《还是释为“纵横”有据─—“方”的一个义项》,辞书研究,1995/06

[9]《晋书·卷四十二 王濬传》

[10]《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一集)》第87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11]《使流球录三种》

[12]张燮《东西洋考·卷7》

[13]钮琇《觚剩续编·卷三 事觚·海天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14: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2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直这个船“可受二千人”的数据不可靠,《使流球录三种》里面所说的十五丈封舟纳四五百人比较可信,因为这是正使出使后所写的政府报告,汪直这个纳二千人就有点像小说家言,也不是出自政府文档。而且也不存在长宽比为2:1的船型,这样的船不能出海的.应该是是大木筏一类的东西.
那个海述祖的例子,问题在于《觚剩续编》是一本神怪小说,那些数据不该拿来当信史,连海述祖是否存在也是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9: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超一大师终于回话了,很好.引用了禹兮的发言,为什么不把我的回复一起发过来呢?
那边帖子被冷处理了,人气不好,超一大师可否看在同来园地的份上,到那边帮我回帖?呵呵~~

========================================

作者:cyjn 回复日期:2007-5-5 20:41:43   
  作者:禹兮禹兮 回复日期:2007-5-5 18:25:49 
    CYJN兄,我觉得汪直这个船“可受二千人”的数据需要认真对待,《使流球录三种》里面所说的十五丈封舟纳四五百人比较可信,因为这是正使出使后所写的政府报告,汪直这个纳二千人就有点像小说家言,毕竟不是出自什么政府文档。又如文中所举那个海述祖的例子,实际上是出自一本神怪小说,那些数据不该拿来当信史
    汪直那个船,我个人认为更类似于两艘超大近海船只联成的活动平台,或者干脆是大木筏一类
  ===============================
  问好禹兮兄!汪直这个船“可受二千人”各种史料都是如此记载.特别是《筹海图编》这样第一手的资料,傅維鱗《明书》也加以采用,应该是很可靠的。联舫受二千人,单船1000人左右也跟它的60丈船长相适应,没有什么问题啊!联舫能够在海上航行,就决不是大木筏,何况其上“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估计还有宫殿类建筑。
  海述祖的例子来自钮琇《觚剩续编》,《觚剩续编》是笔记类的史籍,收入了许多野史逸闻,不过在总体上看,《觚剩续编》收集的史料还是比较可靠的,绝不是你说的什么神怪小说,至于《海天行》那一段,虽然有点神话色彩,不过这是航海类资料的通病,假如因为一些记载不符合唯物主义就直接否定整条史料的价值,那么西方绝大多数航海资料都可以销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23: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苍鹰于2007-05-07 19:44发表的 :
超一大师终于回话了,很好.引用了禹兮的发言,为什么不把我的回复一起发过来呢?
那边帖子被冷处理了,人气不好,超一大师可否看在同来园地的份上,到那边帮我回帖?呵呵~~

========================================

.......
先在天涯看到的,全文复制了。我看的时候还没你的回复,基本赞同禹兮的话。为什么会转到什么版务处理区????

我写明后期中西海军对比的文章时,看过《筹海图编》,那段文字我记在笔记上了,原文:
“直又尝以扁舟泊列表,参将俞大遒驱舟师数千围。直以火箭突围去,怨中国益深,且眇官军易与也。乃更造巨舰联肪,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居萨摩洲之松潘津,谮号曰“京”,自称曰徽王,............”

其一,由“乃更”一词联系后面汪直居萨摩的事实可知造“巨舰联肪”是汪直从列表突围到了日本后的事,因此你说“舰队主要停泊列表海岸,并且据有日本平户港和五岛列岛。”不妥,此时汪直应该是以日本萨摩为基地经营发展,而且已被赶出列表了。
其二,你自己也知道福船船型的长宽比例是怎样的,因此这“联肪”近乎2:1的比例是不符合一般海船的标准的,实际上这么宽的帆船几乎没法开动了,世界帆船史上大约也没有这种比例的风帆动力海船,而且我所见的一般资料也没说明这“联肪”配备了几桅帆。
其三,由“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的描述可见,船上似乎没有什么上层建筑,也没有提到武器装备,所以这是汪直用来作为自己海上基地的,其作用并非是海战或运输。
所以,这可能是由大型驳船联结成的靠在海岸边的浮动码头,汪直舰队的船只可以停靠在这里补充给养或卸货。

