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会计上的资产计价,是一个争论了百余年的老问题,目前这一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尖锐。面对复杂经济现实的强烈冲击,曾经尝试过的种种资产计量属性以及建立在它们基础之上的各种资产计价模式,被认为要么具备了可靠性不具备相关性,要么具备了相关性不具备可靠性,使用效果都不理想。本文就公允价值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以便诠释相关性和可靠性问题。
关键词:公允价值 内涵 运用
一、公允价值问题的由来
对于公司利益相关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财务会计来获取可靠、相关的财务信息,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不是财务会计的任务,而应该是公司理财等其他科学的任务。传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不能顺应会计发展的趋势,也不符合理论应不断与时俱进的内在发展逻辑,更不能满足外部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而公允价值会计正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是财务会计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传统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相关性和及时性不足,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成本而轻价、重历史而轻未来、重利润而轻现金流量的局限性,随着市场、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与此同时,一些资产或负债项目虽然尚未交易或使用,但其市场价格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此情形下若不适当地予以表内确认与计量而是继续以历史成本反映在帐上,可能会影响外部相关者的利益与决策,因而如何选用能被各方所接受的计量属性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大量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得公允价值成为其唯一能够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
然而,在中国对公允价值的认识和运用一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欲用还休的尴尬局面。即在上世纪末公允价值首次出现在针对特殊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中,但在随后修订时公允价值又几乎被账面价值所替代而在处理非货币性交易时又要求使用公允价值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在对代公允价值问题上我国处于一种矛盾心态。
我认为对公允价值计量上的问题的本质是对会计本质的认识问题,是对公允价值概念的认识问题。我国理论界对会计本质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会计是一种艺术,有的认为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有的认为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刑宗江、黄寿辰在《新会计》中认为:“会计是监督和管理物资生产过程的方法,但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社会经济制度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因此,作为一种监督和管理的方法的会计,也就随之不同。”
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我也比较赞同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说法。因而,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目标就要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抉择有用的信息。而在会计计量方面,使用历史成本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尽管可以满足资产和负债的可靠性,但其相关性方面就表现的差,它不能反应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特性,对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感到力不从心,同时历史成本计价也不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以现行市价计量的收入与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成本相配比确定的利润,一方面具有不合理性——收入和费用不是建立在同一时间之上,收益计量缺乏内在的统一,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人为制造的均衡化,不能真实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再次,资产负债表中与物价变动、自创商誉和金融衍生工具相关联的数据缺乏现实解释。而公允价值尽管不能很好地反映其可靠性但却能很好的反映其相关性,从而可以达到会计的目标。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
公允价值主要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金融界之间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争论,研究公允价值不能忽略FASB的公允价值定义;随着IASC影响的扩大,其准则已被广泛接受,IASC的公允价值定义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国际联合金融工具准则制定小组(JWG)专门为制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准则而成立,它的公允价值定义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被广泛引用。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FASB认为其指在当前交易中,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算)的金额;JWG认为公允价值指在计量日买卖资产或结算负债的估计价格。
从内容上看,公允价值定义非常简单,它是“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但是这个金额是在许多限制和假定条件。IASC和JWG双方都强调“公平交易”是取得公允值的必要条件。 公允价值是活跃市场中交易双方达成的公平价格,是具有一臂之隔距离的交易,而不是手挽手的关联交易。FASB和JWG在公允价值定义中均强调“持续经营”。他们都认为的公允价值概念中的交易必须本着自愿原则进行,清算等其他非持续经营下的交易价格或强迫交易的价格不是公允价值。IASC虽然不像FASB和JWG那样,在定义中把强制性交易价格和清算拍卖价格排除在公允价值之外,只用了“ 在自愿的各方之间”的表述。但是IASC在IASC39中明确指出:“在公允价值中隐含着一项假定,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的条件进行交易”。很显然,IASC是对其定义中达不明确的部分进行补充。IASC“把熟悉情况”看作是获取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重要条件,要求参加交易的各方必须充分了解市场的情况,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应尽可能地缩小,任何商品或要求权的市场价格都可以公开查阅,而且交易时他们都已经将各种交易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并据此确定交易的价格。FASB和JWG在制定公允价值定义时都考虑了计量属性的时态观。FASB使用的术语是“在当前交易”中,JWG 则使用了“在计量日”IASC在公允价值定义中尽管没有此类表述,但它在2004年6月发布的对IASC39修改的征求意见稿中, 却使用了与JWG公允价值定义极为相似的词句对其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进行解释:使用估价技术的目的是为获得在计量日,由正常的商业考虑推动的,公平交易条件下的交易价格。这说明IASC也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中体现了时态观的理念。与IASC和FASB相比,JWG公允价值定义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价格估计这一概念。 公允价值的突出特点是:在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时,对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资产和负债,进行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的重新计量,有时在缺乏市场价格时还要应用现值技术。这种计量因为有各种条件的约束,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绝对的准确,只能是一个估计金额,即相对公允的价值。
我国1998年颁布的《债务重组》准则第一次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规定“ 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虽然上述定义表述存在差异,但公允价值有两层意思:首先,公允价值是掌握完全消息的主体在自愿交易条件下的成交价格。只要没有相反证据表明交易是不公平的,就可以认为交易的价格是公允价值。其次,公允价值是价值计量,而不是成本计量。
三、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的比较
与历史成本计量比较,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在完善的市场中,市场定价反映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期望值,是一个统计上具有无偏性的指标,这个价值指标中包含了所有影响该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信息。而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在资产获得时或者负债形成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而市场对其定价所发生的变化只有在资产转让清算或负债偿还时才被反映出来,即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是格格不入的,更何况,转让清算或偿还并不是导致损失或利得发生的事项。
