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73|回复: 0

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初步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8 10: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三年获得丰收,然而粮食价格经过两年高位整理后,从2006年10月开始上涨。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当前粮食供求形势是否出现转变?如何看待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初步分析。



  一、粮食总量供求紧平衡格局没有改变



  (一) 粮食生产连续三年丰收



  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查,2006年全国粮食产量达9949亿斤,比上年增产269亿斤,增长2.8%。



  从近三年情况看,三年累计增产粮食1335亿斤。一方面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三年扩大。从2004年起到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了8900多万亩,增长6%。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520亿斤,占增量的38.9%。需要说明的是,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并不是因为耕地面积增加,而主要是结构调整因素影响。初步测算,粮食播种面积扩大中近80%来源于油料、蔬菜等其它农作物面积调减和粮食品种内部单季改双季等结构调整因素影响。另一方面,近三年全国气象条件有利于粮食生产,自然灾害较轻,粮食单产提高较多。2006年全国粮食单产比2003年提高9%。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815亿斤,占增量的61.1%。



  (二)粮食消费持续刚性增长



  我国粮食消费主要由居民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四部分组成。近年来,受人口增长、养殖业和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国内粮食消费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



  1、口粮消费稳中有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近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年均分别减少1.1 %和3%。根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和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全国口粮消费约为5380多亿斤,2006年口粮消费为5350亿斤左右,减少30亿斤左右。



  2、饲料用粮稳步增长。依据成本调查资料,计算各种畜禽单位产品耗粮数量,再与当年各种畜产品产量结合推算饲料粮数量。由于居民口粮消费中的原粮经加工所产生的米糠和麦麸,工业用粮加工后的部分产品和副产品会被用作饲料,因此,在计算饲料用粮时需要扣除这部分副产品折粮。近五年来,我国养殖业继续稳步发展,全国肉类总产量年均增4%以上,饲料用粮年均增3%左右。按此测算,2005年国内饲料用粮3230亿斤,2006年饲料用粮在3330亿斤左右,增加100亿斤左右。



  3、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受粮食加工业能力快速增长拉动,“十五”期间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年均增长5%左右。尤其是近两年国内以玉米为原料的饲料、燃料乙醇、制糖、酿酒等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用粮增长强劲。据测算,2005年工业用粮1106亿斤,2006年工业用粮达到1240亿斤,增加134亿斤。



  4、种子用粮比较稳定。随着科技进步和播种面积扩大,近年来,种子用粮基本稳定。据测算,2005年我国种子用粮约为238亿斤,2006年240亿斤左右。



  根据以上情况测算,2005年我国粮食国内消费总量为9954亿斤,2006年粮食消费量在10160亿斤左右。按当年产量计算,产需缺口由上年275亿斤减少到211亿斤。



  (三)粮食净进口较多



  近年来,为弥补国内粮食产需缺口,粮食呈净进口格局。2003年粮食净进口12亿斤,进出口弥补粮食产需缺口能力不强,主要靠挖库存。2004年粮食净进口497亿斤,2005年445亿斤,2006年508亿斤,净进口三年累计1450亿斤。进口品种以大豆和小麦为主,近三年我国大豆净进口每年在400亿斤以上,小麦进口主要用于品种调剂。玉米净出口较多,2005年173亿斤,2006年为62亿斤。



  图:





  (四)国家和农户粮食库存仍在安全线以上



  由于粮食连续三年恢复增产以及净进口增加,2005年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开始回升。到2006年底,国有粮食企业原粮库存保持在4000亿斤以上,占当年全国消费量的40%,远高于FAO粮食安全库存17-18%标准。



  农户存粮由“九五”时期的人均600公斤左右降到目前的500公斤左右。从农户存粮使用看,农户存粮以自给性消费为主。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05年口粮、饲料用粮和种子消费量达360公斤左右,占年末存粮的近70%。再扣除自然损耗和必要的安全储备,农户人均500公斤的存粮是必要的,既可保障消费,也基本留够了第二年的生产用粮。



