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477|回复: 1

[【理工类原创】] 【建筑类】赏水析园――我国古典园林水景浅议[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0 18: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赏水析园――我国古典园林水景浅议

摘要: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要素的分析,传统上常以空间或者布局上作为分析的着眼点;本文基于人与环境的和谐思考,从听、闻、观、赏、析几个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出发,试图对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与整个园林景观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对比和指导现代园林水景的处理。

关键词:古典园林,水景,衬景,点景,主景

  作为世界园林体系中独特存在的中国古典园林,以写意自然而著称。这其中,水这一要素的研究,更为近年来研究我国古典园林构成的热点,这其中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布局及空间形态来研究,研究对象为水体本身以及与周边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将水体分为集中与分散布局,而对于周边要素的关系,则分为水体与植物、水体与建筑、水体与山石等几种关系;另一种研究是以水的特性引申为水意象这一文化高度,通过对静态水与动态水的不同描述而产生的意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中水处理的不同。
  对于目前这些研究,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古典园林使用者的“人”对于水体处理的感受与理解的过程,对此,特强调“水景”这一概念,以区别“水体处理”。因为水景中的景,是经过人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水体的映像,而“水——人”这个动态过程,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水景的处理
  根据人们在景观的欣赏过程中,水体不同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分为衬景、点景和主景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而这几种水景的不同处理方式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欣赏景点过程。下面具体分析。
      1.衬景(听景、闻景)。之所以称“衬”,就是说,水体不是景点的主要构成要素,只是陪衬,无法直接取悦于欣赏者,或者成为主要景点的“背景”。而在游者观赏这一景点时,水体的作用却不可忽视。
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的知春亭景点为例,其名可见一斑。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图一)。在这里水体已经成为观赏知春亭的背景,听水声、闻潮湿的气息,成为欣赏景点的陪衬,进而联想每年春天寒冰的融化,裂开的声音,从而“知春”。  
再以拙政园听雨轩为例。听雨轩庭院一角种植芭蕉,叠石落水,霉雨季节,“雨打芭蕉”,滴落水潭,坐依听雨轩,听闻雨水,涟漪之音。相同意境的还有留听阁。拙政园可谓将水体的陪衬作用发挥至极至,匠心独具。而正是这种水景的作用,游者方能更加体会其意境。   
“山水有清音”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运用衬景的写照。避暑山庄的风泉清听、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等均是通过对听觉的变化,赋予景点深意。作为衬景的水体,或集中,或分散,面积可大可小,仅为提供意想的媒介,并不是赏景的主体。而作为衬景的水体,通常通过人的听觉,嗅觉等间接的接触,达到在头脑中回旋的目的,与景点的其他要素一起,引起游者的共鸣。
  2.点景(观景)。作为点景的水体,本身往往在布局上具有分散的特点,同时,利用水体本身“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迴环,欲肥腻,欲喷薄……”(朱郭熙《林泉高致》)的特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州拙政园中的绿漪亭景点中,水面曲折变化,而绿漪亭恰是曲折中的焦点,暗示水面的延续。水景成为前后空间的要素。从而会为点景作用。游者看到绿漪亭透过水面的变化,仿佛满处皆绿仅透亭角,“绿漪”意境随之而出。  
  再以苏州的环秀山庄为例,由于地形的限制,带状水体盘迴循环,并在局部贯穿于山石之间,形成“涧”,水体的柔美与山石的突兀、阳刚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同时,通过山石在水体中的投影达到增加幽深水涧的感觉。这种水体在构成整个景点时,具有加深主题的作用。  
这样的点景水体还有很多例子,古典园林中动态水体的处理往往也是点景的水景。进一步来说,水体通常在古典园林中呈现出湖、池、溪、泉、瀑等形式,那么湖、池就是是衬景的水景,溪、泉、瀑则是点景的水景。
  点景的水体,在形式上往往多为点状,或者集中布置。与周边环境具有一定的反差,用来加强景点效果。如果说,衬景的水体是与环境融合,那么点景的水体则是跳出融合的圈子,而通过对比,加强来增加游者的视觉感受,也就是“观景”的视觉冲击,从而激发深层次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和意境。
      3.主景(赏景、析景)。作为主景的水体,往往同时具有衬景和点景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形式,但是在与人的交流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水景,需要通过游者细细把玩、揣摩和体会,因此成为景点的中心。在游者心中成为主景。
以水景为主体的苏州网狮园,水面开阔、宁静,周边辅以山石、树木、花草,形成以水景为主的格局。  
  同样承德避暑山庄的闻津阁前的池水清澈,池南假山呈半月形环抱池沼,假山上有磴道,下有洞府,入门进阁,必经此洞。石洞曲折幽邃,洞顶有一曲形石孔,光线漏射到池水中,恰如一弯新月,每当丽日当头,水池中却素月高悬,“抬头看日,低头观月”,日月同辉,景观绝妙。
  在以水景为主的景点处理种,往往柔和多种要素,使或动或静的水体形成独特的形象,或者反映其他事务的形象,透过水体的变化,激发游者所感。就如承德避暑山庄的闻津阁前的“日月同辉”景点,山石叠露而成的一丝间隙,在光的反射下,在水面形成一弯新月,日与月的和谐,不正是古人所追寻的大同世界的象征吗?从这个角度,游者也不再是简单的看到了水中的月亮,而是想到了天下繁荣的景象。这种过程不正是此水池要表达的内容吗?
  主景的水体,构成或复杂或简单,或开或闭,但是始终贯穿的一条原则便是,通过一定的水体形态(或者映射出环境的形态)引发游者的遐想,超脱出水体的形式。与水景种的衬景与点景相比较,更加折射出内涵和意境。

现代园林水景的借鉴
  朱光亚先生曾指出,古典园林“已不再可能原封不动地移植入现代化社会对园林文化的新需求中。它的生命力更多地体现在深层的文化内涵中”。对于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游者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以及现代技术的发展,展现出现代的内涵。
  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小农经济的特征,士大夫及贵族享用,时代变迁,当今,民主、自由、开放和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当代园林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如何在现今的背景下,保持我国古典园林水景的精髓,使之跟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是我们所肩负的职责。
     1.亲水的多样性。虽古典园林在人的参与性方面明显有着先天的缺陷,但是,在处理人与水景的沟通中,却运用了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人的听、闻、触和视等感观的综合刺激,也就是说,古人更加明白“通感”的效果,更加能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种通感比单一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刺激更加强烈、持久。风、光、声等要素如何与水景设计结合,形为意动,达到调动游者的情感的目的。
     2.丰富现代园林水景的内涵。现代人速食文化大大降低了现代园林的内涵的需求,但同时,又渴望理解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的水景深层次的含义。这种矛盾使得现代园林设计往往偏重一方,要么阳春白雪,要么下里巴人。这就要求在多层次的角度重新定义园林水景的意境。
  人天生具有亲水性,人与水景的交流,始终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水体处理的核心。我们要将其精髓发扬,与现代艺术融合,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水景。

主要参考书目:
1.李早.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建筑学报.2004年09期
2.刘彦红.刘永东.龚志龙.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收”与“放”分析.江苏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3.周玉明. 苏州古典园林水景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年06期
4.薛斌.虚实相生 动静皆宜——我国古典园林水景艺术浅析.文物世界.2003年04期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7.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8.计成(明)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9.邵忠.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7 01: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想起了《建筑的语言模式》和《建筑的永恒之道》这两本书。楼主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19:56 , Processed in 0.3214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