在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但对可靠性的评价会间接影响对相关性的评价,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是没有意义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反对者从以下两方面怀疑公允价值的可靠性:①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估计的结果,肯定不准确。②公允价值的波动较为剧烈。但以此来做为否定公允价值的理由是不科学的。裘宗舜教授认为“估计、假设、和判断是会计所固有的,并不影响其可靠性;要与现有会计准则中已运用,估计和假设的情况的可靠性进行比较来相对判定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可靠性不等于肯定和精确性;当需要运用现值来估计公允价值时,以合理成本、合理可靠地估计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以及折现率是可能的”,他认为“公允价值信息不仅是相关的,而且也是‘合理地可靠’的”。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第86 段提到: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贬低其可靠性。其次,价格是市场参与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所作的理性预期,由于不断会获得新的信息,预期会不断变化,所以波动性是金融工具等产品价格的基本属性,会计人员既没有资格怀疑价格的合理性,也没有资格在财务报告中使其平滑化(smoothing )。披露这种波动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从上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公允价值在我国应允与应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不断涌现,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应地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从可靠性转向了以可靠性为前提的更高的相关性。 财务会计的首要目标转为通过提供企业客观的价值信息,满足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投资决策的需要。作为会计信息系统核心内容的会计计量模式,遭受了变革的洗礼。以历史成本为中心的计量模式受到了众多的挑战:在企业价值中应该占越来越大比重的某些无形资产(如商誉、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下遇到了难题; 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风险也因此不能得到如实反映。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渴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出现,至少有某些方面满足了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提供了更为相关的财务信息。 从国际上来看,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后颁布了SAFS105、107、115、125、133、140等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 将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计量和后续期间重新确认计量所最追求的计量属性。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较多的采用了公允价值。在我国,面对经济形势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也曾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时隔不久,由于企业滥用公允价值以粉饰经营成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披露,在2001年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取消了公允价值。出现这种情形,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本身涉及许多估计、判断和假设。 另一方面是人为的主观利益驱动的利润操纵。 估计、假设和判断是会计所固有的,不能因为有估计、假设、判断就否定公允价值, 当需要运用现值来估计公允价值时,以合理成本,合理可靠的估计现金量的金额和时间以及折现率是可能的。公允价值信息不相关,而且也是“合理的可靠”。 此外,公允价值和利润操纵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不是其根源。只有消除根源才能杜绝利润操纵,这是公允价值能合理使用的一个必要前提。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合理运用
公允价值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在实际运用中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 但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主要可以通过引入全面收益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约束管理人员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加以解决。
(一) 引入全面收益
上世纪90 年代, 英美等一些西方国家和组织开始对传统损益表进行改革, 以使企业所报告的收益更加全面, 同时也适应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全面收益是一个广泛的收益概念, 是指除了业主投资和分配给业主款项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既包括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损益, 又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 前者为传统损益表上的项目, 后者则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来反映, 所有这些损益项目均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中 。从金额来讲, 全面收益= 净收益+ 其他全面收益。因使用公允价值而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和资产重组收益(目前虽已作为资本公积, 但其本质是未实现损益) ,是已经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 而我国的损益表原则上反映了已确认已实现的损益, 所以笔者认为那些已确认未实现的损益不应该反映在损益表上, 而应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上的其他全面收益中。理由是其他全面收益反映了已确认未实现的损益,这种损益不代表企业真实经营业绩, 若将巨额已确认未实现损益都反映在其他全面收益中,即使企业利用公允价值确认了巨额利润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确认了巨额亏损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濒临倒闭。可见, 如果采取这种会计处理方式, 那么将不会有人热衷于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另外, 其他全面收益与净收益在全面收益表上分开列示, 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明确提供哪些是已实现损益、哪些是未实现损益, 以及更加全面和有用的损益信息, 有利于他们进行决策。
当然, 为保持资产负债表和全面收益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应将其他全面收益列示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目中。
(二) 建立实施公允价值的良好环境
新的会计业务不断涌现, 一些常见业务也还未有相应的准则来规范,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很多业务涉及公允价值, 因此必须加快准则制定的步伐; 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 扩大稽查人员的队伍, 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 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 不断完善刑法、会计法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 给违法者以刑事处罚、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 以震慑他们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 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等于精确性,估计与判断是会计固有的,会计曾因此而被称为艺术;古今中外会计皆有因复杂社会原因而变成魔术的事实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无关,相反,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采用符合价值和现值计理念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使会计由艺术天地步入科学殿堂。
参考文献
[1]于志年芳,王帅超:公允价值理论及应用初探,市场周刊[J],2004年10月
[2]祁美云,对会计计量模式革新的探讨,工业技术经济[J],2003年第1期
[3]于永生,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比较研究 , 财会研究 [J],2005年第6期
[4]鲍明娟,公允价值与会计计量,会计之友[J],2005年第4期
[5]金燕华,黄清萍,公允价值在我国合理运用的思考,价格月刊[J]2005年第5期
[6]黄桂杰,公允价值的困境解析及其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J],2004 年第3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