至于《觚剩续编》,其作者钮琇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成书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是距离明未近70年的事了,是和《聊斋志异》同时期的志怪传奇小说集。关于船只建造相应二十八宿六十四卦二十四气的说法,明显是穿凿附会的迷信说法,先不说钮琇是否可能了解几十年前的确切事实,整个关于海述祖航海奇遇的故事根本是个神话,作为历史依据恐怕是不能让人相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8 12: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超一大师的回复,煮酒斑竹的倾向性过分明显,凡是称赞明朝的,一律版务冷处理。汉网那样诬蔑江上苇,看来确实是有原因的。
关于你的质疑,应答如下:

《明书·卷162·叛臣汪直传》原文:
"尝以扁舟泊列表岸,参将俞大遒率舟师数千围之。直以火箭迎战,大猷败绩。直益骄,遂易官军。乃更造巨舰联舫,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以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遂据萨摩洲之松蒲津,号曰“京”,自称徽王。"

其一,由“乃更”一词联系后面“遂据萨摩洲”事实可知造“巨舰联肪”是汪直在列表海岸击败俞大遒以后,并凭借此占据日本平户港和五岛列岛。筹海图编中自称击败王直的说法很可能是胡宗宪虚报的战功。(因为按《筹海图编·卷8·寇踪分合始末图谱》的说法,王直的基地就是在列表,攻打列表是在嘉靖三十一年,假设俞大猷当真击败王直,必定不至于第二年王直就能“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其二,“联舫”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船型,当然不是福船系统的,用福船的标准来判断联舫,是不合适的。联舫不可能在日本制造(当时的普通倭船都是中国沿海造的,日本根本没有这样的造船能力!),那么这艘联舫至少经历过从中国沿海经日本的远航。何况明書记载的“乃更造巨舰联舫...遂据萨摩洲之松蒲津”,也可略见联舫远航攻取日本的情形一二。
其三,由“以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句读依据台版丛书集成)的描述可见,船上显然有大型上层建筑,很可能还是宫殿式建筑,所以这是汪直用来作为自己海上基地的,其作用并非是海战或运输,其政治意义大于实用意义。这大概就是有明三百年只有这么一艘联舫的原因了。

综上分析,这决不可能是什么“由大型驳船联结成的靠在海岸边的浮动码头”或者什么“大木筏”之类,而是由两艘木制巨舰并联构成的一种中国传统船型。估计其上还有庞大的宫殿类建筑,属于王直的旗舰及统治象征。其政治意义大于其实用意义。巨舰的存在,可以从反映出明代中晚期的高超的造船技术。


至于《觚剩续编》,其作者钮琇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成书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是一本类似《世说新语》、《拾遗记》这样的笔记类史籍。转一段对《觚剩》的评价网文:

为何叫“觚剩”呢?觚是一种容器,其口园颈细长腹大,多为铜制,用来饮酒,类似于今天的细颈花瓶。因其既不圆,又不方,故名为觚。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觚不觚,觚哉!觚哉!”暗指政事,故后人又称“觚”为史事,“觚剩”就是余史,因此,钮?把这篇专门记录遗闻轶事并兼及其他的一部笔记小说称《觚剩》。也有的学者认为“觚”是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代指史籍,大致意思也是相同的。但凡笔记小说,其内容往往上下古今,无所不包。一书之中,兼有小说、故事、历史、文学、杂记、琐闻。考据典故、品评诗文也夹杂其中,因而形成有闻则录、不拘一格、记言叙事、长短随宜的特点,颇能补正史和全集所疏漏之处。《觚剩》就是这些特点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在书中大量地记载了明清交会之机的历史事件。事涉“三藩之乱”、“永历朝史事”、“康熙西征”、“庄氏明史案”等等。它们真实地记录了这些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影响和意义。清代文网甚密,史事多有掩饰隐讳之处,往往迷惑后人,《觚剩》一书可补此憾。因之而补正史。自然,由于钮琇胆敢记录当朝史事,而且秉笔直书,清廷痛处被揭,当然要大力制裁,好在钮琇早亡,人身迫害无从下手,只好将其书销毁了事。《觚剩》一书中还记录了不少名人轶事,有清正廉洁之士,也有贫赃枉法之辈。各录其事,使善恶自现。其《英豪举动》一文叙明代大臣熊廷弼事十分有趣:“公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每得佳篇,辄浮大白,用志赏心之快,遇荒谬者,则舞剑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隽才宿学、甄拔无遗”。一个刚正廉洁、嫉恶如仇的官员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顿生敬意。至于描绘贪官也直刺要害,说他们对上如猫,凌下为虎,可谓入骨三分。清政府禁书时加给《觚剩》的罪名是“文多违悖”。为了逃避禁令,此书又曾化名为《说铃》刊刻发行,但只是部分内容。清末以后有大量版本发行,如《古今说部丛书》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等。均堪使用。今本有朱杰先生点校的《明清笔记小说丛书·觚剩》本,质量颇佳,便于读者使用。

