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03|回复: 0

利差为国外15倍银行业绩效为何仍远不如人

[复制链接]
pm1980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4-26 12: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04.25 14:50】来源:和讯网




【独家稿件声明】“本文为和讯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史文胜


  著名咨询机构波士顿在其所发布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当中宣称,由于存贷款之间存在较大的利差,仅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样的简单业务,中国的商业银行就可以轻松赚取至少3%的利差;而在竞争激烈的成熟市场上,能获取0.2%的利差就相当不错了。

  虽然单笔业务的利差为国外同行的15倍,可是,就经营绩效而言,与花旗、汇丰这些商业银行当中的佼佼者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却望尘莫及:2002年花旗银行的资本利润率为38.8%,汇丰为22.7%,而国内商业银行当中的最优者也仅为19.59%;其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仅为3%~4%之间。



  中国商业银行身处一个高利差的经营环境,可是,其经营绩效却远远落后于国外的优秀同行,何也?细究个中原因,既有实体经济层面上的问题,也有国内金融体系自身的不足。

  众所周知,国内整体金融生态欠佳、企业与个人的信用质量尚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不高。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诸多痼疾,最终难免传导至与实体经济紧贴而行的金融体系。

  可是,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这些客观原因,并不能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低下的理由与借口。因为,国内银行业是一个垄断程度较高的产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极大的市场份额。较高的垄断程度,为置身其中的商业银行谋取较高的经营收益,提供了一个令其国外同行羡慕的平台。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竞争不足、利差丰厚的经营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依然不彰;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竞争不足与经营低效又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效率,管理部门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比如,剥离巨额的不良资产,引入国外的战略投资者,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使其成为受到投资者约束与监督的上市公司。这些用心良苦的措施,无非是想从微观层面上健全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硬化其预算约束、提升其运营效率。

  可是,成功上市,并不意味着法人治理结构已经塑造完成、银行的运营效率就有了根本性的提升。笔者亲眼见到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的营业大厅里,顾客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临柜的工作人员的数量不但一如既往地少,而且其动作的敏捷程度、处理业务的效率依然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间。

  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一天天的逝去,国内商业银行迟早要面临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如果我们不愿意看到本国的商业银行在国外银行的挤压之下惨淡经营,那么,进一步提升国有(或者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呢?

  首先,可以考虑适当缩小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存贷款利差的大小,其背后涉及实体部门与银行体系的利益分配。利差大,意味着实体部门让渡了一部分利益给金融体系。考虑到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利差的缩小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操切,以免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其次,进一步精简人员,改善管理,以其提升效率。在精简人员的同时,增加临柜人员的数量,切实改善服务。高效率的金融服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最后,应该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中间业务,拓展收入来源。连续高速成长的中国经济、高达16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拓展收入来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中国,储蓄转化为投资主要仰仗于商业银行而不是证券市场,所以,商业银行体系的效率,决定着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鉴于中国商业银行即将面临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健程度具有极大的外部性,故而,塑造一个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必要的微观基础--有活力的商业银行,是眼前的当务之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博士
http://opinion.news.hexun.com/1782_2188674A.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9 00:29 , Processed in 0.15517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