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02|回复: 0

困境与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9 20: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彭明辉(清大动力机械系教授)
分类:2.3/2.42.5/2.7.1

   

  这一篇文章原来是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写的。他们面对升学、就业与服役的抉择而无所适从,有些人因为研究所没考上而气馁。在我心里,困境与抉择之所以艰难,完全只是因为我们夸大了人生偶然际遇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穿透表象,而看到人生原本是不曾间断的累积,我们就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各种的逆境与抉择了。这篇文章刊出之后,在年轻人的网络上到处流传。亲子教育要能看得长远,首先就要让孩子有能力面对困境与抉择。这是我把这篇文章给纳进这个课程里的第一个原因。碰到婚姻触礁的朋友,我常感慨的是:枉费了几十年痛苦的婚姻生活,她们还是看不到婚姻的实质内涵,只能看到婚姻的表象。因此,当一个年轻朋友遭遇到婚姻困境时,我也用这一篇文章,帮她跳出情绪的低潮。文末我会试着去说明这篇文章的观念和婚姻的关系。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就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地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譬如,我的两个孩子国中成绩都没有到「就算失常也稳考得上」的程度,但是我和两个孩子就都不曾在联考前夕真正地焦虑过。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以联考为例:一向不被看好的甲不小心猜对十分,而进了建国中学;一向稳上建国的乙不小心丢了廿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满,另一家人愁云惨雾,好象甲、乙两人命运从此笃定。可是,联考真的意味着什么?建国中学最后录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吗?侥幸考上的人毕竟仍旧只是侥幸考上,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绝不会因放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所以,三年后乙顺利地考上台大,而甲却跑到成大去。这时回首高中联考放榜的时刻,甲有什么好得意?而乙又有什么好伤心?同样的,今天念清大动机系的人,当年联考分数都比今天念成大机械的人高,可是谁有把握考研究所时一定比成大机械的人考得好?仔细比较甲和乙的际遇,再重新想想这句话:「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一时的际遇而中止或增减」。联考排名只不过是个表象。有何可喜、可忧、可惧?


    我常和大学的同学谈生涯规划,问他们三十岁以后希望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是,到现在没有人真的能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当兵还是考研究所。联考制度已经把我们对生命的延续感彻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断的「际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个(光荣或悲哀的)时刻!但是,容许我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该得的迟早会得到,不该得的不可能长久保有。我们唯一该关切的是自己真实的累积过程(这是偶发的际遇所无法剥夺的),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如果我们能看清楚这个事实,生命的过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没什么好贪求,也没什么好焦虑的了!剩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从人生获得什么,然后安安稳稳,勤勤恳恳地去累积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两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卅二岁才整装出国念博士。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眼里看着别人欣羡敬佩的眼光,心里却只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那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曾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刚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传奇性的人物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只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象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数篇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其间七年的时间我从未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象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作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廿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中止或加添。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地问我:「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更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

  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得不甘不愿的。」「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可是....」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对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径廷,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要改回到「朝四暮三」。先工作或先升学,其间差异就有如「朝四暮三」与「朝三暮四」,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得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那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愈小,越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地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那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考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道:「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种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它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它。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需感到遗憾。不是吗?」人生的路那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

  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说也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也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努力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所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的不白少你一分,不该得的也不白多你一分。好象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碰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给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的研究上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起我就不曾放弃过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去涉猎任何课外的知识,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来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从高中时代闵始,我就不曾仔细算计外在的得失,只安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欢鬼混,愿意花精神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我不能放弃对人文科学的关怀,会持续一生去探讨。事实单单纯纯地只是:我只在乎每天廿四小时生命中真实的累积,而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有人问找,既然迟早要念博士,当年念完硕士就出国,今天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从不这样想。老是斤斤计较着几年拿博士,几年升等,这实在很无聊,完全未脱学生时代「应届考取」的稚气心态!人生长得很,值得发展的东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反过来说,有些学生觉得我「多才多艺」,生活「多采多姿」,好象很值得羡慕。可是,为了兼顾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时要比别人多花一倍心力,这却又是大部份学生看不到,也不想学的。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找:「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我当场楞在那里,怎么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做「困境」的境遇,我都只当做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刚服完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致于低得离谱,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但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得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二岁才要出国,而大学同学正要回同一个系上任副教授,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的要求有多严),却不曾为此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地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同时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长久持有。假如你可以分享这些信念,那么人生于你也将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后记

  一个年轻的朋友在婚姻中遭遇到很严重的打击:新婚一年多的丈夫要和她离婚,两个人说不清楚孩子要归谁。这样的事总是让我感到很深的遗憾:在婚姻里,我们经常只会埋怨对方让自己对婚姻的期待破灭了,却没有能力看到婚姻里细细密密的事实(夹杂着彼此的关爱、委屈、忍让与伤害)。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看到婚姻里细细密密的事实,就没有能力拥有一个过得去的婚姻。假如两个人的成熟度还不足以维持一个愉快的家庭,借离婚之名,各居一地去深思,总比整天绑在一起继续彼此伤害好多了,不是吗?重要的是一个夫妻的名义,还是两人相处的事实?



  一个失婚的妇人埋怨她丈夫不顾家,不只一次瞒着她有外遇。但是,假如她丈夫真的不顾家,快快乐乐地留在情妇身边不回家多好,何苦总是半夜偷偷跑回家?她埋怨外遇的第三者破坏她们夫妻的感情,却看不到:她们夫妻的感情已经遭透了,第三者才介入。最后她们离婚了,她又为离婚几近精神崩溃,却不去想:两人文化价值观歧异那么深,在一起不但每天彼此伤害,甚至还每天都在伤害小孩。离婚又怎么样?没离婚前,除了彼此的伤害之外,她还得到什么?离婚之后,至少不再彼此伤害,也不伤害小孩。不知道为什么,女人竟然可以在婚姻的假象里得到那么大的安慰?



  离婚没什么好的,却总比整天彼此伤害好。假如舍不得离婚,就要回归事实,彼此放弃一些坚持去迁就对方。既不妥协又不离婚,家变成两人的杀戮战场,连小孩都变成是自己正当化自己并丑化对方的工具。这样的婚姻,远比离婚还糟!



  结婚,其实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值得庆幸。婚礼只是一种不一定有能力实现的承诺和约定(要命的是:对于约定的内容,双方各有迥异于对方的想象)。当然,婚礼绝对是双方诚恳的意愿(假如连这都没有,婚姻恐怕是注定持续不下去的)。但是,我们可以把「一生的许诺」从此当作对方的「义务」去要求吗?还是说该感动于对方的盛情,彼此试着去营造一个两人能力所能企及的家(不一定美满,却有现实的可行性),并且放弃所有对方所做不到的承诺?(既然已经做不到了,你一再强调他「背信」真的有用吗?这是使对方更加没有能力配合?还是真的会使对方获得更大的力气?)

http://210.60.194.100/life2000/database/891227/891227_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05:53 , Processed in 0.14733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