可见在一般人的眼里,《觚剩续编》绝不是什么“神怪小说”,什么类似“聊斋”之类的,相反,《觚剩》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关于海述祖的记载,作者在文中已经指出:“康熙丙子(康熙三十五年),粤僧方趾麟亲访述祖,具得其详。”作者是听粤僧的转述,其内容有些神话色彩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假如因此就轻易的否定其价值,这显然更是不可取的。
何况航海类史料大多都是如此,毕竟对普通人而言,远洋航海本来就是较神秘的事情,当时不论东西方均是如此。假如因为一些记载不符合唯物主义就直接否定整条史料的价值,那么西方绝大多数航海资料都可以销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8 13: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苍鹰于2007-05-08 12:24发表的 :
谢谢超一大师的回复,煮酒斑竹的倾向性过分明显,凡是称赞明朝的,一律版务冷处理。汉网那样诬蔑江上苇,看来确实是有原因的。
关于你的质疑,应答如下:

《明书·卷162·叛臣汪直传》原文:
"尝以扁舟泊列表岸,参将俞大遒率舟师数千围之。直以火箭迎战,大猷败绩。直益骄,遂易官军。乃更造巨舰联舫,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以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遂据萨摩洲之松蒲津,号曰“京”,自称徽王。"
.......
呵呵,江上苇大概也是没办法,斑竹不好当啊,........
我们看看第一个问题:傅维鳞《明书》比《筹海图编》晚出,这段文字来源无疑是《筹海图编》的原文。其实《筹海图编》并未说汪直被俞击败,而是说:“参将俞大遒驱舟师数千围。直以火箭突围去,怨中国益深,且眇官军易与也。”,汪直成功突围,而且还因此“眇官军易与也”,所以这仗是明军失败,只是《筹海图编》玩弄文字游戏忽悠了一下。但后面的话很明确,“乃更造巨舰联舫”是在列表战后,汪直这时已在日本。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双屿岛被明军捣毁后,王直就去了日本平户岛,和平户藩主松浦隆信交好,木宫泰彦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转载日本史书《大曲记》记载:
  “道可君(松浦隆信)系福禄、武运具昌之人,故有五峰者自大唐至平户津,于今之印山旧址建唐式宅而居。用其所长,而大唐商船不绝于途,甚至南蛮黑船亦初泊平户津。唐与南蛮之珍货年年充盈,京、界诸国商人亦云集于次,有西都之称。”
  也就是说汪直在列表之战前在日本平户就有了根据地,和日本各大名关系密切。因此他离开列表去了日本,不存在需要再“凭借此占据日本平户港和五岛列岛”的事,很容易得到各大名和中国海盗支持,积蓄力量召集人手,第二年大举出击是完全合理的。实际上你可以查查历年倭寇出击的路线,大多是从日本出发的。所以这“乃更造巨舰联舫“应该就是在日本时搞的。

第二,舫,康熙字典解释:【爾雅·釋言】舫,舟也。【註】兩船。【史記·張儀傳】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註】舫,音方,謂兩船也。 又【韻會】或作枋。【後漢·岑彭傳】乗枋箄下江關。【註】枋箄,以竹木爲之,浮水上,卽舫。字古通用。
因此,舫也是有可能为竹筏的。如果是一般的平底驳船,技术简单,汪直凭借自己的技术工人在日本利用当地材料建成绝对不是什么问题;而且前面说了,平户一带早就是他的基地了,他不需要象你说的那样用武力夺占,也就不存在用联舫作战的可能了。当然这样的船型也不可能出海远洋航行,而且没有资料说明它有动力装置。

最后,“以木为城为楼橹四门”,指的是木城墙和四城门,显然这船象个浮动的城堡,在上可以跑马当然是描述船甲板很平坦了,如果有大型上层建筑就不可能跑马,你说呢?在上面的建筑估计是临时性的住房,连同甲板下船舱应该就能容得下2000人了。这样的船无疑是不适合远洋出海的,所以必定是汪直在日本造的浮动基地,规模很大,技术含量不高,应该不能代表当时的造船技术水平。


