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6|回复: 0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5 20: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专访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曹玉书副主任



  《中国投资》:目前,《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已经出台。《规划》对“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目标和要求?
  曹玉书:总体来看,“十一五”规划与“十五”规划是一脉相承的。
  在总结“十五”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发掘,把“十五”好的做法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也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针对这些不足和问题,“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对策。所以,两个“规划”之间,既是继承又是扬弃和完善,呈现一浪推一浪的总趋势。
  首先,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自“九五”后期正式提出后,“十五”规划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勾画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战略构想,应该说“十五”规划对西部地区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其次,西部大开发不是一两年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不可能在第二个五年规划中就改弦易辙。“十五”规划确立的蓝图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因此“十一五”规划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而不是改变它。“十五”规划确立的几项基本任务,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都在“十一五”规划中得到了继承、发扬和升华。
  当然,“十一五”时期,西部开发也面临一些新的任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积累,包括宏观调控有了新的经验,在制订“十一五”规划时都有创新性的思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指针和依据,作为灵魂统领了西部大开发整个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选择。
  《中国投资》:“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哪些重大成绩?
  曹玉书:西部大开发“十五”规划,使西部发展保持了一个良好的态势,是一个良好的开局。从实践来看,“十五”规划确实不错。
  可圈可点的是,“十五”期间,西部地区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从数字来看:西部地区取得了年均10.6%的GDP增长率,这是历个五年计划中最高的,而且年份之间没有大的落差,波动很小;消费物价水平稳定,每年都保持在1%?2%的增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整体来看,企业效益相当不错。具体讲,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五”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五”之前,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里程很少;“十五”期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6853公里,总公路通车达22万公里。累计西部所有公路通车里程超过70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了1万公里。
  按照“十五”规划,国家每年都推出十几个重大项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众所周知的青藏铁路,国家投资200多亿,是在极其困难、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建成的,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现在看来,青藏铁路运行很好,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拉萨,游客爆满,客流量非常大,接待条件供不应求。青藏铁路带来巨大的人流和物流,促进了西藏第三产业发展,对整个西藏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西电东送项目也非常成功,把西部潜在的水力资源和煤炭资源变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东部地区发展。可以设想,2003~2005年严重缺电时期,如果没有西电东送每年1000多万千瓦的电力供应,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局面将更为严重,我国经济也不可能达到10%左右的增长。
  “十五”期间,西部地区新建10个民航机场,还对成都双流机场、西安咸阳机场、昆明等大型机场进行了改扩建,使其承运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一些支线机场,比如九寨沟黄龙机场、西双版纳机场,效益非常好。
  在重大水利工程方面,宁夏沙坡头、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等重大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建成,既能发电又能灌溉,为当地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五”期间,西部地区光缆覆盖达到112万公里。
  “十五”期间西部开发的另一项重大成就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央对此非常重视,“十五”规划把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十五”期间,着力推进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重大工程,成效非常显著,退耕还林达到了1.35亿亩,退牧还草1933万公顷,实施生态自然修复面积2800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600万公顷。这些数字充分说明,西部生态环境不但没有被破坏,还加大了保护力度。过去,一些山上的树木被农民砍下来当柴烧,西部大开发之后,不许砍树了,保护了环境,自然生态得到了恢复,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农民收入得到增加。
  “十五”期间西部开发还有一个成绩,就是西部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任务都按照计划推进,效果很好。农村医疗保障逐步走入轨道。特别是实施了“西新工程”之后,西部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
  “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最大的成绩,是西部地区的机制、体制以及人们观念上的巨大变化。从各级政府领导到群众,都一门心思谋发展,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西部地区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有些地区经济增长很快,逐渐重视提高发展质量,为下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总的发展态势非常好。我认为,人的精神面貌的改观比基础设施的改观更为重要,这方面的变化不容易直观地看到,但是可以感受到。这是未来成功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证。
  《中国投资》:那么在“十五”规划的执行中,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解决?