  可见,虽然当前粮食产需仍存在缺口,但由于2004-2006年粮食连续三年丰收,国家和农户库存充足,加上粮食进口增加,粮食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紧平衡格局没有改变,因此,当前粮食供求总体上是安全的。



  去年四季度粮食价格突然出现大幅度上涨,并不是因为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而主要是因为粮食供求紧平衡条件下,部分粮食品种购销环节出现失衡和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推波助澜等因素引起的,不具有持续性。从今年前两个月情况看,粮食价格涨幅开始回落。2007年1月份全国粮食综合平均价环比仅上涨0.7%,上涨幅度比去年12月份回落2.8个百分点;2月份环比仅上涨0.2%,上涨幅度比1月份和去年12月份分别回落0.5和3.3个百分点。个别品种如小麦价格甚至出现下跌,2月份小麦价格比去年12份下降0.97%。粮食价格没有再次发生像2003-2004年那样的持续大幅上涨的局面,这也说明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逆转,总量供求总体上是安全的。



  二、总体安全形势下潜伏着不安全隐患



  虽然当前我国粮食供需总体形势尚好,但由于粮食消费持续刚性增长和粮食生产硬约束矛盾依然存在,粮食安全仍存在一些不安全隐患。



  (一)从总量看粮食生产供给不确定性增加



  从短期看,粮食生产继续增产难度加大。一是粮食面积继续扩大潜力有限。2004年和2005年两年累计扩大7300多万亩,2006年只有1650万亩。据3月底全国7万农户种植情况调查,2007年全国夏粮面积呈减少趋势,全年粮食面积基本稳定。这说明短期内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空间已不大。二是气候条件不确定性增加。近三年全国气象条件属偏好年成,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每年只有5.80亿亩左右,远低于近10年7.27亿亩的平均水平。分析我国气象条件变化规律,今后两年气象条件可能向不利于粮食生产方面变化。三是种粮效益有下滑趋势,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难度加大。虽然,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农民粮食生产,在资金和政策上都给了很多优惠,2004年农民种粮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加之活劳动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又有下降趋势。根据发改委成本调查资料,2003到2006年我国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含补贴收入)分别为212元、382元、329元和320元。四是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自2004年以来国家实施各种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确实对粮食增产起到重要作用,政策作用也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政策的激励作用趋于稳定。



  从长期看,粮食供给能力增长将长期受资源硬约束。一是耕地资源的硬约束。据国土资源部调查,从1996年到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年均减少1000多万亩。2006年,尽管国家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措施,但耕地仍减少了459万亩。二是粮食生产规模较小,边际成本大。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经营耕地只有2亩多,即使种粮效益相对较高,农民获得种粮收入总量也很低,以2005年为例,种粮亩收益为329元,按人均2亩计算,人均获得的粮食收入也只有650 多元。这种状况不利于粮食生产稳定,也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三是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将更加明显。



  (二)从区域供求形势看,仍存在不安全隐患



  1、粮食主销区产需缺口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受国家宏观调控和粮食价格上涨刺激,近年来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量虽然也有增加,但由于这些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粮食需求增长速度较快,粮食产需缺口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据调查,2006年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量为705亿斤,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98年减产338亿斤,同期粮食消费需求却增加247亿斤,产需缺口扩大580多亿斤。即使在2003年到2006年粮食恢复增长周期中,产需缺口仍继续扩大。2006年粮食产量仅比2003年增加21亿斤,而同期粮食消费增加量却达近150亿斤,主销区产需缺口由2003年907亿斤增加到1035亿斤,又扩大了120多亿斤。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流入量多,耕地少,种粮相对效益低,粮食增产潜力有限,粮食产需缺口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一旦粮食供需出现问题,这些地区粮食价格首先会产生大幅度波动,从而引起全国粮食市场大幅波动。