至于《觚剩》所谈,你自己也说了海述祖故事作者转自道听途说,几经传播,事近鬼话。聊斋故事也记载有当时新闻事实流传,作者自谓“异史氏”,但因大多数故事是小说家言,这些野史只能仅供参考;《觚剩》也是如此。而且因事无旁证,象海述祖出海经商那样的事大约是有的,但坐什么船出海的,作为孤证的野史逸事大约也只能是小说家言了。而且海瑞有过3子,均早夭,死时无后,这个孙子从何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8 22: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直很早就在嘉靖二十三年就奉许栋命经略日本,不过其主要基地一直在中国沿海,特别是列表.(据《筹海图编·卷8·寇踪分合始末图谱》)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列表之战,双方均声称获胜,据筹海图编,王直"战败"后"突围"到马渍潭,又被汤克宽"击败",又"败走"白马庙,还出现在柘林,然后才到日本.《筹海图编·卷10殉节 叶七》还绘声绘色的描述了攻陷烈港(即列表岸)的战役。此时离壬子年的大举入寇,攻陷黄岩府已经一年了.《筹海图编·卷9·擒获汪直》记载王直造联舫以后才有大掠黄岩府的战役,此时王直还在中国沿海,显然联舫是出现在这时.(嘉靖嘉靖三十三年以后王直但坐遣从党入寇而不自来,则中国人无从得见其巨舰)
诸家史料记载多有抵触,我正在查找相关的考证文章.

关于《觚剩》,我要说的是,它决不是什么"神怪小说"!聊斋记载的新闻事实只是极少数,而多数描写神怪;而觚剩续编几乎都是记载史实,很少出现神怪情节.这就是我所以重视关于海述祖记载的原因.海家是琼山望族,海瑞又是其族中名人,海述祖可能就是过继或侄孙辈的人.虽然目前只是孤证,不过我还在尽量查找地方志和家谱,希望能有更多的记载得以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9 09: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苍鹰于2007-05-08 22:19发表的 :
王直很早就在嘉靖二十三年就奉许栋命经略日本,不过其主要基地一直在中国沿海,特别是列表.(据《筹海图编·卷8·寇踪分合始末图谱》)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列表之战,双方均声称获胜,据筹海图编,王直"战败"后"突围"到马渍潭,又被汤克宽"击败",又"败走"白马庙,还出现在柘林,然后才到日本.《筹海图编·卷10殉节 叶七》还绘声绘色的描述了攻陷烈港(即列表岸)的战役。此时离壬子年的大举入寇,攻陷黄岩府已经一年了.《筹海图编·卷9·擒获汪直》记载王直造联舫以后才有大掠黄岩府的战役,此时王直还在中国沿海,显然联舫是出现在这时.(嘉靖嘉靖三十三年以后王直但坐遣从党入寇而不自来,则中国人无从得见其巨舰)
诸家史料记载多有抵触,我正在查找相关的考证文章.

关于《觚剩》,我要说的是,它决不是什么"神怪小说"!聊斋记载的新闻事实只是极少数,而多数描写神怪;而觚剩续编几乎都是记载史实,很少出现神怪情节.这就是我所以重视关于海述祖记载的原因.海家是琼山望族,海瑞又是其族中名人,海述祖可能就是过继或侄孙辈的人.虽然目前只是孤证,不过我还在尽量查找地方志和家谱,希望能有更多的记载得以参考.
我也看了<筹海图编>的记载,按我的理解,列表之战应该汪直应该在场,因为很多史料都谈到他带队作战;其他时候估计是他的部下或打他旗号的武装在袭击明军.而且这些战事记载在时间上很集中,汪直要应付明军还要派队伍出击,不可能有时间和人力在中国近海完成浮动城堡工程,完成了怎么远渡日本也是个问题---前面我说了,这种船型是不能出海远航的.你说他要用这样的船去攻占日本岛屿是不对的,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了吧?
觚剩续编几乎都是记载史实恐怕不然,记载鬼话的也不少如“邵邑侯前生”、“鬼徒”等,故事都和聊斋相仿---关键在于海述祖身份可疑,事迹无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0 13: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superyi于2007-05-09 09:36发表的 :