  曹玉书:“十五”规划在执行中总体上是好的,但回头看,也有一些不能令人完全满意的地方,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总结。
  首先,西部地区在过去5年中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发展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还需要认真总结。总的来看,西部的发展质量在提高,但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些地区在上项目时如何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仍需好好总结。比如有的铜矿开采项目污染了河水,有些地区上项目时环保措施不得力,有些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另外,在考虑发展时有单纯追求GDP的现象。比如一个县,如果上一个水电站项目,就可以使GDP翻番,财政收入也可以提高。当然,按规划和政策上电站项目也无可非议,但该项目对农民增收产生多少好处?如何使农民摆脱贫困状态?应该是地方政府充分考虑的问题。
  其次,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在增加,但是东部地区增长更快,相对来讲,东西部之间的增长率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拉大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西部地区社会事业有很大发展,但欠账更多。农村的教育、医疗和社保都没有钱解决。一些东部地区,地方财政实力雄厚,能拿出一些钱来改善农村状况。西部也想这样做,但财政没有钱,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在强调和谐发展的背景下,西部财政的压力很大。
  第四,从“十五”规划执行情况来看,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中央“十六大”提出要建立西部大开发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其中有财政转移支付、预算内投资和长期建设国债以及公路基金、铁路基金、水利基金等渠道,并且要形成保持每年比上年增加的机制。但现实问题是,长期建设国债逐年减少,2006年只剩800亿,比最高的年份减少了700亿。过去,长期建设国债大部分安排在西部。中央也考虑到这个问题,当年增加了150亿预算内资金来弥补,可是与减少的700亿比起来相去甚远。为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要么长期建设国债能保持一定数量,要么用预算内投资来弥补缺额,但具体机制正在研究,还不健全。有一种建议说从财政增收中拿出一部分来弥补,但尚未达成共识。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一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比如社会事业欠账,有一些是新形成的问题,比如铜矿污染河水。社会事业欠账问题是历史形成的,西部地域辽阔,孩子上学很困难,这是很客观的。上铜矿项目如果之前进行科学论证就不会带来污染。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认真总结和思考过这些问题,努力使“十一五”规划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
  《中国投资》:从您讲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几大块来看,都需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在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和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方面,《规划》提出了怎样的创新性的思路?新的规划有哪些突出的亮点?
  曹玉书: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有几个突出的亮点,一个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个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还有一个是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十一五”规划最重要的亮点之一,就是要使西部大开发提高西部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发展西部地区的活力、动力和内在竞争力。
  国家对西部地区增加的建设投入都是投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修路、修电缆,之所以国家要修,是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财政还不能自保,没有钱修。而西部要发展,就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从宏观上讲,这是一种用全国纳税人的钱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做法,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全国是一盘棋,之前东部的发展离不开西部提供的资源和劳动力,现在东部发展较快,有一定能力,理应回馈西部。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税收。我认为,税收一部分应该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还有一部分就要支持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支持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中国投资》:西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时,如何既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又要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
  曹玉书:目前,西部的基础设施已有一定基础,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提出要在现有基础的条件下,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十一五”规划描绘了西部地区六大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蓝图,有思路,有方向,有项目,有政策。这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包括:能源及化学工业——要优化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要集约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要着力振兴,高技术产业——要积极发展,旅游业——要加快发展。