  2、西部贫困地区粮食产需缺口依然存在。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大量退耕还林还草,粮食播种面积调减较多。虽然近三年受政策影响,粮食产量也出现了快速增长。但从长期看,西部地区长期存在退耕还林还草压力,粮食产量难以大幅度增长。据初步测算,2006年我国西部11省(区)(不包括内蒙古)粮食产量1880亿斤,消费量2115亿斤,产需缺口为235亿斤,与2003相比虽然没有扩大,但比1998年还是扩大了180多亿斤。由于这些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粮食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较高,一旦国内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将对这些地区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定带来影响。



  (三)部分粮食品种产需矛盾突出



  从主要粮食品种产需情况看,目前,国内小麦已基本实现产需平衡,并有节余,稻谷产需还有40亿斤左右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大米在主食消费中的比重稳步增加,稻谷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玉米产需处于紧平衡格局,但需求增长较快,据有关部门对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区加工能力调查,近两年来,以淀粉及衍生产品、酒精和乙醇汽油为代表的玉米加工能力快速扩张,2006年达到800亿斤,比上年增长30%。玉米加工转化量比上年增加140亿斤。有关粮食问题专家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十一五”末期,我国食用、畜牧业、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将远远超出国内玉米常年产量,玉米产需缺口将会迅速拉大。大豆产需缺口一直较大,当年生产量只能满足需求量的40%左右。



  (四)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分布仍过于集中



  虽然,近年来国家在粮食主销区加大了粮库建设力度,粮食库存由主产区向主销区有所转移。但就目前国有粮食库存分布情况看,国家库存仍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据国家粮食局统计,13个粮食主产区年底商品粮库存占全国总库存的73%左右。而7个主销区只占10.6%。从品种上看,国有粮食企业小麦库存增多,比例偏大,玉米和大米库存减少,比例下降。粮食库存过于集中,一方面增加了粮食生产大省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购销环节的脱节。尤其在粮食生产出现波动情况下,极易出现粮食购销脱节,引起粮食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五)国际粮食市场库存下降不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



  2006年国际市场谷物产不足需,库存下降,价格呈上升趋势。到2006年末世界粮食期末库存为7500亿斤,比去年减少1448亿斤,下降16.2%。粮食期末库存占当年粮食产量的17.1%,占年度消费量的比例为16.5%,低于17-18%的粮食安全线。粮食库存偏紧再次引起国际市场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引起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扩大进口成本。



  三、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进一步保护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食。从粮食播种面积看,粮食主产区粮食面积变化对全国粮食面积影响较大。据测算,从1998年到2003年粮食面积减少周期中,主产区面积减少对全国影响为57%,而从2003年到2006年粮食面积增长周期中,粮食主产区粮食面积增加对全国贡献率为85%,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性影响较大。据统计,2006年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加了1248亿斤,不仅满足了本地区粮食消费需求增长需要,而且弥补了粮食主销区大部分产需缺口。由此可见, 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分重要。



  (二)继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力度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实施以来,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1998―2005年,全国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7亿亩,初步测算,增加粮食生产能力800亿斤以上。目前,我国中低产田尚有8亿亩左右,如果每年改造4000-5000万亩,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80-100亿斤。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



  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左右,农业机械化水平为37%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我国的化肥、农药利用率以及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均落后于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的增产潜力很大。近年来,受良种补贴政策激励,我国粮食生产良种普及率不断提高,对粮食单产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四)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的各项惠农政策



  以市场为基本导向,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前提下,完善各项政策,完善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拉开品质差价,促进优质粮食生产。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政策操作成本,真正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合理引导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



  (五)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密切关注粮价变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防止粮价大起大落。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储备政策和调节机制,更好地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平抑粮食市场价格方面的作用。



  (六)强化粮食安全责任



  继续完善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对本地区耕地保护、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负起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3 00:19 , Processed in 0.14889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