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5|回复: 0

未来谁来当工人是个假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6 1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有两则消息引起媒体的普遍关注。一是,前几天,某企业吸引了5000多名大学生应聘,其中四成人愿意从搓澡工修脚工做起,诸多媒体报道的醒目标题是“五千应聘者四成愿当搓澡工”。另一条消息是,前些天,上海进行了一次4000人入户调查,结构显示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

  显然,这两项调查结果和结论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但是却都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评论。针对“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很多报刊发表了大量的评论,在追根溯源的同时,担心起“未来谁来当工人”。而对“四成大学生愿意当搓澡工”,也有评家议论说是人才资源的浪费。由此,便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两条消息是否都准确?二是究竟有多少人、什么样的人愿意当工人才算合适和正常?

  其实,只要稍加观察和体味,就会发现两条消息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读。招聘大学生的是一家服务业企业,四成应聘者表示愿意从最基层做起,这很正常。而针对上海4000人的调查,我见到的所有报道,都没有对调查对象和方法作更加详细的描述。调查由谁来组织,调查对象都是什么人,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等等,采取了什么样的抽样方法,抽样的比例有多大……这些都是我们在分析和评论调查结果时,应该掌握的最基本参考依据,但许多报道对这些信息只字未提。那些据此进行的评论,看上去洋洋洒洒,深刻睿智,其实可能故弄玄虚,并没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假如4000人的调查是在上海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中进行的,而目前绝大多数的工人岗位,要求中技、中专或大专文化程度即可,那么调查的结果就实属正常。而如果对4000名农民工或是农民提出同样的问题,1%会大幅度提升。即使面向13亿中国人民,想当工人的人也绝不会仅仅是1%。一些由此引发的说法,如“美国80%的优秀人才集聚在企业,而我国只有30%的人才在企业”,也根本没有可比之处。

  一个社会是有分工的,每个工作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每个人应该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每个岗位也应该由最适合的人来工作。不同岗位的科技含量不同,劳动强度不同,社会影响力不同,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所支付的劳动报酬也不同。国际惯例都是,报酬的高低与科技含量的高低成正比,与岗位的稀缺程度成正相关系。在任何国家,正常情况下,工人的报酬是不会高于公务员、教师、医生、记者或演员的,原因就在于能当后者的人比前者要少。有些职业的吸引力,如演员、运动员,更多是源自其工作性质和参与者的兴趣,报酬的高低或许还是后话。中国的现实是,大家都认为存在着分配不公,但多数都认为别人高而自己低。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能是与国际接轨,让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每个人想干什么是一回事,能干什么又是另一回事。未来没有人做工人吗?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工作,市场就会在供需之间、付出与回报之间创造一个平衡点。社会需要防止的只是,垄断行业绑架政府,让消费者为他们的暴利买单,由此形成社会分配的不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9 09:51 , Processed in 0.12517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