  能源及化学工业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工业。之所以要优化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能源支撑,另一方面这个行业的情况比较复杂。比如电力方面,一方面要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供大于求,必须掌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同时,煤电又有一个产生污染的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有些小火电设备老化,污染严重。所以要优化小火电,逐步淘汰没有竞争力的小火电,同时上些大的电力项目,“上大压小”,这就叫“优化发展”。再比如石油天然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肯定都是供不应求的,西部四川、新疆等地区有丰富的储量,就要加大勘探力度。为了解决石油供给不足问题,西部还应该发展植物乙醇酒精等替代石油燃料。西部地区也要发展垃圾处理,把垃圾变成沼气——这些都是能源优化发展的内容。
  另外,优化发展的意义还包括,我们不应只想着发展水电,要充分意识到水电项目带来很多问题:水力资源一旦破坏就很难修复,移民解决不好会留下社会包袱。能源是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要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发展。
  矿产资源开发包括有色金属、稀土、铝、钾等,这些资源很多都集中在西部。“十一五”规划提出:要集约开发,不能滥挖滥采;开发资源时要注意环境保护,特别不能造成水和土壤的污染;资源开发要形成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做强做大。
  西部地区在农牧产品深加工方面有很多独特优势,比如新疆的西红柿,由于当地干旱日照时间长,所产西红柿质量特别好,在国际市场很有竞争力。新疆也有地缘优势,临近中亚,这个地区国家的农牧产品加工能力比较落后,新疆就可以把西红柿的加工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又比如,西部地区生产的烟叶质量非常好,很多沿海地区卷烟厂要到西部去购买原料。再比如名酒多数集中在西部地区,赤水河一线就有茅台等著名酒厂。内蒙古的牛羊肉质量非常好,已培养出伊利、蒙牛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装备制造业方面要着力振兴。“一五”规划的156个装备制造业项目不少设在西部,目前西部地区装备制造基础发展不错,如飞机、汽车、发电、大型数据数控机床等,名列前茅的有东方电机厂,重庆的嘉陵摩托车在国内技术和竞争力比较好,重庆和西安软件开发方面不错。在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也有相当基础,有很多工业园区办得不错。只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一些产业是可以做大做强的。
  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人所共知,我国的精品景点很多集中在西部,“十五”规划中描绘了西部旅游的十大旅游区,如丝绸之路、三峡、青藏高原、川黔渝金三角、贵东贵北、滇贵民族风情、西北大漠、西夏王陵、锡林郭勒草原、黔中南以及红色旅游区左右江、川西草地、遵义、陕甘宁等长征一线,都很有发展潜力。
  《中国投资》:人才短缺是制约西部省份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吸引人才方面,《规划》提出了哪些创新机制?在您看来,从根本上解决西部人才短缺问题的大思路是什么?
  曹玉书:“十一五”规划对人才问题非常重视,作为专门一章来讲未来五年西部地区如何开发人才、吸引人才、使用和留住人才。
  由于各种原因,西部地区经济收入低,过去有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人才就是要往高处走,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因此要解决西部人才短缺的问题,要留住人才,就要创造客观条件,通过市场解决。怎么解决?就是让西部的产业发展起来,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他们的才华,这是最根本的。因此,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优秀人才觉得在西部创业是有奔头的,体制是合理的、宽松的。
  最近,国务院西部办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在成都、重庆、南宁、西安等地建立海外归国人才创业园区,每个地方拨款20亿元作为专项贷款。现在,这些项目已经启动,效果初步显现,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规划在人才问题上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是高端人才,我们把党政干部企业家送去东部培训,如在浙江大学创办了西部发展研究院。在东部发达地区找了个知名大学搞一个西部发展研究院,目的是为了让东西部人才互动。我们让西部政府官员、企业家们亲自到东部去感受那种理念和激情,使他们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让西部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与东部企业家交成朋友,可以把东部企业家引到西部创业。
  《中国投资》:西部各省区的发展水平也不尽一致,成都、重庆等地的基础条件比较好,吸引外资也很成功,经济增长非常迅速。一些省份的发展就慢一些。在“十一五”期间,西部省份之间如何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曹玉书:西部开发不可能一面推,齐头并进,必须要有重点有突破,选择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带动作用。我们选择三类重点地区、三个经济增长带:
  第一个是成渝经济带,这里条件好,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都很好,产业基础好,特别是产业发展态势也非常好,是未来的增长点。
  第二个是以陕西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带。这个地区的工业基础很好,有望成为西北地区的新增长点。咸阳还提出了“西咸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第三个是北部湾经济带,就是以广西南宁、北海、青州、防城港等为中心的环北部湾经济带,有望成为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点。从大环境来看,这个地区是泛北部湾地区在中国的重要地段。过去,西部落后的客观原因就是离出海口远,运输成本高,如果能有一个出海口,把矿产资源和加工制品运出去,这盘棋就会走活了。北部湾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非常好,发展潜力非常大,我们对其寄予厚望。
  “十一五”时期,这三大经济带作为重点发展地区,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西部大开发必将产生巨大的拉动力。
  另外一类重点发展地区是西部省会城市。这些城市既有自然优势,也有行政优势、经济优势、教育优势。这些省会城市大环境都不错,发展势头很好,可以带动周边的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的众多经济增长点。
  还有一类就是边贸城市。边贸城市不能小看,现在边贸发展快,很多口岸发展前景很好。只要开放一个口岸,就慢慢从一个村落发展成为一个城镇,成为国境线上一个又一个的增长点。
  《中国投资》:“十一五”时期,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有怎样的目标?将有哪些重要举措?