我也看了<筹海图编>的记载,按我的理解,列表之战应该汪直应该在场,因为很多史料都谈到他带队作战;其他时候估计是他的部下或打他旗号的武装在袭击明军.而且这些战事记载在时间上很集中,汪直要应付明军还要派队伍出击,不可能有时间和人力在中国近海完成浮动城堡工程,完成了怎么远渡日本也是个问题---前面我说了,这种船型是不能出海远航的.你说他要用这样的船去攻占日本岛屿是不对的,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了吧?
觚剩续编几乎都是记载史实恐怕不然,记载鬼话的也不少如“邵邑侯前生”、“鬼徒”等,故事都和聊斋相仿---关键在于海述祖身份可疑,事迹无旁证.
关键是列表之战在时间上迟于壬子之变,早在嘉靖三十一年王直就已经攻陷黄岩府。明史记载,“汪直勾诸倭大举入寇”是在嘉靖三十二年三月,比列表之战早一个月。也就是说,王直入寇以后才发生列表之战,而不是相反。明史等多家史书都记载说王直入寇后势如破竹,完全没有遇到有力抵抗,而筹海图编居然记载了接连的“列表”“马渍潭”胜利,实在令人怀疑。明書就直接把列表之战时间提前到壬子之变之前,而且说王直只是“尝以扁舟泊列表岸”,而不是像筹海图编所说列表为王直巢穴。假如按照明书记载,那么制造联舫一定是在壬子之变以前,列表之战以后。此时王直巢穴应该在烈港(疑即列表)。因为在壬子之变以前,王直的基地一直在中国沿海的烈港,平户的地位并不突出,尽管早在嘉靖二十三年王直就已经在日本有据点了。
觚剩续编几乎都是记载史实,假如你看过觚剩续编的话一定也会这么看的。网上就有文本版:
http://bbs4.xilu.com/cgi-bin/bbs ... 9&message=11774
除了你所说的那些极有限的有神怪色彩以外,绝大多数都是记载史实,这点你承认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1 16: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苍鹰于2007-05-10 13:12发表的 :

关键是列表之战在时间上迟于壬子之变,早在嘉靖三十一年王直就已经攻陷黄岩府。明史记载,“汪直勾诸倭大举入寇”是在嘉靖三十二年三月,比列表之战早一个月。也就是说,王直入寇以后才发生列表之战,而不是相反。明史等多家史书都记载说王直入寇后势如破竹,完全没有遇到有力抵抗,而筹海图编居然记载了接连的“列表”“马渍潭”胜利,实在令人怀疑。明書就直接把列表之战时间提前到壬子之变之前,而且说王直只是“尝以扁舟泊列表岸”,而不是像筹海图编所说列表为王直巢穴。假如按照明书记载,那么制造联舫一定是在壬子之变以前,列表之战以后。此时王直巢穴应该在烈港(疑即列表)。因为在壬子之变以前,王直的基地一直在中国沿海的烈港,平户的地位并不突出,尽管早在嘉靖二十三年王直就已经在日本有据点了。
觚剩续编几乎都是记载史实,假如你看过觚剩续编的话一定也会这么看的。网上就有文本版:
http://bbs4.xilu.com/cgi-bin/bbs ... 9&message=11774
除了你所说的那些极有限的有神怪色彩以外,绝大多数都是记载史实,这点你承认吧?
其实仔细看看筹海图编的记载,除列表之战是明军主动攻击,其余所谓"大捷"大都是海盗进攻的记录.王直要"勾诸倭大举入寇",这个诸倭出发的地点一定是在日本,这也应该没什么问题吧?其实不管这个浮动码头在哪里,都是没法作为战舰的,这个应该没疑问吧?如果是在中国沿海建成,移动不便易受明军攻击,建在日本当然安全了.
觚剩续编感觉比觚剩所记的玄幻色彩淡一点,问题在于所记海述祖事出自口口相传,没有旁证,身份可疑.想要证实此人此事,可从明清琼州府志或当地的姓氏祖谱着手扒梳资料进行研究,只是资料比较难搞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7: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superyi于2007-05-11 16:43发表的 :

其实仔细看看筹海图编的记载,除列表之战是明军主动攻击,其余所谓"大捷"大都是海盗进攻的记录.王直要"勾诸倭大举入寇",这个诸倭出发的地点一定是在日本,这也应该没什么问题吧?其实不管这个浮动码头在哪里,都是没法作为战舰的,这个应该没疑问吧?如果是在中国沿海建成,移动不便易受明军攻击,建在日本当然安全了.
觚剩续编感觉比觚剩所记的玄幻色彩淡一点,问题在于所记海述祖事出自口口相传,没有旁证,身份可疑.想要证实此人此事,可从明清琼州府志或当地的姓氏祖谱着手扒梳资料进行研究,只是资料比较难搞啊.
王直"勾诸倭大举入寇"发生在嘉靖三十二年,壬子之变是嘉靖三十一年,所以王直的主要基地应该一直在浙江沿海,壬子之变以后才转移到日本.联舫活动能力如何,必须经过实验,否则我不敢妄言.不论联舫是出现在嘉靖三十一年以前还是嘉靖三十二年,此时王直都还在浙江.
海述祖的事迹恐怕只能查家谱或者更细的地方资料.琼山县志里也没有相关记载.恨于手头资料太少,无法深入分析,实在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0:00 , Processed in 0.2261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