  曹玉书:西部农村分散,有一些还没有通路、通电。所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新农村建设,加强整个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
  首先是不断提高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央政府投资的将近2/3都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其次是把农村通乡通村公路修好,有了路就可以把农产品运出去,就有了经济效益。第三是农民烧柴问题,帮助他们使用沼气。第四是解决通电问题,“十一五”期间凡是无电乡都要通上电,无电村也要尽量满足,能进大电网的进大电网,不能进的就发展小水电,有条件的要发展风电。
  还要解决民生问题。要让农民喝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要在西部地区普及广播电视,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文盲,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也要不断加强,使中央对农村的优惠政策在西部得到落实,使农民得到实惠。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有一个理念问题。不能幻想让西部地区边远农村人均收入、人均GDP达到广东和上海的水平,但是必须让他们有基本的公共服务卫生条件,生活的水电路气等基本民生条件得到改善。
  《中国投资》:“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目前已成为西部省份的一个共识。具体而言,西部地区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曹玉书:西部大开发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强调改革开放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西部大开发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西部人民,他们必须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必须能够用崭新的观念接纳东部地区乃至全世界的资源,才能最后成功。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强调开放、强调创新,只有以改革促开发,以开放促开发,西部开发才能成功。
  从改革角度来看,也是西部现实的需要。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例远远高于沿海地区,民营经济总的发展态势也是不错的,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比较大,特别是缺少众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浙江省有300多万民营企业家,整个西部地区加起来恐怕也达不到。西部地区要培养民营企业家,怎么培养?只能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创造条件。
  从开放角度讲,外资是严格按照市场的规则运作,西部有些方面不如东部有优势,比如广东与香港、台湾等有人脉关系,所以外资就先去了,做到一定基础,然后不断滚雪球,越来越大。外资进入西部的时间本来就晚,政策环境也没有沿海地区宽松,因此外资少。所以,西部地区要加大开放力度,开放政策优惠还要继续实行,包括“三减两免”等税收政策。
  西部对外开放的另一层内涵,是对东部特别是东部企业的开放,就是中央提出的“东西互动”。沿海很多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积累,企业想再投资,而东部地区土地是瓶颈,原材料也是一个约束条件,所以很多东部企业家愿意到土地约束不严格、原材料供应较丰富的西部去。现在,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运输成本降低了,为东部企业家投资西部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认为这个路子一定能够走下去,取得实效。
  《中国投资》:过去,在东部快速发展过程中,西部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东部,现在是否希望把劳动力留在当地?
  曹玉书:还应鼓励西部劳动力去东部打工、创业,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还把东部好的理念以及操作技巧带回西部,在西部形成一批农民企业家,他们是西部未来的希望。同时,东部企业到西部创业,在西部地区创造了劳动岗位,也吸纳一部份西部劳动力。这样就形成了真正的东西互动,对双方都好。
  《中国投资》:在鼓励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方面,目前有哪些具体的优惠政策?
  曹玉书:优惠政策有很多,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鼓励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将继续实行优惠政策。“三减两免”的税收优惠将一直执行到2010年。银行贷款延长期限,土地供给尽量满足——这些政策还是很有含金量的。
  《中国投资》:过去,我国的对外开放由东向西有一个梯度推进。今后,在西部吸引外资的问题上,是否还要把握一个相对慎重的尺度?
  曹玉书:与其说相对慎重,不如说提高水平和质量。外资来了同时要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和法律规范。西部地区尽管非常需要外资,也不要那些高耗能、高污染、效益差、没有技术的外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30 00:44 , Processed in 0.18118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